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文化價值觀念比較與反思 ——從台灣電視連續劇《昨夜星辰》談起

最近,我國的電視屏幕上,上映了一部台灣故事片《昨夜星辰》,得到了空前的歡迎。它沒有裸露的色情畫面,也沒有光怪離奇的刀光劍影,情節不曲折,沒有兇殺,無需破案,沒有蠱惑人心的宣傳,但是它卻撥動了千萬人的心弦,令人回味眷念,使人喟嘆遐想。從南方到北方,一股《昨夜星辰》的熱浪,悄悄地在大陸掀起。

在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大潮中,中國人已經懂得了商品及其交換的價值,並且學會了用經濟意識思考問題。金錢的威力無孔不入地滲入到各個領域,蠶蝕地在改變著人們的道德觀,人生觀。尤其是青年人成為西方文化狂熱的崇拜者,而對傳統文化則表現出絕絕的反感。《昨夜星辰》意外地受到我國觀眾的熱愛,有些令人感到意外。是因為影片來自台灣,人們獵奇?不是!《昨夜星辰》熱的現象,反映了當前中國觀眾,文化心理的需求。在激烈的中西文化,新舊文化衝突中,當代中國觀眾的感情天平傾向於《昨夜星辰》,實質上乃是當代中國文化心理結構的真實觀照,以此作為思考的起點,可以對建設和發展中國文化,建設兩個精神文明,選擇符合國情的文化模式等諸多問題,進行一些有益地探索。

一 故事情節

首先,回顧影片的故事情節:

企業家邱明淵身患胃癌,瞞著家人,把企業委託給三弟,帶著兒子和女兒回到家鄉小鎮。兒子邱偉隆對此百般不解,而女兒卻歡快地沉浸在故鄉的溫暖和寧靜之中。

歸家途中邱家兄妹認識了鎮上熱戀中的一對青年吳應強和陳秋香。

身居鬧市的邱偉隆對古樸的家鄉老宅沒有一點感情,父親過早的退休與對他的不信任(把產業交給三叔管理),使他十分苦惱和氣憤。他風華正茂,要求事業上的發展和成功,父親的舉動無疑給他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擱置了荊棘。女兒邱素雲正在和大學同學林天風熱戀,陶醉在無涯的幸福之中。誰知事與願違,哥哥邱偉隆為了攀附權勢,尋找他事業的幫助者,強迫妹妹素雲嫁給對她一見鍾情的,大企業家周氏繼承人周建邦。在兄妹衝突中,邱明淵一開始站在素雲一邊,但是,當他得知林天風背叛素雲,不敢承擔作父親的責任時,他又支持了偉隆,認為嫁給周建邦是邱素雲的最好歸宿。林天風的背叛,哥哥的逼迫,父親的勸慰,使素雲無可奈何地她嫁給了周建邦。婚禮之後,素雲把與林天風戀愛的真象告訴了周建邦,引起了夫妻間難以癒合的創傷與矛盾。

邱明淵激流勇退回到故鄉的原因是他身患不治之症。一方面他告誡律師和大夫保密病情,以免給親人帶來痛苦;另一方面又想贖回負疚一生,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罪孽。他懷著痛苦而帳惘的心情尋覓舊時的戀人陳玉琴。偶然間他發現陳玉琴與他同住一個小鎮,並以開茶葉店謀生。陳秋香就是陳玉琴的女兒。

一天,邱明淵與陳友琴不期而遇在茶葉店。陳玉琴掩飾了內心的驚震,故作冷漠,不認邱明淵。邱明淵悲傷至極,舊病複發癱倒在地,心地善良的陳友琴之女阿香及時救助將邱明淵扶回家中。

陳玉琴見到邱明淵後,心情十分痛苦,憶起往事:二十多年前,邱家的闊大少爺愛上了她這個窮苦人家的女兒,並有了愛情的結晶:一兒(邱偉隆),一女(陳秋香)。誰知明淵屈從於貧富差異,在舊的禮教和父親的威逼下,拋棄了陳玉琴,並搶走了四歲的兒子偉隆。另娶了富家小姐為妻,生下了女兒素雲。懷著阿香的玉琴含辛茹苦,歷經艱辛。生活教會了她兩個字——恨和凶:一方面她用兇狠來掩飾內心的善良,保護自己和女兒;另一方面,鑒於切身的經歷,她不再相信純真情感的存在,處處與女兒的男朋友吳應強作對,對前來贖罪的邱明淵報之以滿腔的怨恨。邱家返回故里之事,玉琴早已從女兒口中得知,儘管她故作鎮靜,可是二十幾年來好不容易平靜下來的心情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了。

