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劇的國產艦炮,卻有幸見證中華民族最光榮的時刻


在中國海軍裝備過的小口徑艦炮中, 最具悲劇性色彩的就是 「海30」 ——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用機炮了。它是新中國成立後, 在中蘇關係還處於正常的時期, 從蘇聯引進的最先進的一型小口徑艦用機炮。

與61式雙聯裝25毫米和37毫米艦用機炮不同, 69式雙30機炮是遙控射擊的封閉式全自動艦用機炮。 由雷達控制的全自動射擊艦用機炮被稱為是戰後第二代小口徑艦炮, 它是戰後計算機技術、 雷達技術、 自動化技術的集大成者, 無論是在技術水平上還是在作戰效能上, 相比以往的艦用機炮都有質的提高。69式雙30機炮的原型是蘇制KЛ-302型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 是蘇制AK-230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的前一代產品。 向中國轉讓時, KЛ-302型還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產品。 在得到蘇聯提供的樣炮和圖紙後, 五機部於1967年向465廠下達仿製生產任務。465廠的前身是國民黨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第21兵工廠, 主要生產中正式步槍、 捷克輕機槍和馬克沁水冷重機槍解放前曾試製成功氣冷式馬克沁重機槍。 解放後仍然繼續生產步槍及各型機槍, 其中包括仿製了蘇制2M-7型雙聯裝14.5毫米艦用機槍 (國內型號為59-1式) 和蘇制DShK-38/46型單管12.7毫米艦用機槍 (國內型號54式) 。

1959年, 一機部將該廠升級為炮廠, 457廠在接到仿製建線任務後, 進行了試製準備, 並安排了試製生產, 1969年9月完成樣炮試製, 並在工廠靶場進行了試驗。 1970年11月進行的壽命試驗中, 發生自動機頂彈炸殼和炮尾炸膛的嚴重事故。 當時可能沒人會想到, 正是這種事故直接導致了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長期無法定型裝備部隊。

在壽命試驗中, 還發現搖架前支撐孔變形、 上架剛度和強度不足等問題。457廠馬上對工藝進行了改進, 部分解決了問題, 但是未能發現問題的根源。 1971年6月, 重新裝配的3門樣炮進入國家靶場進行設計定型試驗, 共射彈7571發。 在試驗中發現主要性能指標達到了要求, 但是存在自動機不夠可靠,連發射擊不夠穩定, 射擊電路布局不夠可靠等問題, 最終未能完成設計定型設計, 需要返廠解決以上問題。457廠再次組織技術力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重點攻關, 採取了修銼傳動塊、 調整運動循環時間以提高自動機可靠性等改進方案, 對一些非壽命件的斷裂問題也在工藝和結構上採取了措施,自動機電纜插頭也進行了改進。 1972年10月, 在工廠平射靶場和華鎣山高射靶場進行了補充定型試驗。 試驗表明, 艦用機炮性能基本上達到了相應的指標要求, 1973年3月海軍和五機部批准設計定型, 命名為1969年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

工廠於1975年建成了年產數十門火炮的生產線, 但在同年8月的交驗實驗中, 又發生了多次頂彈炸殼的嚴重事故。 很顯然, 1972年的這次補充定型試驗進行得很不充分, 很多問題沒有暴露, 以至定型後量產中頻繁出現問題。工廠不得不再一次組成技術攻關組, 同時部隊也反映, 進口的蘇炮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經過6個月的努力, 最終發現問題根源在於蘇聯的原設計存在錯誤,自動機工作循環圖有錯誤, 在短后座時, 炮尾不轉膛也能提前供彈。

