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情緒可致病 自我暗示來消除

人在不同情緒狀態下,下丘腦、腦下垂體、自主神經系統都會有一定的生化改變,並由此引起身體各器官功能的變化。 生理和心理學研究認為,應激狀態可使人抵抗力降低,易罹患疾病。一切頑固的憂愁和焦慮, 可稱為不良情緒, 這種情緒強烈、長期存在,足以給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美國專家研究表明,因情緒緊張而患病者,占門診病人的 76%。近代國內外研究也證明,情緒在一些軀體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人的疾病狀態,反過來也可引起情緒變化,兩者互為因果。

人總是有情緒的。學會駕馭複雜多變的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讓正常健康的情緒主宰自己,避免不良情緒的困擾。

心理暗示,就是個人通過語言、形象、想像等方式,對自身施加影響的心理過程。這個概念最初由法國醫師庫埃於1920 年提出,他的名言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變得越來越好」。自我暗示分消極自我暗示與積極自我暗示。積極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覺之中對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狀態產生影響,積極的自我暗示令我們保持樂觀的情緒、自信心,從而調動人的內在因素,發揮主觀能動性。 心理學上所講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 ,也稱期望效應,就是講的積極的自我暗示。而消極的自我暗示會強化我們個性中的弱點,喚醒我們潛藏在心靈深處的自卑、怯懦、嫉妒等,從而影響情緒。

我們可以利用語言的指導和暗示作用,來調適和放鬆心理的緊張狀態,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心理學的實驗表明,當一個人靜坐時,默默地說「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氣死我了」等語句時,心跳會加劇,呼吸也會加快,彷彿真的發起怒來。相反,如果默念「喜笑顏開」 「興高采烈」「把人樂壞了」 之類的語

句,那麼他的心裏面也會產生一種樂滋滋的體驗。由此可見,言語活動既能喚起人們愉快的體驗,也能喚起不愉快的體驗;既能引起某種情緒反應,也能抑制某種情緒反應。因此,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情緒問題時,應當充分利用語言的作用, 用內部語言或書面語言對自身進行暗示, 緩解不良情緒, 保持心理平衡。比如默想或用筆在紙行暗示,緩解不良情緒,保持心理平衡。比如默想或用筆在紙上寫出下列詞語「冷靜」「三思而後行」「制怒」「鎮定」等等。實踐證明,這種暗示對人的不良情緒和行為有奇妙的影響和調控作用,既可以鬆弛過分緊張的情緒,又可用來激勵自己。

吳礦 / 文 陳海 / 圖

推薦閱讀:

5∶1的正、負面情緒
文化讓我們不幸福?
越成熟的人,越懂得如何表達情緒
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管理師?
和情緒不穩定的人在一起,是一場噩夢

TAG:情緒 | 自我 | 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