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中國教育真不行

恕我直言,中國教育真不行

來自專欄財經上帝視角---黃晟俊

又到了一年中填報高考志願的重要時間,萬千學子們恐怕都在苦惱選擇大學專業。然而,他們中間大多數人在四年後將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迷茫。

我的讀者群中有不少是高校學生。而我也已經不止一次被這些學生問到,「自己快畢業了,到底該幹什麼好?」面對這些讀者的提問,我無法給出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這世界上沒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情況稍好一些的讀者會直截了當的問我,「哪些行業最賺錢?」對於這種問題,我還能告訴他們,「現在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最賺錢的行業是IT,其次是金融。」

但是,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其實都屬於「畢業迷茫症」患者。從小到大一路走來,只需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到了真正踏入社會之際卻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自己想要去哪裡?這就是我國教育制度所生產出來的「產品」。

實際上,本人當初走出校園時也一樣茫然不知所措。在經歷了一番跌宕起伏後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認為自己之所以僥倖能找到自己的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對哲學還略感興趣。在哲學中有著名的人生三問:「我從哪來?我是誰?我要去哪?」當人真正靜下心來,花點時間想清楚這三個問題後,大致上的方向就明白了。

在國內社會中,很多畢業生非但剛畢業後沒方向,甚至畢業後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一輩子都是在茫然中度過。做一個最簡單的問答,「如果自己已經財務自由了,你還會繼續現在的工作嗎?」我雖然沒有統計局那樣的人力物力進行統計,但我相信,按照二八定律,全國十幾億人口中,80%以上的人都會回答「No」。(個人觀點,僅做參考)

如今,全社會的浮躁、拜金主義現象就是對此最好的證據。讀書是為了賺錢、工作是為了賺錢、創業還是為了賺錢,當一切都圍繞錢轉之後,自然也就沒有人會沉下心來做研究、干實事。

一顆小小的晶元就試出了底蘊。美國商務部的一紙禁令就打倒了中興通訊,華為也整天戰戰兢兢。據華為董事、高級副總裁陳黎芳透露,任正非曾在華為內部訓話稱,「我們要正視美國的強大,看到差距,堅定地向美國學習,永遠不要讓泛美情緒主導我們的工作。在社會上不要支持民粹主義,在內部不允許出現民粹,至少不允許它有言論的機會。全體員工要有危機感,不能盲目樂觀,不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該事件還牽扯出了十幾年前的學術造假事件,交大教授謊稱研發出了國產晶元(漢芯晶元)騙取經費。學術界有多少人是真正在做研究而不是為了賺取研究經費的?

學校尚且如此,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只會更加不堪入目。之前,網路上曾流行過一個段子,「上班就是為了掙錢。別跟我談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這碗毒雞湯之所以流行,想必是說出了太多人的心聲。這就是現狀,這就是我國教育的產物。

有句話叫,「當你迷茫時,就回到自己的原點。」可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原點的話,又回到哪去呢?從小學開始,國內學生就被灌輸考高分、上名校的理念。衡量學生、老師和學校的指標只有分數。學生們在最應該建立人生原點的年紀卻把時間都花在了題海中,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什麼原點了。哦,對了,按照某些專家的言論,讀書也可以算是原點。

現今,「創新」被定為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重中之重。可是,我們的專家卻要求學生不要胡思亂想。對此,任大炮曾炮轟此類專家,「創新不就是靠胡思亂想想出來的嗎?馬斯克不就是胡思亂想才發射了火箭嗎?如果學生不能胡思亂想,他們怎麼創新呢?」試問,有哪門學科的考試或哪幾門學科的考試成績能評價一名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在標準答案的牢籠中,談什麼「培養創新能力」簡直就是個笑話。

中國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是大多是劣質機器人。這些人不懂得自我思考問題,喜歡跟風盲從,基本的生產力比不過機器人,而思考問題能力也不及人工智慧的自我學習能力。人與機器最本質的區別是人有靈魂、有自我思想、能夠創造。如果只是比解題能力、記憶能力、操作能力的話,一個人還不及一顆小小的晶元。多年以來所受的教育是他們變成了喪失自我思考能力的機器。這也是為什麼當國內聽到人工智慧將要代替人的消息時,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處於深深的恐懼和焦慮之中。

從封建時期的八股文制度至今,中國的教育看似是授人以知識,而更深層次是為了禁錮人的思想。從小學至大學,三種思想是必修課,而在海外大多數國家中,政治壓根就不是必修課,那些國家的大學反倒把哲學定為必修課。而哲學卻是國內不受待見的,一來高考不考,就業單位也不看;二來國內也已經沒有蔡元培、胡適之類的大師了。

此外,在原本就已經非常扭曲的環境下還引來了資本攪局。根據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2018年僅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就高達3480億元,如果把線下教育與私教補課市場都算上的話,近萬億元的市場規模應該八九不離十。

目前,資本市場大炒K12概念,其中,語數英高考必考項目成為市場熱捧的主流,其他選修科目次之。如果把這兩項加在一起算的話,高考項目的需求比例占整個市場的70%以上。

因此,教育行業商業化所引來的資本等同於引狼入室,加劇了整個教育體系的扭曲。教育類項目上市之所以這麼火,源於一級市場融資周期短。短到只有3個多月,甚至和市場最火的新零售融資周期相近。再繼續深挖的話,就是教育項目的變現和盈利模式得到了驗證。

對於這種現象,有關部門是歡迎的。因為這玩意也能產生GDP,也能創造就業,至於產品質量就不是他們的關心的了。

面對教育問題。老師有指標,很無奈;學校有壓力,很無奈;家長為孩子,很無奈;學生為就業,很無奈;教育部門要政績,很無奈;地方政府要穩定,很無奈;整個社會就這樣,很無奈……一圈轉下來,金字塔底層的都很無奈。可無奈歸無奈,問題不解決,就只能繼續無奈。

無奈的下場是,從教育工廠中走出來的大多數缺乏自我思考的劣質機器人,而那些少數覺醒的了人,有相當一部分選擇了移民,剩下來的少部分人開始遊走於灰色地帶,開始談「共享經濟」、開始炒作數字貨幣、開始監管套利。

對於如此扭曲的教育體系,相信大多數人都心裡有數。北大校長念錯一個字就被輿論大肆調侃。其中,除了有新聞炒作需求外,還有一部分恐怕屬於借題發揮,把平時對於中國教育的不滿通過抨擊國內第一名校的方式發泄出來。我所看到的關於北大校長的文章中,基本上表面上都在談北大實則談的是教育制度。

但是,為了就業需要名校背書、為了進名校需要贏得高考、為了贏得高考需要沉淪於應試教育。大家都很無奈,大家都很委屈,大家都很受傷。可這一切,真的是無法改變的嗎?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文發展中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教育的鍋。恕我直言,中國教育真不行。


推薦閱讀:

你不知道的中國教育現狀
教育反思:我們為什麼對教育如此焦慮?
小數據
易中天:我反對培優!反對成功學!反對望子成龍!

TAG:中國教育 | 基礎教育 | 教育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