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色脈診講傷寒論錄音整理(三)(轉)

67條「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這一條的主要意思,是講平脈辯證。第二個意思是脾胃虛寒之證。

郁冒不仁?不仁,是失去知覺。郁冒,就是昏冒,頭目昏冒。證狀來說,就是頭目昏冒,失去知覺。

諸字,有兩種意思,一個是發語詞,沒有多大意思。一個是當作大凡,凡是。一般當成發語詞,醫宗金鑒就當成凡是。

寸口諸微,主陽氣虛,微者薄也,為亡陽,當丟失陽氣講。諸軟脈,濡軟無力,為亡血的脈相。諸弱,弱脈,血虛,是沉而無力,是陰虛,陰血虛,陽氣易動,容易發熱,是陰虛發熱。諸緊,緊有三個病,一個是講寒,因為有寒所以二又主痛,三主實,凡是寒邪為病,都見緊脈。諸乘寒者,則為厥。要是為寒邪所乘的,乘者所加,寒邪加於人的陽氣,而使手中厥冷。脈微細,在手中厥冷,是陽氣虛,陽虛不達於四肢。脈緊,手足厥冷這個叫諸乘寒者,寒邪太盛傷陽。所以傷寒論里少陰病篇脈微、脈緊都可以出現手中厥冷,一個是正氣虛,一個是寒邪盛。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傷了陽氣了,陽氣受傷,氣血都受寒,外邊手足厥冷了,陽氣和氣血虛,不能行於上,達於四肢,如果不能上升於頭目,而郁冒,甚則不仁,失去知覺。這個都說明寒邪的勢力太強盛。這是一個層次。

下面就談脾胃了。人身的氣血,是從脾胃的水谷精氣而來的。如果說,胃裡沒有谷氣了,胃就不能上輸水谷之精氣於脾,脾無東西可運,脾就澀滯不通。在這樣情況之下,不但是是脾氣不通,水谷之氣不能內歸於心,心無所養,而脈無所榮,所以就口急不能言。谷精之氣不能上輸於肺,肺氣不足,上焦開發,宣發五味,所以心裡發涼,渾身發抖。這主要是谷精之氣不能上輸於脾、心肺,皆因胃無谷氣而致。

此二者有什麼關係?因為他所講的,亡陽、亡血、傷了陽氣了,這都是和脾胃、脾氣虛、心氣虛、肺氣虛有關係的。所以榮衛、氣血、虛寒。脾胃之氣就虛寒,脾胃之氣虛寒,五臟六腑之氣也就虛寒了,不再是一臟一腑的問題。所以脾胃是後天之本。10完

所以我認為榮衛氣血脾胃,說的已經到家了,比其他 的其餘要入木三分。所以我們把這麼的知識,學到手中,體會太陽病篇第十二條桂枝湯,何雲魁說,滋陰和陽,為眾方這魁。作為第一張方了放在前,意義很深。

68「濡弱何以反應十一頭?師日: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這一條講胃脈,很重要。

脈得有胃氣,所以胃為五臟六腑之根本。有胃氣則生,無胃則死。這是從生理上講,五臟六腑皆秉氣於胃,反應於脈,脈以胃氣為本。胃氣脈濡弱,濡者軟也,很沖和。濡弱和緩的脈 就是有胃氣的脈。

所以問「濡弱何以反應十一頭?」十一頭,就是十一個。濡弱之脈為有胃氣之脈,適應於十一臟。這十一個器官都得要有胃氣,脈都得見有濡弱之脈。平脈篇快要結束了,張仲景提出脈以胃氣為根本。脈有胃神根,得要體會,他說的這些話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玄學。因為人的思想往往有隋性,但在學習時得研究,得體會,下功夫,人得會學習,但要時習之。在臨床實踐,就得實踐。

所以有胃氣之脈,還有胃氣之色,比如脾有胃氣之色,辟如雄黃外包白絲。所以知道生脈才知道死脈和病脈。生脈,就是有胃氣則生。如果有胃氣,則是人病脈不病,如果一個人身體很健康,但脈無胃氣,叫脈病人不病,日行屍。

所以五臟六腑之間的關係,腑為陽,臟為陽,這個關係就是生克制化,但是在這些問題,首先看脈是不是有胃氣。如果有胃氣就好。沒有就不好。所以脈以胃氣為根。

所以渚濡弱,可以識十一髒的脈氣。

69「問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日: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陽遲澀為乘臟也。」

這一條,論病邪乘臟乘腑的問題,從脈法上加以說明。

這一條,跟五臟六腑十一頭是邊續而言的。因為五臟六腑有相乘之力。病在臟腑之間誰加於誰?

