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怎麼修行?

我們應該怎麼修行?

來自專欄文玩菩提小知識

學佛,到底學佛的什麼?

很多人不清楚,在這裡,我謹將我看到的一篇佛經轉錄上來,供大家參考:

看這篇文章的思想準備:

我,是由靈魂身體和合而成的,和合之後,才具備眼;耳;口;鼻;身。這些器官帶給我一些感覺,世尊說:那是習性。身為生物,必須生存,所以統稱這些是【習性】。

而出生之前,我沒有五官,沒有身體,茫茫渺渺。死後,除了中陰身階段,我將又回到那個狀況,然後;又再投胎轉世。所以一切的修行,都是意念的流轉,所以又稱為【度】。不會轉,就是不會【度】,那就看不懂佛經,理解不了佛經。

這篇佛經的重點就在於:中有五陰,中有習

好了,以下就是佛經的內容:

=======================================================

十方菩薩品第十三

佛在王舍國 法清凈處時,自然獅子座 交絡帳,佛時坐現 三十二相,光影表現十方,諸菩薩 皆來謁問佛:

菩薩何因緣,有痴者,有黠者,有慧者,有能飛者,有能坐行三昧禪者,有能徹視者,有不能飛者,有不能坐行禪行三昧 得定意不能久者,智慧有厚薄者?

同菩薩行,何因緣有薄厚?

同有心;意;識,同眼;耳;鼻;口;身,何因緣得行異?

釋義:

佛陀在王舍國正在座上閉目養神,這時候;佛陀顯現了三十二相,光亮照射十方。於是諸菩薩上前拜見佛陀說:

菩薩是因為什麼,有的痴呆;有的聰明;有的具備大智慧;還有能飛的,有能安穩坐著禪定,還有的能透視一切,有的又不能飛,不能安定的禪定。是因為智慧不同嗎?

那麼同樣在修行;為什麼能力卻會不一樣?

都同樣是眾生;為什麼修行之後,所獲得的神通卻不同?

原文:

佛言:

善哉!善哉!十方過去佛;現在佛;諸當來佛,皆說:人能計心;意;識,眼;耳;鼻;口;身,皆說為同法。

佛言:人能校計六情 為一切,得十方佛智慧。

釋義:

佛陀說:很好!很好!這個問題;不管過去;現在;未來成佛的如來都說:必須仔細;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心;意;識,眼;耳;鼻;口;身。

這說法,眾佛是一致的。如果眾生能夠仔細;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六種情,就可以得到佛陀的智慧啦!

原文:

佛告諸菩薩言:諸菩薩 有薄厚!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薄厚?

釋義:

佛陀說:各位修行的人有不一樣的地方呢!

大家就問:哪裡不一樣?

原文:

佛言:

菩薩,厚者;謂:菩薩行道;隨道行深。

菩薩薄者,行道;不能悉隨行,謂:行有多少;隨道少,是為菩薩薄。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菩薩常隨道不失行?

釋義:

佛陀說:就菩薩而言;修行好的;其行為跟隨著佛的正道而行。修行的淺的;其言行就比較不能跟隨著佛的正道而行。那麼這個【跟隨著佛的正道而行】的多;少,就是不一樣的地方。

原文:

佛言:

謂:菩薩常守 心意識,令不動,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 眼,令色不著,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 耳,令聲不著,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 鼻,令香不著,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能守 口,令味不著,歸滅;盡種;道栽。

謂:菩薩守身,令細滑不著,歸滅;盡種;道栽。

菩薩如是 能守六情,得好惡,不動。常守滅盡,是為:厚隨道深。

釋義:

佛陀說:那麼不一樣的地方有哪些呢?

有:菩薩能恆常的守著自己的心;意;識 不動,讓這些徹底不生,穩在佛道。

其餘的眼不著色;耳不著聲;鼻不著香;口不著味;身不著是否舒服,也一樣。

如果菩薩能夠控制的住以上六件事(心;意;識 當作一件事),不論好;惡,都不為所動,讓這些徹底不生,就是厚隨道深了。

原文:

菩薩復問佛:何等為菩薩行薄?

佛言:

謂:菩薩失行,有時得行;有時不得行,

有時菩薩 能守 心;意;識 隨道,有時 眼不能守,便失行;不隨道,

有時守眼;不能守耳,有時能守耳;不能守鼻,有時守鼻;不能守口,

有時能守口;不能守身,有時能守身;不能坐禪,有時能坐禪;不能校計,有時能校計;不能行,有時能行;不能分別,有時能分別;不能知細軟微意。

用是故,菩薩隨道 有失行;有得行。用是故,菩薩行道 有薄厚;不等。

釋義:

大家又問:怎麼說菩薩修行不夠呢?

