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懂太極的人請千萬不要看此文!

前言:我自打小學習太極拳起始至今,所學老師不止一二位。而陳慶國老師是眾人之一。他的太極功夫正如我拜門老師鄭昭明先生一樣,是大家熟知的外界太極拳所無法比擬的。他們的技藝都是過去太極拳的縮影。陳老師的太極技擊功夫之實戰在津門武術界都是人盡皆知的。今捧讀其文仍然百看不厭,愛不釋手,故摘其精要與真正懂太極,愛太極之雅士共饗!

聽張老師談武術,言簡意賅,受益特深。張老師說:「練內家拳首先要調好呼吸。如果用於技擊,要舍已從人。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平時練拳是知己功夫,一朝動手是知彼功夫,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張老師又說:「練拳也有明理,沒有名師真訣是為盲修瞎練。投師不明,學藝不高。當老師的要自己先練明白,如果自己不明白,就不能去教別人,不能誤人子弟。這個『明』不是名聲鵲起的『名』,而是日月的「明」,是明白日月的老師。日月上下合起來是《易經》的『易』字。《易經 》 包羅萬象 。日月就是陰陽,一陰一陽,萬法之王;一陰一陽,真意之鄉。練拳要勤習默會,一絲不苟,百鍊成鋼。先極柔軟,而後才能談及極堅鋼,無堅不摧。」

說起猶龍太極拳,張老師說:「咱們的拳上對北斗,下踩七星,要天地人相應,練拳時要一臉正氣,眼神要用睨視,因直視必顯而易奪,睨視乃凝而不眩也。練拳時還要把氣口走均走到,要舒展大方 。太極拳不光是柔軟鬆弛,還要挑起四梢。十指的捻動要隨舌頭的轉動合著氣口而動。將展未展,似松未松,用內氣運化。開始練拳以松、軟、慢為主,隨著熟練再求纏、繞、裹,進一步再求捻、擰、定、離、奇、閃、轉。行拳如趟泥跋水,如臨深淵、如覆薄冰、如風擺荷葉,通過大氣的盤旋、內氣的運轉把拳打出潤色來。」

看張老師打拳是一種享受:在那兒一站,身體如同有一層氣包裹著,神態莊嚴,眼神含光下垂半露,兩手從腿的兩側徐徐升起,直至頭頂上方百會穴處,兩掌根相對從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依次緩緩合在一起,由百會經鼻準向下慢慢拉至胸前(此乃佛教手);再由掌根、手指依次變成一橫一豎的道教手;又由道教手演變成雙手抱拳不斷滾動的儒教手。雙手抱拳由胸口滾動至腳下,身形也蠕動著,走得很慢。藉此演練下去,是頭一趟的五步七星,勢子很低,好象身體內外都裹著氣一般。

張老師說:「這是頭一趟的開勢和頭幾勢,有歌訣為證:『七星太極真玄妙,披法先參儒釋道,凝神息氣動中靜,懶搭衣法意遲遲;順勢棚出舒雙掌,伏身提膝走雙按,蟾戲金錢向前欺,五步七星立根基。』拳怎麼練怎麼使。舉手無定向,沒有死規矩,急來則急應,緩動則緩隨,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一動就纏,一發即彈。」

張老師還說:「凡是用力氣打人,夠著打人,都不叫武術。」張老師真是不用力氣打人,也不是夠著打人,而是身法贏人、神態吸人、逼人,步法欺人。恰如一個人在水裡和一群魚戲耍,人對魚看得見摸不著,魚卻可以任意游來游去碰撞人的身體。

張老師還告訴我:「咱們的拳全稱是「隱仙羽化猶龍派武當嫡傳正宗太極神功拳。」這門拳功法較難,練起來很艱苦,在向張老師學拳的日子裡,張老師一點兒也不保守,傾囊相授。老師教的認真,我也學的認真,雖然很累很難,但我終於堅持下來了。張老師看我能堅持練很高興。

他常說:「咱們這門功夫來之不易,希望你能認真練,把老前輩的功夫心法全部繼承下來發揚光大,我就心滿意足了。」老師的這些話,我時刻銘記在心,我願意繼承他的遺志,把本門功法傳給武術愛好者。

猶龍太極的練功程序和輔助功法都是從無極樁開始,把定勢八法按要求做好,注意立身中正和圓滿綳撐,有意無意之間做到似松非松,然後萬念俱空,只有天地我在其中。

此時身體內外氣機在運行之中,混混蒙蒙,一片虛空和輕靈。正如拳譜歌訣所云:「混元一氣在吾先,始在陰陽未判前。」此乃無極之象,道氣也。

此時才可開始起勢練拳(包括初學入門及各種基礎訓練之功法),這叫「開天闢地分陰陽」及四面八方。其訣云: 「虛實動靜此中分,內外合一任曲伸。」此乃太極之象,道用也。

猶龍太極和其它太極有著明顯的很大不同,其中的斜肩吊背即為其中之一。本門對於斜肩吊背和一字線法的基礎訓練也有綱領性的要求,其訣云: 「斜肩吊背真難看(難以看出之意),位置自然有高見。手足往來皆有定,有定猶貴能善變。善變無形亦無窮,無窮功夫在百練。」