諸陽浮數,是陽脈,故入腑,諸陰遲澀,是陰脈,故入臟。

邪氣是加於六腑還是五臟,要從脈的陰陽上看。陽脈主陽,邪加在六腑,陰脈主陰,邪加在五臟。這是其一。

也有,六腑之病脈可見陰之遲等,五臟之病脈可見陽之數,這種情況也是有的。這個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於五臟,五臟之邪加於六腑,這又是另一個情況。所以這裡只是舉個例子,陽邪加於六腑是見陽脈,陰邪加於五臟是見陰脈,這是一個方面,五臟之邪加於六腑,六腑之邪加於五臟是另一個情況。 

但是,脈分陰陽、分寒熱、虛實,可以類推,我們不是講柯雲伯的五個看法,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但這一條,是在十一頭後面,有一個意思,什麼意思呢?就是無論乘臟、乘腑,腑邪乘臟、臟邪乘腑,但是要以有胃氣為生,為順,無胃氣就為逆,就危險。

這兩條講五臟六腑為發病核心,核心在脈法上,脈應見有胃氣的特點,來判斷病的順逆吉凶。

平脈法就介紹完了。平脈法多,比辨脈法內容多,且有些發展。現在我們就做一個小結。小結不是流水帳。主要我們要把平脈法的幾個重點問題提出來,在研究中,有所側重。

平脈篇是在辨脈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為總論、個論。

在總論上,平脈提出了脈的生理、部位、狀態、適時之脈,五髒的平脈,以及診法上的色脈合參等都加以敘述,是指導個論的。

個論里,主要有15個問題,一個是論脈與氣息的關係,呼吸者脈之頭也。當醫生的臨切脈,是憑我們的呼吸。現在有人說了,張仲景那時沒有手錶,沒辦法講呼吸,現在有表了就另呼吸了。但是中醫的特點必需講呼吸,因為脈與呼吸是相通,有呼吸脈有來去,來者為陰,去者為陰,是來的快還是去的快啊,如果拿表,來去虛實就沒法看了。所以脈是講呼吸,就有來去的問題,脈 來有快、有慢,脈去有快、有慢。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這是門學問。古人說常以平旦診病人,這時人的精力旺盛,才能體查脈相。一是脈隨呼吸而至,有呼吸脈就有來去,就有盛衰。

二,脈有舉按之法,浮中沉,舉按尋,考量指頭的力量。這個是做什麼呢?舉按尋候五臟之氣的,一個候表裡陰陽的,一個是候五臟之法。連這個都不會還當什麼中醫啊。

三.根脈的重要性。講尺脈,尺為根,少陰為陰陽之根。如果說浮中沉是候五臟,脈的兩尺,太溪脈就是關乎人的生死。前面的三個是脈學的基本功,呼吸結合,是測脈的來去盛衰;舉按尋是候五臟之氣;寸關尺要以尺這根。這三點是最基本的。

四、講脈的縱橫順逆,講脈的關係。脈有相乘,有縱橫順逆,也就是在以陰陽為綱以五行學說來講脈之間的聯繫,來反應聯繫中的生克制化的,適時之脈、五臟之脈都是以五行來聯繫的,從而有縱橫順逆之變

五、論六種殘賊之脈,能為人病,也是經常遇到的,要引起我們注意,要很好體會。弦滑浮緊沉澀

六、論適時的平脈,和無胃氣的死脈。非時之脈,就有生克制化的問題,是正常還是不正常,要和縱橫順逆、五行聯繫結合起來,以判決死、生、疾病。所以脈有三種作用。如果光看病不知生死,是盲目的看。

七、論生死之爭,一個是沒有胃氣,一個是陽絕。

八論行屍之脈,內虛之脈,是不同的,一個是有胃氣,一個是無胃氣。所以刻畫了病脈、生脈、死脈。時時刻刻,要與病、生死聯繫起來。

九、論陰中伏陽之變,少陰微滑,尺微滑,陰里有熱。

十,在此之後,以榮衛強弱論人體的氣血脾胃、三焦之氣的影響,其中雙穿插了榮衛、趺陽、太溪的關係。總的來說,榮衛、脾胃占的比重大一些。榮衛的影響在這裡說的比較全面。所以有三個關係:榮衛與三焦、脾胃、五臟、整體。

