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學知識】《阿彌陀經》直解

前 言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上至等覺菩薩發願求生,下至五逆十惡罪障深重眾生,臨終十念稱名,乘佛願力,亦可得入其中。一往生後,皆是阿鞞跋致,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不離見佛聞法,一生必補佛位,速成佛道。誠可謂三世諸佛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之特別妙道,大暢諸佛如來出世度眾生之本懷。此法以信願行為宗,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持佛名號,簡單易行,而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多有凈業行者,只重持名,而忽略信願,如此已失其要,而復又生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如此則全與真信切願相反,自障往生矣!蓮公云: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凈、妄消、真顯。蓋信深、願切、行專之前提,全在明理,明理之要,莫若讀誦大乘。故凈土五經一論,修凈業者不可不研讀,歷代凈宗祖師遺著不可不詳參。《佛說阿彌陀經》為五經之一,叢林必修經典,言簡義豐,直詮信願持名之無上心要,歷代註解,將其深義發揮淋漓盡致。當今講經大德,以古註解為參照,隨當代眾生之根性,以大智慧,自在演說法義,契理契機。學人自出家以來,對於凈宗教理,略有研習,知諸師所言亦略有不同,此實因眾生根機差別之故,不可強分對錯高下,應以圓融知見而視之,則一切疑慮自可冰消瓦解。此《佛說阿彌陀經直解》,引諸大德之言,略釋經義,願為凈宗同仁,行作參考!祈請十方常住三寶,彌陀世尊,慈悲威神加持:願上合諸佛本懷,彌陀本願;下契時節因緣,眾生之機;普願見聞者,滅罪增福慧,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佛 說 阿 彌 陀 經 綱 要