邱明淵通過訪問調查後,確認勝發茶葉店的女老闆就是陳玉琴。第二次去見玉琴,想傾吐二十多年來的心跡,被陳玉琴趕走。他讓律師贈送給玉琴的五十萬元,又被無情地拒絕。在和阿香的交往中,阿香的純樸、天真、善良給明淵帶來很大的安慰,經過辯認,求證,他確認阿香就是自己的女兒。可是陳玉琴堅決否認,無情地叱責他的表白。使邱明淵陷入極度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偏偏這時偉隆和素雲又給他增添了許多新的煩惱。

長期來邱偉隆對父親產生了極大的隔閡。他不知道父親已身患絕症,埋怨父親過早地退出商界。認為父親不信任他,不願放手讓他管理企業,阻礙他前途發展。當他利用妹妹的聯姻關係,想從周家得一大筆貸款時,父親又阻止了這筆交易。出於對他的不信任(不自力更生,藉助關係學)明淵果斷地結束了企業。一氣之下,偉隆離家出走,發誓要自我奮鬥創造出事業成就再回來。

邱素雲把與林天風的戀愛真象告訴周建邦後,周建邦在感情上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愛與恨交雜,委曲和痛苦纏身,使他疏遠了素雲,而素雲生活在陌生的環境里,身陷孤獨無援的痛苦之中,只有仗義為勇、樂於助人的阿香和吳應強向她伸出了友誼之手。不料又產生了新的衝突和苦痛。素雲與吳應強多次接觸使得周違邦誤解,個性倔強的素雲又不以為然,誤解愈來愈深,最後終於導之於二人離異。

兒子的出走,女兒的不幸與痛苦,陳玉琴的怨恨與無情像三把尖刀深深地扎在邱明淵的心窩,他的病情惡化了,住進了醫院。可是使他難以忘懷的,揪心的問題仍然折磨著他。為了使女兒與建邦和解,他本人得到玉琴母女的原諒,兒子走上正途,特別是他得知存世時間只有數月之促時,決心不顧一切揭開事實真象。

心已灰冷的陳玉琴得知明淵身患絕症,陷入生命垂危之境後,她恨不起來了,毅然回到明淵身邊,將仇恨變成了無私的奉獻。她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照顧邱明淵。這時新的矛盾又產生了。邱偉隆不知她是生母,貧富差異使這個公子哥有著天生的優越感,再加上玉琴出語潑辣,兇悍,被邱偉隆責罵為「潑婦」,這種對立的情緒使陳玉琴與邱明淵都無法把事實的真象明言。而邱偉隆又極不理解陳玉琴回到明淵身邊所做的無私犧牲,反而認為是陳玉琴貪圖錢財,在遭到父親責打後,邱偉隆憤然二次離家出走。

離婚後的邱素雲回到娘家。生活的變故,感情的空虛,危機,以及自我放任,使她投向了吳應強,企圖在吳應強身上找到她生存的依賴。而歸國後的建邦母親卻因兒子與素雲的離婚倍受打擊,因下肢癱瘓,中風住院。受周母的邀請,感恩於周母,素雲又重返周家照顧周母。這時建邦已接受母親的教導,用包容、理解、寬厚待人,增進了與素雲間的了解與信任。而這時吳應強又激流勇退,清醒地認識到「喝咖啡的不同於喝茶的」,經濟地位差異,他清醒認識到自己與素雲間並非是真正的感情,決然離開素雲,素雲又重新回到建邦身邊。

邱明淵的病又一次發作了,吳應強找回了邱偉隆。受到愛情挫折和打擊的阿香原諒了素雲。當父女、母子之間的關係被揭開後,自私的邱偉隆卻死不承認陳玉琴和阿香(認為他們是貪圖財產)邱明淵在痛苦遺憾中離世死去。

明淵死後,玉琴又搬回茶葉店。兒子的冷酷無情給了他毀滅性地打擊,她若痴若呆,借酒澆愁,痛不聊生。邱偉隆從三叔和律師處得知,邱家的財產被分成四份,陳玉琴母女也分得兩份,但是她們拒絕接受,全部無私地轉讓給偉隆,在事實的教育和感動下,偉隆最終奔跑到茶葉店,跪在地上,撲進玉琴的懷抱。母子終於團聚了,結束了令人傷心欲絕的長久悲痛。