總體來看,脾胃之脈為根本,無論脈如何變化,但是提出了,濡弱為脈之十一頭。

以上就是平脈法的內核,主要的東西。學了這一篇,要解決什麼問題,學了什麼問題,要心中有數。

講新的內容。現在講傷寒例。

為什麼第一要講脈呢?因為脈是指導辯證的,脈是診法。診法是手段,通過診法達到辯證。所以仲景在第一新卷講脈法。今天講傷寒例,這就涉及到傷寒雜病論的實質的問題。傷寒,從傷寒例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狹義的,冬天,十、十一、十二月,寒氣傷人,為正氣傷寒,二包括了廣義的傷寒,凡是外感、疾性發熱病都叫傷寒。同時,這本書,是強調伏邪的。有即發的,不即發的。即發的,是傷寒,不即發的,適時而發。伏邪的病,也是由傷寒而來的,也屬於傷寒之內,是廣義的傷寒。總而言之,傷寒例的傷寒是廣泛的,有正令傷寒,也有疾行熱病在內,是一個綜合的論述。

為什麼叫傷寒例呢?例,是準則的意思,是模仿學習的準則。學傷寒,研究傷寒,要以這部份內容作為準則。所以叫傷寒例。

這一篇是講外感病,就跟天之六氣,四時、五行要發生聯繫。外感病,就有風寒暑濕燥火,春夏秋冬,就有跟自然界的氣候有關。

第一條,「陰陽大論雲,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為四時正氣之序也。」

這一條論四時的正氣,正常的氣候,陰陽大論是一本書,張仲景在傷寒論原序里提到這個問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繼續了素部、難經、陰陽大論。所以這條是引文。現在有的人說,這本書不是張仲景的,是王叔和的。王叔和是整理的但不代表是他的著作。現在有人不太重視傷寒例是不正常的。

春天的氣候應該是溫和的,就不是寒冷,也不是炎熱,既不冷也不熱。在於溫在於和。春氣溫和是正令。夏天的氣候暑熱,熱和溫就不同了,秋天的氣候是清涼的,冬天的氣候冰冽,很寒冷了。以上說的,是四時正常氣候的順序。

這裡頭有兩個理論,一個理論是看成無已的註:春夏為陽,春溫夏熱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者也。秋冬為陰,秋涼冬寒者,陰之動始於秋而盛於冬者也。是符合陰陽的規律的。

第二個理論是以五行學說來說:春天屬木,木之氣為風,故溫和,木生火,所以天就熱了,到了夏天,夏天的火熱,故生土,土為長夏故為濕氣了,土能生金,所以金之氣就清涼,金生水,冬天為寒水之令,故冬冷。這是按五行來解釋的。

總而言之,四季的節氣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樣子是有範圍的,是黃河流域為中心的疆域,才有這樣的四季。拿到別的地方就不行了。有一些地方四季不分明,熱帶,一年總熱。所以這個書有一定的地理環境,不是全世界都適合的。

先說四時的正氣。

2.「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這一條論傷寒,人為什麼得傷寒的原因,和預防之法。

先講預防,是積極的,治療那是第二位的。傷寒,是為寒邪所傷,因為冬氣冰冽,寒冷。

現在的節氣有點變化了,我是東北的營口人,我小的時候,營口的冷,比如老年人,到冬天,眼眉鬍鬚都是白霜的,小便的時候,邊撒邊凍,但是現在已經不是太冷了。所以地氣有點南移,不是很好。

因為寒是肅殺之氣,所以萬類深藏。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的生物,都深藏,以躲避嚴寒。所以懂得養生的人適應冬天的深藏,就需要謹避嚴寒,人的居室也要固密,不能讓寒氣進來,這樣人身的陽氣才不能受寒邪所傷。四氣調神大論日:嚴冬,勿擾乎陽,是養藏之道,要叫人的陰精陽氣收藏,所以到了春天才能長。冬之藏,不僅防傷寒,還能防溫。冬不陰藏,甚至陰精虛了,已經化了熱了,到了春天一感冒就化了熱了。「去寒就溫,無泄皮膚」這樣就不傷於寒。這是預防之法。

