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 | 研究:是什麼讓你總是陷入想報復的情感漩渦中?

「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 | 研究:是什麼讓你總是陷入想報復的情感漩渦中?

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有些時刻我們會因為無法對一個人發泄憤怒而將這種情緒升級成對他的恨意。仇恨與憤怒是一把雙刃劍,傷人傷己,但更多的時候它折磨的是自己。有數據表明,約25%的憤怒事件會讓人想報復,比如「他搶了我的男朋友,我要讓他後悔,痛不欲生」或「我就是想困住他,讓他無處可走,只能待在原地」等等。有個有趣的現象是,通常引發我們憤怒情緒的對象是和我們關係親密的人,比如子女,知己,愛人。

什麼是憤怒?

憤怒,被看作一種原始的情緒,是指當願望不能實現或為達到目的的行動受到挫折時引起的一種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

我們為什麼會憤怒?

一、它是人類普遍而常規的情緒

一位專門從事憤怒心理研究的博士Charles Spielberger說,「憤怒是一種情緒狀態,有從輕度刺激到強烈的憤怒的不同程度」。我們時時都在經歷著憤怒,它是人類最普遍而常規的情緒。

它會在我們認為自己被傷害了,被背叛的時候被觸發,也會因為巨大的壓力或與對方爭吵而觸發,也可能因為自己的自卑心而觸發。比如當我們對某些事情信心不足時就會對自己產生失望,時間久了這種持續的長時間對自己的失望會令你對自己泄氣,恨自己不成器,會自己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憤怒。

二、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憤怒

許多時候,我們未必會在表面行為上表達憤怒的情緒,也許我們甚至不能顯著地意識到內心那種憤怒原來正潛藏著,不自覺地影響到我們的日常反應和表現。常見的隱藏性憤怒有兩種:

1、被動而具攻擊性的狀態(Passive-aggressiveness),持有這種狀態的人,會被動地回應,否定憤怒的情感,但愛說反話,或口不對心,假裝表示同意。

2、具有受害者的心理狀態(Feeling victimized),這些人因強烈地感到被傷害,常常覺得情況不公允,別人刻意與他作對,因而經常思想悲觀、傷感並充滿嫉妒。不少中學生常投訴被某老師針對,可能是老師曾於眾人面前責備他,令他自尊心受創,因而記在心裡。

由此可見,憤怒可以不同的情況和形式出現,我們必須多留意自己每天的情緒及行為,方能處理隱藏的憤怒,或避免因挫敗和偏見而產生的怒氣。

三、它是受挫後的自我保護

心理學上另一種解釋,憤怒源於無能,是受到挫折以後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當我們感到自己受傷害的時候,通常我們並非因事件本身受傷,而是因為發生的事情令我們感到:被拋棄、被背叛、被誤解,從而引發了我們的傷心難過、痛苦憤恨、羞愧難當等情緒。我們無法原諒的不是那個人那件事,而是因他們而產生的情緒,讓我們無處可逃,避無可避。當我們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時,更不願去和自己心站在一起感受內在情緒的時候,我們就會將所有的責任推卸到致使事情發生的人身上,將他們看作「替罪羊」。

所以當愛人有外遇,不是他的行為傷害了你,而是這個行為讓你感受到被「背叛」的情緒,這個情緒令你難看和痛苦,使得你產生想要報復的心理。對方說話讓你生氣並非是他具體說了什麼,而是他說話的態度神態令你感受到不被重視,不被理解,從而引發不滿痛苦的情緒,讓你用憤怒懟回去,目的在於釋放自己的痛苦情緒。

合理的憤怒對自我而言是一種保護措施,雖然聽上去跟豁達包容相悖,但它也有一些的積極意義,可以保護我們遠離那些可能會傷害我們的人和事,讓別人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讓我們在表達過程中疏通負面情緒,避免加深內心的自責和羞恥,重建內在的自尊。

四、讓你憤怒的,是你對事情的看法

曾有一則台灣新聞,讓我既感動又驚訝。一個大學教授某天在公園無故被一個慣犯殺了,教授太太悲憤的感到現場,被記者問道有什麼感受,她居然回答:「我原諒那個殺人犯,他不知道他自己做了什麼。」這是得有多強的心理素質才能說出這樣的話!有人說寬恕是人類最大的美德,而這位太太用她的言行實踐著這句話。她能夠接受老公已死的事實,並且和自己悲痛的情緒相處,不把它們投射出去在殺人犯身上,變成一輩子的怨恨和遺憾。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麼做?