二 一曲愛的謳歌

《昨夜星辰》為什麼會得到我國廣大觀眾的喜愛?這要從它的主題思想談起。

先聽聽它的主題歌……

「愛是不變的星辰,愛是永恆的星辰,決不會在銀河中墜落」。「昨夜星辰,今夜星辰,依然閃爍」。

《昨》是一曲愛的謳歌。這裡所說的愛是一種廣義的愛,包括夫妻的愛,母子,父女的愛,兄妹,姐妹,戀人的愛,還有朋友之間的愛。

以上這些愛決非只是人的自然屬性,即生物性本能的需求,也不是個人利慾的表現。這些愛含有具體的人生內涵與道德內涵,愛得有區別,愛得有責任,愛得有道德。

例如:邱明淵對陳玉琴負罪感的贖罪行為,正是他文化價值中的高度責任與道德感的具體體現。

而對邱素雲的愛表現出二重性:一方面,推心置腹如同朋友般地與女兒談心,那種體貼如微的諒解和關心十分動人。這是一種建立在慈愛與平等基礎上的新型的父女關係。另一方面,又站在舊道德的立場上,指出周健邦是女兒的最好歸宿,認可女人對男子的從屬地位。

陳玉琴由愛到恨,由恨到無私的奉獻與犧牲,都表現出她人性的美麗和高尚。

吳應強由仗義為勇的兩助插刀和對朋友的無私幫助,到感情變異和萌動,以及最後的清醒,毅然抽身而退,既是他的大男子思想表現,又是他以中國文化觀念中的「仁義」道德準繩,規範自己的高尚之舉。可能這正是不少青年男女把吳應強稱為「偉男子」,「奇男子」的原因。

邱素雲儘管受過現代化教育,得到過西方文化的強烈影響:例如強調單純的愛而不顧利害,不講得失,貞潔觀的淡漠,輕視輿論與舊的傳統道德,維護個人的尊嚴,一意獨行,不惜一錯再錯,但是她卻又處處流露出對傳統道德制約的認可和接受。如在周家的生活,強作歡顏以維護禮節與臉面,違心地接受邀請,照顧中風癱瘓的周母,與建邦復好,找到最後歸宿,這一切都是她最終回歸傳統道德規範之中的明證。

邱偉隆和周建邦可以說是受現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最強烈的兩個人,影片對他們的批判與肯定,又無一不是站在傳統的中國文化價值的觀念上進行的。

影片的結尾具有喜劇和悲劇兩重色彩。一個人(邱明淵)在世上消逝了,換來了許多人的幸福;陳玉琴崇高的母愛得到了應有報償(偉隆認母);吳應強擺脫了苦惱有了新的追求;邱素雲找到了最終的歸宿;阿香又重新得到了吳應強的愛;周建邦隨著事業上的成功與愛情的獲得,使他的思想與道德凈化,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由此可見,《昨夜星辰》所宣揚的,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中國的人文主義),它所歌頌的是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而這一切,正是中華民族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一脈相通。

《昨夜星辰》之所以在我國受到熱烈歡迎,絕非僅僅只是它的情節生動曲折、演技自然細膩動人。它之所以動人的主要原因在於,內在精神(道德、倫理、信念)的感召力,在中國觀眾心靈深處激起了共鳴。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國人民所處的特殊時代與社會狀況使然。

激烈的社會變革撞擊,引起了文化裂變。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潮流,動搖了人們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如,重義輕利、克已奉公,信仰至上等等),在思想、觀念、精神上,表現出一種困惑,不滿的情緒來。信仰危機,社會道德敗壞,金錢意識泛濫,思想理論混亂,人與人關係的淡漠,文化市場的墮落,使得身處激劇文化衝突中的中國當代觀眾的感情天平傾向《昨夜星辰》。他們呼喚真誠、道義、善良、渴望理解。而《昨夜星辰》的上映,正吻合了當前中國觀眾的審美需要、和文化心理的需求。

不過,應該說明的是,儘管在《昨夜星辰》中盤旋迴盪的主旋律,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但是,它絕非是因襲,守舊,保守,落後的舊道德、舊觀念的復活。「愛是不變的星辰」,「愛是永恆的星辰」,它已經融進了現代的意識和觀念;人們在同情和辯解邱明淵的難言苦衷和悲痛經歷時,不也同樣被他與素雲的那種新型的父女關係感動嗎?影片中周建邦父母正是影片著力刻劃的人倫榜樣,他們的幽然、風趣、智慧、自然、和諧、誠摯、善良的夫妻、父子、母子關係,正是相當高度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產物,是現代社會的文明標誌,這一切深深地打動了千萬觀眾的心!