觸冒之者,乃名傷寒。此為正令傷寒,太陽病篇,這一般都為麻黃湯證。過去,這些書都不好講,一講就上綱上線了,四氣調神大論也不能講。這個是從醫學上講的這個理,醫學有醫學的範圍。

3.「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如果人傷於四時之氣,春風夏暑秋濕冬寒,都能讓人生病。這就是說,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就不是獨兒傷寒一種。為什麼要把傷寒提得這麼重要呢?就是因為,傷寒為害,因為它的特點是最為殺厲之氣,最為肅殺、猛烈,就象箭一樣,力量很強。

從這三條來看,讀者體會張仲景有這麼幾個意思,一是四時有四時之氣;二在四時之病當中,傷寒為最重,所以要防寒;三,因為四時之氣都能為病,但是傷寒的邪氣最為殺厲。

4.「中而即病者,名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者。」

這一條是論即病與不即病的差別。即病為傷寒,不即病的是伏邪,叫溫病。是不是都中而即病?雖然傷了寒了,但不當時發病,寒毒藏於肌膚之中――中醫的伏邪,伏邪潛伏下來,到了春天就變成溫病,至夏就變成暑病。

春天陽氣上升伏邪發作,故變成溫病了。這個病與即病傷寒就不同了,這個病以熱相為主。春天也沒發病,到了夏天,伏邪出來了,就變成暑病。

溫病與暑病,有時間的鑒別,也有程度不同,暑病的熱會很盛,比春溫要嚴重。所以傷寒例指出了伏邪為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個是講傷寒;二是伏邪為病,其發作一般有兩個原因,其一陽氣宣發,伏邪化熱,病就反應出來了;其二,有誘因,比如春天又受風邪,病就發了,新邪引動伏邪,病就出來了。

伏邪為病,張仲景說是傷寒,還有吳又可的溫疫論。把這個道理明白了,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夫傷寒之類也。現在學了傷寒例了,就明白了,溫病、暑病其來路都是傷寒。

5.「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時行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我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這一條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繼上條講伏氣,二是非時而有其氣,就叫時行之病。

是以,勞動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溫熱之病,因為這些人冬天觸寒所致,這不是時行之氣。這與非其時而有氣之時行之病,是有不同的。

外感病,有三種,一是傷寒,二是伏氣為病,三是時氣之病。

第二層意思,什麼叫時行之氣,凡時行之病,指感而即病而言的。凡時行者,春應暖而反大寒,夏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這不是其時卻有其氣,這個就是氣不正常,四時之氣乖戾,這個就是反常之氣。但是這種反常之氣跟伏邪不一樣。

作為一個醫生,就應該了解什麼是正常之氣,什麼是非正常之氣。所以當醫生就應該明白五運六氣四時。醫宗金鑒根據傷寒例有個歌,就很說明這個問題,就是根據這條寫的,「春溫夏熱秋清涼,冬氣冷凜令之藏。傷之四時皆為病,非時有氣病為殃。應冷反溫冬溫病,應溫反冷寒疫行。瘟疫長幼相傳染,需審歲氣看工量」。

非時行之氣,是伏邪為病,時邪之氣為病,就是時令病,這兩個不要混淆了,是眼目,是關鍵。

這一條裡面,主要就是講述了這兩個方面。因此,概念要清楚。都是溫病,有伏邪溫病,有時氣溫病,這不一樣。這個地方如果搞不清,就會以此代彼、以彼代此,就錯了。

7條,「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也。)至驚蟄二月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這兩條應該合起來講,第六條講的是時行之病,有個節令的問題,既然是有節令的問題,就要明白曆法,明白節氣,得掌握測驗之,得有氣候學的知識,否則怎麼能夠知道非其時而有其氣。所以這是水到渠成之筆,必然要講這個問題了。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一個是順其時的,為正令之病,春傷風,夏暑熱,秋涼燥,冬傷寒,是四時正氣之病,順其時而為病,是正令的外感病。二是,非其時而有其氣,就是非正令的,為時行疫氣之法。要測定這兩種病,就要按照斗歷占之。什麼中心叫作歷?就是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來定歲之四時節氣的方法,書為曆書,法為曆法。為什麼加個斗?斗,就是天文,北斗七星有個柄,叫斗柄,斗柄所指春東夏南秋西冬北,以定四時。北定三時,亥子丑,東寅卯辰 南巳午未,西申酉戌。斗柄所指的時,以定月份,叫斗建,即斗建於寅。「斗柄回寅」,即是正月,依此順推,十二月建子。如果月已建寅,就有春之節氣,這樣節氣一來,天氣當溫和,即為正令,如果此時出現大熱大寒,就不正常了。