從嬰娃抱肋(胎含力功法)到周身法和五步七星的核心功法,要有內太極、外太極的修練過程。其內太極竅妙云:「內太極,呼吸氣。子午窟,先天地。升與降,開和閉。河車靈,三寶聚。內成丹,仙道立。」外太極口訣是:「太陰形,偃月芽。三字訣,上下插。顛與倒,不離家。出乎此,亂如麻。」

練道家的太極必須要注重三盤九宮的練習。所謂三盤即肩以上為上盤,也稱天盤;胯以上至胸腹為中盤,也稱人盤;胯以下至足為下盤,也稱地盤。此三盤象徵天、地、人三才。三盤之中又各有其丹田: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所以又叫「三田相連為一貫」。

上丹田藏神,其捶頭歌云:「眉梢眼角有情緣,生死關頭轉瞬間」(此凝神睨視,一字線也);中丹田蓄氣,其捶頭歌云:「金蟾開口運神功,能用呼吸萬法通。」(此運用金蟾吊氣之法調整呼吸也);下丹田藏精,其捶頭歌云:「靈明覺性力無邊,一粒金丹上指尖。」(指氣運周身氣貫指尖,乃精氣神所至也)。

所以本門拳譜上講行功走架乃:「三才一貫,三田相連,內有真寶,內煉為丹,外用為捶。」上丹田內隱「金蟾望月捶」、中丹田內藏「混元一氣捶」,下丹田內有「如意紫金捶」。

拳譜中對太極練法亦有曰:「太極門之拳法專用秤砣勁,老牛筋力。最大者,吸呼神光為也。」而在太極定勢八法中把提頂吊襠放在了首位,以示上至百會頂頭懸,下至會陰一線穿。如此才能立身中正,支撐八方。能吊襠才能裹腿護臀,能護臀才能練出臀收偃月三張弓的弓力來。並能吐故納新(吐腹中之濁氣,納新鮮空氣),納氣於下丹田(也叫歸根復命) 。註:人的呼吸不僅是口鼻,毛孔也能呼吸。所以叫「孔孔生春」,又叫「全體透空」。練道家的太極還要逐漸做到內呼吸、胎息等。

所謂九宮者,即每趟太極拳都有九種架子練習方法,象徵八卦加中宮,稱為九宮大路。其九種架子分別為:慢架子——八卦屬艮;快架子——八卦屬巽;松架子——八卦屬離;緊架子——八卦屬坎;輕架子——八卦屬坤;硬架子——八卦屬乾;方大架子——八卦屬震;圓小架子——八卦屬兌;中定架子則屬中宮大通。此為九宮大路,其具體練法如下:

舊時練拳,上、中、下三盤之中又分天盤、人盤、地盤練法,實際是高架子、中架子和低架子練法。並要求每打一趟架子時——比如打高架子,從頭到尾都得打定架子,而且還要用繩子拉成水平線不準高也不準低。也就是說無論是高、中、低哪一盤,都得按此標準去練。經過一段時間把三盤架子都打好了,再由高、中、低架子綜合演練。九種架子也是分九個層次去練,然後再將九種架子配合具體要求去練。最後再列出某一種架子進行單練、專練,單操、雙操,單殺、雙殺及行門子等。

猶龍太極共四趟拳法(又叫四氣)。而練猶龍首先要分六大練習程序進行。即:1、松、軟、慢。2、纏、繞、裹。3、松纏、軟繞、慢中裹。4、翻、絞、擰、纏。5、捻、擰、定。6、離、奇閃轉、虛空靈巧。分述如下:

一、 開始要以松、軟、慢為主,此時練慢架子,松架子,輕架子,方大架子。為何以此四種架子練拳呢?因為慢架練遲,如懶搭衣法意遲遲,又形如抽絲,快了怕弄斷,慢了又抽不出,意在遲遲慢慢,連綿不斷。而輕架子練柔,其意是先柔軟而後極堅剛。而松架子練虛。太極拳訣講:「虛空靈巧乃真宗。」還有方大架子練靜,舒展大方,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拳訣有云:「靜如山嶽,動似雷風。」靜極生動,動極生靜。互為其根,相輔相成。

二、 練纏、繞、裹時則以圓架子、緊架子為主。因為圓小架子主動,即一動無有一處不動。猶龍太極的功法不但一動全動,而且各個部位都如安有不同角度的萬向節,不同角度一起動,要合要均。經過松、軟、慢的鍛煉已去掉了不少稜角。練太極要磨棱擦角,這就需要纏、繞、裹的具體操練。而緊架子主練實,意思是不但有纏有繞還要有裹,裹就是裹緊、裹實、裹嚴。

