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正禪宗之無心合道(51)

解悟不能替代證悟,空口沒有真實受用。聰明不敵生死,干慧豈免輪迴?

學人慾了生死,必須明心見性;欲明心見性,必須踏實用功。從這一篇開始,我們將和盤托出禪宗的主流用功心法,實修之人不妨悉心體會,努力貫徹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

夢真禪師說:「將心學佛,攝入魔宮;擬心參禪,墮在陰界。若這麼看來,直是無用心處。」言下知歸,喝下見性,直下無事,猶是不唧溜(麻木、遲鈍)漢,更說什麼用功心法?

上上根人一聞頓入,中下根人茫然無趣。為了給鈍根學人開一線道,讓人能夠一念相應,識取本來面目,祖師不得不曲垂方便,其間千說萬說,使盡渾身解數,無非教人無心合道。

南宗六祖入滅前,門人問他:「正法眼藏,咐囑何人?」六祖答道:「有道者得,無心者通」。牛頭宗也認為用心不合於道,無心忘情而修,才能泯絕無寄而契合於道,因此提出「無心合道、忘情而修」。黃檗祖師進一步指出,「當下無心,便是本法。直下無心默契。」

為什麼要讓人無心合道呢?因為我們念念妄想分別,恆審思量執著,不隨於法(法本無心,您卻有心;法本無住,您卻有住;法本無相,您卻有相),與道相隔,如雲蔽日,所以要以無心契合空寂本心,返流還源,回妄歸真,才能與理冥合,與道相符。善道禪師說得好:「若不與他作對,一事也無。」你若無心我便休。正因為您有種種心,我才施設種種法,讓您死心踏地,才能與道迅疾相應。

那麼,如何實操才能無心合道呢?以下每一個字眼,希望有心之人能夠精準領會、靜心品味、細心感悟、真心體驗!

六祖說:「但能離相,性體清凈。」「心不住,即通流。」「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於相離相,於心無心,於念無念,定慧等持,時節因緣到來,自然明見佛性。如果能夠做到「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活潑潑地「一切無礙」,那麼,行住坐卧就都是禪了。

六祖法孫馬祖將「無心合道」變革施設為「平常心是道」。他說:「若欲會其道(如果想要與道相應),平常心是道。」什麼是「平常心是道」?「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擬之即失,既不能壓抑一切念頭,也不是平等對待一切念頭,還不是正觀一切念頭空性,因為如果這樣的話,早已不平常了,仍然不出作意、造作、趣向、虛妄、取捨的情結。

黃檗祖師說得最為清楚明了、斬釘截鐵和鼓舞人心:「我宗門但(只)知息心便休。今但(只)學無心,久須(必)實得(悟入實相)。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三五十年,得個入處(禪宗所謂的「入處」,是指開悟),自然會去。」據說十幾年前,傳聖禪師就是因為看到《傳心法要》里「直下無心」這一句話而有所省悟。

其他歷代禪宗祖師也都有貌似不同、實則相同的說法。比如,洞山祖師說:「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德山祖師說:「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你但(只要)外不著聲色,內無能所知解,體無凡聖,更學什麼?」玄沙祖師說:「放舍閑緣,歇卻心識,方少許相親。」義端祖師說:「但時中不用掛情,情不掛物,無善可取,無惡可棄,莫教被他籠罩著,始(才)是學處。」許多學人搞了半天,也不知禪宗從何學起,義端祖師現在告訴您,這「始是學處」。

我們在看歷代祖師開示時,一定要透過他們非常個性化的方便語言,看出他們實則同一鼻孔出氣。比如,馬祖所說的「平常心是道」,就是三祖所說的「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就是六祖所說的「無心者通」;再如,馬祖所說的「但盡三界心量」,就是百丈老人所講的離卻「虛妄凡聖等心」,就是溈山祖師所說除去惡覺、情見、想習等「濁邊過患」;等等。

總而言之,「無心合道,但學無心」,就是教人休歇,教人放下,讓人心無趣向,休心歇意,息機泯見,暗合道妙。所謂「宗門只論息機忘見,初絕(從一開始就摒棄)擬心作意」是也。

惟寬禪師說:「無論垢與凈,一切勿念起。」因為「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有趣!您要想像一下:我們清凈平常心就好比晶瑩明徹的眼睛一樣,切不可讓一物住著,若有趣向造作、虛妄執著的一念生起,那就像灰塵沙粒掉進眼睛裡面,那還受得了?

現在懂得用功了吧?從今往後,若起任何妄想、分別、執著、趣向、情緒等等三界心量,便是有心,便是滲漏,便是不平常,便是牆壁破洞,便是內心有喘,但有一念生起,你就一照而休,一刀兩斷,一咬粉碎,讓心如虛空去,讓心無所之去,讓心無依倚去!

那麼,莫非「無心便是道」嗎?也不是!無心只是合道,尚不是道,因為「無心猶隔一重關」,只有「百尺竿頭重進步」,才能「十方世界現全身」。直須情到深處人孤獨,喝散白雲虛空粉碎,才有條件在祖師身邊做個沙彌。

雖然如此,不可小看「無心是道」,它是我們孩提時代最好的禮物。

手持金剛王寶劍,斬盡一切,這時才開始摸著禪的門路了。


推薦閱讀:

壇經 定慧品第四
【禪宗】荷澤禪師悟道,讀是有緣!
禪密雙修的念咒之法可直達禪宗的開悟
唯識學的自性和禪宗的自性不是一回事
願菩提心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