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女兒國》與西遊記的佛學思想【1590期】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年初一熱門電影《西遊記之女兒國》上映兩天,票房突破4.3億,這是鄭保瑞導演的第三部西遊,前兩部分別是《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和《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此部女兒國為重金打造的國產頂級電影,圍繞著西遊的故事,卻又沒有完全照搬86版《西遊記》電視劇中的情節,而是在原著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加工,呈現出來一個3D特效史詩般的夢幻國度,其佛學思想有哪些呢?

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有記載:「拂驚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略無男子,多諸珍寶貨,附拂逢國,故拂凜王歲遣丈夫配焉,其俗產男皆不舉也。」那西女國或是小說《西遊記》中女兒國的原型。

先看預告片:

這部《女兒國》,雖然依然存在很多槽點,但在故事的內核上卻添了新意,對唐僧進行了深入挖掘和全新解讀。對於《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可能對女性觀眾最為觸動的莫過於「女兒國」這一劫難,如何把這一次最為柔情的劫難拍攝出驚艷的效果,鄭保瑞導演可謂是煞費苦心。說是劫難,不如說這是一次美好的邂逅。如果真的把《西遊記女兒國》當成一部劫難片來看的話,可能就錯了。因為這一次的「女兒國邂逅」可以說是九九八十一難的過程中,唐僧以及師徒們最靠近人性的一次。

電影女兒國這段故事大概內容是這樣的:

唐僧師徒等人路經西梁女國,想要過關,但這女兒國全部都是女人,從未見過男子。因為唐僧生的英俊,所以女兒國國王就覺得這是天賜的姻緣,於是要留下他來成親。於是孫悟空就讓唐僧將計就計,最後巧妙逃脫。而這個過程中,唐僧面對女兒國國王是沒有動一分情的,不僅如此,還怕把她視作是會害自己清修的妖魔鬼怪。

原文是這樣說的:

「三藏聽說,道:『悟空,此論最善。但恐女主招我進去,要行夫婦之禮,我怎肯喪元陽,敗壞了佛家德行;走真精,墜落了本教人身?』」

所以,原著中的女兒國,完全就是女兒國國王看唐僧英俊,想要強行搶過來當壓寨夫……相公。而唐僧則完全是避之不及的,生怕壞了自己的童子之身。

這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麼感情。

而電影改編後,變成了這樣:

女兒國不僅沒有任何男性來往,甚至她們還將男人視為天敵。不僅如此,甚至還有預言,唐僧師徒等人正是會給女兒國帶來毀滅的災星。

這種改編與原著中相比,強化了衝突,也為後來他們拯救女兒國埋下伏筆。

要知道,電影通常只有兩個小時,如果按照原著的劇情,缺乏足夠多的衝突,很難拍出一部好看的電影。所以,這種改編要比原著更能取悅觀眾。

當然,更關鍵的是,電影中承認了唐僧和女兒國國王的愛情,把唐僧從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形象拉了下來,讓他具有了人性,具有了凡人的感情。他也會迷茫,也會心動,他也會愛一個人。

當然,唐僧愛過之後,從此頓悟,發現愛一個人與愛眾生並無差別,從小我超脫,更加堅定了自己向佛之心。經歷過紅塵,才能看破紅塵。

當然,電影女兒國里有不少佛學情景:

.......唐僧和女兒國王漂泊在苦海行舟上幾天幾夜,饑渴交加,生死攸關的時候,唐僧把手臂伸出去,告訴女兒國王,自己的血肉有特殊功效,吃下去可以長生不老,你要不先咬一口吃了墊墊飢吧。

在這種關口,還能放下自己的生死,先想到身邊其他人,並不吝血肉布施,如果不是發心的菩薩,怎能做到。

第二段是唐僧師徒四人已經站在國界口,隨時可以離開,而國王要追隨唐僧同去西天,準備踏出國界時。

突然天地變色,岸邊一眾女兒國百姓全部石化,整個國家即將毀滅時,唐僧慈悲心起,放下了自己對「西天取經」的執著,回到女兒國王身邊暫時留下了,也因此讓女兒國免於因國王離去而造成的毀滅。

第三段是忘川河神因愛生恨,興風作浪進行報復,與孫悟空斗得難解難分,整個女兒國的子民生死一線時,唐僧於危難中結跏趺坐,祈求本尊如何救度眾生時。

第四段是河神被降服,粉身碎骨灰飛煙滅時,唐僧合掌「我能明白你的情執和痛苦所在,將為你念經超度,直到你脫離苦難。」

真正是菩薩不捨棄一個眾生,哪怕是曾傷害過自己的。

最後是女兒國王從昏迷中醒來,看著唐僧,深情道:「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你留了長發,我們一起慢慢變老。但是,你不快樂。」

