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世說新語 文學第四

文學第四

本篇包括學術和文學兩個方面,重點描述了當時清談的情況,成為本書的主要內容之一。

  一

  鄭玄在馬融門下,住了三年,尚未見到老師,只是由馬融的高足弟子傳授一些知識而已。有一次馬融曾計算渾天儀所測天象,不相符合,門下弟子都不能解決。有人說,鄭玄懂得如何計算。馬融於是召他令他計算,鄭玄把式盤一轉就解決了問題,大家無不驚奇。等到學業完成,鄭玄告辭還鄉,馬融嘆息說:「禮樂都到東方去了!」同時又唯恐鄭玄的名氣高過自己,心懷妒忌。鄭玄也懷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橋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馬融用《周易》轉式之法進行占卜,探尋他的行蹤。見到卦象後,對身邊的人說:「鄭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著木板,這樣必然已經死了。」於是不再追尋。鄭玄竟因而免於難。

  二

  鄭玄想注《春秋傳》,還沒有完成時,有一次在旅舍中與服虔不期而遇,彼此素不相識。服虔在旅舍外坐在車上和別人說話,談到自己正在注這部書,大意如何。鄭玄聽到許久,覺得服虔的見解和自己不謀而同。於是走到車邊,對服虔說:「我久想注這書,目前尚未完成。適才聽你所說,多與我相同。這樣,我可把已注部分送給你,我就不再注下去了。」因此而成服氏《春秋傳注》。

  三

  鄭玄家裡的婢女,個個都讀書。有一次,他曾使喚一名婢女去做事,未能很好完成任務,想鞭打她,她還為自己辯護。鄭玄大發脾氣,叫人把這個婢女拖到泥水中罰站。一會兒,另一個婢女經過那裡,問道:「胡為乎泥中?」(為什麼站在泥中?)她回答說:「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說錯了話,惹他生氣。)(按:兩人對答之辭,皆出自《詩經》。)

  四

  服虔既長於研究《春秋》,將準備作注,想參考別家學說的不同意見。崔烈召集門徒講《春秋》,他於是隱名埋姓,替崔烈的門徒煮飯。每值崔烈開講,就站在牆壁外偷聽。聽了多次,知道崔所講的,並不勝過自己,就在崔烈的學生面前稍為議論一下崔的得失。崔烈聞知其事,不知道這是什麼人,但向來聽說過服虔,懷疑是他。第二天天未亮,服虔還在睡夢中,崔烈就前往大聲呼喚:「子慎!子慎!」服虔被叫醒,匆忙間不知不覺答應了。兩人從此成了朋友。

  五

  鍾會編撰《四本論》完畢,很想讓嵇康看一看,把它揣在懷中,決定送去,但又怕遭到拒絕。於是走到嵇康住處,從窗戶外遠遠地拋進去,轉身就跑。(按,最末一句原文「便回急走」,一作「便面急走』。)

  六

  何晏做吏部尚書,名望很高,前來請教的客人,座無虛席。王弼還不到二十歲,前往求見。何晏聽人說過王弼這個名字,因此就把適才客人談論時最精采部分轉告他,並且說:「我認為這個道理講得很對,還可以提出質難嗎?」王弼於是提出質疑,座上的人均無從解答。這時,王弼又自問自答,反覆辯論多次,都是滿座賓客所趕不上的。

  七

  何平叔注《老子》,剛剛完成。拜訪王弼時,發現王所注精到非凡,十分佩服,說:「象這樣的人,才可以和他討論宇宙與人生之間的大道理啊!」於是把自己的《老子注》改寫為《道論》與《德論》。

  八

  王弼不滿二十歲時走訪裴徽,徽問他:「『無』,確屬萬物所資用,但聖人不肯談這個問題,而老子卻反覆論列,這是為什麼呀?」王弼說:「聖人是體認『無』的,可是不可能加以解詁,所以常談到『有』。老子、莊子也免不了說『有』,不過往往是就聖人未談及的常作些補充。」

  九

  傅嘏喜歡談玄虛名理,荀粲擅長說玄遠所指歸。兩人共談時,時常發生爭論,互不相喻,裴徽往往從中解釋雙方的命意所在,使彼此溝通,雙方都感到暢快。

  十

  何晏注《老子》尚未完成時,會見王弼,王弼闡述自己注《老子》一書的要旨,比何高出一籌。因此何不再出聲,只是唯唯諾諾,也不再替《老子》作注,卻撰寫了《道德論》。

  十一

  西晉時,有一些具有修養的人,走訪王衍質疑,恰遇王衍前一天說話過多,感到疲乏,不能再答所問,於是對客人說:「我今天身體不舒適,裴逸民就在附近,你可以去請教他。」

  十二

  裴頠撰有《崇有論》,當時的人反駁他,無法使他降服。唯有王衍到來,稍為使他為難。於是反對他的觀點的人,就用王的論點來駁難他,使道理重新得到闡明。

  十三

  諸葛厷年輕時,不肯用功學習,開始與王衍清談,就達到相當高超的境地。王衍嘆息說:「你天才卓越出眾,如果稍為用功研究,一定不愧為第一流名士。」後來諸葛厷閱讀《莊子》、《老子》,再與王衍清言時,就足以和他抗衡。