因此, 國內根據從相關渠道得到的蘇制AK-230型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的資料, 調整了自動機運動循環, 重新計算自動機工作循環圖, 把炮尾轉膛的工作點加大13毫米, 並加大后座到位速度,增設雙傳動塊保險機構和減少運動阻力等措施改進後, 用彈3000發進行試驗, 獲得了成功。 但不幸的是, 1976年1月火炮交驗中, 再次發生炮尾炸膛事故, 一切又回到原點。 工廠這次不僅組織了技術攻關組, 還邀請鋼鐵研究院為外援, 通過應用斷裂力學和電鏡掃描技術, 發現炸膛原因是由於炮尾材料韌性不足, 射擊後炮尾產生預裂紋所致, 因此更換了炮尾材料並對其進行了合理的熱處理。1978年3月, 對改進後的樣炮進行了超壽命10% (即射擊4400發, 該炮壽命為4000發) 的射擊試驗, 並用24發低溫強裝葯彈再次進行了試驗, 試驗結果炮尾工作正常, 試驗取得了成功。 此後,得益於國內電子工業的發展, 又對該炮的可靠性和密封性進行了全面的改進。主要改進項目有: 為火炮增加了密封裝置, 並將電器部件全部改為防濺式結構, 提高了火炮對海上環境的適應性。 將FDQ式晶體磁放大器改為性能穩定、 結構緊湊、 便於維護的FDQ-A型晶體磁放大器, 提高了隨動系統的穩定和可靠性。

原配的ZDY型脈衝裝彈儀,是由阻容式充放電電路結構構成, 脈衝時間易受干擾, 改為工作更可靠、 不易受干擾的ZDY-A型裝彈儀, 由機電式電路結構構成。 將原炮的擴大機改進為脈寬調速系統, 對裝置進行了合併和小型化處理, 改進後的系統跟蹤精度大幅提高, 系統體積減小。 仰角、 俯角、 方向緩衝器, 原為彈簧結構, 不適應高速跟蹤的需要, 導致高低、 方向瞄準機構損壞,現改為液壓式結構, 提高了緩衝性能,保證了瞄準機構工作的可靠性。解決了20項重大工藝問題後,1979年, 從批生產的產品中抽出2門火炮進行國家靶場進行生產定型試驗, 獲得通過, 1982年, 海軍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生產定型。

1969年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初速1050米/秒, 射速2000發/分 (雙管) , 發射30毫米殺傷爆破燃燒彈時最大射程7600米, 有效射程3300米, 有效斜距離4000米。 配用殺傷爆破燃燒榴彈及曳光彈, 高低射界-12°~+87°, 方向射界-176.5°~+176.5°, 最大瞄準速度高低5°/秒, 方向12°/秒, 彈鏈供彈, 彈箱容量500發, 全炮重1800千克。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使用我國當時非常罕見的電發火炮彈。 主用彈為30毫米殺傷爆破燃燒彈, 全彈長306.88毫米, 全彈重1.061千克, 彈丸重0.354千克, 裝填0.039千克鈍黑鋁炸藥, 配裝海榴-3A式引信, 電-1式電底火, 未命中目標時引信自炸時間12-17秒。為仿製該彈, 1970年, 五機部向803廠下達仿製任務, 仿製之初為簡化工藝, 將彈體燕尾槽改為直槽, 試製出的樣彈在射擊試驗中發現彈帶結合力不夠, 不得不又改為原設計。 在解決了一系列諸如引信室底部凸台、 圓柱部直徑縮小等工藝問題後, 1978年又因要將原彈配裝的海榴-3型半保險引信改配為海榴-3A型全保險引信, 新引信增重4克, 為了保持彈道一致性, 需要從彈體上減重4克, 最終通過採取減薄隔板、 擴大傳火孔和增加引信室退刀槽等措施,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

海榴-3A引信採用了鋼珠式離心自炸機構, 解決了在大著角時瞎火、 自炸散布大和傳爆不完全等問題。在後續生產和使用中, 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還出現過不少問題, 例如換裝發射葯導致的故障。因蘇30彈與蘇25彈 (即海25-61式殺傷燃燒曳光彈的原型) 的發射葯原品號相同, 用7/14葯代替6/7葯在海25彈上已經獲得成功, 為了節約成本和減少配套品種, 845廠建議用7/14葯代替海30彈上的6/7葯, 由於7/14葯裝葯少、 膛壓低、 對火炮的壽命有利, 所以在1971年得到五機部認可, 在1980-1985年間已生產81批數百萬發炮彈下發部隊使用, 結果發現, 換用發射葯後的海30彈出現了高膛壓向炮口方向延伸的現象,造成身管燒蝕嚴重, 影響到了火炮壽命, 並發生多起葯筒根部炸斷現象, 最後不得不重新換回原有的6/7葯。845廠的建議從本質來說是好的,但是卻未考慮到海30彈應用於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炮上的工況與海25彈應用於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時的工況是完全不同的, 而五機部也沒有對應用新發射葯後的海30彈進行充分的試驗,就認可了這一改進, 直接造成了這一嚴重的故障, 並影響到了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在部隊中的使用。

