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悲歌:抗戰時期中國的「萬國造」坦克部隊

早在1922年,奉系軍閥張作霖為擴充自身實力,派專人赴英、法等國採購飛機、裝甲車等先進裝備,向法國訂購了36輛雷諾(Renault)FT-17輕型坦克。由於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禁運,有記錄的只有14輛抵達中國,首批10輛以農用拖拉機的名義於1924年由一艘英國輪船運抵營口,1925年11月又運回4輛。以此為基礎,奉軍組建了戰車隊,下轄6個中隊。雷諾FT-17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之一。它最先採用了旋轉炮塔,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後來的坦克或多或少都借鑒了它的設計。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軍奉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很快淪陷。留在瀋陽的12輛雷諾FT-17坦克一炮未發,便被日本關東軍第二師團虜獲,後被日寇留用。這支在當時世界上裝備屬於一流的部隊,從此便銷聲匿跡了。

被稱為中國「裝甲兵之父」的徐庭瑤,率部參加長城抗戰時,目睹中國士兵奮不顧身,依舊被日軍的先進裝備打得大敗。因此,徐庭瑤從從歐洲考察歸來,撰寫《機械化裝備論》一書,指出「今後戰術,唯有建設戰車部隊始足以應國防之需要」 。國民黨政府為了應對可能的戰爭威脅,大量從國外採購軍事裝備。其中從英國購進維克斯(Vickers)6t輕型坦克和維克斯3.5t水陸兩用輕型坦克各16輛,用於裝備擴建後的戰車營,其中維克斯6t坦克裝備第一連,炮塔左側都塗有醒目的「虎」字,別具一格,號稱「虎連」;而水陸坦克裝備在第二連,炮塔上相應地塗有「龍」字。在此基礎上,中國又購進德國PzKpfwI戰車十餘輛、義大利CV-33超輕型坦克20輛,由徐庭瑤創建「陸軍裝甲兵團」,於淞滬會戰首次投入使用。

楊樹浦附近作戰中被擊毀後棄置在路邊的維克斯6t輕型坦克

1937年8月13日,日寇向上海發動大舉進攻,「八·一三」事變爆發。裝備維克斯坦克的一連、二連以及一個戰車防禦炮營奉命集結,乘火車開赴上海,配屬87師參加戰鬥。8月19日,師長王敬久命令戰車連單獨攻擊位於匯山碼頭的日寇司令部。一連接到命令後,集中6輛坦克,於當日夜間沿四川北路奮勇突進。沿途街道兩側樓上日寇設有許多機槍火力點,對我方步兵威脅很大,一連即開炮將其中大多數火力點陸續摧毀。當前進到匯山碼頭附近時,天已大亮,但一連仍向目標奮力射擊,敵人猝不及防,被打得東逃西竄。不久日寇清醒過來,集中戰防炮向我轟擊。由於街道狹窄,隊形不能展開,加上當時裝甲兵與步兵因缺少聯合訓練,「戰車一上戰場,步兵不予掩護,說你有裝甲,怕什麼,單獨冒敵人炮火前進,直到戰車全毀為止。最終6輛坦克全被擊毀,連長郭尚岩也不幸隨車犧牲。二連連長也在隨後的戰鬥中以身殉國。8月20日,新調來的第36師(師長宋希濂)參加攻擊。當日凌晨,一隊輕型坦克參加了36師對匯山碼頭的攻擊。據資料記載,這些坦克當時正在廠內修理,臨時拉出參加戰鬥。由於沒有步兵配合,這些坦克也全部被擊毀。21日凌晨,36師再度對匯山碼頭展開攻擊,一度攻到黃浦江邊,但天亮後,日軍軍艦開始猛烈炮擊,日機也開始空襲,攻進碼頭的部隊被迫退回,戰車第一連和第二連坦克全被擊毀。

隨著戰爭的不斷加劇,1937年9月,蔣介石派出以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率軍事代表團(名義為實業考察團)赴蘇聯談判軍事援助的問題,談判結果是蘇聯方面願意提供戰車、飛機、火炮、彈藥等援助,這是那段艱苦的時間裡中國唯一的外援。

在1938年3-6月間運到的第一批裝備中,包括83輛T-26(1933年型)輕型坦克,同時蘇聯還援助了一些BA-3/6/10型和BA-20型裝甲車,以及45毫米反坦克炮和各種車輛。為了能夠更好的運用這些機械化裝備,國民革命軍決定將裝甲兵團擴編成第200師,裝甲兵團中經歷過初期抗戰的原有舊裝備,撥給由交輜學校分離出來的機械化學校(教育長仍為徐庭瑤)作教學用途,全新的蘇式裝備由200師接收。

1938年1月15日,裝甲兵團正式擴編為第200師,師長杜聿明,副師長邱清泉。從番號上看,200師本身就與眾不同,因戰前國民革命軍的番號只編到102師。200師是國民革命軍中唯一的機械化部隊,下轄一個戰車團,一個裝甲團,一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炮兵團。據杜聿明回憶,200師共接收70輛T-26、4輛BT-5、18輛菲亞特CV-33(有資料稱是20輛,是1934年孔祥熙到義大利考察航空時採購,一直封存在南昌,這時匆匆編入了200師)。裝甲團有蘇聯的BAE系列裝甲車50餘輛。摩托化步兵團裝備的也是蘇聯卡車。炮兵團有12門122榴彈炮,還有45毫米戰防炮,75毫米野戰炮。步兵使用的是蘇聯步機槍。可以說在國民黨軍隊在美械化之前還進行過蘇械化。第200師接受了T-26坦克後不久就參加了以T-26為主力的蘭封遭遇戰、和後來舉世矚目的崑崙關大戰。但由於國民黨裝甲部隊常因步坦協同不好、日軍步炮兵反坦克戰術純熟和日本航空兵的火力優勢,甚至於戰場民用道路橋樑無法載重等因素,難以發揮其戰鬥力,兩戰役的戰果實屬得不償失。