佛陀說:凡是做不到;有時做得到;有時做不到;部分做到的…都是所謂的菩薩修行不夠。

原文:

菩薩問佛:如是當作何等行?

佛言:要菩薩 當自行校計,當自知 墮校計,不墮校計。

墮校計者,菩薩為黠,不知校計:為痴。

釋義:

大家又問: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修行到位呢?

佛陀說:這個嘛;菩薩得先從認知自己的修行做起:哪些是眾生行;哪些又是菩薩行。這必須分清楚。如果知道了,這個菩薩就屬於有智慧的菩薩,否則就是胡亂修行。

原文:

問曰:當校計黠,當校計痴者云何?

佛言:已校計痴,便能校計黠。

佛言:人有百八愛,令痴!欲校計 得黠者,有五十校計。

知五十校計中 細微罪;便得黠。

釋義:

大家又問:我們又怎麼知道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正確的呢?

佛陀說:只要真正認真計較,就能夠知道啦!接著;佛陀又說:眾生有108種愛,讓眾生變得愚痴。想要認真對待自己的修行之人,必須清楚。這有50個方面需要比較。只有真正去計較這50個方面,才有辦法獲得智慧。

原文: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五十校計?

佛言:

五十校計者;謂:從心本起,欲知者:

第一 當校計百八痴,第二 當校計百八疑,第三 當校計百八顛倒,

第四 當校計百八欲,第五 當校計百八墮,第六 當校計百八愛,

第七 當校計百八栽,第八 當校計百八識,第九 當校計百八因緣著,

第十 當校計百八種。是為十校計,

釋義:

大家又問:哪50個方面呢?

佛陀說:從本心開始,菩薩當認真思考痴;疑;顛倒;慾望;不對的地方;愛;起心動念;識;因緣以及未來的發展(種子)…各有108問。

這是第一個部分,計有十個方面。

原文:

佛言:菩薩復有十校計:

第一 當校計百八關生,第二 當校計百八止行,第三 當校計百八斷生死,

第四 當校計百八滅;不滅,第五 當校計 百八罪;入空不見,

第六 當校計百八不舍盡,第七 當校計百八 不舍凈;入凈,

第八 當校計百八精,還戒,第九 當校計百八進,入道,

第十 當校計百八 忍戒。是為菩薩十校計。

釋義:

佛陀說:修行人需要認真對待以下十件事:

哪些認知需要關閉;需要這樣想;那樣想,哪些是要停止;哪些有時需要繼續的,哪些是可以斷生死的,哪些做法可以滅;不滅,哪些是當空論,哪些又是必須精進的,哪些又是該清心寡欲的,哪些是原則,哪些又是符合佛道,哪些又是需要忍耐的。

這是第二個部分,也是有十個方面。

原文:

菩薩復有十校計:

第一 當校計百八辱道,第二 當校計百八 合道願,

第三 當校計百八本信,入道,第四 當校計百八 出痴;入慧,

第五 當校計百八 歡喜滅,第六 當校計百八 未得佛悲,

第七 當校計百八 未得佛愁,第八當校計百八 未得佛惱,

第九 當校計百八 未得佛經黠,未得佛泥洹要,

第十 當校計百八 出罪要未得入泥洹要。是為菩薩十校計,

釋義:

佛陀說:修行人還需要認真對待以下十件事:

能忍不;怎麼忍?怎麼和合眾生?自己成佛的本願;對佛道的信心,是不是已經走出迷痴;獲得智慧,怎麼維持平常心,有沒有獲得佛為了普渡眾生的慈悲;煩惱;憂慮;智慧;精義…

這是第三個部分,也是有十個方面。

原文:

佛言:菩薩復有十校計:

第一 當校計百八 求入慧;出罪法,第二 當校計百八 求入空法;度出空,

第三 當校計百八 罪法,起空時;當知滅時歸空,

第四 當校計百八 持空法解盡法,第五 當校計百八 盡法不復生,

第六 當校計百八 泥洹長生不滅,第七 當校計百八 應相念,

第八 當校計百八 舍相念,第九 當校計百八 雜相念;當知雜相,

第十 當校計百八 受相;長生不滅。是為菩薩十校計。

釋義:

佛陀說:修行人還需要認真對待以下十件事:

怎麼排除罪惡;進入智慧,怎麼看空一切,度化眾生,知道怎麼懺悔,怎麼看待事物;破除煩惱,怎麼讓那些煩惱不再回來,怎麼保持著正念,怎麼維持自己所獲得的知識讓,持續讓別人獲得快樂。

這是第四個部分,也是有十個方面。

原文:

佛言:菩薩復有十校計:

第一 當校計百八 十方生死;萬物本末,成敗,

第二 當校計百八 十方成敗,作證,第三 當校計百八 十方人所有皆痴,

第四 當校計百八 牽十方痴,作證,

第五 當校計百八 十方 阿羅漢 泥洹去無 所有作證,

第六 當校計百八 牽十方辟支佛泥洹 去作證,

第七 當校計百八 牽十方過去 若師泥洹去當牽作證,

第八 當校計百八 十方今;現在佛,亦當泥洹去 今我作釋迦文 佛所,主天地自在變化,要當復泥洹去,若當牽我,用作證,

第九 當校計百八 十方 當來佛,亦當泥洹;去當牽作證,

第十 當校計百八 儘力 卻貪求 佛如我,亦當般泥洹去。

是為合菩薩五十校計,諸菩薩皆稽首受教,

釋義:

佛陀說:修行人還需要認真對待以下十件事:

眾生是怎麼沉淪在生死之間,這樣的思考;是否周全,怎麼讓眾生清醒;不再愚痴,讓眾生清醒的方法是否適當,怎麼獲得佛果,怎麼周全,怎麼成佛,周全么?如何普渡眾生?周全么?怎麼讓眾生了解如來本自具足,不外求?周全么?佛陀與我們一樣,只要投胎為人,都要面臨死亡,我應當怎麼學習佛的智慧,而不再懼怕死亡(般泥洹即死亡之意)。

這是第五個部分,也是有十個方面。

原文:

諸菩薩問佛言:當校計百八痴,從心本起 者云何?

佛告諸菩薩言:

若有菩薩 心有所念:

不自知 心生;心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轉入意,意有所念,

不自知 意生;意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自知為痴 轉入識,識有所識,

不自知 識生;識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轉入眼:

眼見好色,不自知著;不自知 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眼所見中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眼所見惡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轉入耳:

耳聞好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耳所聞中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耳所聞惡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轉入鼻:

鼻所聞好香,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鼻所聞中香,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鼻所聞惡臭,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轉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轉入身:

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身所得中細軟,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身所得惡;堅苦痛;不可身,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痴。

菩薩行道 要當數息 校計如是。

菩薩即稽首受行。

釋義:

大家又問:那麼您說任何事都在於起心動念,怎麼說呢?

佛陀說:人們一旦開始思考事情(起心動念),那心中必然會被那件事所圍繞。如果不能清楚自心的開始之處,那就是放任它緣起,緣滅,就絕對會被自己的身體牽著鼻子走。因為不清楚,所以就是【痴】。

接著;這個念頭會轉入意圖,你為了完成那個念頭,就會開始想方設法,但是你也還是放任它緣起,緣滅,還是被身體牽著走,還是【痴】。

接著;這個意圖;做法被你決定了,就轉入意識了,如果你還是不管理它,放任它緣起,緣滅,還是被身體牽著走,還是【痴】。

再接著;轉入眼;耳;鼻;口;身,你都不控制,那都是【痴】。

修行人必須仔細管理控制這整個過程才是啊!

大家點頭稱是。

原文:

諸菩薩言:佛雖為我 說痴,我未解。

諸菩薩問佛言:設我知 百八痴,著知滅滅,當為痴;為黠?

佛報諸菩薩言:雖知 著知滅,續尚 痴未解。

釋義:

大家又說:您真好,為我們說明了這麼清楚,可是我還是不明白呀!

接著問說:就算我知道要控制,要知道它們是怎麼影響我的行為的,如果辦到了,難道就算是有智慧?

佛陀說:哦!還不夠,這還不夠呢!

原文:

諸菩薩復問佛:我未聞佛 說數息時,痴。我聞佛說已,知。何以故為痴?

佛告諸菩薩:

譬喻如 新學菩薩;未能飛,但耳聞 十方佛,欲願往,要,未能飛。如是為見 十方佛 未。

釋義:

大家問說:那怪了,我們沒有聽您這樣說之前,是痴,但是今天您已經說明白了,我們也知道了,怎麼還是痴呢?