季節有了,氣運就有了,氣運與人體之病有關係。古人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所以要當合格的中醫,天文地理都要明白。星辰、日月、運氣結合在一起了,計算人之為病,才有所本。所以要知道曆法。學中醫還要會八卦,不會八卦也不行。

「九月霜降節後」霜降節了,就立秋,這是寒暖節令之序。九月之前,天氣要有熱。九月霜降之後,天氣由溫變寒了,這個變不是突變,要搭個橋,這個橋就是「涼」。到了向冬,大寒,就是12月了,這個寒冷是逐漸由小到大,雖然都是冷,但是有輕重,11、12是重寒,10為一般寒冷。這個就為下文鋪平了道路了――什麼傷寒最為嚴重。

到了雨水節後,寒就要解除了,雨水,就是冰雪解,以為雨水故也,這時候天氣就變溫了。二月驚蟄,氣漸漸和暖,向夏就大熱了。由暖而變為熱。

這是在說四時節序,逐漸改變,不是一下子就改變的。我們的曆法里講四時、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里,有陰陽之生之合,還有陰陽之分離。這八節對人體有顯著變化的,因為陰陽在這八節里,尤其是二分、二至,是陰陽離和的節氣,人的反應是很大很大的。在二分二至的節氣里,老年人死亡很多,或者沉年老病,也會發病、病重。客觀的事實說明,二至二分的時候容易死人。為什麼?因為這時候,人體陰陽離合相續不續之時機,所以容易出問題。古代時,還有禁止八節行刑之說。

24節氣,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初之氣,春分清明穀雨立夏,二之氣,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這是24節氣。這24節氣是為農業農事農時是關係重大的。

我那時在大紅門工作,有個農民是種蒜的,他老伴有病了,找我看病。這老頭愛說笑話,他說,我種的蒜的錢都讓他給我花了。你知道蒜字怎麼講嗎?把我問住了。他說不是,他說種蒜的時間性很嚴格,蒜者算也。差一天就不行,必須把時間算得准才行。因此,24節氣對於農作物很有指導意義的。所以現在種莊稼也是以此為準的。醫學家,根據一年四季,一季三月,按照每一節氣來占驗氣候的治於不治,也是非常重要的。節來了,所就要到了,要謹候其時,氣可預期。立春有什麼占驗?古代欽天監,會推算出某時某刻,要很準確。

寒暖的變化由漸而盛,由盛及衰。

8「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月寒漸將解,為病亦輕。此以冬時不調,適有傷寒之人,即為病也。」

這條是論正令傷寒,但是正令傷寒有輕有重,原因很多,但是根據寒邪程度而言,就要推斷在哪個月份。

從霜降節以後,到春分之前,在這個期間,如果有觸冒霜露,體中寒為病者,就是傷寒,是正令傷寒。但是這裡有輕重之別,九月十月寒氣尚微,不盛,為病則輕,因為寒邪微,不會成為殺厲之氣。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寒邪已經相當旺盛,不是一般的了,所以為病就會重。正月二月寒漸將解,但仍有餘寒,此時寒邪傷人為病亦輕。由此可見,11月、12月傷寒是最重的。

以冬時不調,適有傷寒之人,即為病也。這是說傷寒病的來源。所以傷寒,有輕有重,輕重原因很多,跟人的身體有關,如果從寒邪而論,則以11、12月為得。

將來要看注家,傷寒之為病,有重、輕之說,我們的解釋,邪氣輕、邪氣重,來解釋。對於寒邪傷人,在什麼時候傷人為輕、什麼時候為重,傷寒例第九條(本條)就解釋出來了。這條在理論上給我們一個啟發。如果沒有這個,我們就會只知道傷寒有輕有重,但不知其所以然。

十條「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為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後章。」

這一條是論冬溫與傷寒的不同。冬溫傷寒都是外感之病,但病大不相同。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這個樣子受了邪了,就是冬溫病。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不能把傷寒與冬溫同樣看待,為什麼呢?因為在張仲景來看,寒邪最毒,寒邪為陰邪,最能傷人陽氣,所以害人傷人最重。冬溫是溫熱,是熱邪,是陽邪,陽熱傷人,與寒毒傷陽,陽是生氣,相較而言,在輕得多。