這句「但是,你不快樂。」非常打動我,她心中其實是說:「我雖然知道以你的慈悲和你我此刻的緣分,只要我堅持,你一定會為我留在女兒國不走的,但我也知道,你心中唯一真正牽掛的唯有取經和度眾一事,我願意放下自己的執念,成全你。」

這何嘗不是一種舍我的大愛?在我看來,女兒國王縱然並非出家修行人,但她的善良和柔情,願意真正了解對方心中所求,願意放手的這份純真和無私,那才是真愛啊。

現在的人,如果彼此之間都能像女兒國王和唐僧一樣真正地愛對方,從對方的角度去付出,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捨棄自私的需求和佔有,給予對方自由和大愛,世間肯定再也沒有怨偶。

你們一定會說「哎呀,愛情就是自私的呀,你說的這種境界太高了,誰能做到」。

故事的最後,國王親自為唐僧繫上袈裟,深情相望,輕輕放手。穿越門內,只剩伊人在風雨中撐傘獨立。

與電視版里溫婉大方的女兒國國王朱琳相比,趙麗穎英姿颯爽,清純可愛,自有一種令唐僧動容的氣質。

這段愛情的進展細膩動人,小兒女的情態頗令人回味。整部電影構建出了完整的女兒國世界觀,也坐實了唐僧動了情的事實。但故事的最後,當唐僧面對女兒國受水難的眾生時,終於參透出了人生的真諦,或者說是愛情觀的真諦,就像那條憤怒的河最後終於歸於平靜一樣。他們都懂得了:愛一個人,與愛眾生,沒有分別。

關於西遊記的佛學思想,呂真觀先生寫過一篇較為細膩的描述:

玄奘與法相唯識宗

歷史上的玄奘是一位不世出的大英雄,他不但是一位探險家、譯經師,還是法相唯識宗的祖師。印度的戒日王曾經舉辦無遮大會(無遮,意思是不設限,任何人皆可參加),玄奘做為論主,一連十八天,無人能挑戰其大乘佛教的義理,因此獲得「大乘天」和「解脫天」的稱號。玄奘的《成唯識論》糅譯《唯識三十論頌》的十家注釋,並由玄奘抉擇正誤,發揚「萬法唯識」的義理,它是中國佛教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世界佛教的偉大論著。

這樣的大英雄,到了小說當中卻淪為膿包的角色,這是很沒辦法的事,因為在八個識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八識,為了彰顯「心王」的地位,只能用玄奘象徵第八識。(在本文中,小說中的人物盡量稱為「唐僧」而不稱玄奘。)大弟子孫悟空象徵意識,二弟子豬悟能象徵末那識,三弟子沙悟凈象徵前五識,龍馬則象徵色身,五個人物組成取經團隊。取經團隊象徵一個擁有八個識和色身的修行人。

長生不老

《西遊記》一開始就有一隻猴子從石頭裡蹦出來,它就是孫悟空。它被選為猴王,日子過得非常舒服,但是沒多久以後,它想到將來自己會死,心裡很不痛快。一隻有見識的猴子跟它講:「大王,三界之內只有三種有情不在閻羅王的管轄內:佛、仙、神聖。」對於死亡的恐懼,讓孫悟空和妖精想去追求長生不老,這個動機貫穿了整個《西遊記》。

唐僧像征第八識,因為大家傳說:只要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長生不老。以唯識學來講,只要親證第八識,你就會知道第八識永遠不死。第八識在經典當中往往稱為「如來」,例如《金剛經》的「如來」就是第八識,而不是五蘊身的佛陀,所以才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今天沒有那麼多時間舉證,大家可以去下載《如何發起真如三昧》電子書,這本書聽起來很專業,其實裡面的內容很多是跟電影、小說等文藝作品有關,也許應該增加一個副書名《文藝佛心》才對。我在隱形人咖啡館講入門的佛法,收在這本書里,內容很有趣,大家看了不會覺得枯燥,很快就會具備基本的佛學常識。

剛才講第八識是異熟識,它把你所造的善業惡業都收藏起來,等到適當的時候讓它形成果報。如果沒有第八識,人不可能成佛。為什麼呢?經典裡面說,佛陀是福慧兩足尊,意思是福德跟智慧兩個都要圓滿成就才能夠成佛。像剛才有人請別人喝咖啡,請人家喝咖啡是布施,明天你請人家吃一塊巧克力也是布施,如果沒有一個東西記錄你做過的好事,人死掉以後,做過的這些好事全部都歸於烏有,下輩子要全部重新來過。這樣的話,每一世做好事豈不是一點意義都沒有了?以後也不要想累積無量的福德而究竟成佛。如果有人能夠成佛,就表示有一種東西,能夠把福德跟智慧收藏在一個地方,讓它不要漏失掉,這就是第八識執持業種的功能。