三、 松纏、軟繞、慢中裹,是對上述功法的繼續延伸,將松、軟、慢、與纏、繞、裹綜合起來練,並注意松中纏、軟中繞、慢中裹緊密配合與細膩之練法。

四、 對於翻、絞、擰、纏的練習,是在上述功法上的又一延伸,加強和升華,沒有這層基礎便練不出翻、絞、擰、纏內外堅固的內力和內勁來。沒有內力內勁的拳法,任你練的多好也是不能致用的。通過對翻絞擰纏的反覆訓練才會產生一動即纏(哪都纏),一發即彈(周身配合用哪彈哪)的功力和勁法。練到此時說說手、試試力(勁)必然要快,動作至疾(急)。所以這層功法的配合屬於「快架子」,同時快架子又是練 「急」。值得注意的是「不急而速得真載,如此方稱太極拳」。

五、 捻、擰、定的練習方法則應結合硬架子去練。硬架子其勁主剛,所謂「捻」,是捻動手指(即平時練拳運指法之一種),並且周身內外與口之開合都在旋轉而動,「擰」是螺旋而去並往裡鑽,往裡刃,要有滲透之力(是打透力)。「定」是百練從命,發落點正,是將身體內部的五臟六腑摩擦叫力和大氣盤旋聚成一點向外發放。練太極拳最基本的道理是由圈組成,由大到小,由開展到緊湊。練到一定程度,則看不到明顯開展的大圈和緊湊的小圈,而是極小的一點。正如拳訣所云:「極小之中藏神妙。外似無圈實有圈,大氣盤旋人不曉。」關於「中定架子」,是三盤九宮九種架子,最難練而又必須得練的一種架子。因為氣勢中平,乃萬法之法,不但練拳如此,器械也是如此。在猶龍太極之中有此專練之法,如中盤拳法歌講「中盤拳,端四平,鳳凰展翅顯奇能」。此是一趟拳法,由張洪逵老師所傳,極為少見,較為神秘和保守。在拳架上屬於中平,要求三平。在此基礎上以九角度為基礎,再配合八法,臀收偃月,保持中正圓滿,緊湊綳撐,以抱拳旋身而動,是圓形旋轉行門子之拳法的一種。全以各種身形步法手法進行練拳。以上所述乃九宮大路。

六、 離、奇、閃、轉、和虛、空、靈,也是在三盤九宮練習純熟後而形成。猶龍太極與他派太極的區別特點之一就是「離黏連隨。 」即離著縫還黏著對方,以自身的身形步法(不離斜肩吊背腳踩一線) ,公轉自轉和自旋自轉體現出內外太極與天地之間遙相呼應。簡單來講,如:抽身換影,和來無行跡,去無蹤影,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敵若打來叫其望空撲影直落陷阱,我則是見影打影,見形打形,流星趕月決不放鬆。所以必須下苦功夫把離、奇、閃、轉和虛、空、靈三項練好。正如太極拳訣所講: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無堅不摧,英雄所向無敵也。 」

太極拳最講靈敏反應, 「一羽不能加,蠅蚊不能落」即講此理。而且這種靈敏和反應並非指頭腦能力,而是身體各部都有靈敏反應。只是腦子有反應而身體不聽使喚也是不行的。過去前輩們常說,功夫練到一定程度要給身上、拳腳上安上「眼睛」,其含義是非常深刻的。功夫是一層一層逐漸堆積而成,除上述所講的「三盤九宮」練法之外還要分明層次,繼續完成下列內容:即由招法之成熟漸悟懂勁,這需要說手、拆手、領手、喂手、架手(為練知勁聽勁)、 聽 手、動手、撤手等,這一系列功法鍛煉必須連同身行步法真實操作一起進行才能完成。待到功夫純熟後才能進一步悟得懂勁,而後才能階及神明。太極拳訣講「一動一靜精神到」和「一陰一陽自有神」及太極拳乃神功拳都是將的內在功夫。所以說太極拳在內而不在外,那些只在外依樣畫葫蘆者難得真功夫。

另外太極拳練法還有三部玄妙即先慢(越慢越好,充實細而精)後快、快後復慢,也是先柔後剛,剛後復柔,柔後再剛……總而言之應是百鍊成鋼。除此之外還要把中正八剛十二柔、太極十三丹、太極十二形(八面熊拳內容)和秘傳中的各種「八法」練好。最後是將太極八法奇門拳、吊蟾功(天罡氣大力法)和內功及兵器練好。值得一提的是張洪逵老師所傳的兵器都是「小毛錐」(筷子使用及訣法)、「 子龍槍 」(十三單趟)和「二十四式雙手大劍」。可惜的是有的都快忘掉了(學而不練有負師之罪過)。再有就是猶龍太極的技擊之法全是離黏連隨,配合以 「行門子」。

更多太極教學視頻內容

溫馨提示:其他平台轉載在授權白名單後請註明來源:《太極的秘密》。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推薦閱讀:

如何裝太極妙
【實用好文】培養精氣神 太極樁法有訣竅
武式太極拳推手要領
玄空太極圖說(二)
廉讓堂本《太極拳譜》

TAG:太極 | 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