  十四

  衛玠在童年時,問尚書令樂廣:「人為什麼會做夢?」樂廣說:「是想。」衛玠說:「(睡眠時)形體和精神並不結合在一起,夢,怎麼會是想呢?」樂廣說:「是有原因的,人從不夢見乘車進入老鼠洞去,搗齏時啃食鐵杵,就是由於沒有想這些,所以沒有緣由。」衛玠想這個「因」,想了許久,還是想不通,終於病了。樂廣聞知他害病,特意坐車去向他解說,衛玠的病才逐漸好轉。樂廣嘆息說:「這個孩子心裡必然不會有不治之疾。」

  十五

  庾子嵩讀《莊子》,才讀了一兩卷就拋去,說:「完全沒有與人不同的意思。」

  十六

  有客人(讀《莊子》,讀到「指不至,至不絕」時,不明了其意義,去)問樂廣,樂廣並不逐字逐句加以解釋,只是用麈尾柄敲了敲几案,問:「達到了嗎?」客說:「達到了。」樂廣又把麈尾舉起來,說:「如果是達到了,那又怎麼能脫離呢?」客人於是領悟了其中道理,心悅誠服。樂廣說話不多,意思卻表達無遺,大都與此相類似。

  十七

  最初,為《莊子》一書作注的有幾十家,沒有誰能闡明書中要旨。向秀在舊注之外,加以解說它的意義所在,剖析很新奇,大受歡迎,莊子玄妙的鳳旨從而得到暢通。唯獨《秋水》、《至樂》兩篇,稿子尚未寫完,向秀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很小,以致書稿零落,但還存在一個副本。郭象為人人品很低,卻有俊才,他見向秀的注本在社會上沒有流傳,就剽竊據為己有,把《秋水》、《至樂》兩篇補註,《馬蹄》篇進行改注,其餘各篇只在文句上稍為作了一些變動。後來向秀所注的本子公布出來了。所以,現在流行的《莊子注》有向、郭兩種本子,注文大抵相同。

  十八

  阮宣子有名氣,太尉王夷甫會見他時問道:「老子、莊子與聖人的教化,是否相同?」阮回答說:「將無同?」王很欣賞他的答話,聘他做太尉府掾,當時的人稱阮是「三語掾」。(意思是用三個字得到的掾官)。衛玠取笑他說:「一言就可聘了,何必三?」宣子說:「只要是眾望所歸,也可以不言而聘,一個字都是多餘的。」於是兩人成為了朋友。

   十九

  散騎郎裴遐娶了太尉王夷甫的第四位女兒,婚後三天,王邀請所有的女婿舉行宴會。當時著名人物,以及王姓、裴姓子弟都來參加。郭象在座,向裴遐挑戰,要與他清談,郭學識豐富,才氣橫溢,開始幾個場合,裴遐談得並不暢快。於是郭極力張揚,陳述非常廣博,氣勢也很豪邁。裴從容不迫地把話清出條理,剖析深入、微妙。在座的人無不讚賞,連聲稱好。王夷甫也感到驚奇,對大家說:「你們不要再這樣談下去了,將會被我女婿難倒的。」

  二十

  衛玠最初渡江來時,拜見大將軍王敦。有天夜坐,王敦召謝鯤,衛玠見到謝十分高興,就把王敦甩在一邊,和謝一直清談到曙光出現。整個夜裡,王一句話也插不進去。衛身體向來孱弱,母親常常禁止他清談。這天夜裡,因清談過度,終於病倒了,以致再也不能起床。

  二十一

  往日有人說:丞相王導過江後,只談「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這三大名理而已,但是宛轉關聯,妙趣橫生,牽涉到各個方面,乃至無所不入。

  二十二

  殷浩被任命為庾亮的長史,來到建康。王丞相為他舉行集會。桓溫、王濛、王述、謝尚都在座。丞相親自起身從帷帳上解下麈尾,對殷浩說:「我今天要與你共談剖析名理。」於是,開始進行清談,一直談到三更時候。丞相和殷浩互相敘說,反覆辯論。其餘名流,概未介入。等到雙方要說的都說完了,丞相於是嘆息說:「剛才談的這些內容,甚至從哪兒開始分析,如何引起爭論,最終得出什麼結論,統統被遺忘了。至於發言修辭,引喻相譬,都盡了最大努力。正始間名士清談,正是這樣的啊!」第二天,桓溫對人說:「昨夜,聽殷、王兩位清談,談得好極了。謝仁祖聽得興趣盎然,我也時時有些心得。回頭看王濛、王述兩位司徒掾,一個象插在擴中的翣扇。一個象祭神用的草扎母狗一樣。」(按:最末兩句,原文為:「輒翣如生母狗馨。」歷來無說,我把它斷句為:『輒翣如生,母狗馨。」生、馨均為語助詞。)

