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犧牲刀身強度而讓使刀刃更鋒利?讓這把宋代砍刀告訴你

如何在不犧牲刀身強度而讓使刀刃更鋒利?讓這把宋代砍刀告訴你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

這是一把折背砍刀。全長46.6cm,重心在握把前9.6cm,全重280克,柄長150.2mm,最厚8.3mm,握把處刀背厚8mm,刀頭刀背厚4.5mm刀刃最寬27.8mm,輕微內弧,最窄24.3mm。單面起鎬,可能有貼鋼。

在《如何僅憑刀刃判斷出刀的年代?從一把被丟棄的宋代疑似兇器砍刀說起》筆者說過,宋代的單面瓦是為了鋒利和易磨而犧牲了強度的。那要是不犧牲強度,該如何呢?這一把宋刀就是解決方案:貼鋼,單面起鎬,既增加強度,又控制成本。

基本上每一個新手在磨刀時,都會出現的失誤是把刀刃從一條直線磨成一條S型。有的是C型,有的是省略號,斷斷續續的。不用不好意思,這個問題不單剛玩兒磨刀的新手會出現,那些走街串巷磨剪子戧菜刀的老師傅一樣免不了。很多人不過是因為自己有砂輪機,普通人沒有才吃的上這口飯的。現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如何讓普通人輕鬆順利地磨刀,並且保證強度呢?這一把就是古人的解決方案。一面是平磨,方便用戶把刀刃磨直,另一面起鎬,讓用戶磨出刃來。

▲上一把宋手刀的橫截面是這樣的

▲這一把的橫截面是這樣的

這樣的結構在剪刀上表現得更明顯些。這樣的折背砍刀最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但是漢代出現的折背砍刀的頭,沒這麼明顯的弧度,說雞冠吧,又沒那麼大,這樣的弧度更接近鵝頭刀。所以傾向於把這柄砍刀斷宋。

這把裝柄刀的握把位置也很有趣。一般現代的刀,在刀刃和握把有明顯分野的地方,而這類古刀則不然。他們會把整個刀刃的尾部都包在木頭裡,於是我們能看到如下痕迹

我的食指的位置就是木柄殘留的範圍。也就是說,打鐵的辛辛苦苦把刀莖和刀刃打出明顯的分野,可是在裝上柄以後,刀刃和刀柄的分界反而模糊了。

為什麼古人會這樣做我暫時也不知道,供閱讀的刀匠們參考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歡樂原始人,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北宋三朝名相韓琦:功安社稷 恩澤英俊(1)
編劇「右玉論劍」:劇作中心制刻不容緩—宋方金首先開炮!
北宋邊境仲裁事件
北宋與十字軍的軍事水平誰更高?
狄青在當時有那麼突出嗎?

TAG:宋朝 | 北宋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