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鑒寶節目「生產線」

編者按:本應該最具權威性和專業性的鑒寶類節目,近日卻被媒體和受眾質疑「造假」、「作秀」、「暗箱操作」,甚至被扣上了「炒作」的帽子。

  我們走訪了幾位參加過鑒寶類節目的嘉賓以及圈中知情人,了解到此類節目的一些「慣常操作」——找「托兒」買贗品上節目,專家和持寶人「勾結」,編造文物流傳故事…值得期待的是,鑒寶類節目管理將出台。

   曾風靡一時的鑒寶類節目,日前因「砸毀贗品實為珍品」的傳言再度「火爆」。各種所謂的「專家」、「行家」都站出來說話。同時,坊間關於此類節目「欺騙觀眾」、「造假」、「作秀」、「暗箱操作」的質疑聲和爆料四起。

   記者走訪了幾位參加過鑒寶類節目的嘉賓以及圈中人,了解鑒寶類節目的「製作」。他們認為當下鑒寶類節目只是披著專業化的「皮」;為了提高收視率和話題,更不惜暗箱操作。同時,廣電總局也對該節目敲了警鐘,擬出台電視鑒寶節目相關管理辦法。

鑒寶過程:托兒挺多 真故事少

  有知情人向記者透露,鑒寶類節目多年來收視率不盡理想,但從最早推出《家有寶物》之後,央視《鑒寶》、《尋寶》、北京衛視《天下收藏》、湖南衛視《藝術玩家》,同時,河南、山東都有類似節目。據悉,最多時全國鑒寶欄目達50個。節目密度如此之高,哪有那麼多「寶貝」拿來鑒定?

【持寶人有「贗品」】節目上舊貨市場招「托兒」

一些藏友報名上節目,另一些則是「托兒」

   小張(化名)是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售貨員,他向記者透露,自己曾經被「招」到某收藏節目中去當托兒。「節目組會買我們家高仿翡翠,物件的費用就算是我的出場費,隨便他們是砸了還是賣了。他們還給我了幾頁的台詞,讓我上台就按照台詞背,全部都是為了播出準備的。」

   小張還告訴記者,潘家園、報國寺好多人都去過鑒寶類節目,「有直接給費用的,有的也像我,買對方家高仿物件兒的。」記者詢問一般節目組都會給準備什麼樣的台詞,小張說:「除了假身份背景之外,大部分還是收藏所謂的寶貝的經歷,就是寶貝怎麼來的那些故事。」

【專家不夠專】水平不靠譜 收錢後顛倒藏品真假

   據某鑒寶類節目組工作人員透露,所謂的鑒寶專家上電視節目鑒寶,每場收入少則兩千,高則五六千不等,更不用說一些大手筆的收藏節目。一下午或者一個晚上就可以錄好幾場,如果按照每場2000元酬勞計算,月收入已經很是可觀,有些專家還到處走穴撈錢。行內一個小有名氣的鑒寶專家參加商業鑒寶的出場費在一萬元以上,機票食宿還都要「五星標準」。

   有一些鑒寶欄目的專家還撈上了「外快」。和持寶人進行「勾結」,將贗品說成真跡,再通過電視平台,將這種作假效果放大,以矇騙看重電視公信力的藏家。

   「經常會有一些人帶著所謂的寶貝,捧著電視台出具的證書來找我們,說電視台請專家看了,可以賣多少多少錢,讓我們按這個估價給拍賣出去,但經我們的專家鑒定,他們的東西百分之百的根本不值這個價,有的甚至還是贗品,」北京一家拍賣公司的負責人向記者抱怨。

「半路專家」為打知名度 倒貼錢上節目

   而節目上這些專家是怎麼來的,他們的點評到底靠譜不靠譜?相信不少觀眾都會有此一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袁方告訴記者,和早期鑒寶節目中所請的專家都是代表機構說話,每句話都要負責不同。隨著現在鑒寶節目越來越多,專家也越來越個人化,很多專家參加鑒寶節目都是個人行為。一些電視台選專家,更注重專家的表現力以及現場與觀眾的互動能力,其鑒寶水平和道德修養卻放在其次了。還有些「半路專家」為了打響知名度,會倒貼錢上鑒寶欄目。