該炮配用的輔助用彈為: 30毫米曳光彈, 體積重量與30毫米殺傷爆破燃燒彈相同, 配鋁製假引信, 裝0.014千克曳光葯和引燃葯, 用於夜間射擊時指示彈道, 對飛機有一定的穿甲和燃燒作用。仿製過程比較順利, 803廠根據我國工藝條件, 對該彈進行了工藝改進, 該彈於1980年批準定型。仿製 「海30」 的經驗教訓從火炮、 彈藥到相關的設施, 國內軍工系統艱難地、 一步一步地解決仿製過程中的問題。 直到1982年, 1969年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才算是真正成熟。 而在此時, 蘇聯海軍不僅早已淘汰КЛ-302型雙聯裝30毫米, 甚至AK230也已退出一線主力戰艦的裝備序列, AK630型6管近防炮成為主流,K630的改進型也已開始服役。 而在80年代中期, 我們才剛剛把人家的上上一代產品完全搞明白, 這就是差距。 「海30」 差距的背後, 是中蘇兩國在工業底蘊、 技術、 工藝方面差距的真實反映。

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仿製成功, 提高了國內研究院所、 工廠的科研能力和技術水平, 但由於定型實在太晚, 量產後的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卻面臨著生不逢時的局面。影響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裝備部隊的不僅僅是炮本身仿製的進度, 由於引進時蘇方未提供30毫米全自動艦用機炮的炮瞄雷達資料, 所以直接導致了21型導彈快艇長時間缺裝機炮。 其後, 又由於不受到重視, 未能及時安排仿製。 1965年總參安排陸用37毫米高炮配套的射擊指揮系統時, 準備從陸用型號派生為海用型號, 為此七院要求七零六所雷達室負責艦用雙37炮瞄雷達的戰術技術論證, 論證工作以陸用雷達體製為基礎, 重點研究了艦艇上的使用特點, 於1966年5月完成了論證報告,並發至研製該雷達的四機部七八八廠,可惜的是, 由於海軍產品排不上隊而遲遲沒有進展。 想想當年的海軍也真是可憐的很, 一個小口徑炮瞄雷達的試製都排不上隊, 看看現在052C艦上的相控陣雷達, 真是今非昔比啊。

最後還是海軍在要求為053型火炮導彈護衛艦研製與76式雙聯裝37毫米全自動艦炮配套的341型火控雷達的同時也要為一直缺裝的21型導彈快艇上的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研製一型配套雷達(考慮到這二種艦炮的任務相似, 這不失一個節約經費和時間的好辦法)。 經過論證, 配套021型導彈快艇的火控雷達要求必須具有獨立搜索和捕獲目標的能力, 在技術方案上採用二、 三厘米兩個波段的單脈衝跟蹤體制並配有單獨的搜索支路及其他一些新技術。但由於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及科研實力還比較薄弱, 341雷達的研製進度相當緩慢, 為了解決021型導彈快艇急待裝備的問題(021型導彈快艇是中國海軍當時攻艦的主力, 其上配裝的還是二戰水平的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用機炮, 無論防空還是對海,這種人工操縱的火炮還是相當杯具的), 海軍同意將341雷達簡化為單波段三厘米雷達, 定型為341甲艇用雙30毫米炮瞄雷達, 1971年5月開始試製任務, 海司通信兵部1972年12月9日正式下達了任務。 由常州第三航海儀器廠負責研製, 341甲火控雷達採用單脈衝卡塞格倫天線用於跟蹤, 下方配裝一裂縫天線用於搜索, 並採用機電式四軸穩定平台和再生反饋等技術, 在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後。 341甲雷達第一台性能樣機於1972年7月完成, 1973年6-8月在海軍試驗基地進行了性能摸底試驗, 1975年完成兩台設計定型樣機, 同年10月進行設計定型試驗, 1977年5月海委會批准設計定型。

