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體驗為情感服務」,從體驗設計到《心情詞典》

什麼叫「體驗為情感服務」,從體驗設計到《心情詞典》

來自專欄交互進階

硬體為軟體服務,軟體為用戶體驗服務,用戶體驗為情感服務,產品為真正的需求服務——這是《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里總結的Apple公司在產品上值得我們學習的做法。

最近我看了「體驗設計」的概念和《心情詞典》這本書,對上面這段話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分享一下。

________

以目前Apple家最成功的產品之一iPhone為例,先簡單解釋下開頭的幾句話。

首先,硬體為軟體服務。iPhone中採用了多點觸控顯示屏、重力加速度感測器、距離感測器這些硬體,並不是為了炫耀技術,而是產品經理明白,軟體直接服務用戶,硬體技術是為了配合軟體,比如在系統自帶的「照片」應用里,多點觸控顯示屏讓用戶可以用兩個手指來縮放查看照片,重力加速度感測器可以讓照片實現自動翻轉。

接著,軟體為用戶體驗服務。很多公司都把用戶體驗掛在嘴邊,但蘋果公司把它放在心裡。蘋果公司的所有工作都圍繞著產品的可用性、交互設計、視覺設計、工業設計展開,他們會為了屏幕的材料、軟體的圖標等不斷精雕細琢,甚至不惜提高成本、延期發布。研發一款iPhone要兩年半左右,其中設計用戶體驗幾乎佔了大部分時間。

然後,用戶體驗為情感服務。蘋果公司比誰都清楚怎麼讓消費者為產品瘋狂,怎麼抓住用戶的情感需求。早期的iPhone,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徵,人人都想擁有,在這個基礎上,用戶就不再在意將近一千美元的價格,其實比別的手機高了很多。

最後,產品為真正的需求服務。手機並非蘋果公司發明,但他們總能重新發明某種產品,挖掘出尚未被滿足的用戶需求。當時,市面上的智能手機成千上萬,卻沒有幾款讓人愛不釋手。幾十年不變的郵件系統、蹩腳的網頁瀏覽器,只會讓用戶抓狂。iPhone逐一完善這些功能,成功的產品應運而生。

________

軟體是為了體驗,用戶體驗到底是什麼?如下這個「從做產品,到做服務,到做體驗」的例子很直觀——媽媽為小孩過生日、準備蛋糕的進化過程(引用自網路):

農業經濟時代,媽媽拿自家農場的麵粉、雞蛋等材料,親手做蛋糕,從頭忙到尾,成本不到1美元。

工業經濟時代,媽媽到商店裡,花幾美元買混合好的盒裝粉回家,自己烘烤。

服務經濟時代,媽媽向西點店或超市訂購做好的蛋糕,花費十幾美元。

體驗經濟時代,媽媽不但不烘烤蛋糕,甚至不用費事自己辦生日晚會,而是花一百美元,將生日活動外包給一些公司,請他們為小孩籌辦一個難忘的生日晚會。

所謂體驗,就是企業以服務為舞台、以商品為道具,環繞著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創造出的體驗是令人難忘的。與過去不同的是,商品、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是外在的,但是體驗是內在的,存在於個人心中,是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最後留下的是一種值得時不時回味的心情。

在體驗設計上,我們有四種最常見的做法:

娛樂感官體驗:比如賭場、熱鬧的酒吧。在賭城拉斯維加斯,商店把自己打扮成古羅馬集市的模樣,每隔一小時,逛街者就可以欣賞到5~10分鐘的表演, 如衛兵列隊行進之類。

教育成長體驗:比如教室、演講的小劇場。教育型體驗要求觀眾有更高的主動性,為的是增進個人的知識或技能。比如數百人的公開課,講師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比如語言、PPT的階段性金句小結,讓聽眾有「學到了」的感覺。

夢境/抽離體驗:比如遊戲世界、陌生的旅遊地。觀眾完全沉浸其中,積极參与整個體驗的塑造過程,比如有的理髮店,把自己的店員打扮成黑社會大佬的樣子,然後在環境、服務中都融入黑幫元素。

美好/藝術體驗:比如博物館、安靜的音樂會。比如遊覽大峽谷或在巴黎歌劇院看演出之類的活動。

你可能也發現了,這四種體驗經常是混搭交織的。

________

繼續,體驗為情感服務,上述體驗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心情/情緒/情感的營造。

《心情詞典》里說了很多常見心情,也有很多特殊心情,他們大多和文化背景有關,我這裡舉幾個例子。

幽閉恐懼:對各種密閉空間的恐懼,包括真實空間(如電梯)和某些社會情境下的心理空間(如不想參加的同事聚會)。不知道你有沒有在社交場合下出現類似的感受,然後通過刷手機來避免和別人眼神接觸或尬聊?

網路自診焦慮:指忍不住根據癥狀通過網路搜索自我診斷,然後因為搜索結果引發對自身健康的焦慮。

異境茫然:表達在某個陌生環境里的不安、無歸屬感而導致的迷失。

冒牌者感:每獲得一項榮譽都愈發焦慮,感到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壓迫,以免「被揭穿」。

怕麻煩別人: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拒絕別人的幫助。類似的,我有時候會有因為不想欠人情而不願意收禮物的情緒。

遠方向往:「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情。旅行的App如果能喚起類似聯想,那用戶就不只是要出行的時候才會用,而是時不時都會刷一刷了。

以子為榮:為孩子取得的小小成就而充滿喜悅。母嬰類App裡面可以有些小技巧,比如我常用的一個經常提示我寶寶又獲得新技能,最近兩條是「可以和不認識的人玩球了」、「可以自己站著了」。

廣場恐懼:在公共場合或者開闊的地方停留的極端恐懼。一種迷失感,可能和遠古時期,空曠地容易遭到野獸攻擊有關。

手機幻聽:總覺得自己的手機在震動或者發出聲音,其實並沒有,是一種輕度焦慮症。

替人臉紅:別人犯錯時,我們也感到臉紅尷尬的感覺。

漫遊欲:無目的的出行,四處看看的慾望。比如我閑著無聊有時候會看地圖App玩,感覺就像在探索某個身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地方。

以上,好的產品做到極致,並不是讓用戶覺得有用、服務好,而是和一種獨特的心情/情感/情緒記憶產生了關聯,也就是我說的需求三層次(言行-->目標-->人性)的第三層。

__________

iamsujie,前阿里產品經理,寫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現在做創業者服務,『良倉孵化器』創始合伙人。


推薦閱讀:

youko蔵書閣的情感天地
如何文藝的表達失望?
一切很美,只因遇到你【情感美文】
為什麼男人提出分手以後又會後悔?
情感揭秘:5大種職場女性最容易偷情

TAG:情感 | 用戶體驗設計 | 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