  二十三

  殷浩見了佛家經典,說:「(世上的)道理也應當在這上面。」

  二十四

  謝安年少時,請阮裕講述《白馬論》。阮寫給他看。謝看完,不能立即了解阮所說的,再次提出疑問。阮裕嘆息說:「不但會說的人不可得,連了解(別人所說)的人也不可得!」

  二十五

  褚季野對孫安國說:「北方學者學問淵深廣博。」孫回答說:「南方學者清通簡要。」支道林聽了他們的活,說:「聖賢本不用加以評說。從中等水平的人來看,」北方的人讀書,好象在開闊的地方看月亮;南方的人求學,如同從窗口看太陽。」(意思是說:北人雖廣博卻欠周密,未免識見不高;南人所學少而精,但視野未免過於狹窄。)

  二十六

  劉真長與殷淵源清談,劉所說的道理似乎不及殷,殷說:「討厭你為什麼不效法苦戰的將軍,駕著雲梯向上進攻。」

  二十七

  殷浩說:「(韓)康伯未曾得到我的牙後慧。」(按:慧與惠通)來得牙後惠是說未曾因我為他吹噓,使他得到好處。《晉書》韓康伯本傳謂殷稱其「能自標置」,也是這個意思。)

  二十八

  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善於清談,所以前往拜訪。殷浩並未全力以赴地暢述究竟,只是就有關問題提示一些旨要。大約講了幾百句,內容充實,加以條理分明,辭彙豐富,足夠使人驚心動聽。謝尚注精貫神,不覺滿臉是汗。殷浩慢慢招呼隨從:「拿手巾來給謝郎揩臉。」

  二十九

  桓溫召集名流在一起講說《易經》,每天講一卦。簡文帝想去聽,等到得知每日一卦時,就轉身回來了。他說:「卦所包涵的意義,說起來自然有難、易之分。怎麼能限定一天講一卦呢?」

  三十

  有從北方來的和尚,深通名理,與支道林在瓦官寺相逢,講論《小品》。其時,竺法深、孫綽都在聽。這位和尚多次提出疑難,林公辯答清清楚楚,內容辭令,都很爽利。這位和尚每次都被駁回。孫綽問深公:「上人應當是逆風家,為什麼一向都不說話?」深公笑著未答。林公說:「白檀香不是不香,(只能順鳳)哪能逆風!」深公聽著,大有不屑於和他分辨的態度。

  三十一

  孫安國到殷浩處談論,彼此交鋒,反覆爭辯,客主雙方都沒有間歇。左右盛來飲食,冷了再溫,溫了又冷。如此數次,都來不及吃。辯論越來越激烈,兩人用勁揮動麈尾,麈尾毛脫落在食物中。直到天色漸漸黑下來,都忘記了吃飯。殷浩對孫安國說:「你莫作強口馬,我會穿起你的鼻子。」孫說:「你沒見過決鼻牛嗎?別人會穿貫你的面頰!」

  三十二

  《莊子·逍遙篇》過去很難處理,一些名流只能從中尋味,卻無法超出郭象、向秀兩家注釋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同太常馮懷談論時,因為涉及《逍遙》,支道林於是獨出新意,標榜郭、向所未說的道理,建立不同於諸名流的見解。後來大家就用支道林的說理進行清談。

  三十三

  殷浩到劉淡處清談,談了許久,殷在道理上說不過劉,於是東扯西拉地用游詞為自己辯護。劉惔便不再回答。等殷浩去後,他說:「鄉巴佬,裝模作樣學著別人說這番話!」

  三十四

  殷浩雖然思慮通達,想得很遠,然而對於《才性論》卻特別精到。在清談時,突然涉及《四本》,就好象湯池鐵城,沒有可以攻破的形勢。

  三十五

  支道林撰寫了《即色論》,論著完稿,送給王坦之看。坦之看後,一言未發。支道林說:「默而識之乎?」(按:「默百識之」,語出《論語》。意思是不用說什麼就懂得了。)王說:「沒有文殊菩薩,誰能夠賞識呢?」

  三十六

  王羲之做會稽內史,新到任,恰值支道林在會稽。孫興公對王說:「支道林(在理論上)標新立異,他所考慮的,很出色。你想見見他嗎?」王本來自有才氣,看不起支道林,對孫的話,沒有理會。後來,孫興公與支道林同乘車到王處,王羲之故作姿態,沒有和支交談。一會兒,支就出來了。有一次,正值王外出,車停在門口,支對他說:「您不可馬上離去,貧道我想和你稍為說幾句。」因得論述《莊子·逍遙遊》,一直滔滔不絕他講了幾千句,內容、辭藻,無不新奇,恰似鮮花煥發,艷麗無比。王聽著不知不覺地解開衣帶,寬敞袍服,現出一副傾慕的神情,一時不忍離他而去。

