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標 | 是枝裕和拍懸疑片失手了?很多人並不這麼認為

《第三度嫌疑人》

6.9分

1.鄭秉泓 9分

影評人,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

這是目前為止是枝裕和最佳作品,在我心中已經超越《幻之光》《下一站,天國》《無人知曉》。它完全沒有日本推理電影、法庭劇(如《嫌疑人X的獻身》)慣見的狗血與濫情,即便它內在是非常激情甚至滾燙的一部片。

是枝以一種冷靜的角度檢視了他始終執迷的血緣和家庭關係,然後擴及社會,格局很大。不僅超越了犯罪推理類型,同時場面調度與構圖亦是達到巔峰,尤其片尾兩位男主角探監時的對話,幾近重疊的臉頰,其近乎宗教的力道(役所廣司臉上的光)與哲學性的思辯,直逼伯格曼《假面》。

2.親切的柚子 9分

影迷,微信公眾號「柚子年華」。

表面上是一個偵探推理類型片。

但他其實是反類型的。在這個反類型的表達方式之上,是導演對於社會層面,體制層面的反思。在這種反思之上,是導演對於人性不確定性的疑問。

而且這個電影的視聽語言非常高級。特別是兩個主人公多次對峙的拍法。充滿變化,也和劇情緊密相扣。而且有小津電影的繼承。

是枝裕和,敢於突破自己,並且完成了一次跨越,非常值得肯定。

3.褻瀆電影 8分

電影從業人員,微信公眾號「褻瀆叔推薦」運營者。

誰說貼上了懸疑犯罪標籤的故事,就必須有開頭有結尾?很多牛逼的文藝片導演,從來不關心故事本身,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不好好講故事,他們只是借一個故事當容器,去講他作為創作者想要表達並關心的東西。是枝裕和導演這次要講的東西,跟HBO的美劇《罪夜之奔》第一季主題如出一轍,無論演員表演的微妙表情、封閉小空間內利用玻璃反光的攝影,還是複雜含蓄耐人尋味的絕望故事,都保持著導演一貫的高水準。

4.西帕克 8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在前幾部電影風格如此統一固定的情況下,是枝裕和敢於挑戰自我,拍攝一部立意如此複雜、討論如此深刻的作品,本身就值得肯定。本片如同是一部日版《伸冤記》,將西方法制社會的冤假錯案和程序正義,套入了日式的自我犧牲精神,有一種極其特別的觀感。

5.獨孤島主 8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是枝裕和的推理實質上仍然是借屍還魂,講人物心靈共同體的建設,劇本一如既往精打細算,役所廣司的核彈級表演是這部電影得以立得正的中流砥柱。

6.tyger tyger 8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碩士導師,電影學者。

是枝裕和在「是枝裕和體」即將危險地形成之前,終於跨出了一步。

7.劉起 7分

電影研究者,電影雜誌編輯。

試圖用一個反類型的懸疑故事,思考人性、倫理、道德,審視法律、制度、社會等問題,但選擇以嫌疑人幾次翻轉供詞的方式來呈現主題並不適合,以至於影片的敘事焦點似乎變成了追問到底誰是兇手、為什麼殺人這些無關緊要的表層問題,而失去了對人物性格、人物關係的深度挖掘。

8.陸支羽 7分

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鯨魚放映室」聯合創始人,著有電影隨筆集《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1.看過才知道,是枝裕和並未失手,而是用他獨有的方式締造了這場沒有答案的「罪與罰」;關於盲人摸象的探討有點意思。2.役所廣司著實演出了多種可能性,每場隔屏對話都努力逼近內心的不同褶皺;最後那句「容器」之言很有魔力。3.要說有什麼遺憾,這一次還是太穩妥,缺了點戳中靈魂的神來之筆,沒能在同類題材上有所超越。

9.秦婉 6分

鳳凰電影策劃。

是枝裕和嘗試犯罪片還是怪怪的,初始看竟和別的同類型日本片沒區別,之後便陷入漫長的三方對峙對話中,該配合表演的配角都越來越弱令人開始視而不見。你可以說這是抽絲剝繭、反轉不斷,也可以說是導演始終在用役所廣司的演技戲耍觀眾,反正也沒有真相和結局,反倒律師是那個受困之人,從「真相不重要」到質問「真相是什麼」,福山雅治落入一個溫柔的圈套中,你可以說他約莫神乎其神地為人渡劫並救贖自己,也可以說他是個被耍得團團轉的大傻子。

10.大奇特 6分

老電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擁有東野圭吾似的筆觸,框架是審判劇,內容則是心理劇,還散發著導演擅長的家庭劇的氣息。想要對日本司法制度提出問題,卻通過不切實際的方式呼籲觀眾的想像力。雖然,引題展開得不錯,但在中段落每況愈下,最後一刻在沒能給出最終結論的情況下,出現了圓滿結局的錯覺。

11.黃文傑 5分

高校教師。

這次的是枝裕和不是我的菜,他把懸疑當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刻意地反轉劇情,人物背景和故事展開都浮光掠影,最終沒能有效導出過往作品中常見的動人的情感關係和人性力量,反而導致觀眾無所適從。也許是枝裕和太想挑戰自我和觀眾,但該片不過是一次故弄玄虛的失敗嘗試。

12.賽人 5分

影評人。

是枝裕和繼《奇蹟》之後的回勇之作,也再次證明是枝一旦不輸入空乏的暖意,就有了綿延的可能。大量的封閉空間讓它有了舞台劇的狀貌,而面部特寫的運用則予人攝人心魄的壓迫感。實際上特寫只屬於福山雅治、役所廣司和廣瀨鈴。而眼淚在這裡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技術性所為,後兩次又有多少真情,同樣值得懷疑。整部影片以清冷的格調實現了碎片與碎片的接洽,大白於天下的罪惡和不願張揚的善良在此起彼伏。它所要探究的仍是是枝對家庭的既聚散兩依,又急欲出走的雙重願望。

另一個更險惡的主題,你即使對真相不感興趣,但真相仍不以人意志為轉移而纏繞在你身旁。於是,役所廣司那種真相在握,又反覆把玩的情形,也就有了王者之風。真相對他而言,就是那些他想殺就殺,想放就放的金絲雀。要說毛病的話,一是節奏用不著那麼沉緩,二是劇中人太愛道明導演的意圖,而非情境所致。尤其最後一場戲,攤牌不必攤得那麼大。

13.吳李冰 4分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電影研究者。

難得一試的懸疑策略是為了增強敘事張力還是為了探測出人意料的人性深度,是枝裕和考量失察,導致顧左右而言他,滿盤皆輸。

影向標評分 影向標評分入口

小程序
推薦閱讀:

名人薦片:是枝裕和的影史十佳
是枝裕和的超越及其不滿
這11部口碑爆表的家庭電影,最適合春節期間全家人一起看
風格猶在,效果不佳——簡評是枝裕和的首部懸疑片

TAG:懸疑 | 是枝裕和 | 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