冬溫也有先發,也有後發,不能說的太准。傷寒則不然,9-10為輕,11、12為重。但是冬溫發病早晚,就不好推斷了。而且冬溫發病,有前後參差不齊,不象傷寒很整齊。同時,冬溫也有輕重之分,治療,就不能與傷寒一樣了。

傷寒、冬溫雖然都是冬天之病,但是一寒一溫,一陰一陽,發病不同,輕重不同。不要一概而論。

今天講了十條,成本與趙本不一樣,分條講的,大家要連貫起來講,不要單擺浮擱。

傷寒例前25條有總論的意思,是總述。

11條「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11條是辨伏邪為病;下面這一條論寒疫之病和傷寒之病也有同等的情況,也有輕重不同。

寒疫是古代的證候名,傷寒溫病寒疫溫疫,是古代病的名稱。

因為天之六氣,有一定的節氣的。所以就得把節氣掌握好了,才知道是什麼病。現在,從立春節以後,天氣就溫暖了,但是沒有突然的大寒大冷

第12條是講節氣了。每一個節氣所受的邪氣,以寒疫為例,有輕重之分。從春分後至秋分節前,這段時間裡,是溫的,是陽氣用事,氣候應該是溫和的。在這樣的季節當中,天有暴寒者。這個暴寒,有兩個意思:一是氣候的治而不治,不治而治,治而太過,是非時之氣;二,天冷的很厲害,形容寒邪之甚。這個跟時邪沒有什麼關係,這個叫寒疫。寒疫傷人有輕有重,其輕重跟發病時間很有關係。下面就說寒疫的輕重跟季節的關係。

3-4月,這樣的月份,或者類似於這樣的月份,天有暴寒,這個時候,陽氣還弱小,為寒邪所摧折、所傷,所患之病,病熱輕。為什麼呢?因為是3-4月,陽氣還弱,天地之間只有陰陽二氣,這時候,寒氣傷人,與5.-6月就不同了。

5-6月,天地間的陽氣隆盛,天有暴寒,這是違時,非其時而有其氣,是暴厲之氣,為天地之反常之氣,邪氣非常之盛。這個時候為寒邪所折,就會發生壯熱了。

7-8月,陽氣已衰,這個時候,寒疫發熱也就微了。

這樣寒疫的病就明顯了,就是在溫熱的氣候,出現寒氣,就會使人患寒疫病。從季節來看,寒疫傷人的輕重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它是非其時而有其氣,這個樣子,氣候節令相矛盾,寒熱本是對立的,所以在寒熱對立中發病,就要看寒熱對立的程度了。3-4 7-8這個時候發病,陽中還有陰,5-6時陽氣用事,這個時候寒邪傷人,完全是一陽一熱了。

這說明古人觀察自然的氣候、發病程度是相當之細的。實際上,傷寒例就是內經的縮影,是內經中運氣、熱論的縮影,但是其又有發展,又有張仲景的個性,他觀察的比較仔細些。

寒疫這個病也是發熱,熱雖有壯熱、熱亦微、熱亦輕之別,但從發熱來看,和溫病、暑病相似,不過治療是不同的,有其特殊性。因為這是寒疫傷陽,水來克火,是時行之病,是新感之病。而溫病、暑病往往是伏邪為病。所以治療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推算節氣之氣,掌握什麼時候該寒熱,然後再結合發病輕重不同,才能判斷出是不是本節氣之病,還是非本節氣之病,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這都是寶貝,不能輕視,這種科學可了不起。中醫講因時、因地、因人,這就是因時。春夏秋冬的外感病都是一個病,一樣治療,一個方子?學傷寒的就是麻黃湯?學溫病的就是銀翹散?那能行嗎?那是不能行的。因為春夏秋冬的陰陽不同,有六氣之別,又有即病傷寒、伏邪傷寒。所以西醫可以拿阿司匹林來治各種外感,但中醫不行,必需要看是什麼病,才能有什麼葯,這就叫因時辯證。這是種高度的辯證的科學的分析。而且又是在2000多年前,有這樣輝煌的科學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13條「15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然氣候亦有應至仍不至,或有至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這兩條,前面一條,是論是四時二十四氣是如何組成一年的,這是正常的氣候。第14條,就是論氣候不準的情況,都能發病了,變成氣候異常發病的原因。所以這兩條要合在一起來講。