  三十七

  關於佛家三乘一些疑難問題,支道林分別作出評議,讓人人能夠明顯地認識這些道理。他上堂宣講時,大家在下面坐著聽,都說已經通曉;等支道林下來和大家一起商討時,卻只懂得其中兩乘,一到第三乘,就說不清楚了。所以三乘含義,弟子雖已得到傳授,仍然沒能完全領會。(按:劉孝標引《法華經》云:「三乘者,一日聲聞乘,二曰緣覺乘,三曰菩薩乘。」都是說如何覺悟,方可得道。)

  三十八

  許詢年少時,別人將他比做王苟子,許心裡很不服氣。其時,值一些名流和支法師都在會稽西寺宣講,苟子也在座。許詢懷著一腔怒火來到西寺,與王苟子辯論,要當場分個勝負。因而昔苦地使苟子為難,苟子大受挫折。反過來,許又讓王用許的觀點,許用王的觀點,再一次進行辯論,王又輸了。許對支法師說:「弟子剛才所講的怎麼樣?」支道林從容他說:「你的話固然好,但為什麼要苦苦地使人為難呢?這難道是為了探求真理而清談嗎?」

  三十九

  支道林拜訪謝安,其時謝朗是個十多歲的小孩,而且剛剛病過一場,身體尚未復原。他和林公清談、辯論,最後互相詰難,雙方爭持不下。謝朗母親王夫人在隔壁聽著,一再命人喚兒子回去,謝安留住不放。王夫人只好自己出來,說:「小婦人遭逢不幸(丈夫早死),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個兒子身上。」邊說邊流淚,因而把兒子抱著進去了,謝公對同座的人說:「家嫂這幾句話,言辭情感,慷慨激昂,甚至可以宣播四方。可惜未能讓朝中人士得見。」

  四十

  支道林、許詢等人同在會稽王書齋中(清談)。支道林做法師,許詢充都講,支敘說一段,大家都感到心滿意足;許提出一道難題,大夥無不歡欣鼓舞。座中各人,只知道嘆賞兩家了不起,卻分辨不出道理究竟在何處。

  四十一

  謝玄在家守父喪,支道林前去和他清談,一直談至傍晚才辭別。有人在路上和支相遇,問他:「您從何處來?」他回答說:「今天和謝孝子大談了一陣來。」

  四十二

  支道林從會稽來到建康,住在東安寺。王長史早準備一套精妙的玄理,並且用華麗的詞藻寫出,前去找支公清談。支不大應對,王於是又敘說了幾百句,自以為很出色。支道林慢慢他說:「我和你分手多年了,不料你在清談方面,全無一點長進。」王深感慚愧地退了出來。(按:王長史疑非王濛。)

  四十三

  殷浩讀《小品》,(對經中疑難處)寫了大約二百個籤條,都是含義精微、世人認為難以通曉的所在。他曾想就這些問題,和支道林討論,竟沒有達到目的。今《小品》還存在。

  四十四

  佛經認為修鍊神明,就可以成佛達到聖人。簡文帝說:「不知道能登峰造極否?不過,修鍊功夫,終不可否定。」

  四十五

  於法開早先與支道林爭名,後來群情逐漸倒向支公一邊。於法開心裡很不服氣,就退隱到刻下。一天,他派遣弟子法威赴都城建康,囑咐他一定要經過會稽,這時支道林正在講《小品》,於是鄭重告誡他,「支道林開講,等你到達會稽,正逢講到第幾品。」因而告訴他可以輪番提出疑難問題幾十個,又說:「這些疑難問題,都是過去無法講通的。」法威遵照老師的話去見支公,果然正值支開講《小品》,就照法開的指示提出質難。一問一答,往返多時。支道林眼看招架不住,就嚴厲地大聲說:「你為什麼受人之託,故意與我為難!」

  四十六

  殷浩問:「(人稟受自然之氣而生,)自然是無心於稟受的,可是為什麼世上好人少而壞人多?」大家部不知如何說好,劉惔回答說:「譬如把水傾瀉在地上,縱橫流漫,卻沒有正方和圓的。」眾人聽後,萬分嘆賞,奠不認為這是名通之論。

  四十七

  康僧淵最初來到江東,沒有人知道他。他常常周旋在市上,靠乞求度日。一天,忽然前往殷浩處,值座上客人很多,殷招呼他坐下,稍稍和他說了幾句應酬話。於是談到義理,康僧淵說話的內容和措辭,都不愧為談客。他先把要點舉出,接著便一直貫串下去,暢所欲言。從此知名於世。

