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之思 · 舉國體制的代價

導語

里約奧運會女子100米仰泳半決賽後的採訪,傅園慧圈粉無數,被稱為「行走的表情包」。一個運動員靠無意間流露出的真性情而非閃耀的成績俘獲國人,這並不多見。「你是不是對明天的決賽充滿希望」,「沒有,我已經很滿意了」。

金牌與冠軍並非快樂的唯一來源。通過一以貫之的努力,不斷超越自己、超越同行,同樣可以讓一名運動員嘗到進步的快樂。告別苦大仇深,回歸公民參與的本質,傅園慧豁達的態度,暗合了人們對奧運的這種期待:回歸體驗性、趣味性,這才是奧運的真精神。

當奧運僅僅只是體育新聞,體育回歸了體育本身,人們不再需要「金牌證明」的時候,價值體系正在發生變化,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適當放棄依賴帶來國家榮譽卻又痼疾重重的舉國體制,忍受失去一些金牌的榮耀,把龐大的納稅人資金轉投到大眾體育項目上,提高整體國民素質,也許才是金牌大國向全民體育強國轉變的開始。

「天下無敵」的舉國體制

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即我們的「奧運戰略」和「奧運爭光計劃」,是蘇聯和東德國家體育系統的「加強版」,它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它集中人力、財力、物力,配置全國的競技體育資源,形成業餘體校、體育運動學校、優秀運動隊為基礎的三級訓練網,培養「專業運動員」。它讓中國體育在奧運會這個舞台上從1984年到2008年成為「金牌第一」。從這一點上來看,這個體制是成功的,我們看到了金閃閃的獎牌。然而,光鮮的獎牌的背後,舉國體制又是什麼?

沒有人否認,中國人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是很榮耀、很興奮的事情,對於振奮民族精神、增加中國作為體育大國乃至世界強國的自豪感,可謂意義重大。不過,金牌是有成本的。因為中國的競技體育一直實行傳統計劃經濟框架下的「舉國體制」,所以,金牌投入主要依靠納稅人的錢,依賴國家資源。雖然官方對金牌項目所涉成本一直未予公布,媒體對單塊金牌成本的估算,也曾出現從六七千萬元至七億元的不同說法,但現代競技體育競爭激烈,中國為實現「奧運增光項目」多年來耗資不菲,可以肯定,絕大多數在賽場上、在電視機前為金牌激情難抑的普通公眾,對為金牌付出如此代價是沒有心理準備的。

進一步說,投入與產出也並不對稱。「舉國體制」著眼於層層選拔、封閉培養專業運動員,在佔用了大量資金後無法對大眾體育形成帶動力。國家培養的金牌選手們可成為各種商品的形象代理,但巨額現金收益主要屬於運動員個人及其教練團隊;所屬機構或有機會「利益均沾」,少部分還可能會成為未來訓練補充資金,但經濟上回報出資人的可能性等於零。

成功背後的代價

我國為培養金牌選手採用的是一種人海戰術,從中小學學童中經嚴格體能測驗,挑選有潛能者送到各地體育學校隔絕社會進行封閉式集訓。現全國有三千多所青少年體育學校,近四十萬青少年(年齡最小者只有七、八歲)。然後再從這些青少年運動員中挑選尖子特別集訓培養參與全國與國際體育大賽。由於動用全國人力,大量地選拔有運動天分的青少年進行封閉式集訓,但目的只是讓少數體育尖子去爭奪獎牌,結果犧牲了數十萬計運動員的青春,甚至給許多運動員造成終身的傷害,毀了他們的一生。

殘酷的事實是,除了極少數精英中的精英,絕大多數這些青少年都奮鬥不到出人頭地為國爭光的一天。而且即使爭過光的但不是明星級運動員下場也可能很悲慘。在「唯以勝敗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下,體育運動給人帶來的快樂,遠比不上身體和內心刺骨的傷痛。喪失快樂,極高風險,巨大壓力,中途傷退之後連基本保障都無法獲得。眾所周知,運動員的成績常常在充當地方體育局、以及各運動隊之間資源博弈的籌碼,只有少數「出成績」的運動員,才會得到房屋分配、獎金鼓勵、退役後進入體委擔任領導的殊榮,而中國體育背後製造出的龐大的、作為基數甚至陪練的運動員,其命運之諷刺與殘酷,卻是一個並不被注目的領域。