不要誤解了《昨夜星辰》,認為它只是中國舊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寫實與吶喊;也不要誤解了中國觀眾,認為他們只是抱殘守缺地在那兒呼喚舊傳統、舊道德,或者單純地表現出與現實的對抗。沒有現代意識的參與,沒有與物質文明同步前行的精神文明,沒有優秀文化傳統的支撐(指積極的因素),抽象空泛的所謂人類之愛,不會成為「不變的星辰」和「永恆的星辰」。

一部電視劇會激發起人們對傳統與現實的反思,令人振奮。在當前文化熱中,許多「憂患之士」作了許多有益可貴的探索,創作出了如:《國殤》、《人生》、《紅高梁》等文藝作品。其中有些值得認可,有些仍需進一步商榷。下面,我們針對著《昨夜星辰》熱,圍繞著對傳統借鑒與批判的中心,作一番剖析、比較和思索,希望對正確認識和評價中國文化及中國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有一些有益的幫助。

三 比較與反思

什麼叫做文化價值觀念,中國文化價值觀念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海峽兩岸文化價值觀念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文化價值觀又稱為文化價值觀念,它是文化的具體形態表現,是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價值觀念是一種比較持久的信念,它可以確定個人或群體,或社會,選擇什麼樣的生存形態,行為模式,或交往準則,以判別是非、好壞、美醜、愛憎等,所以,不同歷史時代,不同民族國家,不同社會個體,在典章制度、宗教倫理、人格道德、風俗習慣,是非善惡、愛憎美醜,甚至婚姻禮儀,服飾舉止等方面,莫不帶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念,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這些文化內涵,反映著不同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和心理特徵,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長期發展積澱的結果。

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最燦爛的一種文化。世界古代文化有希臘、中東和中國三個類型。希臘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東文化注重人與神的關係;中國文化注重人與人的關係。到了近代,中國文化再現出愈來愈大的差異。如果說,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是以「個人本位」,「自我中心」為基本特徵的話,那麼,中國文化則是以「人本」為中心,把重點放在人倫關係上,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禮、義、仁、智等,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一點可以作為理解和把握中國文化價值觀念基本特徵的出發點。

文化價值系統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它包含有人生價值觀、自然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知識價值觀、經濟價值觀、審美價值觀等內涵。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關係中,人生價值觀和道德價值觀是其中的核心,並以此向外衍射,影響擴及所有的價值活動。

海峽兩岸人民是同根同本的骨肉,相同的歷史和文化淵源,使得他們在人生價值觀與道德價值觀上,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徵。突出的有以下三點:

1、強調人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原則至高無上。

2、用道德教育代替宗教。重義輕利。

3、講究「人倫」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先談第一點:

中國傳統的人生價值理論,是把著眼點放在人禽之辨上,把人本作為道德與價值基礎。它否認外在的價值源泉以及由神和上帝所規定的標準。注重人的社會屬性,即人的社會價值,而西方文化中的人生價值理論往往把價值源泉追溯到上帝(例如基督教精神),注重人的自然屬性,強調人本身的內在價值。因此,中國傳統的人生價值理論強調了人的社會義務與責任,把原則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

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用「仁」界定人,主張「仁者愛人」;孟子又把孔子這一思想作了詳盡地發揮,提出了「仁、義、禮、智」四端說;到了荀子,則對「人」作了更清楚的界說:「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而把人的價值最終歸結到「禮」上。這裡所說的「禮」是指「禮教」,即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又是協調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原則。例如:「親親」、「孝悌」、「尊卑有序」、「男尊女卑」、「三綱五常」等等,成了封建社會幾千年來,評估人生價值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這種重原則,輕人性的觀念。直到今日仍有它深刻的影響。

自古以來「忠君報國」,「愛國愛民」,「為人民服務」成了人生信仰,衡量仁人志士的標準,以及行為準則。例如:公元前548年,齊國大臣崔杼因私情殺死齊莊公,晏子不畏嘲諷仍然與崔杼一塊上朝,他說:「我以國家為重,國君為社稷死,我應一塊死,如果國君為私事而死,我何苦白白搭上一條命」?崔杼立齊景公為國君讓太史伯記錄齊莊公的事,並交代一定要寫齊莊公是病死的。可是太史伯卻認為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職責,不能顛倒是非,於是寫上「夏五月,崔杼謀死國君」。崔杼殺了他。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繼承太史職務,照哥哥的原話記史,又被殺了。接著太史叔也被殺了,繼任者太史季上任後仍然堅持前任的態度,崔杼無法只好放了他。而這時南史氏正抱著竹簡與筆在宮外等候繼任呢!