  四十八

  殷浩、謝安等人集會在一起,謝因而問殷:「眼睛注視著萬物的形狀,萬物的形狀是否投入到眼睛中來?」

  四十九

  有人問殷浩:「為什麼將要做官,卻夢見棺材?將要發財,卻夢見糞穢?」殷浩說:「官,本來是醜惡腐敗的,所以將要做官會夢見棺材,錢財,本來象糞土一樣臭氣熏天,所以將要得到它時夢見污穢。」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名言通論。

  五十

  殷浩罷官後,謫居東陽,開始看佛經,先讀《維摩詰經》,嫌「般若波羅蜜」過多:後來讀到《小品》,又恨這句話太少。(按:「般若波羅密」是音譯,「般若」意為智慧,「波羅蜜」意為到彼岸,佛典中常見此語。殷浩最初未讀懂,所以嫌它多,等到懂了,又嫌少。)

  五十一

  支道林、殷浩,一同在宰相會稽王座席上。會稽王對二人說:「你二位不妨交鋒試談,不過,『才性四本』是老殷的看家本領,有如崤函之固。你可要小心啊!」支道林最初談論,極力避免涉及「才性」問題。等到經過三四個回合,爭辯激烈時,不知不覺就陷入「才性四本」的旋渦中。這時,宰相會稽王拍拍肩膀笑著說:「這是他擅長的拿手戲,哪能和他爭勝!」

  五十二

  謝安因有子弟聚集一起,便問:」《毛詩》中哪一句最佳?」謝玄吟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安也吟了「訏謨定命,遠猷辰告」兩句,說這兩句恰恰具有雅人深致。(按:前四句見《小雅》,後兩句見《大雅》。訏,大也;謨,謀也。意思是:用大的謀略,制定誥命,及時頌布遠近。謝安對此特別欣賞。)

  五十三

  張憑被舉為孝廉,來到建康。自認為才氣過人,一定要參加當時名流的行列,先想專訪劉惔,同鄉及同時被舉的人都笑他。後來,他真的去拜訪了劉惔,劉正在洗滌東西,料理一些雜務,招呼他坐在下邊,和他說了幾句禮貌性的話,全不把他放在心上。張憑想主動發表議論,一時找不到由頭。一會兒,王惔這些知名人士都來清談。當主人和賓客有說得不暢通的地方時,張憑遠遠地從最末尾的座位上發言,提出評論。話不多,但含義很深,使主客雙方感到滿意,所有的人大吃一驚。劉惔立刻邀他在上面就坐。清談了一整天,還留他住宿。第二天早晨張憑告辭,劉惔說:「你且先回去,我將邀你同去拜見撫軍。」(按:簡文帝未登位時任撫軍,)張憑回到船中,同伴問他在哪裡過夜?張笑著沒有回答。不久,劉惔派人來尋找張孝廉的船,同伴無不驚詫。張與劉惔同乘一輛車去拜訪撫軍。走到門前,劉先進去,對撫軍說:「在下今天替您找到一位最合適的太常博士。」等撫軍見到張,和他談了一些話後,連聲稱好,並說:「張憑雙膝鑽進理論的深洞里了!」立即任用他做了太常博士。

  五十四

  竺法汰說:「(佛家所謂)『六通』、『三明』,同歸於一。只是名目不同罷了。」(按,六通、三明,皆佛經中術語。六通是說三乘聖者所得的神通共有六種,即夭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其中宿命、天眼、漏盡,即為三明。)

  五十五

  支道林、詩詢、謝安,這些名流集合在王濛家中。謝安對大家說:「今天可以稱得上是一次盛會,時光象流水般不可留住,這樣的聚會,也難得經常有。應當共同談論,發揮胸中所藏。」

  於是,許詢問主人:「有《莊子》一書嗎?」找得《漁父》一篇,謝安看了看題目,就請在座諸人各自敘說一番。支道林首先發言,講了大約七百多句,言辭精美,才氣超拔,大家都稱好,接下來在座的都說完了,謝安問:「你們還有要說的嗎?」都說再沒有要說的了。謝最後略為提出一些疑難問題,隨後就表達自己的意見。大約講了一萬多句,才華俊美,簡直無敵,加以意氣所在,別有寄託,大有超脫世外,瀟洒自如的神情。在座的人個個感到心滿意足。支道林對謝安說:「你洋洋洒洒,一氣貫串到底,所以特別好啊!」

  五十六

  殷浩、孫盛、王濛、謝尚,這些善於清談的名士,都聚集在會稽王那裡。殷與孫共論《易》象妙於見形(意思是《易》之有象,妙在其形可以達變)。孫自以為他的發言是最合理的,意氣飛揚,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說法,但又不能說服他。會稽王嘆著氣說:「假如真長來,一定會制服他。」於是,就去請劉惔。孫盛也意識到自己不如劉真長。等劉惔到來時,要孫先說一遍剛才所說的理由,孫盛簡略他說了一下,語氣已大不如前。劉惔接下去,講了大約二百多句,言辭及提問,都簡明扼要,孫再也無法回答。滿座同時鼓掌大笑,稱讚不絕。

