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評價機制,杜絕學術造假|時事話題

作為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學術論文造假問題一直存在,但在當下中國,學術不端行為卻已成災。據新華網消息,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中國學術界的造假風波當然不是從今年3月開始的,論文造假的惡性事件也不僅僅發生在中國。以近鄰日韓為例,韓國幹細胞科學家黃禹錫不但涉及學術成果偽造,還因為侵吞研究經費和非法買賣卵子獲罪;2014年,日本科學家小保方晴子也因為幹細胞論文造假被撤稿,最終導致她的同事、幹細胞領軍人物笹井芳樹自殺的結局,也舉世震驚。從愛思唯爾期刊出版全球總裁菲利普·特赫根援引《美國科學院院報》的數據來看,2012年關於論文欺詐或疑似欺詐的統計顯示:美德日排名前三,中國排在第四。在中國論文數量持續上升的今天,撤稿量的上升自然水漲船高。

不過,中國學術界的論文造假現象,絕不可以「發展中的必然」搪塞而過。一方面,我們需要看到目前曝光的論文撤稿數僅僅是中國學術界問題的冰山一角。科普雜誌也是《科學》雜誌的姊妹刊———《科學美國人》2014年底曾發布調查文章稱,目前權威科學期刊上的學術抄襲問題嚴重,其中涉嫌論文造假的多數來自中國。該雜誌甚至指名道姓地指出,中國存在批量生產論文的「論文工廠」,只要花錢就可以將自己的名字掛到該機構生產的論文上。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意識到,今天中國發表的絕大多數論文,並沒有真正促進知識的創新或者技術的進步。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解剖學專家鍾世鎮曾直言:我國發表在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上的論文,有用的不到15%,大批都是垃圾論文。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供職的人都清楚,大部分論文的生產並非科研的需要,而僅僅是為了評獎或職稱評定。手段和目的的本末倒置,構成中國學術論文製造最大的困境。

從新華網的報道來看,目前中國學術界論文造假的「產業化程度」頗高。以此次被撤稿的大多數原因———提供虛假的評審專家信息以操縱評審結果———為例,一些作者用自己註冊的郵箱地址冒充專家郵箱,導致評審時論文實際上是返回到投稿者手裡。提供這些服務的機構多以「語言公司」的面目在網路上出現。表面上,他們是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員進行論文潤色,實際上卻提供從虛假同行評議、代投到代筆的「一條龍」服務。據悉,這些機構網羅了不少同時具備專業知識和英語水平的「海歸」充當「槍手」,根據服務項目的不同向顧客索取幾千到數萬元的費用。此外,在論文代寫、刊發等方面,市場「流程」和「價格」也已經非常成熟。

面對學術不端,中國的學術機構應與全球標準保持一致,根據實際情況予以懲罰。對學術造假的包容即姑息,出台和完善懲罰制度,是最根本的措施。但從目前來看,相對於學術造假獲得的榮譽、級別、職稱和財富,處罰力度並算不上重,尤其在引入司法途徑打擊上,在學術界還非常鮮見。

另一個重要的調整應該是在學術成果的評價機制上。例如,對於以教學為主的教師、行醫為主的部分醫生,應設計更加符合可操作性的評判方式。在考核、職稱評定方面,應該降低論文發表要求;又如,對於研究型的科研崗位,根據不同的學科,亦需要設計不同的規範和標準,不能一刀切了事。

「撤稿事件給我國學術界在國際學術界的聲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再次表明我國學術界、科學界仍然面臨著學風浮躁、學術失范的嚴峻挑戰。」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如此總結,可謂發出了中國學界良心的心聲。就在不久前,教育部剛剛提出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大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確保學術成果規範,這是最為基本的。而降低中國學術論文造假的概率,也是挽回中國學術界聲譽的最急切的一點。


推薦閱讀:

[老郵差教程]一定要用好調整層 (四)
盤點江蘇近年行政區劃調整 蘇南已無縣
減脂第一周全記錄 | 調整飲食結構後,我瘦了將近5斤。
陽宅風水調整與化解(三)
如何調整客廳小部件讓風水更好

TAG:學術 | 造假 | 學術造假 | 評價機制 | 機制 | 評價 |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