佛陀說:你們剛開始學佛,才在學習走路,怎麼可能會飛。你們現在只是聽了,但是沒有任何的實踐,怎麼能獲得真正的理解?這樣是成不了佛的。

原文:

諸菩薩報言:如是為;但有願,要為 不見十方佛。

佛告諸菩薩言:若曹 今雖聞我說 百八痴 著;滅,譬如新學菩薩,但願欲到十方佛國,不能飛往。

佛復問諸菩薩言:新學菩薩 何以故,願到十方佛國 不能飛往?

諸菩薩報佛言:用不能壞痴;未滅罪故,未能飛行 至十方佛國。

釋義:

佛陀說:就因為需要實踐,所以你現在雖然願意這樣修行,如果沒有精進;持續著做,還是無法成佛的。

佛陀接著說:你們現在只是初步獲得了知識而已,好比剛入門,想要和佛一樣,是無法做到的。

佛陀接著問說:知道為什麼嗎?

佛陀接著說:因為你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學會了,那個習性還是深深的影響著你,所以還不能成佛。

原文:

佛言:譬喻 諸菩薩但能 說著;說滅,但說不行,名為:痴。

諸菩薩問佛:何從當得黠?

佛告諸菩薩言:所著為痴,要當滅!不著;乃為不痴。要,未為黠。

諸菩薩問佛言:何以故?復未為黠?

佛告諸菩薩言:復有百八疑不解故!

諸菩薩問佛言:何等為百八疑?

釋義:

佛陀說:就像修行多年的菩薩,能說不要著於任何事物,要滅斷煩惱,但是光說不練,還是屬於痴人說夢。

佛陀說:那怎樣才算獲得智慧呢?

佛陀說:被事物陷住了,當然要舍;滅,就算不被陷住了,以為自己解脫了,還是不夠智慧。

大家問佛陀:為何還不能說是獲得智慧呢?

佛陀說:還有108個疑惑沒有解開呀!

大家問佛陀:哪108個疑惑啊?

原文:

佛言:菩薩

不自知 心生;心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不自知 意生;意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不自知 識生;識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轉入眼;

眼所見 好色,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眼所見 中色,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眼所見 惡色,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轉入耳;

耳所聞 好聲,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耳所聞 中聲,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耳所聞 惡聲,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轉入鼻;

鼻所聞 好香,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鼻所聞 中香,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鼻所聞 惡臭,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轉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轉入身;

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身所得 中細軟,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身所得 惡粗;堅苦,痛不可身,不自知 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 為疑。

釋義:

佛陀說: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念頭,反而受習性所左右,不知;是為【疑】。

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意圖,反而受習性所左右,不知;是為【疑】。

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認知,反而受習性所左右,不知;是為【疑】。

轉入眼,耳,鼻,口,身,不控制住,反而受它們的影響,不知;是為【疑】。

原文:

佛言:菩薩不去是,未應為菩薩。

諸菩薩問佛:何以故,不應為菩薩?

佛言:用,不行,安般守意,不校計百八顛倒故。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百八顛倒?

釋義:

佛陀說:修行人不去除這些影響,連做菩薩的資格都沒有。

大家問佛陀說:怎麼說連菩薩的也做不成?

佛陀說:只是知道,不實踐,不認真對待自己那108個顛倒習性啊!

大家問佛陀說:怎麼又有108個顛倒習性了?

原文:

佛言:謂:菩薩

心所多念 為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轉作意,

意 所多念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 顛倒,意轉作識,

識 所多識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轉入眼,

眼 所多視好色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眼 所多視中色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眼 所多視惡色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為顛倒,轉入耳,

耳 所多聞好聲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耳 所多聞中聲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耳 所多聞惡聲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轉入鼻,

鼻 所多聞好香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鼻 所多聞中香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鼻 所多聞惡臭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轉入口,

口 所多得美味;好語言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口 所多得中味;中語言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口 所多得惡味;惡語言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轉入身,

身 所多得好;細軟可身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身 所多得中細軟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

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身 所多得惡粗;堅苦;痛不可身 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 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釋義:

佛陀說:修行人心中雜念太多,而且大多被習性所綁架,卻自言:我沒問題。這就是顛倒想,這樣就會轉入意圖。

那麼多的意圖,全被習性所綁架,卻自言:我沒問題。這就是顛倒想,這樣就會轉入認知。

這樣的認知,全被習性所綁架,卻自言:我沒問題。這就是顛倒想,這樣就會轉入眼。

轉入眼,耳,鼻,口,身,都是被習性所綁架,卻自言:我沒問題。這就是顛倒想。

如此不斷的循環,就是不斷的顛倒想。

原文:

佛言:是為百八顛倒,如是 菩薩為不解?

