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你就不會覺得金庸小說里的奇門異術玄乎了!

「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六脈神劍」、「玉女心經」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武林大招,不知道大家看武俠小說的時候會不會幻想著自己也有那些神功呢?會不會像對這些看上去玄乎的奇門異術感到好奇呢?

這些武林神功各不相同,卻有一共同點,即都和人體的經脈穴位有關。本期我們就帶大家走進武俠世界中的經絡腧穴。

經絡腧穴是怎麼來的呢?

經絡腧穴的概念都來源於醫療實踐,經絡腧穴理論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保健實踐中逐步發現和積累起來的,其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初期沒有腧穴,也沒有做工精良的針具,只是在病痛的局部用獸骨、魚刺、樹枝等做砭刺、叩擊、按摩,或用火熏烤等,也就是後來《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以痛為輸(腧穴)」有時人們在無意識中還偶然地發現了一些穴位,比如誤傷或者按壓刺激身體某一部位,其他遠離部位的臟器疼痛或者不適得到了緩解或消失。當後來再有類似病痛出現,人們慢慢開始有意識地去刺激這些部位來進行治療,並慢慢積累了經驗。隨著對這些刺激部位和治療作用的不斷觀察,人們對腧穴的認識逐漸成熟起來,後來就開始對這些部位或刺激點進行命名和定位。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和積累,古代醫家對腧穴主治進行分析和歸類,將某些作用相似、感傳路線一致的腧穴進行歸納整理,就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經絡腧穴理論。

假如把經絡比喻為一棵大樹的話,那麼經就是樹榦,是主幹、縱向的;而絡就是分支,像網路,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十四經脈的命名

經脈是左右對稱的,我們每個人的經脈以身體前後正中線為界左右對稱分布,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任督二脈,前正中線就是常說的任脈,後正中線是督脈。十二正經加上任督二脈,就是我們說的「十四經脈」。那麼其餘的那些經絡怎麼命名呢?我們!用手和足表示經絡分布在上肢還是下肢,經絡外行路線在上肢的就稱為手經,在下肢的就稱為足經。每個臟腑都有其對應的一條經脈,就以臟腑名稱命名,如隸屬於肺臟的經脈稱之為肺經,隸屬於小腸的經脈稱之為小腸經。根據陰陽理論和經脈的陰陽屬性我們劃分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來區分陰陽多少。陽氣最旺的是陽明,其次是太陽,接著是少陽;陰氣最盛的是太陰,接著是厥陰,最後是少陰。把手足、臟腑、陰陽3個因素綜合起來,一條完整的經絡名稱就產生了,如肺經就是手太陰肺經、小腸經就是手太陽小腸經。那麼十二經脈就有6條陰經和6條陽經,也就是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和足三陽。

十四經脈的循行

十四經脈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或上行,或下行。歸納一下規律就是,任脈在前,督脈在後,手三陰經聯繫胸部,足三陰經聯繫胸和腹部,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聯繫頭部。任脈和督脈均經會陰部走到頭部;手三陰經循行方向是從胸走到手;手三陽經循行方向是從手走到頭;足三陰經是從足走到腹;足三陽經是從頭走到足。

如果把雙手舉起來的話,可以找到一個方便的十二經脈記法,就是「陰昇陽降」,是指陰經往上走,陽經往下行。

經脈流注順序是,起於手太陰肺經,肺經從中焦開始,帶有水谷之精微,流注於十二經脈,陰陽相貫,首尾相接,如環無端,起到濡養的作用。後世認為督任二脈亦參加流注稱為十四經流注規律,即肝經經過督脈注於任脈回到肺中。

由圖可知,十四經流注順序是:經脈循環流注從手太陰肺經開始,手太陰肺經在手食指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手陽明大腸經在鼻翼旁與足陽明胃經相接,足陽明胃經在足大趾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足太陰脾經在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手少陰心經在手小指端與手少陽小腸經相接,手太陽小腸經在目內眥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足太陽膀胱經在足小趾端與足少陰腎經相接,足少陰腎經在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手厥陰心包經在手無名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手少陽三焦經在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相接,再從足少陽膽經在足大趾與足厥陰肝經相接,然後經脈從足厥陰肝經流注到督脈再到任脈,最後從肺中在注入手太陰肺經。內屬臟腑,外連肢節,周而復始。

本文選自《滬上中醫名家養生保健指南叢書》之《准媽媽的經絡養生》

叢書總主編:施杞

本冊主編:黃琴峰

(桃仁蝸牛 艾蒿)

推薦閱讀:

金庸人物之郭靖和喬峰
「北喬峰南慕容」名號誰散布至江湖?不是慕容博,真相與玄慈有關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笑傲江湖》?
「劍魔」獨孤求敗到底是誰?打狗棒法早已透露了真相,與楊過無關
金庸先生的小說裡面你最喜歡那個男主人公

TAG:小說 | 金庸 | 金庸小說 | 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