三種能變

前面說過,如果第八識可以形成果報的話,它必須能生一切法。唯識學把八識心王分成三種能變,第八識是第一能變,第七識是第二能變,前六識是第三能變。其中第一能變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可以促成果報。比方說一個將領違背諾言把投降的人右手砍斷了,未來世他一出生就沒有右手,有宿命通的人觀察到這件事情,就知道這兩件事是有關聯的,因為這個人過去世曾經砍斷人家右手,結果這一世出生的時候也是沒有右手。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五蘊很顯然就是果報。比如一個人出生的時候身材比較瘦小,體弱多病,也許是前世做了什麼事情讓他這輩子得到這種果報;也有的人出生以後身體很強壯,不容易受到欺負,這也是一種果報。如果這個色身是果報的話,色身就應該是第八識所造,是第八識安排創造出來的樣子。唯識學講,第八識是第一能變,它可以變生我們的身體、器世間,所謂器世間就是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

山河大地,也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這也是果報。《優婆塞戒經》講,如果有一個人殺生的話,這個世界的農產品會減產;如果有很多人一起造作惡業的話,這一個大範圍就會有天災。這是大家想不到的事情,但是經典確實這麼寫了。山河大地、器世間是共業有情的第八識共同創造的,所以我們所處的環境也是果報,它是共業共報。比如空氣污染,在受污染地區生活的每一個人都逃不掉,這也是共報。

剛才講修學成佛要靠第八識集藏一切福德跟智慧的種子。比如我聽到佛法覺得非常好,於是我也發菩提心,希望能夠自度度他到佛地。如果我今天發菩提心,明天早上就忘記,那發菩提心也沒什麼用;如果一個人忘記上輩子發菩提心,他也不可能成佛。所以,要有一個記錄你曾經發過菩提願的心,才能夠讓你一世一世地修行菩薩道,最後成就佛果。唐僧就像征第八識。孫悟空想回花果山,豬八戒想回高老莊,如果沒有唐僧根本沒有辦法取經。唐僧打算到西天取經,象徵第八識所發的菩提願,這個菩提願能讓你生生世世不斷地去修集善種,到最後究竟成佛。

孫悟空象徵意識

唐僧收的第一個徒弟──孫悟空,象徵意識。孫悟空有七十二變,七十二變象徵唯識學講的第三能變。比如說手機,很顯然是很多人用意識心去創造發明的。文學、舞蹈、音樂,都是意識的創作,所以意識的本事很大,稱得上有七十二變。而且孫悟空還有筋斗雲,一翻就是十萬八千里。你想想意識是不是有這個本事?地球的周長有四萬公里,但是我可以一念就到達冥王星,筋斗雲一翻十萬八千里就象徵著意識一個轉念馬上可以到達很遠的地方。而且意識就像猴子一樣到處攀援。《西遊記》的章回目錄有好幾處都用到「心猿」這個詞,「心猿」就象徵著意識跳來跳去的定不下來。

唐僧念緊箍咒象徵修定。如果不能專註一件事情把它做完,意識再怎麼會變都沒有用。假設你現在進了一所大學,讀生物專業,明天你覺得讀生物不怎麼樣,就去申請轉系,改讀物理。讀了沒多久你又定不下來,改讀醫學……你一直改變主意,這樣根本畢不了業。孫悟空跟著唐僧,哪天不高興就回去花果山,你能拿它怎麼樣?唯一的辦法就是好好地把它管束起來,讓它能夠專註於一境,這樣它才能夠有所作為。用一個箍把它扣起來,它不聽話的時候就念緊箍咒,讓它乖乖的。所以緊箍咒象徵著我們要管住這個意識心,不要讓它總是到處攀緣。

意識還有什麼功能呢?它能夠觀察、辨別,能夠抉擇是非。所以表面看起來,取經圑隊中最有本事的就是孫悟空。妖精變成女孩的樣子,豬悟能、沙悟凈與唐僧都看不出來,只有孫悟空看得出來。這表示我們必須依靠意識才能辨別法與非法。假設有一個人主張:「沒有因果報應,做壞事只要沒有被人看到就沒事。」另外一個人講:「不能這樣!凡事都有因果報應,現在雖然沒有人看到,以後你還是要受三惡道的果報。」第八識(唐僧)會知道這兩人哪個對哪個錯嗎?不可能知道,因為第八識不能了別六塵境界。第七識(豬八戒)只能了別五塵的重大變化,前五識(沙和尚)只能了別五塵,所以也沒有辦法知道二者的對錯。只有意識(孫悟空)能夠了別微細的法塵,才能辨別是非善惡。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到菩提祖師處學到變化,後來又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得到火眼金睛,象徵它已經開悟得到妙觀察智。但是,它卻未能轉依,雖有通天本事,卻心高氣傲大鬧天宮,仍然難逃如來的手掌心。如來象徵第八識,因為如來就是法身,法身就是第八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蘊處界全體都是第八識所生,想要突破第八識的範圍是不可能的事。如來手掌一翻,化為五行山,將孫悟空壓在底下,渴飲溶銅,飢餐鐵彈。這是象徵開悟的人造作惡業,落入地獄。下墮地獄即是異熟果報,仍然離不開如來的手掌心。