諸菩薩報佛言:我雖生死顛倒,我欲 依經;法度人。

佛問諸菩薩言:汝度人;欲求使人 作何等道?

諸菩薩報佛言:我欲使人 悉得佛道!

佛言:若曹輩眾多,何以故?不自取佛,但群輩相隨。

諸菩薩言:我雖相隨,不離經行。

佛問諸菩薩言:若曹輩 寧能一日,俱得佛不?

諸菩薩報佛言:我不能俱得佛!

佛問諸菩薩:何以故?

諸菩薩報佛言:

我輩中 有相 未具者,我曹輩中,有功德未滿者,我曹輩有生死罪 未盡者。

釋義:

佛陀說:以上那108種顛倒想,各位還是不明白?

大家對佛陀說:我雖然是顛倒想,但是我還是可以依照佛經所說度化眾人,這不衝突啊!

佛陀說:你度人,你到底想讓人家修行什麼?

大家對佛陀說:簡單啊!當然是佛道咯。

佛陀說:像你這樣的人還真多,怎麼說呢?自己沒辦法得道,卻到處抱團取暖。

大家對佛陀說:我雖然抱團但是我還是可以理解佛經裡面的道理呀!

佛陀說:那你們一起,有沒有可能哪天一起得道呢?

大家對佛陀說:哦!這沒辦法!

佛陀說:為什麼呢?

大家對佛陀說:我們這些人啊;有人看起來就猥瑣的,還有覺得善事做不到位的,還有您剛才說的那些罪,都還沒能改善呢。

原文:

佛告諸菩薩:若曹輩 有相未具者,有功德 未滿者,有罪 未盡者。

如若曹言:

相未具者;自不能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

若曹功德未滿;不能自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

佛言:若曹生死罪;意未盡,不能自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

諸菩薩皆稽首慚。

釋義:

佛陀說:對呀!你自己都知道欠缺什麼,就像你說的;無論是有些人面相猥瑣,功德做不到位,還沒有斷習氣,所以不能成就佛道,那又如何能讓別人成佛呢?

大家默然,無話可說。

原文:

諸菩薩復問佛言:如是;我何因緣不得佛?

佛報諸菩薩言:若曹;坐 不行 安般若守意,校計百八欲,欲不舍故。

諸菩薩言:行安般守意;校計舍百八欲,欲者云何?

佛報諸菩薩言:

若曹 心所念念;復

念為 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欲欲,

轉入意;

意復念為 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識;

識為 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眼;

眼所見好色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眼所見中色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眼所見惡色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耳;

耳所聞好聲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耳所聞中聲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耳所聞惡聲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鼻;

鼻所聞好香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鼻所聞中香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鼻所聞惡臭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口;

口所得美味;語言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口所得中味;語言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口所得惡味;惡語言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身;

身所得好;細軟可身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身所得中細軟可身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身所得惡粗;堅痛;不可身 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釋義:

大家對佛陀說:那麼您能不能為我們解說,為何我們不能得道?

佛陀說:如果你們只是紙上談兵,而不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平時不能謹守分寸,不願放棄自己的108種慾望。

大家對佛陀說:平常怎麼謹守分寸,不願放棄自己的108種慾望,怎樣才叫欲呢?

佛陀說:人們平時想這;想那的,都是慾望,而這些慾望都是來自習性。這就叫想要獲得的慾望。

當這個念頭轉入意圖,還是慾望,也還是來自於習性。這就叫想要獲得的慾望。

接著;轉入認知,還是慾望,也還是來自於習性。這就叫想要獲得的慾望。

接著;轉入眼,耳,鼻,口,身,還是慾望,也還是來自於習性。這就叫想要獲得的慾望。

原文:

佛言:

諸菩薩,若曹 但坐不解欲欲?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 無有欲欲!

佛問諸菩薩:若曹 欲求 佛度十方人不?

諸菩薩言:然!我曹 欲求佛度十方人。

佛報諸菩薩言:如是;為欲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問諸菩薩:若意 寧念 十方勤苦人不?

諸菩薩言然:我曹 念勤苦人。

佛言:若念 諸勤苦人,為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問諸菩薩言:若曹 至十方佛所 問經,若今為忘不?

諸菩薩報言:我所問經;我皆識不忘。

佛問諸菩薩:汝識十方佛說;經,寧傳為人說經不?

