考古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鑒賞 中華玉器網

考古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鑒賞
考古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鑒賞周曉晶紅山文化是因二十世紀初在內蒙古東部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現而命名的,其中心分布地域集中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的老哈河中上游和大凌河中上游地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在遼西一帶修建錦承鐵路時,曾經陸續出土過一些紅山文化玉器,但當時人們並不能認識它們,而是把它們當作商周時期的遺物。對紅山文化玉器的確認和研究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是從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龍的發現及1973年阜新胡頭溝紅山文化玉器墓的發現而開始的,並由此後在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和建平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科學發掘而獲得重大進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因在牛河梁等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專門隨葬玉器的積石冢墓地、有婦女塑像的女神廟、石砌的「金字塔」式巨大建築物,引發了人們對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重新探索,紅山文化玉器因是紅山文化最重要的文化標誌而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同時也成為文物收藏領域的最大熱門之一。紅山文化玉器的繁榮時期是在紅山文化後期,約距今5500~5000年,目前所見到的紅山文化玉器絕大多數是這一時期的作品。目前出土紅山文化玉器的地點主要有遼寧省的阜新胡頭溝、喀左東山嘴、凌源牛河梁等遺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巴林右旗那斯台和羊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和黃谷屯、巴林左旗葛家營子、尖山子、敖漢旗大五家、下窪、乾飯營子等遺址。在此之前的興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前期玉器與紅山文化後期玉器有淵源關係,周邊地區的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區的史前玉器也對紅山文化後期玉器產生重要影響。下面,筆者以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為標準器,從器型、玉質、沁色、紋飾、做工等方面,分析紅山文化玉器的基本特徵。

一、紅山文化玉器的基本造型種類及其特徵據學者統計,目前經過考古發掘和採集的紅山文化玉器近300件 。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器型主要有勾雲形器、帶齒獸面形器、筒形器、「C」形豬龍、玦形豬龍和丫形豬龍、刃邊璧形器、連璧形器、環、鳥、鴞、鱉、龜、蟬、人、鷹等20多個種類。依據這些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幾何形、肖生形和抽象形三類。(一)幾何造型的紅山文化玉器幾何造型類玉器的器體呈立體或平面的幾何造型,主要有玦、管與管珠、斧、筒形器、刃邊形器、環、璜形器、三孔器、瓦溝紋臂飾等。玦、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襲了興隆窪文化的形制,在製作上進一步規範化,主要見於紅山文化早期;刃邊形器則是在吸納吉黑地區同類玉器風格的基礎上加以發揚;而筒形器、環、三孔器、瓦溝紋臂飾等器型較大,製作工藝成熟,是紅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1、玦(珥)(圖1-7)玦是近年來學術界對一種環狀或管狀而帶有缺口形狀玉器的通稱,最近有學者考證這種玉器應為古代文獻中所謂的「珥」 。