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在仿製和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 從根源上來說, 都出在蘇聯提供的圖紙資料上。 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是作為大型導彈艇的配套裝備, 是1959年2月4日中蘇簽訂 《關於在中國海軍艦艇製造方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 , 簡稱 《二四協定》 後引進的。當時該型艦用機炮在蘇聯也屬於全新的裝備。 蘇聯於1956年開始設計艦用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 1957年對KЛ-302型艦用機炮進行試驗, 結果是失敗的 (從中國仿製的歷程來看, 失敗也是必然的) 。 1958年重新開始試驗, 1960年新炮投入試驗, 試驗成功的新型號被命名為: AK230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 於1969年正式投產, 成為AK-630式六管艦用機炮問世前, 蘇聯海軍的主力防空火炮, 一直到今天仍是俄羅斯海軍的現役裝備, 曾在2009年擊沉中國 「新星」 號貨輪的俄羅斯038號邊防巡邏艦(屬於俄制745型武裝拖船) 就在前部平台上裝備有兩門AK-230式艦用機炮, 用500餘次射擊才將5000噸的貨輪擊沉。

也就是說, 在 《二四協定》 簽字的時候, 蘇制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還只一個半成品。 以蘇聯的工業實力, 都用了九年時間才將該炮最終研製成功, 可見其難度並不算小, 中國艦船工業用了13年的時間才完善該炮也情有可原的。但對於該型艦用機炮來說, 這13年的時間已經使它由一型性能先進的艦炮變成了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的雞肋。引進該炮本意是為大型導彈艇提供一型自衛火炮, 但是由於仿製過程耗時過長, 新下水的024和021型導彈艇無炮可裝, 最後不得不先用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用機炮代替。 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 新建的導彈艇才陸續裝備上了早就應該裝備的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 除了在一艘 「鄭和號訓練艦上裝備過兩座外, 再沒有一艘中型以上艦艇裝備過該炮, 根本無法與廣泛裝備蘇聯海軍多型艦艇的AK-230艦用機炮相比。並不能說中國海軍的艦艇不需要防空為主的艦用機炮, 事實上, 直到裝備紅旗-61B型艦空導彈的 「江衛」 I級導彈護衛艦批量裝備海軍前, 中國海軍的所有艦艇防空全部依賴於火炮。 以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的性能, 如果在1975年前達到完善的話, 那麼無論是「江湖」 I級導彈護衛艦還是 「旅大」 I級導彈驅逐艦都會以該炮取代性能落後的61式雙聯裝25毫米/37毫米艦用機炮,使當時中國海軍的近距防空火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以1982年參加馬島戰爭的英國海軍艦艇為例, 儘管裝備了艦空導彈, 但在艦艇近距防空火炮上均不及加裝了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的中國艦艇, 這也是為什麼阿根廷空軍的低空空襲能有那麼大戰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 但是, 不幸的是, 直到 「江湖I」 級導彈護衛艦和 「旅大I」 級導彈驅逐艦全部建造完成, 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還沒能達到實用的水平。

此時, 76式雙聯裝37毫米全自動艦炮此時已經量產裝備部隊, 性能更好的H/PJ76A式雙聯裝37毫米全自動艦炮在同年已經開始入國家靶場進行設計定型試驗了。 就這二者的技性戰術性能對比來講, 69式雙30炮主要的優點就是射速快, 2000發/分的射速還是挺給力的, 缺點也很明顯, 首先就是射程比不過76A式雙37, 69式雙30的有效射程是4000米、 有效斜距離3300米, 而76A式雙37炮的有效射程和有效斜距離均為5000米, 看似區別不大, 但是69式雙30炮的最大射程不過才6700米, 而76A式雙37炮的最大射程達到了10000米, 最大射高達到7200米。 雖然說在這種情況下, 到底有多少炮彈可以命中目標是一個問題, 但至少可以對來襲的飛機或是水面目標構成一定的威脅。

而且37毫米炮彈的彈丸威力遠超過30毫米炮彈, 炮彈成本也較低。 由於沒有合格的艦空導彈, 中國海軍的艦艇希望將艦用機炮的有效射高提高到5000米以上 (採用76式37毫米殺傷爆破曳光彈的雙聯裝艦用機炮能達到這一要求) , 儘可能的在遠距離上殺傷敵機。 這種要求也就決定了69式雙30艦用機炮不可能象AK-230那樣能裝備於大中型艦艇上。

