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10句話,父母千萬別跟孩子說!

您的孩子有安全感嗎?研究顯示,孩子幼年時期最重要的感受就是安全感,否則會造成長大以後的很多心理甚至身體上的缺陷。親子互動,最重要就是為孩子建立安全感。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如果方法不對,會起到反效果。例如,您一句無心責備,往往就會讓孩子感到極其不安!下面的話,不說為妙:

1「再不聽話打你了!」

情景再現:超市裡,西西不停地要這要那,爸爸不許,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覺得很沒面子,便揚起手來嚇唬西西:「再不聽話打你了!」西西不但沒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厲害。

危害:孩子變得膽小、怯懦、軟弱

專家分析: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如果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

2「媽媽不要你了!」

情景再現:寶寶在飯桌上不肯好好吃飯,媽媽教訓了她兩句,寶寶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媽媽拍了她兩下,還大聲喝斥寶寶:「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危害:造成孩子自卑、敏感、多疑

專家分析: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真的離開。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傷害,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假裝遺棄孩子,會讓孩子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依戀關係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等表現。

3「你是從垃圾桶里撿來的!」

情景再現:歡歡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呀?」歡歡媽手頭上正忙,沒空跟小歡歡慢慢解釋,便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歡歡媽小時候,她媽媽也是這麼跟她說的。歡歡聽後黯然地坐在角落裡一聲不吭。

危害:產生親子隔閡

專家分析: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之類的問題。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4「我說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現:小丁睡覺前還吵著要吃糖,磨了很久還不肯睡覺。媽媽只好搬出爸爸來說服小丁。爸爸嚴厲地說:「睡覺前不許吃糖,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危害:滋生孩子暴力傾向

專家分析: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於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觀念。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家長不能輕視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應該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5「天黑了,不能出去,外面有壞人(大灰狼、老虎等)!」

情景再現:晚上,小西吵著要出去玩不肯睡,媽媽看看外面漆黑一片,就一本正經地說:「天黑了,不能出去,外面有可怕的大灰狼會吃了你!」

危害:對夜晚恐懼,膽小懦弱

專家分析:寶寶活潑好動,一刻不閑,即使天很晚了,仍然想出去玩,可是忙碌了一天的父母感覺太累,就騙寶寶外面有大灰狼,會吃小朋友。教育提醒:這雖然遏制了寶寶出去玩的衝動,但也讓他對黑暗萌生了恐懼情緒,很可能會做惡夢、不敢獨自一人入睡了。

6「你必須給我拿第一!」

情景再現:小東在學校成績很好,幾乎每次科科都是第一。爸爸對此感到很自豪,感覺很有面子,於是一有比賽、考試什麼的,就同小東說道:「你必須給我拿第一!不然看我怎麼收拾你。」

危害:造成畏懼心理,害怕競爭

專家分析:家長們往往以此去「激勵」孩子進步和成長,但處處爭「第一」是不現實的,一旦孩子因沒拿第一而受懲罰,惹父母不高興,時間久了,孩子會產生畏懼心理,害怕去爭,害怕結果不能讓父母滿意,最終造成缺乏安全感的結果。

7「你做不到的!」

情景再現:「媽媽媽媽,我長大了要當畫家!今天老師還誇我很有當畫家的潛力呢!」放學後,小南興奮地跟媽媽這麼說道。媽媽拿過畫紙看了下,覺得一般般,沒什麼特別,便隨口答道:「畫著玩兒還行,當畫家,你做不到的。」

危害:產生不自信等負面情緒

專家分析:類似這樣的話體現出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甚至是過度干涉和妨礙孩子的自主嘗試。這會讓孩子產生過多負面情緒,認識不到自己的才幹和能力,而變得很不自信,此後做事更可能畏手畏腳,缺乏安全感而不能和他人正常交流。

8「離婚!」

情景再現:小小的爸媽感情不好,三天一小吵架,五天一大吵,還總是把「離婚」掛在嘴邊,甚至有時當著小小的面。小小很難過。

危害:助長心理壓力和害怕情緒

專家分析:常說「離婚」的家庭,給孩子帶去了許多負面情緒,甚至造成心理陰影和負擔。長時間的擔心父母離異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無疑會助長心理壓力和害怕情緒的膨脹,缺乏愛的他會逐漸失去原有的安全感。

9「又問為什麼!」

情景再現:冬冬每天都粘著媽媽,一個勁兒地問為什麼,一會兒問「天空為什麼是藍的?」,一會兒問「魚為什麼要住在水裡?」……起初媽媽會耐著性子一個個地解答,時間久了,就覺得煩了,尤其是心情差的時候。終於,媽媽吼了冬冬,說:「又問為什麼!」

危害:傷害自尊心和求知慾

專家分析:許多家長耐心有限,面對孩子不停得問「為什麼」時,常忍不住吼一句「又問為什麼,你有完沒完!」即便家長不是有意,但已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求知慾。「為什麼」是孩子思維的翅膀,隨著「為什麼」的一次次提出,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越來越強。面對孩子的提問,無論知與不知,都應該用童話般的語言來保護他們的興趣和夢想。

10「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情景再現:小毛考試又沒及格,回到家顫顫巍巍地把考卷給了媽媽,等著被批。巧的是小胖兒和他媽媽看到了這幕,便打趣地說:「喲,小毛怕是又沒及格吧,我家小胖兒又得90多分了。」小毛媽媽一尷尬,對著小毛就是一頓說:"你看看人家,你怎麼就這麼笨!"

危害:破壞孩子心理平衡,愛比較,易嫉妒

專家分析:或許這是家長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了,而恰恰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這種比較對孩子價值觀確立是種極大的干擾,對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也是一種破壞。它破壞孩子的心理平衡,更容易讓孩子失去應有的信心。對於家長來說,常把這句話放嘴邊,證明他們總是在跟別人比較。人家學鋼琴就讓自己的孩子也學,這種盲目的攀比不但會造成精力和時間的浪費,也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心理抵觸。

推薦閱讀:

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的八個習慣
有一個睿智且有長遠眼光的父母的體驗
你想要結婚,需要先跟父母「離婚」
加拿大重啟父母團聚簽證
有好幾個孩子的父母會不會出現愛某個孩子多一些,愛某個孩子少的情況?

TAG:孩子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