從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飾,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戰國時期。新石器時代玉玦的共同特徵是均光素無紋,斷面較厚,有的外緣、內孔及缺口的斷面不規則,形制厚拙古樸。在中國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都發現了玦 ,東北地區主要出土於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前期和黑龍江的小南山文化 ,在紅山文化後期基本不見這種器型。興隆窪文化距今約8000年左右,是中國較早製作和使用玉器的時期,這裡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較規整,有的則非常古樸,說明當時製作玉器的技術還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1989年在林西縣白音長汗興隆窪文化遺址出土的玦,外廓不太正圓,剖面厚拙,孔緣留有鑽孔加工痕,缺口處線切割彎曲不直(圖1)。在興隆窪、興隆溝、洪格力圖 和查海遺址出土的玦,圓環形外廓相對規整一些(圖2),但在這些遺址中也有一些較粗糙的作品,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圖3、圖4)。晚於興隆窪文化而早於紅山文化的趙寶溝文化出土的玦,形制更加規整(圖5)。在阿魯科爾沁旗塔本套勒蓋和克什克騰旗南檯子出土的紅山文化早期的玦,與興隆窪文化的玦相比,紅山文化早期的玦製作技術有很大進步,都是由規矩的圓環切口而成,肉部較窄,中央的孔較大,缺口處雖為線具切割,但已經比較平整(圖6、7)。2、管與珠(圖7-12)在紅山文化分布區域內早於紅山文化的興隆窪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玉管,這時的玉管為長圓柱狀,表面光素,大多一端平齊,另一端成斜面,中央的孔從兩端對鑽或從一端單向鑽成,至紅山文化早期,這種特徵的管繼續流行,在林西縣白音長汗興隆窪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管與在巴林右旗蘇達勒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管基本上沒有差別(圖8、9)。至紅山文化晚期,管的形式有所變化,因其高度相對縮短,也可稱為珠或管珠:一種為束腰形,管的腹部向內凹(圖10);一種為鼓腰形,管的腹部向外凸(圖11);還有呈圓形、大半圓形或半圓形的珠,在一側鑽牛鼻式穿孔(圖12)。3、斧(圖13-16)從玉器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實用功能的玉質工具和時代較早,多見於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期,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及夏商時期,玉質工具和武器多是作為身份與權力象徵的禮器。在敖漢旗興隆窪遺址173號房址出土的興隆窪文化的玉斧,玉質粗糙,器體較小且不規則,器表中央有一道切割加工痕,上下邊緣有使用的痕迹,說明是實用工具,從選料到加工都不甚嚴格(圖13)。在敖漢旗羊羔廟遺址出土的趙寶溝文化時期的玉斧,形狀、做工與前者基本相同,只是形體較大一些,玉料也細膩溫潤一些(圖14)。而在巴林右旗那斯台、克什克騰旗好魯庫、敖漢旗千斤營子、北泡子沿等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時期的玉斧,則是器型大且規整,基本沒有使用痕迹,很可能已經具有禮器的功能了(圖15、16)。4、筒形器(圖17-26)紅山文化筒形器,又有稱為馬蹄形器或箍形器,是紅山文化晚期非常重要的器型種類,一般只出土於大型石棺墓中。從出土位置看,筒形器大部分壓在頭骨下方,也有一部分出土於胸部,因此,對於其使用功能也有一些爭議,最初多數學者認為它是戴在頭上的束髮器。後來台灣學者楊美莉提出它雖然是戴在頭上的,但目的並不是為了束髮,而是供靈魂出入的通天器,筆者觀點與此說相近 。 筒形器呈扁圓筒形,上端外敞呈斜口,邊緣漸薄呈刃狀,下端略窄作平口。這類玉器在造型方面的一個突出特徵,是線條圓緩自然,不生硬,這是製作時線切割的成型方式決定的。在牛河梁遺址地點第二地點的M4(圖17)、M15、M21(圖18)、第三地點的M7(圖19)、第十六地點M2(圖20)和M4都出土了筒形器(圖21),在克什克騰旗天寶同墓葬(圖22)、巴林左旗葛家營子(圖23)、敖漢旗燒溝地(圖24)等遺址也出土了筒形器,此外,還在巴林右旗的查干沐淪蘇木和巴彥查干蘇木等地徵集到數件筒形器(圖25、26)。在遼西地區和內蒙古地區出土的筒形器有兩點不同:一是在器體的大小上,遼西地區出土的筒形器一般較大,高度一般在10至20厘米之間,而內蒙古地區出土的筒形器高度在10以下的比較多見 ;二是遼西地區出土的筒形器,一般在平口一端的長徑兩側各有一個小孔,而內蒙古地區出土的筒形器則大多數沒有孔者 。