可能有人要問了, 在世界上海軍強國都開始裝備AK-630或是密集陣的時代, 我們還在追求高射機炮的最大射程是不是有問題?答案是: 沒問題。首先, 美國蘇聯在裝備近防炮的同時, 把中距離甚至是近距離防空任務都交給了艦對空導彈, 剩下的漏網之魚才交給近防炮, 但中國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前, 全軍上下就一型裝備艦空導彈的護衛艦, 而且其上安裝的艦空導彈長期未能定型。 當時中國周邊國家的海軍航空兵或是空軍中, 裝備空艦導彈的雖然不多, 裝備機載火箭彈的卻不在少數, 面對這種威脅, 76A式雙聯裝37毫米艦炮的最大射程就有了一定的實際意義。 我們在八十年代提出 「雙重命中體制」 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近程防空導彈, 採用 「雙重命中體制」 可以在理論上保證射速較慢的機炮也能有足夠的近防能力, 其反導能力理論上也比雙30艦用機炮要高 (但是, 這種能力僅僅是純理論上的) , 而在對海面目標和陸上目標也全面優於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其次, 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的射速達不到近防炮的要求, 按美蘇的測試, 要想達到比較可靠的近防能力, 4000發/分是一個最起碼的射速,AK-630的基本型號可以達到5000發/分, 而密集陣也達到了4500發/分, 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2000發/分的射速還達不到這一要求, 雖然是比76A式雙聯裝37毫米艦用機炮760~800發/分(雙管)的射速要好, 但仍不能滿足艦艇近距離反導的需要。

69式雙30的另一個不足, 是彈種單一。 從AK-230開始, 直到卡什坦近防系統, 蘇聯的30毫米艦炮的主用彈種一直是殺傷爆破榴彈, 而不是效果更好的脫殼穿甲彈, 這麼做到不是因為蘇聯搞不出更好的脫殼穿甲彈(雖然說蘇聯的小口徑穿甲彈的威力一直不是很好), 而是因為蘇聯海軍的防空重擔交給了艦空導彈, 擁有遠中近程覆蓋全射程的防空導彈, 近防炮是用來補漏的, 而且到了卡什坦時代, 更有SA-N-11導彈來補漏, 所以就算是榴彈的效果差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從中國對於該炮的改進來看, 就算是採用新研製的脫殼穿甲彈, 初速也不超過1000米/秒, 較密集陣的1113米/秒的初速還是有差距的。 也就是說, 就算是換用了脫殼穿甲彈, 其近防效能提高也是有限的。 以69式雙聯裝30毫米艦用機炮2000發/分的射速配用海30式殺傷爆破燃燒彈, 其近防效能不會高於76A式雙37炮, 所以不可能代替已經成熟的雙37炮的地位。所以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炮最後只能回歸到自己當初的定位, 依賴其較小的體積和重量在導彈快艇和導彈護衛艇上當副炮, 把過時太久的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淘汰掉。 我們可以看到, 在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正式量產後, 很快就用其淘汰了024型導彈艇、 021G型導彈艇上的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 並且出現在037-1型反潛護衛艇上, 替代了威力不足的61式雙25艦用機炮。 但隨著中國海軍的發展重心轉向大中型艦艇, 導彈快艇的發展在整個八十年代處於停滯狀態。 等海軍開始全力建造022型雙體導彈快艇時, 仿製自蘇制AK-630的海火630型近防炮已經成熟, 69A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用機炮已經沒有機會了。 如果022型導彈快艇早十年問世, 也許它上面裝的就可能是69式了。

69式雙聯裝30毫米全自動艦炮沒有取得過戰績, 從這點上來說, 它甚至不如過時的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 更不如三代37毫米艦炮, 但是在其短暫的一生中還是有過輝煌時刻的: 1997年7月1日, 作為駐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的海軍主戰裝備037-II型導彈護衛艇上的副炮, 一起見證了中國民族最為光榮的輝煌時刻: 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推薦閱讀:

寶瓶氣功法 >> 中華氣功網
抗日戰爭勝利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華命理---六十花甲人生催吉助旺絕招(5)
劉戰魁解密中華古神話與河圖洛書(七)

TAG:民族 | 光榮 | 悲劇 | 國產 | 中華 | 中華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