晏子,太史四兄弟與南史氏都是把信仰,準則看成人生第一要義的。

又如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唐宋詩人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范仲淹等人的詩作,也都充溢著這種思想與感情。

《秦香蓮》中的包公,「為黎民百姓申冤」、「王子犯法與民同罪」、「正朝綱」的光輝形象,彪炳千古,經久不衰。

解放後的,「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成了千千萬萬的人們的生活信念,雷鋒,王傑式的人物不斷湧現。

紀登奎(毛澤東的警衛長)臨死之前曾與記者談話,探討自己跟隨毛澤東犯錯誤的原因。他認為: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和他的政治價值觀與人生價值觀有著密切關係。

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在《河殤》表現得最為突出。這仍然是強調人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強調人對社會的服務,把人的個體價值歸結為人的社會價值。

這種觀點近兩年表現得更為突出:如圍繞著中國女排,中國足球隊的宣傳就是這樣。失敗了,民族心理就承受不起。(這是一種狹隘的,誇大了的愛國主義思想)

上海表揚了一個人一生獻血數十次的「模範」,把人的價值降低為造血機器。

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價值觀,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它的積極因素是融匯其中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成為我們民族的凝聚力。而它的缺點是,把人的價值看作為「類」價值,把人的價值概念的外延擴展至整個人類,從而使其內涵變得極其模糊。抽掉了任何具體內容。過分強調「人是社會的動物」,把人與動物的界限絕對化理論落實到現實生活與道德生活中,就必然會產生靈與肉,天理與人慾的二元對立,輕視人性天然的衣食男女要求,扼殺個性發展,用人的社會價值取代人的個體價值。這種理論往往成為等級制度或專制制度的辯護者,與民主制度是不相容。

同時這種觀念還把人的價值與人的價值的實現混為一談,這勢必在價值觀上引起混亂,抹殺了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以貢獻和社會地位去判斷人的價值,是從古至今的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的根源。

中國文化價值觀念在道德價值觀上表現出來的特徵是:①「重義輕利」;②「重和諧、輕發展」;③「重整體輕個體」;④「重義務輕權力」等特點。

重義輕利,把義、利,理、欲完全對立起來,用義限利,以理制欲(象《昨星星辰》中的吳應強),這是中國倫理思想缺乏幸福觀的重要根源;講究人與自然的合諧(天人合一),人與人的和諧(和為貴,中庸),身心和諧(知行合一),把和諧視為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缺乏社會發展的緊迫感,這是農業文明長期緩慢發展在民族心態上的反映。重整體輕個體,則把家族的利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無視和扼殺個人的正當利益和價值。重義務輕權利(民權民主),只講「應當」,不講「正當」,這是宗法等級制度下道德文化的重要特徵。

傳統的道德文化有許多進步的東西,它講究信用,公正,誠實(義),人際之間的和諧關係(仁),無疑地對於穩定社會秩序,激勵民族剛健有力的進取精神是有很大益處的。與商品經濟的發展保持某種一致性與和諧。可以與現代化統一起來,成為現代化建設的精神。例如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就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機結合的典範。它克服了西方國家現代化帶來的道德淪喪和一系列的社會病變,歐美新儒學的興起,也說明了儒家倫理可以與現代化統一起來。

中國傳統的道德價值觀與現代化既衝突,又統一,應該批判地繼承。它的一些消極因素應該引起我們深刻而嚴肅地注意。

例如,把人的價值歸結為首先價值(仁、義、禮、智),勢必把人道德化,絕對化。重義輕利的道德價值觀念使人們不能正確對待合理的物質要求和對生活福利的追求,在這種道德教條的束縛下,人們的需要被漠視,社會的本質被扭曲,國家的貧窮被保護,造成一種越遠離物質利益,品格和道德愈高尚的虛假道德形象。幾千年的封建禮教的黑暗與罪惡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例如,封建特權等級制度、個人迷信、濃烈的家庭思想造成的千萬小皇帝。望子成龍、男尊女卑、「重私德、輕公德」(講義氣)、講求「愚忠」、「愚孝」、「不孝無後為大」、「士為知已者死」、「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在不遠遊」、「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貞操守節」、「重情理,非公理」等內容。這些道德價值系統對塑造中國人的人格及國民性均產生強烈影響。