諸菩薩言:然!我日行 為人說經。

佛言:若為人說經,寧欲 使人解不?

諸菩薩言:然!欲使人解。

佛言:如若 為人說經,為欲使人解;如是為欲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復問菩薩:若為人說經,寧教人 布施不?

諸菩薩言:然!我曹 教人布施。

佛問諸菩薩:若教人布施,持何等與佛?

諸菩薩報言:我第一欲;使人持好色花。

佛言:

汝曹不欲色,何以故 使人持五色好花;可眼與佛,如是汝為欲色。何以故言:我曹不欲色?

釋義:

佛陀說:你們就是這樣,只會說,但是不想解決自己的慾望。

大家對佛陀說:呵呵;您誤會了,我們沒有什麼慾望的。

佛陀就問大家:你們想要救度十方眾生嗎?

大家對佛陀說:必須的,我們想救度十方眾生。

佛陀就問大家:那是,這不就是慾望嗎?怎麼能說無欲呢?

佛陀又問大家:你們會不會慈悲為懷,感恩辛苦勞動的人?

大家對佛陀說:會呀!會呀!我們很感恩他們的付出的。

佛陀說:只要懷有感恩的心,就是慾望的一種(想回報),怎麼能說無欲呢?

佛陀又問大家:你們去廟裡面請師父開示經典的意義,理解之後,會忘了嗎?

大家對佛陀說:不會的!我們會牢記在心。

佛陀又問大家:那你們願意傳授這樣的只是給其他人嗎?

大家對佛陀說:會的!我每天都孜孜不倦的教導別人。

佛陀又問大家:那你教導之後,是不是也希望別人能夠理解?

大家對佛陀說:對的,我們希望別人聽了之後,都能夠理解。

佛陀說:如果想為其他人說經,說經之後也希望聽者理解,這就是慾望啊,怎麼能說無欲呢?

佛陀又問大家:那你教導之後,希望別人布施十方嗎?

大家對佛陀說:是的,我們也希望他們做好事。

佛陀又問大家:那你教導他們布施後,那什麼獻給佛陀?

大家對佛陀說:那肯定持最好的花來獻佛咯。

佛陀說:你既然要拿最好看的花給佛陀,就是好色,怎麼說自己不好色?

原文:

佛復問諸菩薩:若寧聞 十方佛說經,為可耳不?

諸菩薩報言:十方佛 為我說經,可耳!我曹皆歡喜。

佛言:如汝聞經,歡喜為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復問諸菩薩言:若欲教人 為佛燒香不?

諸菩薩報佛:我日 自行采眾花;名香,持用上佛。

佛言:如汝 行采眾花香,欲得可鼻;持行上佛,

佛言:如若 欲得香花可鼻,如是為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復問諸菩薩言:若曹 為人說經 寧欲可口不?

諸菩薩言:我曹 為人說經,欲分別可口,欲使人意解。

佛言:如若可口,為欲。何以故言不欲?

佛復問諸菩薩言:汝寧欲具 三十二相 可身不?

諸菩薩言:我勤苦 具相,但欲可身耳。

佛言:如若可身,為欲,何以故言不欲?

諸菩薩稽首各自慚。

釋義:

佛陀又問大家:你們聽了佛教的宣說,內心覺得舒服嗎?

大家對佛陀說:嗯,內心卻是舒坦,我們都很喜歡呢。

佛陀說:你們聽經之後內心歡喜,這就是欲啊,怎麼能說無欲呢?

佛陀又問大家:你們會教導別人貢香給佛陀么?

大家對佛陀說:哦!我都是自己親自採花,買香來獻佛的。

佛陀說:你在選擇花朵及香的時候,都要挑最好的,那就是欲啊,怎麼能說無欲呢?

佛陀又問大家:你們在教導別人時,會不會好言好語?

大家對佛陀說:會呀!都希望他們聽得進去。

佛陀說:如果會挑好聽的話說,那就是欲啊,怎麼能說無欲呢?

佛陀又問大家:你們希望像如來那樣,身形完美么?

大家對佛陀說:嗯,我自覺形骸,但還是希望具備如來完美的身形。

佛陀說:如果這樣,那就是欲啊,怎麼能說無欲呢?

大家都默然領受。


推薦閱讀:

如何開悟?
開悟具備的七條件
禪門開悟詩二百首 杜松柏 著
《紅樓夢》中的8句戳心詩!揭露前人警示後人,現代人得多讀開悟
禪鑰 禪鑰 開悟成佛

TAG:開悟 | 修行 | 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