還記得這個「乾爹送我禮」的故事嗎?這起坐實的炒作事件,為鑒寶類節目招來了諸多質疑。

【經營者謀私利】「勾結」專家 蒙你沒商量

   在收藏節目中還有另外一群人——專門從事收藏的經營單位。他們經常頻頻出現在各種收藏類節目中,專門利用藏寶類節目謀取私利。

   據持寶人商先生透露,他曾帶著他的寶貝到某鑒寶欄目中鑒定,某收藏經營單位聯合專家都說該寶貝是贗品,「心灰意冷的回家,但幾天過後,電視欄目中的經營單位的代表到家中想要收我的『贗品』,我留了個心眼,沒給他,隨後將寶貝交予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鑒別,卻被認定是真的。當時就感覺自己上當受騙了。」

   小張也告訴記者,收藏行業中有的經營人,專門混跡各種鑒寶類節目,「表面上他們是給節目組贊助,暗地裡會找托兒把贗品帶到節目組,並聯合專家和節目組出所謂的鑒定報告,最終將贗品高價賣出。」

鑒定結果:藏品估價貓膩不小

   鑒寶節目中,所謂「專家」們煞有其事地圍著藏品看來看去,看完後,再煞有其事地給出個真假的定論,真的再估個價,看上去是那麼順其自然。但看那麼幾分鐘就真能給藏品定生死了?專家的估價就絕對準確無誤?其實,這其中也貓膩不少,專家也是人,面對「人情」和「金錢」的左右夾擊,腿軟一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鑒定方法靠不住】隔著玻璃怎能不走眼?

業內人士透露藏品早鑒定好,不可能砸錯。

   鑒寶節目中,專家的鑒定方法其實非常有限,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到的幾乎都是專家們的肉眼鑒定往往是一件藏品端上來,專家們上前觀看,幾乎每個人都是隔著玻璃,圍著藏品走上一圈。有時候幾位專家也會坐下來,頭碰在一起,細細端詳,短短几分鐘,專家們通過目測就已經決定了一件藏品的「生死」。也就是說,鑒寶節目中幾乎看不到任何「高科技」,無論什麼藏品,永遠都是同一套鑒定方法。再加上節目給的鑒定時間短,以至於笑話頻出,有的把大師的作品看成假的,把仿品說成真的。

   但也有節目為了避免此類烏龍出現,會提前鑒定好藏品的真假,專家、主持人就是按照台本把「戲」演一遍就行了。

【藏品估價太玄乎】「人情價」高於「市場價」

   鑒寶節目中,除了砸寶貝的過程讓觀眾驚心動魄外,專家對藏品的估價同樣讓觀眾驚心動魄。如今的鑒寶節目幾乎都是「不提錢、沒收視」,因此,估價也成為不少鑒寶節目的「招牌」。只不過,這一招牌卻逐漸成為持寶人和專家之間的交易。

專家和持寶人「勾結」 收酬勞抬價格

專家動動嘴,就能把值十萬的估價到15萬。

   有業內人士透露,有些鑒寶節目都是在錄製之前,就已經把藏品價格估算好了,而作為持寶人自然希望價格被估得越高越好,於是「再高點吧」就成為持寶人和鑒寶專家的「交易」,如果是熟人,打個招呼,對專家來說就是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一件原本值十萬的藏品估價到15萬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是陌生人,那就是赤裸裸的金錢交易了,持寶人說好給鑒定專家一筆錢,讓專家將藏品的價格抬高,以便在出手或者拍賣的時候能賣個好價錢。

   還記得去年讓文物界蒙羞的「金縷玉衣」事件嗎?專家們喊出了24億的天價,「玉衣」主人以此作為抵押,騙取了銀行6億的貸款、但其實這件「天價寶物」是持寶人自製的,根本不值錢,高估價只因專家們收了幾十萬元的鑒定費。

海外鑒寶節目:不估價不砸贗品

   其實,鑒寶並非國內電視台專利,和當下播出的大部分電視節目一樣,都是舶來品。而和國內鑒寶節目靠砸假、估價等行為吸引眼球不同,國外的鑒寶節目服務屬性更強一些。如果只論節目播出的年頭,國外有些鑒寶節目都可以用經久不衰來形容了。