由此可見,以人的社會價值或道德價值取代人的個體價值,其結果會導致個體與社會,主體與客體的嚴重分離。這種價值觀,一方面呼籲「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具有合理的進步思想,同時卻又承認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維護封建特權(如毛澤東的至高無上,領導的至高無上)。一方面要求「堂堂正正地做人」,要求勤懇、犧牲、奉獻、創造;同時卻又要求忠君、孝親、克已、去欲等等,傳統價值觀這種內在的矛盾性,暴露了它的虛偽性。另外「安貧樂道」、「克已復禮」、儒家價值觀上的「理想主義」,雖然主觀上仍是基於對社會矛盾的調節企圖,但是在客觀上,它往往扼殺人對幸福的追求和對生活的創造進取,這種價值觀,不斷使其價值的發展受到抑制,越來越僵滯和教條,成為統治階級控制人們,自我膨脹的工具。

《昨夜星辰》所表現出來的是傳統文化價值觀中的積極因素,他表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剛健有為、善良正直、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無疑是十分動人的。

1960年台灣社會進行過中西文化的比較與論爭,提倡儒學的現代化,希望用儒學去醫治現代社會病,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只能治標不能治本。1962年胡適逝世,蔣介石為之題寫了一幅輓聯:

「新文化中的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從這幅輓聯中,可見台灣統治者的良苦用心了。

胡適搞了一輩子的中西文化結合,使得他自身也成矛盾的一生。

梁潄溟先生認為:「在解決人生第一問題——人類在自然界求生存的問題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大大落後了。因為中國人把心思都用在人倫問題上了」。「禮讓為國」是「未來世界」的前途,它必將取代「個人本位」、「自我中心」的思想。資本主義社會是物支配人的社會,它必將被人支配物一種新型的社會代替,世界的前途昭示著中國文化的復興。

馮友蘭認為:

道學家解決人生兩大基本矛盾的路子,是對人類理智發展和幸福提高的貢獻。他們提出的道德行為的共相:即公私之分,義利之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是道德評價的最高標準,不管用什麼詞說出來。

張岱年認為:

剛健有力,自強不息精神激勵著中國人民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業績,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用道德教育代替宗教,這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和特點之一。但忽視力量的培養,引起了因循守舊的不良傾向,阻礙了探索未知領域的前進道路,這就是中國近代沒有產生自己的哥白尼,培根和伽里略的重要原因。

台灣大學的杜維明先生認為:

「東亞五龍」在經濟上迅速發展,使人們開始反省它們的文化基礎是什麼,提出了東亞工業文明與儒學的關係問題。有的西方學者將東亞工業文明稱不同於歐美、蘇聯、東歐的「第三種工業文明」,「後儒家社會」。儒學要復興就必須現代化,必須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和當代世界的變化,作出有創見的反應。

以上所述,是當代學者、專家、在現實社會狀態下,對民族文化特徵的研究與思索,其中包括對傳統文化的反思,目的很清楚,是為了推進當前的改革大業,使中國人民真正覺醒,使中華民族崛起在世界民族之林。為此,在進行文化研究和比較中,我們無法避免地要對下列問題進行反思:

一、當代國情與文化狀況

1、四種主義在中國並行

①封建主義

中國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如果說中國是個大舞台的話,那麼在這個舞台上可以看到:已經過去的封建主義,不曾經歷的資本主義,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作為遠景的共產主義,都在來回走動。這四種主義並存,正是中國的一種國情,誰想了解中國,就應該了解這種國情。

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以後,土地改革摧毀了封建制度的基礎,鎮壓反革命和民主改革又摧毀了封建政治力量。但是,束縛人們思想的封建主義傳統,包括它的思想和文化,卻很少觸動。解放後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反而保護了封建傳統,並使它們在社會生活中繼續發揮作用。

幾千年來(包括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革命是農民的戰爭,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帶上某種傳統的特點,加之沒有充分的理論準備(甚至什麼是社會主義也不知道),於是潛藏在人們意識中的封建主義傳統自然要發生作用了。這種構成中國革命的特點,封建傳統和「左」傾錯誤合流,披上了「革命」的皮衣,就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崇拜自然經濟(用長官意志代替經濟規律;片面強調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搞經濟封閉;大鍋飯,鐵飯碗喪失了經濟活力)。b.在政治上實行專制主義,個人崇拜、人治取代法治。c.重義輕利的道德標準,與思想治罪。貶低物質利益,誇大精神作用,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壓制和消滅言論自由。民族文化素質低下,嚴重限制了中國社會進化的腳步。