15日為一氣,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所以這24氣,應該用春夏秋冬來加以厘分,就按照這個氣,來測驗自然界氣候的具體情況。氣與時是相連的,有其時必有其氣。內經日: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只講氣不講是是不行的,哪一個季節才有哪個氣。如果有其時,但是無其氣,甚至氣非,氣就不能與時相吻合,就會出現天地之氣非常,就會使人患病。氣候不準確,怎麼發病呢?應該到但是不到,不應該到卻來了,是應該來了,但是來的太厲害了,或者雖然來了,但是來而不及。這都是由正常的氣候變成致病的氣候了。

舉個例子,從哪開頭,怎麼樣來測驗?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有這樣的話:有未至。。。。。師日,冬至夜半,少陽。。。。。。這是候氣候之法。

冬至節後,看哪天為甲乙日,第一個甲乙日,那一天的夜半,這個時候,天還冷,但是地上少陽之氣已經起了,陽氣開始上升了。少陽是三陽中的小陽,所以叫陽始生,其勢力並不大,但是,已經破除寒冰,露出了陽氣的苗頭。「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這就是說就在一派冰寒之時,有一陽來複之氣。所以這樣子,陽氣一來了,氣候就變了,天就要開始溫和了。

我們當醫生明白節氣,我們是能來測量氣候至而未至、不至而至,至而太過,至而未及。這是醫家所用。作為醫生的,看故事,聽歷史,都要有啟發。

以甲子夜半陽氣之始來測量氣之過與不及,進而來測量是寒疫、溫疫、溫病還是傷寒。

15、16「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也。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

上面的14條,講的是氣候之治,那麼氣候是由於四時,四時由於陰陽,陰陽由於天地之動靜。

這一條論四時正氣由天地的陰陽鼓動而生,這樣的源流,這樣的體系。天地之動靜,陰陽之鼓擊。天動而動靜,天地的一動一靜,就分出來陰陽鼓動。成無已註:天地者陰陽之道,清陽為天,動而不息,濁陰為地,靜而不移。。。。。。這就說明了四時陰陽非常重要,四時陰陽就是為天地的動靜。一個代表陽,一個代表陰,陰陽鼓擊分出寒熱,寒熱又分出四時。

各正一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說天地之間有正氣,也可以說是生長萬物的規律。沒有四時之序、四時之陰陽,那怎麼能行啊。我們所說的至而未至等皆為病氣也,就不是各正一氣了,就不能保證各下一氣了,就成了非常之變了。所以氣與時要結合起來。張仲景的意思,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是四時之正氣,是天地地靜陰陽鼓擊所致,太過不及者就變成了邪氣了。

第16條,就是說,各正一氣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說,陽和陰有連續性,有開始階段,有一個成長、發展的階段。

是以彼春之暖,暖是屬陽,氣候溫和,是陽氣始升,由春之暖發展到夏天的暑熱,這是陽氣由開始到發展,由小到大。沒有春之明就沒有夏之暑,是個漸進的,突然的人就受不了了,萬物也受不了。所以由春到夏是陽氣升發的過程。因為陽主升,所以在文辭上,就很和緩。但是陽極就要生陰,陽氣就衰了,這個時候陽氣下降陰氣上升,這是事物的必然規律。暑極生寒,就有秋天了。彼秋之忿,至冬之怒。四時只有變化,沒有感情。這裡卻人格化了。心裡起勁就是忿,行動就是怒了,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就是說形容寒冷的兩個階段,與彼春之暖,至夏之暑,意思是一致的,就是象人一樣,先有忿再有怒,有初始再有發展;二是張仲景以寒邪為最為殺厲之氣,認為寒邪是最為厲害最嚴重的,傷人也是最深的。所以在這裡,寒氣的厲,最猛烈就用「忿」「怒」字來刻畫其特點了。大家對於寒邪之傷人也,是與重不同的。