凈土法門是一代時教的特別法門,我們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執持名號,就可以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往生凈土,不退成佛。用力少而得效速,下手易而成功高,大暢諸佛如來出世度化眾生的本懷。此法以信願行為宗,信願行稱為三資糧,資就是川資錢財,糧就是飲水和食物。我們要出遠門,必須帶上錢財食物,才可以順利地到達目的地。修行也是如此,要往生凈土,必須具備往生的條件---信願行。《要解》上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信願行如同鼎之三足,缺一足鼎就不能立起來。所以舉信,則願行在其中,如此才是真信。否則,我們說自己相信了,就是不發願往生凈土,也不念佛,這都不是真信。我們真的發願往生,其中自然就包括了信,也必定能一心念佛。念佛一定是以信願為先導。若念佛名號,是求開悟,求世間福報,則不能與佛接引的大願相感應,不得往生。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深信切願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理,夏蓮居大德講:「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凈、妄消、真顯」,把明理擺在第一位。麥彭仁波切在《凈土教言》中也說:「不能生信之違緣有三種,即未知、邪知及猶豫故。當須斷除此三違品。若未明知極樂凈土與阿彌陀佛之殊勝功德,就不會希求往生此凈土。如同劣種愚者不知珍寶之價值,不會問津力求其寶也」,可見明理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花一些時間來深入凈土的教理還是很有必要的。凈土法門的教理依據,主要在凈土「三經一論」中,分別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和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在清朝咸豐年間,有位魏源居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在家大德。他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作為「凈土四經」,這種做法得到大家的認可。因為《普賢菩薩行願品》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與凈土經義非常吻合。在《佛說無量壽經》開頭就說:「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經上還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可見《普賢菩薩行願品》與凈土法門是很有關係的,是很重要的凈土經典。後來,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又增加《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合稱「凈土五經」,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凈土「五經一論」。當然,其它還有很多帶說凈土的經論,但以此「五經一論」為主。我們若想明理,就要讀誦研習凈土經論。在這「五經一論」當中,大多數人最熟悉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因為此經文字不長,所以寺院也把它列為日課,常常持誦。雖然會背誦此經的人很多,但能明白經義的人卻很少。甚至有人見經文簡短,就以為它很淺,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在說極樂世界的清凈莊嚴等。要知道,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阿彌陀經》是「言簡義豐」 ,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我們知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海,是根本法輪。一切的江河細流都要流入大海,這就比喻一切的法門都要歸到《華嚴》。《華嚴經》明一生成佛之法,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是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發願偈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尚且求生,我們怎麼能輕視凈土法門呢?而《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專講的凈土法門,所以古德有說,《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這樣講是很有道理的,由此也可知此經的殊勝!另外,此經所講的持名念佛,是無上的心要。《要解》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見名號的殊勝!其實,凈土三經都是講的持名念佛。《無量壽經》的內容比較詳細,主要介紹阿彌陀佛在因地發的四十八大願,和果地成就的莊嚴。在大願的核心十八願中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裡的「乃至十念」就是指的「十聲稱名」。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中解釋此願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在下卷的成就文也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在三輩往生中,有一個共同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經上還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可見《無量壽經》是講持名念佛的方法。至於《觀無量壽佛經》,雖然講了很多觀想,但到最後,佛卻是付囑稱名。經文最後說:「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觀經也是講的稱名。至於《佛說阿彌陀經》,更是是單刀直入,說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得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能往生。所以,此經獨詮無上持名心要,看似簡單,實際道理卻很深,這是我們要留意的地方。還有很多人讀《佛說阿彌陀經》,但曲解其義,所以不得安心念佛。比如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很多人以為專念名號還不夠,一定要廣行眾善,廣修無量法門,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其實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要解》說:「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也說:「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所以,我們佛弟子在生活中,自然應該努力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佛弟子的本分。但最重要的正行就是要執持名號,千萬不能忽略念佛。還有人看到「一心不亂」就望而生畏,以為念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所以他念佛就是求一心,結果很長時間也沒達到他所謂的一心,於是就恐慌自己不能往生了。印光大師說:「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失其要,而復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實際上「一心不亂」既不是指斷除見思煩惱的事一心,也不是指破無明的理一心,而是指的「繫念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上的「一向專念」,善導大師在《法事贊》中解釋說:「教念彌陀專復專」,就是要專心再專心的念佛,不要夾雜其它,這樣就必得往生,在後面經文中我們會詳細解釋。另外,經文上的「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一句也很容易讓人誤會。很多人以為臨終時必須有正念,才能能感得阿彌陀佛接引。實際上是因為佛現前加持,我們才能住於正念,在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凈土佛攝受經》上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我們平時真信切願,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臨終時佛必定會現前,因為佛現前,我們才能心不顛倒。這些經文如果我們不能了解的話,雖然念佛,但心裡還是憂慮懷疑,不會「信心歡喜」,不會「歡喜信樂」,不會「歡喜踴躍」,這樣就不能算是一個善於讀經修行的人,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學習《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註解,從古到今有很多。我們稍微查閱一下,就有十幾種,可能還更多。在眾多的註解中,以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幽溪大師的《圓中鈔》和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最為殊勝精要。印光大師說:「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在這三種註解之中,印光大師又特別推贊《要解》說:「《阿彌陀經》有藕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當然,其他的註解也很殊勝,也有可取之處。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能讀懂古典籍的人越來越少了。尤其是佛法經論,諦理更深妙。如果沒有很深厚的善根,不用說是佛經,就是古註解也難讀懂。所以,現在有很多大德法師,不僅能深入經論,而且還能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比較相應通俗的現代言語來講法,所說契理契機,令聞者皆大歡喜,我們非常隨喜讚歎。此次,學人也不敢說是為大眾講解此經,只能說是把個人對於此經的體會向大家做一個介紹,以此來供養大眾,也願諸方大德能多多指教。


推薦閱讀:

中醫知識
詩詞知識集錦
女性最關心的婦科防治知識——實用問答集錦22題
十二生肖排序的真實原因,長知識!
【轉載】八字基礎知識

TAG:知識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