②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在中國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先天發育不良。新中國成立後又被提前消滅,早在1948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指出:對私人資本主義「限制和反限制,將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內部階級鬥爭的主要形式」。53年—56年三年完成了這場革命、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基本上消滅了。57年反右後到62年又把重點投入到反資本主義復辟,而其實中國並不存在「資本主義復辟」問題。

中國過去走不通資本主義道路,所以才走上新民主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民主革命勝利之後過早地消滅了私人經濟,結果使生產力遭到損失,吃虧的還是社會主義,這是歷史的懲罰。現在重新認識資本主義,對它一分為二,使它在發展生產力方面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助手和補充,積極引導它,為活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揮有益的作用,同時又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限制它的消極作用,這是尊重客觀規律,走歷史必由之路。

③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a.對資本主義民主制中的「三權分立」原則,和社會主義民主制中的「議行合一」原則進行再認識。

b.黨權、政權、民權制衡。擴大民權,限制黨權,以民權制約黨權和政權。

c.黨政分開是政治體制改革中的核心問題,也是社會主義再認識中的熱點。

2、新舊文化衝突中的困惑,主要表現在信仰危機與信任危機,道德生活呈無序狀態等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並未自發地帶來一套嶄新的價值體系和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事實上,人們的心態和行為在背離傳統軌道之後,並未朝向健康的商品經濟所需要的合理秩序方向發展。今日中國的道德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渾然無序、無規則,非理性狀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品嘗到了非道德主義的苦果。道德生活呈無序狀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幾乎無規則可依的道德觀念

時下中國正暴露出道德準則上的文化失重現象。老傳統基本消逝,有一些積極因素也被否認。如講信用,誠實,互助,修身克已等也成為人們嘲棄的對象,昔日的父子、夫妻、師徒、朋友之間的角色規範所剩無幾。而以「利他主義,集體主義,大公無私,愛國主義」等為內容的新傳統卻未能繼續發揮主導作用。人們對此已表示懷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違背。

舊傳統道德破碎後,並無新道德取代。欺騙、偷盜、搶劫、賣淫、冷漠,對工作的不熱心等現象日益增多,缺少社會成員應該共同遵循的新規範、角色意識及由角色期待而生的自我約束力,非常脆弱。

2、既缺乏是非感也缺乏恥辱感的道德心態

「權力不用過期作廢」,「不拿白不拿」,「誰都這麼干」等觀念,成了理直氣壯的,冠冕堂皇的腐敗,墮落的理由。請客送禮,行賄受賄成了帶有普遍性的行為模式而幾乎成了規矩。「利已主義」成了天經地義的人生準則。

3、莫衷一是的道德評價和軟弱無力的輿論監督。道德教育失當

今日的中國不喜歡道德說教,批評不喜歡,表揚也不喜歡,甚至更激起人的反感。私下只談發財、男人、女人,不談好壞,是非,真假。用金錢刺激代替道德教育,拚命地爭私利,於己無關的事中無原則地做好人。沒有約束手段,缺少道德的外在制裁力。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竟不惜縱容孩子貪婪,吝嗇,霸道,自私。這種畸形的人格塑造,難免在下一代的心靈里,埋下相互間虎視眈眈、不能和平共處的禍根。

一些文藝作品傳播了淫亂、墮落、兇殘、自私、消極的道德觀,庸俗文化泛濫成災。

4、現代意識中的不良傾向

拜金主義——唯利是圖,享樂至上

虛無思想——多餘人的形象。對現實不滿,對未來失去信心,抱著「混世」思想,冷漠無情。

極端的個人主義。

以自我為中心,對世界,對中國的前途不關心,只求掙大錢,過好日子。

注重個人,強調自我意識。有人稱這是一股世界潮流,名之為「新人類來了」。其實這仍然是一種西方現代社會病症之一。

5、反文化思潮

近來在文藝界,理論界出現一股反文化思潮。例如《紅高粱》的主題是為人的自然本性辯護,是一首自由頌,但是,由於它缺乏有利於構建新文化的內容,從而表現出一種從反傳統文化走向反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思潮。從理論上講,作為價值規範和行為規範的狹義文化系統其本質是在實有的事物,心態和行為中區分出善惡、美醜是非來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總會要求人們有所約束,要求人們放棄部分自由的。而文化界某些所謂的導航者,生力軍,憑著膚淺的認識和感性的體驗,迎合人的本能趨向,宣揚了非文化主義。他們樂意為奇裝異服正名,為迪斯科霹靂舞正名,為個性自由,第三者正名,為七情六慾正名,甚至為唯利是圖正名,樂意填平善惡、美醜之間的鴻溝,就是不願意講那些要個人付出些代價的品質和行為,如講角色意識,責任義務,合理秩序,英雄主義,契約精神等。這不能不說是極端與反常。