  五十七

  意和尚在瓦官寺,王苟子來找他清談,讓他先發言。意和尚對王說:「聖人有情嗎?」王苟子答道:「沒有。」又問:「(那麼)聖人象(這根)柱子嗎?」苟子說:「不!象算籌(按:這是一種類似算盤的計算工具)。算籌本身雖無情,但運動它的人有情。」意和尚說:「誰在運動聖人呢?」苟子答不出來,就走了。

  五十八

  司馬太傅問謝玄:「惠子共有書五車,為什麼沒一句談到玄學的?」謝玄回答說:「想必是絕妙的所在,沒有傳下來。」

  五十九

  殷浩被罷官,遷居東陽,讀了大量的佛經,都能夠深入理解。唯獨經中講到「事數」(按:如「四諦」、「十二因緣」等是)的地方不懂。遇到一個和尚,他把自己標記下來的向他請教,便清楚了。

  六十

  殷仲堪對玄學理論知道比較深刻,別人說他各門都研究過。他嘆息說:「假使我懂得《四本論》,清談時就不只是目前這樣了。」

  六十一

  殷仲堪曾經問過慧遠和尚:「《易》用什麼做本體?」答說:「《易》用『感』為體。」殷說:「(古書上有)『銅山西崩,靈鍾東應』的記載,這就是《易》嗎?」遠公含笑沒有回答。(按:遠公的意思是說:「又是,又不是。」所以笑而不言。)

  六十二

  羊孚的老弟娶了王永言的女兒。王家要看女婿,羊孚陪老弟同去。其時,永言的父親王臨之還健在,殷仲堪是臨之的女婿,也在座。羊孚向來長於談名理,於是與殷仲堪共論:」《庄於·齊物篇》。殷向羊提出詰難,羊說:「等交鋒到第四個回合時,您必然會同意我的說法。」殷笑著說:「各人闡明自己的見解而已,何必相同?」果然四次對答,彼此相通。殷嘆息說:「我再提不出不同的觀點了。」很長時間以來都嘆賞這是新人新論。

  六十三

  殷仲堪說:「三天不讀《道德經》,便覺得舌頭髮僵(簡直說不出話來)。」

  六十四

  僧伽提婆初來,在王珣宅中講《阿毗曇》。開始宣講時,來的人尚未到齊,王珣弟弟僧彌就說:「我都明白了。」於是起座,在聽講者中找出三四位有修養的人,在另一間屋內開發講座。提婆講完,王珣問法岡和尚說;「弟子全未了解,阿彌如何會了解?他講的怎麼樣?」法岡說:「大都說得不錯,只有一小部分還未精到罷了。」

  六十五

  桓玄與殷仲堪共談,每每互相潔難。大約一年多後,只一兩個回合,桓玄就自己嘆息,才思反而退步了。殷仲堪說:「這是你轉入解悟的表現。」

  六十六

  魏文帝曹丕曾經限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內做成一詩,如果做不到,就要動大刑法。東阿王應聲吟成一首詩說:「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按:此詩一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聽了,感到特別慚愧!

  六十七

  魏朝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堅決辭讓不接受。滿朝公卿將校,由司空鄭沖率領到大將軍府勸進。鄭沖派人騎著快馬往阮籍處取《勸進表》。其時,阮籍正在袁孝尼家,因昨晚喝酒過多,尚在醉卧中。叫人扶起,臨時草擬表文,不加任何修改,寫好交給來使。世人認為確是神筆。

  六十八

  左思撰寫《三都賦》,剛脫稿,便被當時的人所譏諷,使他很不高興。後來送給張華看,張華說:「這可以和班固的《兩都》,張平子的《二京》,鼎足而為三了。然而,你的作品不一定受人重視,應當請享有大名的學者出面推薦。」左思就去向皇甫謐求助。皇甫謐讀賦後備加讚揚,並寫了敘。於是,過去詆毀《三都賦》的人無不表示佩服,並代為宣傳。

  六十九

  劉伶寫《酒德頌》,寄託了他生平的思想志氣。

  七十

  樂廣善於清談,卻不長於寫文章。打算辭讓河南尹,特請潘岳代他作《表》。潘岳說:「可以。不過需要先聽聽你的意見。」樂廣就申述自己所以辭讓的理由,說了大約二百多句。潘把他的話經過組織,寫成一篇著名文章。當時的人都說:「如果樂廣不通過潘岳的手筆,播岳不聽取樂廣的旨意,就不會成就這樁美事了。」