遼西地區的筒形器主要出土於紅山文化的中心區域牛河梁的大型積石冢石棺墓中,墓葬的等級較高,而目前所見到的內蒙古地區出土的筒形器多見於中小型墓或者徵集,這也許與產生上述兩點地區差異有關。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M4疊壓在M21之上,意味著M4的埋葬時間晚於M21,因此這兩座墓中出土的相同器型玉器之間形制的差別可能反映了紅山文化玉器在早晚之間的差別。M21:2筒形器器型較為矮粗,造型、做工顯得松垮、粗糙,而疊壓於M21上層的M4:1筒形器相比之下,則較為挺秀、精美,反映出紅山文化玉器有在形體上從小向大、在造型上從簡單向複雜、在做工上從樸拙向精緻發展的演變趨勢(見圖17、18)。5、刃邊形器(圖27-49)本文的刃邊形器,包括刃邊璧形器、連璧形器和不規則形狀刃邊器。從已發表的考古出土資料來看,刃邊形器在紅山文化分布區內主要見於遼西地區,出土數量最多的是刃邊璧形器,其次是連璧形器,只出土了一件不規則形狀刃邊器。由於紅山文化的刃邊形器在成型時,是先切割出方形或長方形的玉片,再逐漸去方為圓磨出輪廓,所以在造型上的特點是自然漸變,圓緩柔和,給人以寬厚淳樸之感。紅山文化玉器中有一類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器型,呈扁薄的圓形、圓角方形、圓角長方形或圓角梯形的器型,中央有一大圓孔,肉較寬,一般外徑大於內徑的二倍以上,形似通稱的璧,但其內外邊緣逐漸磨薄呈刃狀,剖面似柳葉形,與通常所謂的「璧」有所不同,筆者將這類器型稱作「刃邊璧形器」,與良渚文化等傳統的璧加以區別。遼西地區出土的刃邊璧形器數量較大,僅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M21一座墓中就出土了10件(圖27-30),不僅成對出土於牛河梁第五地點M1、第十六地點M2這樣的大中型石棺墓中(圖31、32),還見於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M7這樣的二次葬墓(圖33、34),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M11發現了一件外為方形、中有大孔、外緣無刃邊的玉器,可能是刃邊璧形器的未完成狀態(圖35)。紅山文化刃邊璧形器外形線條圓緩,古樸自然,外徑大小在3至15厘米之間不等,在一側肉上鑽有小孔,以供縫綴,一般器體小者鑽一孔,器體大者鑽二孔,偶見三孔。連璧形器,形似二個或三個璧形器相連的形狀,從上而下逐漸增大,兩個璧形之間有缺刻相隔,與刃邊璧形器相似,也是內外邊緣逐漸磨薄,剖面呈柳葉形。在牛河梁遺址出土了三件雙連璧形器(圖36、37),在阜新胡頭溝遺址出土了一件三聯璧(圖38)。不規則形狀刃邊器,是指外型不甚規則,但內外邊緣均磨薄呈刃狀,剖面似柳葉形的玉器。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的M21出土了一件(圖39)。在內蒙古地區出土的刃邊形器,僅見於2001年敖漢旗草帽山祭祀遺址出土的一件,外為方形,內為大圓孔,尚無刃邊(圖40),與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M11出土者相同。至今在內蒙古地區還沒有見到連璧形器和不規則形狀刃邊器。值得注意的是,在與紅山文化分布區相鄰近的吉林、黑龍江地區,則發現了很多的刃邊形器,尤其是不規則形狀刃邊器的數量較大,在吉林長嶺腰井子、黑龍江密山新開流下層M18、杜爾伯特李家崗、齊齊哈爾滕家崗等遺址均出土了此類玉器(圖41、42),這種器型形狀不簡單且有規則,應該是刃邊形器的早期形態。在吉林長嶺腰井子、洮南雙塔、通榆良井子牧場、黑龍江依蘭倭肯哈達、泰來東翁根山、齊齊哈爾滕家崗等遺址出土了刃邊璧形器(圖43-46)。吉黑地區的刃邊璧形器與遼西紅山文化刃邊璧形的共性是均多為圓角方形或圓角長方形,正圓形較少,內外邊緣均逐漸磨薄呈刃狀,使削麵如柳葉形;不同之處在於遼西地區的器體較大,以外徑在8—15厘米之間居多,且肉上一般有1—3個小孔,而吉黑地區的器體較小,一般外徑在3—7厘米之間,且肉上無小孔 。在通榆張儉坨子和泰來東翁根山出土了雙連璧形器(圖47、48),在尚志亞布力出土了三連璧形器(圖49),與遼西地區的同類器基本相同,只是做工上稍顯粗拙。筆者曾撰文論證:吉黑地區的刃邊形玉器早於遼西紅山文化分布區,紅山文化的刃邊形器是受到吉黑地區玉器風格影響的結果 。因為中國古代的玉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在整個新石器時代都處於上升發展的階段,所以新石器時代玉器應該是遵循器型從小到大、工藝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演變軌跡。