中國早期裝甲部隊使用過的部分坦克

奉軍戰車隊的雷諾FT-17型坦克在河南與馮閻聯軍作戰

「雷諾」FT-17輕型坦克

「雷諾」FT-17輕型坦克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的輕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旋轉炮塔式坦克。1917年,製造出第一輛樣車。同年9月,批量生產,並定名為「雷諾」FT-17輕型坦克。戰鬥全重7噸,最大速度10km/h,乘員2人,裝備1挺8mm Model1914機槍,彈藥4800發,或裝備一門37mm火炮,彈藥數為240發。裝甲厚6-22mm。

從英國購進的維克斯6t輕型坦克

英制 「維克斯」MK E型坦克

1936年,總計16輛英制「維克斯」Mk E坦克裝備戰車第1連,代號為「虎」連,此坦克重為6.5噸,乘員3人,裝有47mm炮1門和7.9mm機槍1挺。Mk E坦克保持了原廠的四色實邊迷彩,所謂四色實邊迷彩,是由黃色、灰色、深棕色和綠色四種不規則色塊組合,並由黑邊連接形成的偽裝迷彩。炮塔右側為白色阿拉伯數字標註各車的序號。數字為50-69之間(其中包括Mk F型4輛)。炮塔左側則標有其連隊代號的白色「虎」字。

戰車營二連裝備的維克斯3.5t水陸兩用輕型坦克,炮塔上塗有「龍」字

英制 「維克斯 卡登·洛伊德」(VCL) M1931水陸兩棲坦克

「維克斯卡登· 洛伊德」(VCL) M1931水陸兩棲坦克是英國在一戰後研製的一種水陸兩棲坦克。這種坦克有一個防水的車體和鋼製的浮體。轉向舵裝在螺旋槳後面的一個圓筒里,由駕駛員的操縱桿控制。其性能數據為車重3.1噸,陸上速度40km/h,在水中6km/h,行程150km,火力為1挺7.9mm水冷式重機槍,裝甲厚9mm,乘員 2人。英國軍方由於發現這種坦克的懸掛裝置容易損壞而且機械部分不可靠而沒有裝備。中國在1935年購買了29輛「維克斯 卡登·洛伊德」M1931水陸兩棲坦克,其中16輛組建了戰車第一營第2連,代號「龍」連。「維克斯 卡登· 洛伊德」(VCL)M1931水陸兩棲坦克也和Mk E坦克一樣保持了原廠的四色實邊迷彩,其炮塔左側標有其白色顏楷繁體「龍」字的連標記,並套有盾形、內凹四邊形和圓形的紅色排標記,分別表示1、2、3排。炮塔右後側則是在各排標記內標有各車序號。

日寇在擄獲的PzKpfw Ⅰ坦克邊拍照留念

德制 PzKpfwI/A型(sd.kfz101)輕型坦克

PzKpfw I輕型坦克又名「克虜伯」戰車,其部分設計是基於英國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的底盤(1932年德國秘密向蘇聯購買的)。20世紀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初期,德國與蘇聯在裝甲車輛開發上有過很多合作。1929年,蘇聯從英國購買了2輛「卡登·洛伊德」輕型坦克,並在其基礎上研製了T-27坦克。1933年夏天,克虜伯公司又對其原設計作了一些改進,製造出來5輛La.S(意為農業拖拉機),在庫姆斯道夫進行測試。德國軍方最後決定在克虜伯公司的底盤上安裝戴姆勒-賓士公司設計的上部結構和炮塔。1934年4月,改良過的LKA 1(La.S)被定名為PzKpfw I/A型(sd.kfz101)輕型坦克進入正式生產。其戰鬥全重 5.4噸,最大速度37km/h,裝甲厚6-13mm,乘員2人,裝備2挺7.92mm MG13機槍。

國民政府從蘇聯購入了T-26b型坦克

蘇制T-26b(1933年型)坦克

T-26是最早大量裝備蘇聯軍隊的坦克。於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裝備蘇聯紅軍。是蘇聯紅軍坦克部隊早期的主力裝備之一。T-26坦克和德國的Ⅰ號坦克都是以英國「維克斯」坦克為基礎設計的,但T-26的火力大大高於Ⅰ號,而且超過了Ⅱ號,達到甚至超過了38t和早期Ⅲ號(都只裝了37毫米炮)的水平。早期T-26A採用了並列雙炮塔設計,主炮為37mm口徑,後期的T-26b坦克戰鬥全重為9.5 噸,乘員3人,裝備1門45mm炮和1挺7.62mm MG機槍,為了加強防空能力,部分坦克裝備了2挺7.62mm MG機槍。T-26輕型坦克的裝甲防護僅只有15毫米,沒有足夠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


推薦閱讀:

從桑植到甘孜——這支部隊有點猛(五)
外軍眼中的中國特種部隊
驚曝美特種部隊抵港殺斯諾登與中俄特工對峙
陳士榘組建"7169"部隊 建中國核武基地
戰無不勝的蒙古鐵騎,為何敗在一支人數不足一千的部隊手中?

TAG:中國 | 坦克 | 部隊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