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這位太太的言行,會認為他和丈夫之間有問題才導致如此冷漠的說辭。大部分的人面對此事第一反應都是悲痛欲絕,緊接著就會想著如何提丈夫找回公道,要這個殺人者付出代價。

就如同很多人以為打人鬧人可以給他們發泄的機會,但很多心理學研究指出發泄其實不但不能有效地緩和憤怒,反而會加強了下一次憤怒的強烈程度。

舉這個例子是想讓大家了解,有時我們需要把對外投射的目光,找回到我們自己身上。這個世界的人事物如同一面鏡子,投射出我們內心的世界。若投射出內心陰暗的一面時,我們不敢面對就用憤怒打破鏡子。但鏡子永遠不會斷貨,它們會源源不絕的出現在你的生活中。能夠改變你的,永遠只有你自己。

憤怒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一、憤怒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科學實驗表明,憤怒實質上是人體為了緊急自衛而採取的一種應激狀態。形成這種應激狀態的生理改變是: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從而引起呼吸加速加深(可達20~23次/分),心跳加快加強(可達180~220次/分),血壓升高(收縮壓可達230毫米汞柱),血糖上升,外周血管擴張,消化道痙攣,肌肉緊張度增強,視力、聽力高度敏銳。這是應激反應的第一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腎上腺所分泌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陸續受到一些特殊酶的破壞,機體生命活動的所有異常指數逐漸恢復正常。這是應激反應的第二階段。如應激狀態仍得不到緩解,應激時間過長或過於強烈,則可能出現第三階段,即腎上腺髓質中的激素嚴重枯竭,心臟難以繼續超負荷工作,機體承受不了這種超越極限的高度緊張而衰竭,便會導致猝然死亡。

二、憤怒會危害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

當你憤怒時,你會失去對理性思維的控制,讓衝動主宰你的行為,隨後就會做出一些事後令自己後悔的事。比如分手時的大鬧,令彼此難堪,再也無法挽回。比如朋友之間要保守的秘密,因為憤怒而讓所有人都知道,最後友誼盡毀。容易憤怒的人,特別是那些有暴力行為的人,很多時都會引起身邊的人對他們產生反感。短期內別人可能會因為害怕他們而滿足他們的要求。但長遠來看,會破壞與他人間的關係,讓別人漸漸地疏遠、離開你。

長此以往,憤怒會消耗自身的能量,讓你認為所有人都在針對你,整個世界都和你作對,從而容易引發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消沉、抑鬱等。

如何擺脫憤怒的情緒?

憤怒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如同其他情緒一般它在像我們傳達一個信號,告訴我們這件事讓你感到被誤解、不公平、威脅到你的生活了。對於憤怒,控制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如何理解自己的憤怒,用合理而有效的方式表達憤怒才是我們該做的。當你能理解到你的憤怒來源於何處時,你便有能力去捍衛自己合理的權利。一旦我們被激怒,我們將陷入到一個沒有終點的死循環中。

當我們再次感到憤怒時,我們可以嘗試用以下的方式調整自己的情緒:

1、請勿把事情災難化。

如果我們把事情看成很嚴重,憤怒程度便會增加。 但事實上那些事情通常只會帶來短暫的損失(例如:損失了時間或面子),甚少會有長遠的影響。下一次,可以問自己:「一周後、一個月後或一年後這事情還重要嗎?」

2、不要對自己說:「對於這情況,我不能忍受。」

這樣說只會增加抗拒感及厭惡感。接受自己身處的現況,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上策。接受「不公平」是人生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要求絕對的公平,有時只會為自己徒添煩惱。

3、不要再說:「他應該… 她應該…」

降低一點對別人的期望,嘗試把「他/她應該…」變為「我想他/她…」或「我希望他/她…」。 全面地看對方的行為,嘗試提醒自己他對自己好的時刻。這樣做可以減低失望和憤怒。

4、當事情已經發生,我們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與自己相處。

情緒過後,再對事情進行客觀分析,理性思考,或從第三方的角度去看整件事,有助於我們減少不必要的憤怒。

5、儘可能的放鬆自己。

當你被激怒後,我們的身體會處於應激狀態,此時放送身體是必須要做的事。美國總統Thomas Jefferson曾說,「當你憤怒時,在說話前先數十個數;如果非常憤怒,那就數到100。」這未嘗不是放鬆自己的一個方法。

適度的表現出憤怒有助於我們與他人設定自己的邊界,告訴別人自己的底線,讓自己不處於孤立的狀態。過度的憤怒則易傷人傷己,兩敗俱傷。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說:你要理解你的憤怒,最終才能觸及它的核心。如果你確切地知道什麼讓你生氣、你在和誰生氣,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場與事情的重點,以及該如何在情感上加以處理。憤怒,給予你力量和動力。沒有憤怒,你就會在不適當的地方屈服,就會手足無措。

情緒沒有對錯,如何掌控是一門藝術。

-------------------

歡迎關注飛心理的微信公眾號(ID:fei-xinli),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內容及資訊:)


推薦閱讀:

朋友不努力怎麼辦?我擔心將來漸行漸遠?
為什麼我們對秋褲總是感到恐懼?
心理測試:選擇一個漂亮的貝殼,測異性對你是什麼感覺
誰再說你單身狗,你就甩給他這篇文章
是不懂裝懂更討厭還是懂裝不懂更討厭?

TAG:情緒管理 | 心理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