藏品不估價 更注重挖掘背後精彩故事

《古董秀》更注重藏品所反應出來的文化。

   英國《古董巡迴秀》自1979年開播以來,已經播出了30多個年頭,節目組每期都會前往一座城市為當地居民鑒定寶物。而鑒定的藏品則是五花八門,除了古董以外,珠寶、鐘錶等都有涉及,而節目中幾乎不會播出贗品。

   和國內鑒寶節目,動不動幾十萬、上百萬的估價,讓觀眾錯愕不同,英國的鑒寶節目則更注重藏品所反應出來的文化、歷史,節目中,鑒寶的專家並不會在現場給藏品估價,反而會對藏品背後的故事進行解讀,讓不少觀眾在欣賞藏品的同時,還能了解藏品背後展現的英國歷史。

贗品也不砸 假的也有收藏價值

   《天下收藏》節目中,每次看到王剛揮起鎚子砸向藏品,都不免讓人心驚肉跳。但是日本的鑒寶節目要溫情得多。

   日本東京電視台的鑒寶節目《開運!什麼都鑒定團》開播以來收視長期保持在15%-20%,節目形式和國內鑒寶節目頗為相似,只不過,鑒定團並不會見假就砸,反而還會讓持寶人把贗品拿回家在生活中加以利用。

鑒寶淪為耍寶 管理辦法將出台

   從今年某收藏節目中發生的「乾爹門」到近日的「砸真品」事件,鑒寶節目成為了實實在在的「話題王」。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袁方認為,觀眾所認為的鑒寶類節目必須代表的是「專業」、「權威」,如今的收藏類節目,其實早已經變味、變質,成為地道的娛樂節目,處處摻假和炒作。「主持人每期拿著個鎚子,只要所謂的專家認為嘉賓的藏品是「贗品」,便揮一揮衣袖將其砸得粉碎,這本身就是一種噱頭和作秀行為。」袁教授說道。

娛樂行為:話題不夠 「炒作」來湊

央視現「明朝熱水瓶」,實在太奇葩了。

   節目製片人彭曉林告訴記者,收藏類節目為了提高話題性和收視率,慣用的手段就通過不同炒作行為吸引觀眾眼球、搏出位。如,某美女嘉賓帶著「乾爹」送的翡翠到鑒寶節目去鑒定。最後被曝光一切是節目組打造的。

   同期還有藏友帶著「明永樂青花—熱水瓶」,走進央視的鑒寶節目。一方面持寶人淡定裝傻,另一方面,專家妙語如珠犀利幽默,被觀眾「嘲笑」加質疑。冒牌藏品,到底有沒有必要給它們提供亮相熒屏的舞台?

娛樂行為:娛樂明星湊熱鬧 鑒寶變耍寶

   以往的鑒寶類節目以收藏與鑒賞的專業化為基準,百姓大眾化的收藏品為對象,內容有藏品展示欣賞、收藏趣聞軼事、專家鑒定評述、觀眾競猜藏品價格等。

   在袁方看來,現在的鑒寶節目毫無專業可言,很多節目組甚至請一些絲毫沒有文物常識的各路明星來湊熱鬧,甚至擔任鑒寶專家臨場指鹿為馬,嬉戲打鬧,歡樂十足。

管理措施將出台 但恐治標不治本

   鑒寶節目如此「娛樂化」,本月22日,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宣布將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通知,擬出台電視鑒寶節目相關管理辦法。其實早在7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與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對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廣播電視「鑒寶」類節目提出了系列要求。

   記者看到,《通知》中有一條規定,「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不得暗示或要求專家修改文物評估結果、高估文物市場價格。」

   科普性的節目更重在傳達知識性,娛樂節目更偏向吸引觀眾。對於收藏類節目這樣本身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節目還是應回歸文化傳播的本質,將其藝術性和文化性放在節目製作的中心位置上來。但是,如今鑒寶節目種類繁多,扮演持寶人,編造故事等情況同樣是此消彼長,屢禁不止,而即將出台的管理辦法力度有多強?讓很多人翹首觀望。


推薦閱讀:

共同關註:單車燒錢該「燒」在何處?
相約星期六的節目形式是怎麼樣的?
《藝術人生》是怎樣一個節目?
女委員:成功女性不會上相親節目
淺談做一個優秀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改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TAG:節目 | 生產 | 生產線 | 鑒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