吉黑地區的刃邊形玉器在形制上表現出器體較小、外廓不甚規則、內緣的稜線較突出等原始形態的特徵。另外,在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墓葬中,只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的M21出土了一件不規則形狀刃邊器,而此墓被疊壓在M4和M14的下面,說明其時代較早,也佐證了筆者的上述觀點 。6、環(鐲)(圖50-56)紅山文化玉環的基本特徵是外廓為正圓形,中央為大孔,肉窄孔大,具體可分為三角形剖面環、鼓式環兩種,基本上適合作手鐲使用。此外,還偶見尺寸較小、不適合作手鐲使用的小環。三角形剖面環最為常見,其特點是內壁垂直,剖面呈三角形,外徑的大小在6至8.5厘米之間,孔徑在5至6.5厘米之間,適合作為手鐲使用。從出土資料看,有單只使用的,如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M21、M8、M27,第三地點M7、M9,第五地點M1(圖50、51);也有成對佩戴的,如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M7、M14,第三地點M3,第十六地點M1、M2(圖52、53)等,在第二地點一號冢M15和第十六地點M4都出土了3件環。鼓式環的特點是器體較高,厚重,內壁垂直,外壁向外弧凸,似鼓狀。目前發現兩件,其中一件出土於牛河梁第五地點一號冢M1,外徑7.5、孔徑6.2厘米(圖54);另一件也發現於牛河梁一帶,外徑11.9厘米,孔徑6.5厘米(圖55)。尺寸大小都適合作為手鐲使用,從器型厚重、數量較少和出土於大墓這幾點來看,這種款式環的使用者的社會地位更高。紅山文化時期的玉環主要發現於遼西地區,在內蒙古地區僅見於2001年敖漢旗草帽山祭祀遺址出土的一件,屬於三角形剖面環(圖56)。7、璜形器(圖57-61)古代文獻中所謂的玉璜,是截取璧或環的一部分,在兩端或中央鑽小孔,用以穿繩系掛。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璜,器形類似文獻所謂的璜,但一般不太規則,嚴格來說稱為「璜形器」更好。紅山文化的璜形器是指造型主體為弧形,類似璜形的玉器。在巴林右旗查干諾爾蘇木巴日圖出土的兩件璜形器,一件為一端有孔,另一件也是兩端不對稱(圖57、58)。那斯台出土的璜形器在中央有一小孔,似獸形,與黑龍江依蘭倭肯哈達出土的獸形璜非常相似,周邊磨成鈍刃狀,符合紅山文化玉器的特徵(圖59、60)。喀左東山嘴出土了一件雙龍首玉璜形器,通體無孔(圖61)。8、三孔器(圖62-65)三孔器的基本造型為一長條形,上有三個並排的大孔,在下邊有2-4個可以用來固定的小孔,兩側或弧圓光素,或裝飾人首、獸首。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一件為扁平長條形,兩端光素弧形,底邊兩面對鑽二個小孔(圖62)。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M17出土的一件,兩端飾人首,底邊在一條斜紋裝飾帶以下磨薄,兩面對鑽三個小孔,當為嵌入其它物體中的榫(圖63)。在牛河梁第十六地點採集的一件,兩端飾豬首,因器體較厚,在底邊鑽四個上下貫通的小孔(圖64)。關於三孔器的功能尚有爭議,有人認為它是佩戴在手指上的,也有人認為它是裝飾於梳子上的梳背,無論如何,它的基本屬性為巫師的法器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9、瓦溝紋臂飾(圖65)牛河梁第三地點M9出土一件瓦溝紋臂飾,出土時位於骨臂處,器體呈半圓弧狀,上端圓弧形,中部鑽一單孔;下部較寬,兩側邊凸出部位各鑽2—3個小孔,底邊平齊,正面磨有數道橫向的寬緩凹凸紋,在光線折射下,明暗變化極為明顯,富於立體感,這種紋飾與勾雲形器和丫形豬龍柄部紋飾具有共性(圖65)。

10、玉棒形器(圖66、67)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棒形器,為細長的棍棒形,出土時大多殘斷,尺寸較大,在牛河梁十六地點M1出土的三件長度分別為14.8、15.5和22.6厘米(圖66),在阜新胡頭溝M1出土的一件玉棒形器殘長29厘米,在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紅山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長29.8厘米(圖67)。

推薦閱讀:

御三家模樣鑒賞(錦鯉之巔)
古典名篇鑒賞朗讀:夜雨寄北
良渚獸面紋月牙型佩—古玉精品鑒賞
《古今名聯鑒賞》(三)
「詩詞鑒賞」最美小滿詩詞 細數滿滿的幸福

TAG:文化 | 考古 | 中華 | 鑒賞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