6、愚味、麻木的精神面貌

當前現狀,十億人,二億文盲。四千萬黨員中78%中學程度,21%是文盲。教育的落後與頺敗,造成了不少人的愚味麻木的精神狀態。迷信成風。把人生寄托在神、佛、上帝和某個未知上,投機心理日盛,幻想不勞而獲,一夕成為百萬富翁。喪失生活的信心和樂趣,這樣不僅未能實現人生價值反而失去了人的尊嚴。

二、當代中國需要來一次新的啟蒙運動

當代的中國需要一次類似五四運動的啟蒙運動,這是歷史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改革十年來取得不少成就,然而改革之路似乎碰到困境,原因是和當代極不協調的文化現狀分不開。為了擺脫困境,完成改革大業,時代呼喚一場新的廣闊的啟蒙運動。

新啟蒙運動的內容與任務表現在四個方面。總起來說一句話:反封建,提倡科學民主。具體作法如下:

1、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重新凝聚民族精神和建構當代中國文化。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道德價值觀。尋找正確而堅實的理想與信仰,構建人與人之間美好和諧關係,達到相互間的理想與信任。

在開放與交流中提高人格與國格。

清除留存在領導與社會各種成員中的封建殘餘思想。特別是各級領導者的權力至上思想。

2、建立起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理論

如果用國際通用標準衡量中國現階段的發展,不難得出簡明的結論:中國尚未走完近代化的全程,正處於完成近代化與現代化起步的交叉時期。當前的新啟蒙是可以走向現代化的啟蒙。

當前改革碰到的困難,主要是理論問題。如:重新評價資本主義,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深刻地剖析現實中國的國情,建構符合國情的新的經濟理論與政治體制。

三、呼喚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當前改革的焦點已集中在政治體制的改革上了。

有人指出:今後十年至十五年內,如果我國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還拿不出新的辦法來,中國就要落後一百年。因為錯過這段時間,過去遺留的問題與新出現的問題將無法解決:如人口問題(六十年代生育高峰),老齡化問題,教育問題,社會道德問題,資源能源問題,物價問題,文學藝術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工資問題,政治權力問題等等,可能會更加惡化。

當務之急是:①從理論和實際上否定至高無上的個人權力;②創立既體現民主精神又切合中國民情的選舉制度;③形成有法制保障的公眾輿論機構;④設立推進科學決策的責、權、利相對獨立的諮詢部門;⑤肅清「政治機器」中的硬體和軟體中的封建遺毒。

為此,需要通過新啟蒙促成四種轉型:①儘快順利進行政治家轉型,形成面向和投身於二十一世紀全球總體戰的領導力量。②短期內完成知識分子轉型,形成政治實踐型,經營管理型,學術文化型三種樣式的新型知識分子轉型。③促進社會結構轉型,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健全商品經濟機制和增強科技投入,推進所有制形式與經營方式的變更。④爭取在下世紀中期實現民族文化心理結構轉型,這取決於當代中國文化建構的速度。

全面啟蒙,穩步推進——這是我們站在世紀交接點和近現代化交叉點上所發出的呼籲。

年青人是新時代的主人,祖國在期待你們,民族在期待你們,時代在期待你們。

冷靜些,深沉些,勇敢些,堅定些,未來屬於你們,勝利屬於你們。

1985年6月—1986年6月於西北政法學院

後 記

1985年夏、秋,應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要求,本人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連續作三次全校性講演,本文是其中一篇。那時心焦躁,血沸騰,氣昂揚,膽子大,口無遮攔,說了許多是是非非的話語。

三十年過去了,不幸,許多往事被言中,目睹現代歷史在盤旋、徘徊,不禁有點悲哀。當往事已濃縮成為歷史時,我無法割捨,從故字堆里將它挖掘出來,以此存照,不論後來者如何評價,也算是自我的一點紀念。


推薦閱讀:

伊斯坦布爾海峽
車主再告馬尾運管所(海峽都市報 2005-8-12)
台媒:遼寧艦穿越台灣海峽 台「經國」戰機升空
自製精製大漆之三 - 釣具DIY - 海峽釣魚論壇
那淺淺的一灣海峽 一飛而過

TAG:電視 | 台灣 | 文化 | 價值觀 | 觀念 | 價值 | 比較 | 反思 | 連續劇 | 海峽 | 文化價值 | 連續 | 海峽兩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