  七十一

  夏侯湛補作周詩《南陔》等篇,完稿後,送給潘岳看。潘岳說:「不僅寫得溫文爾雅,而且可以看出作者為人孝弟的天性。」潘因此(受到啟發),作了《家風詩》。

  七十二

  孫子荊妻子死去一年後,去掉喪服,寫了一首《除婦服詩》,送給好友王濟看。王濟說:「不知道是詩產生了感情,還是感情產生了詩?看罷,使人悲切,從而增進了夫妻的情誼。」

  七十三

  太叔廣最善於說話,摯虞卻長於寫作。兩人同在朝廷,官居卿位。每逢在大庭廣眾之中,太叔廣發言,摯虞不能應對;回去後,摯虞執筆寫成文章,向太叔廣詰難,太叔廣又無法回答。

  七十四

  殷融、殷浩兩叔侄都能清談,但是,在口才上有區別。殷浩說話很厲害,殷融常對他說:「你應當更多地去想想我所寫的論文。」

  七十五

  庾子嵩把《意賦》寫成後,被侄兒庚亮看見,問他說:」(您是有意還是無意?)如果是有意嘛,那就不是一篇賦所能表達得了的;如果是無意嘛,那又何必寫它?」子嵩答道:「正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啊。」

  七十六

  郭璞《幽思詩》寫道:」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說:「山和水,呈現一片蕭瑟,實在沒有什麼可說的。每次讀了這詩,總覺得精神和形體都要超脫世外。」

  七十七

  庾闡開始撰寫《揚都賦》,寫到溫嶠與庾亮時,說:」溫挺義之標,庾作民之望,方響則金聲,比德則玉亮。」(意思是說溫仗義,庾為眾望所歸,好比金的響聲,玉的光澤。)庾亮聽說《賦》已寫成,請求一閱,並且贈送了一些禮物。庾闡把賦中「望」改為「俊」,「亮」改為「潤」。(按:因亮是庾亮的名諱,必改。既然改亮為俊,為了叶韻,就改望為潤。)

  七十八

  孫綽撰寫《庾公誄》,袁羊說:「見此張緩。」當時的人認為這是最好的稱賞。(按:張緩一詞,不詳其義,)

  七十九

  庾闡《揚都賦》完稿後,送呈庾亮。亮因為和作者是本家,便大事吹捧,說可以與班固的《二京賦》、左思的《三都賦》並列。於是文人學士爭著傳抄,京城裡紙價因而高漲。謝安說:「不能這樣子!這是屋下架屋罷了。處處都模仿他人,未免過於淺陋。」

  八十

  習鑿齒具有非凡的史才,桓溫很器重他。不到三十歲,就由從事升遷為荊州治中。習鑿齒在寫給桓溫的《謝表》中說:「不是遇到您,(這一輩子)不過是荊州的老從事而已。」後來,習在建康,見到簡文帝。回到江陵時,桓溫問他:「你看相王怎麼樣?」習答說:「我一生中尚未見過這樣的人。」從此背逆了桓溫的意旨,被派往衡陽做地方官。(因思想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頭腦也不如以前。在病中,還撰寫了《漢晉春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具有卓越的見解。

  八十一

  孫綽說:「《三都》、《二京》,是宣揚五經的(文學作品)」。

  八十二

  謝安問主簿陸退:「張憑為什麼作母誄而父誄?」陸退回不作答說:「想必是男子漢的德行表現在生平事業上,(人人都能見到;)婦女的美德,沒有諱就無從彰顯。」

  八十三

  王修十三歲作《賢人論》,他父親王檬把文章送給劉惔看,劉說:「見了敬仁所作的《論》,說明他已經夠格加入清談的行列」。

  八十四

  孫綽說:「潘岳的文章,燦爛得好比鋪開錦緞,處處顯示美麗無比;陸機的文章好比被沙淘金,往往也會發現一些寶貴的東西。」

  八十五

  簡文帝稱讚許詢說:「玄度的五言詩,可以說是妙到一時無人能及。」

  八十六

  孫綽寫完了《天台賦》,拿給范榮期看,並且說:」你不妨試試,拋在地上,定會發出玎璫的金石聲。」范榮期說:「恐怕你所指的金石,不是音樂中的官商。」但他每讀到賦中佳句,就說:『應該承認是我們這些人才能講出的話。」

  八十七

  桓溫見到謝安所作的《簡文帝謚議》,看完時,拋給座上的客人,說:「這是安石的碎金。」(意思是說:雖少,卻極有價值。)

  八十八

  袁宏少年時期,家中貧困,曾經當僱工,給人運租谷。謝尚坐船路過,值夜間清風明月,忽然聽到江邊商船上有吟詩聲,聲調優美,富於情感,所吟的詩,又是從來沒有聽到過的,當即稱賞不已。立即喚人去仔細尋問,才知道是袁吟詠自己所作的《詠史詩》。因此邀他過船敘談,兩人甚為相得。