因為上面所說的這些原因之故,冬至節後,寒極、陰極陽就生了。八卦里,陰陽就是本質,符號就叫做爻。陽爻- 陽陰爻--。下面就說陰陽互變的情況。冬至之後,一陽爻生,一陰爻降,為一陽來複。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下也。大家注意,二至是非常重要的,是陰陽變化的節氣。大家看一看成無已註解,十月六爻皆陰,坤卦為用,陰極陽來,陽生於子,所以冬至之日甲子夜半,一陽爻生。其卦為復――地雷復,言陽氣得復也。四月六爻皆陽,陽極陰來,陰生於午。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其卦為「女後――天風女後」,言陰在於陽也。張仲景用易經之理,來說明陰陽盛衰的變化。內經日,冬至45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45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這個道理與易經的道理是相同的。因為陽生於子,陰生於午。欲問陽從何來,陽從寒處而來。陰極陽來,陽極陰生,子午為陰陽轉換之時。

當醫生的要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用藥時總用補藥,補到最後手腳都涼了。讀書要讀易經,不讀易經,醫學就學不好,因為易經是講陰陽的,中醫也是講陰陽的。

最近我看個病,一個老人63歲了,還有房事,沒有精,全是血,血精,聲音也亮,臉色也亮,這就反常。我寫的脈按:結果是陽氣亢盛,血不化精,陰不制陽。第二次來,脈弦促於寸口,那就不行了,治不了了,大補陰丸,龜板都上了。63了,歲數在哪了。中醫就要講中醫的理。

17條,「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

由這樣來看,冬夏二至,是陰陽相合。在純陰無陽的時候,出了一個復,在純陽無陰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女後。合是正常的,不合就是反常的。如果卦起不來呢?就會出現舊病複發,或者是死亡。厥陰病里有很多死證,因為陰陽之氣沒來複。春秋二分,是陰陽分離。成無已註:(要言不繁,少而精)。。。。。。。。。。二至二分,實際上是從陰陽結合而言,就是言至,一個是從陰陽讓位而言,就言分,是按節氣而來的,是氣候的客觀規律。總的來說,陰陽就是按照上面的規律運行,都是按照陰陽盛衰消長,有合有離的。

所以就有了陰陽相錯,陰陽盛衰,才有溫熱涼寒的陰陽變異。人五臟之陰陽能適應四時陰陽之變異,人就健康,不能適應,就會生病。陰陽交易是自然界的事,人變病是影響人的事。所以內經六微旨大論,物生其應,氣脈其應。這個在氣交之中,在天地陰陽動靜變化之中,人無所遁形。人如果沒有辦法適應這個變化,人就得生病。15完

所以人的病有外因、內因,不內外因。這些病因都是有機的聯繫的。外因,比如四時之陰陽,風寒暑濕燥火的變化,就有六氣的運動,就有上文所說的至而未至等,人就可以受這些邪氣就可以得病。外因也是人的內因有關係,人能夠適應和不適應之區別。所以外因之病傷人,不要絕對化,外因傷人,跟人的正氣的盛衰、臟腑的寒熱,和人順養四時,都有關係。所以人與自然,與六氣不要機械看待,要辯證地看。

20,「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由於 陰陽的交易、交錯,氣候的變化而使人生病,人在氣交之中,要適應氣交的變化,不生病。所以人要認識到這個問題,就應該調和陰陽,順應陰陽,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春夏養陽,順四時以養陰陽之根。因為陰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繫相互支持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是互相有一個生長、發展的規律。春夏易養陽,養陽就是養陽氣之根,秋冬養陰,是養陰氣之根。有了根了,就能使人體之陰陽與天地之陰陽相順,不違背了。

春夏養陽,是給秋冬打基礎的。春夏養陽,而陽氣不衰。秋冬是養藏之道,春夏養陽,就是為了秋冬陽氣能封藏。秋冬養陰,到了春夏就是養生。所以四時之陰陽,都有互相為利為用的情況。所以人順天地之剛柔,所以春夏要養陽,秋冬要養陰,這樣就能防病。

舉個例子,傷寒為病,一為即病為傷寒,一個伏邪之溫病。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內經上也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因為秋冬要養陰,秋冬不能藏精,人體內在的環境,就有陰虛陽盛的問題。人身自然就熱化了。陰精不足,陽氣就有餘,就浮動,到了春夏生髮之氣,這個時候有點新感的誘因,就容易發溫病。


推薦閱讀:

【方法篇】怎麼用卡片製作史料
牧童【整理】
365天每天一句外語學習:整理了365條實用英語短語給大家,背完這些,出國無憂,覺得有用就馬吧!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醫道淵源
如何整理卧室能帶來好風水?(維意定製的回答,2贊)

TAG:錄音 | 整理 | 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