▲劉菲,1998年獲得過世界技巧錦標賽女子三人項目冠軍。當2000年選擇退役後,卻始終無法找到正式工作。劉菲一再後悔自己走上了體育之路:「鮮花、掌聲、鮮艷的紅旗已經離我遠去。站在世界冠軍領獎台上的時候,我怎麼也沒有想到,當我退役的那天,就是我艱難生活的開始。我沒有房子住,沒有工作干,沒有基本的生活費,甚至連戶口都不知道該放到哪」。

▲唐穎(右)曾經在亞錦賽水上項目拿過冠軍,2006年10月唐穎退役後,只拿到了一筆3萬的退役費。曾經有教育局官員以找工作為由找唐穎去跳舞,還有大款欲要一年10萬元包養唐穎,均遭到了唐穎的拒絕。後來唐穎找到一家服裝店當營業員,雖然一個月只能拿到800元,但她表示「覺得這種生活更加充實」。

▲徐翠娟,曾經六次獲得全國山地自行車冠軍,在巔峰期被深圳隊從山西招致麾下並獲得了一連串的榮譽,深圳自行車隊解散並划進省隊時,領導表示「年輕隊員都調到省隊了,你年齡大,省隊沒要」。現在,這個曾經見證了深圳自行車運動從無到有的全國冠軍,成了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場的打工者,每月工資除去房租,剩下的勉強夠生活。

▲幾年前著名的「全國冠軍澡堂搓澡事件」的主角鄒春蘭,1987年6月成為吉林省第一體工隊的正式運動員, 她的最好成績是在1990年獲得全國女子舉重冠軍並打破全國紀錄,1993年,23歲的鄒春蘭在體工隊的食堂打雜三年後,沒能得到安置,離開了十年的舉重生涯……昔日舉重冠軍淪落為搓澡工。

▲樊迪,中國女子體操第二個世界冠軍,也是80年代晚期中國女子體操最優秀的隊員之一,然而,作為上海唯一的女子體操世界冠軍,樊迪卻沒有上海戶口,有家不能回。據記者了解,樊迪的經濟狀況很拮据,前幾年她的恩師、國家體操總教練黃玉斌還時常資助她。改變舉國體制迫在眉睫

在力爭金牌王國的同時,中國人的體質卻在逐年下降,特別是中國青少年一代。若以體重指數作為指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肥胖者以每10 年翻一番的速度遞增。據統計,中國有40%的人體重超重,其中7000萬人被確認患有肥胖症。有專家預言,未來十年,中國的「胖子」可能超過2億。

有專家分析,國民體質下降是因運動量減少、體育器材及場地嚴重不足所致。據人民網報導,中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5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03平方米,這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平均每萬人擁有200多個體育場地的狀況無法相比。

舉國體制有效力而無效率,看看金牌的含金量就明白。舉國體制採用計劃經濟式的金牌戰略,專門在冷僻的項目上投資。比如,划艇、射擊、冰壺等等項目,大多數中國人碰都沒有碰過,一般也不知道規則,但是,因為是冷門,搞的人少,我們用追加公共投資的方式就能培養出許多奧運冠軍。

舉國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有著某種正當性與合理性,它契合著那種發展情境和集體心理。時至今日,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需要大變革了。而瓦解這種舉國體制,就應該從打破奧運的「舉國關注」開始。當然,改革需要策略。國有體育格局強大固化已有經年,「畢其功於一役」的革命並不可行。比較理性的辦法應當是首先大幅縮小「舉國體制」的範圍,結束競技體育領域的國有壟斷局面,同步推進商業體育,振興體育產業,讓市場機製成為競技體育興盛的基石。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隊奪得51塊金牌,力壓美國成為獎牌榜第一,但隨著奧運會的閉幕,許多體育場館並未像之前計劃的一樣改為民用,他們中的大多數將面臨廢棄或被拆除。圖為幾近廢棄的丰台壘球場。

改革的過程,應當是中國體育文化價值體系重建的過程。其重心之一,就是冷靜地看待金牌價值,讓體育回歸本位。已經摒除了自卑感的中華民族,不需要用不斷增長的金牌數字來證明自己。有此清醒認識,則中國競技體育與全民體育攜手、中國從金牌大國成為真正的全民體育強國,就是可以期待的。

(正文摘自《生活報》,並節選收錄於《讀者參考》108期)

▲徐克導演作品《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經典片段(時長僅1分鐘),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賞

微信號:duzhecankao
推薦閱讀:

【網易雲音樂】電影導演與配樂大師的金牌組合(100首)
回顧歷屆奧運會金牌排名及會徽
當「尚方寶劍」遇到「免死金牌」該如何是好?
?雖然人人都愛金牌,但我更希望你好

TAG:體制 | 金牌 | 舉國體制 | 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