  八十九

  孫綽說:「潘岳的詩雖淺,卻潔凈:陸機的詩雖深,但雜亂。」

  九十

  裴榮期撰寫《語林》一書,開始問世,到處受到歡迎。當時少年人,沒有一個不傳抄的,人手一冊。書中載有王珣所作《經王公酒壚下賦》,很有才情。

  九十一

  謝萬撰《八賢論》,孫綽提出詰難,彼此小有爭論。後來拿給顧君齊看,顧說:「我也作了。我知道你的論文是不會出名的。」

  九十二

  桓溫要袁宏撰寫《北征賦》,寫成後,溫與當時名士共看,一致稱賞。王珣在坐,說:「可惜少了一句,如果用『寫』字收韻會更好。」袁宏於是立即執筆補了兩句,「感不絕於余心,溯流風而獨寫。」(意思是:我心中有不盡的感慨,循著前人的遺風獨自寫了下來。)桓溫對王珣說:「如今作賦的事,不得不推崇老袁了。」

  九十三

  孫綽說:「曹輔佐的才能,好象是拿白底發光的錦緞,裁剪給操持賤務的人做褲子穿,不是沒有文采,可惜沒有裁剪白糟踏了,」

  九十四

  袁宏撰寫《名士傳》,完稿後,見到謝安。謝公笑著說:「我曾經跟大家談到在北方的事,只是當作遊戲罷了,彥伯卻用來寫書。」

  九十五

  王珣在桓溫手下做官,一天前去點卯時,伏在閣下,桓叫人暗中把他手版上寫的稟白文書取來。王發現後就在閣下重寫一通,沒有用原來的一個字。

  九十六

  桓溫北伐袁虎跟隨在部隊中,因犯錯誤被免去官職。其時,正需起草緊急檄文,於是把袁叫來,要他倚在馬前動筆。他手不停地寫,頃刻之間就寫滿了七張紙,很可觀,王珣在旁極力讚賞他的才氣。袁虎說:「(才氣再大,)也不過博得你口頭上誇獎幾句罷了。」

  九十七

  袁宏開始寫《東征賦》,全未提到陶侃。(侃子)陶胡奴用計把袁關在小屋中,拿刀子威嚇他說:「先父功勛如此昭著,你作《東征賦》,為什麼疏忽不寫?」袁宏被迫之下,無計可施,只好回答說:「對陶公,我在賦中大寫特寫,怎麼說沒有!」接著,便高聲朗誦:「精金百鍊,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勛(按,陶侃封長沙郡公。)為史所贊。」

  九十八

  有人問顧愷之:「你的《箏賦》比嵇康《琴賦》何如?」顧說:「不會欣賞的,把後來的作品放在一邊;深具卓識的,就視為珍奇可貴。」

  九十九

  殷仲文富有天才,但讀書不多。傅亮說:「假使殷仲文讀書抵得袁豹一半,他的才華就不在班固之下。」

  一○○

  羊孚作《雪贊》說:「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遲象能鮮,即潔成輝。」(意為:憑著清氣化成雪花,趁著風飛散天空,遇到萬物之象更加鮮明,在潔白中煥發無限光輝。)桓胤於是把這寫在扇上。

  一○一

  王孝伯在京城行散,步到他老弟王睹門前,問:「古詩中哪一句最好?」睹正想著,還未回答,孝伯便吟道:「『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最好!」

  一○二

  桓玄曾經登上江陵城南樓,說:「我現在要給王孝伯作《誄》。」獨自吟詠了許久,接著就動筆。坐下不一會兒,便把《誄》寫成了。

  一○三

  桓玄統治西部地區,管轄荊、江兩州,兼都督、後將軍兩府,還有一國。其時,開始下頭場雪,以上五處,同來慶賀。五份賀簡,同時到達。桓玄在大廳上,隨到隨答,他寫在賀簡後的答辭,斐然成章,而且互不餛雜。

  一○四

  桓玄(於元興元年)進入首都。其時,羊孚做兗州別駕,到府門求見。」他的門箋上寫道:「自頃世故暌離,心事淪薀。明公啟晨光於積晦,澄百流以一源。」(意為:近來因世務紛紜,心事重重未能開朗。是您從層層陰晦中現出曙光,澄清了所有河流歸於一個源頭。)桓玄見後,很快把他叫到頁前,說:「子道!子道!為什麼來得這樣遲?」立即用羊孚做記室參軍。孟昶這時做劉牢之的主簿(按,劉牢之反對桓玄),到桓玄府門請罪,見了羊孚,說:「羊侯!羊侯!我一家百口,全靠你了!」


推薦閱讀:

有什麼讓你一眼就喜歡的句子?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文學常識積累
文史雜談 文學篇
高曉岩:我為何輕蔑茅盾文學獎?
從諾貝爾文學獎看莫言的創新與局限

TAG:文學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