八個識的體性

前五識

眼識能夠了別青、黃、赤、白等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可以了別香塵;舌識了別酸甜苦辣等味塵;身識了別細膩、觸滑、冷、熱、痛等觸塵。這是前五識。

第六識

第六識是意識,意識可以了別法塵,意識了別的法塵其實是五塵的各種細節,例如色塵,眼識了別的只限於顯色(青、黃、赤、白等),意識才能了別形色(長、短、方、圓等)、表色(行、住、坐、卧等)和無表色(戒體、氣質等)。

第七識

第七識就是意根,也叫末那識。意根是統帥,日常生活中由它決定怎麼做或不怎麼做,所以《成唯識論》說意根是「恆審思量」,審就是了別,思量就是作主,也就是說意根一直在了別跟作主。一般人對意識特別熟悉,卻不知道有末那識的存在。要怎麼知道有末那識的存在呢?這可以從了別性和作主性的差異看出來。

末那識所了別的也稱為法塵,但是卻和意識了別的法塵不同。一個人在熟睡時沒有前六識,因此大部分的六塵境界都無法了知,但是如果有巨響、強光或猛烈的搖晃,他還是會被吵醒。這表示熟睡時有一個識能夠了別巨響、強光或猛烈的搖晃,它只能是第七識或第八識。而第八識了別的是根身、器界、種子,並不是六塵相,由此可知熟睡時能夠了別巨響、強光或猛烈的搖晃的,即是末那識。

再者,意識一個時間只能緣一個境界,必須轉移目標才能夠了知其它的境界,因為這個緣故,別人跟我們講話時,要是我們想到別的地方,就會聽而不聞。所謂的聽而不聞,意思是說,耳識仍然聽到聲音,但是意識卻不注意聲音的意義。與意識不同,末那識能普遍地緣於它能夠了別的法塵(五塵的重大變化),例如不管我們多麼專心讀書,要是突然間有巨響(如鞭炮聲),我們還是會察覺。又例如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跟人講話,前車緊急煞車,因為眼前的視野會突然改變,我們還是會立刻察覺,此時即是末那識察覺色塵的重大變化。

意識就像是參謀長,前五識就像是偵察兵。五個偵察兵出去偵察,回來以後先跟參謀長報告,參謀長綜合判斷外面的狀況,便對主帥(部隊長)提出建議,比如參謀長知道敵人的實力超過我軍很多,他會建議主帥趕快撤退。雖然他這麼建議,但主帥不一定聽他的,最後做決定的是末那識這個主帥。

假設你很喜歡抽煙,你不知道抽煙會傷害健康嗎?顯然知道,因為意識會用各種方式去打聽消息,你會聽到「吸煙會得肺癌」這類的訊息。有煙癮的人明知道抽煙不好,還是繼續抽。這表示有一個心不是理智的,所以你用理智的方式不一定能說服它。往往他自己覺得應該把煙戒掉,但就是戒不掉,或者要戒很多次才能戒掉。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理智和情感是有衝突的。你可以看到有兩個心讓你左右為難,這個不願意聽從勸告的心就是末那識。

第八識

最後一個是第八識。第八識又稱為異熟識,因為它可促成異熟果報。什麼是異熟果報呢?就是異時、異類、變異而熟的果報。假設你這輩子做了很多好事,下輩子生到天上去,天跟人是不一樣的,這是異類而熟;你做的好事並不是馬上得到善報,而是要等到一段時間才現起,成為果報,這是異時而熟。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做了壞事,下輩子變成一隻豬,人和豬是不一樣的,這是異類而熟;做了壞事並沒有馬上得到惡報,而是下輩子才現起,這是異時而熟。

能夠促成果報的東西有三個特徵。

第一、它必須忠實地記錄數據。如果它不能忠實地記錄數據,就無法公平地酬償因果。孫悟空大鬧幽冥地府塗改生死簿的情節,是以反面的方式告訴大家:只要因果報應一向是公平的,就證明沒有任何人可以篡改業行的紀錄。業行的紀錄稱之為業種,業行念念變遷,所以業種也是念念變遷,它們都是有為法。

第二、它必須能生萬法(一切有為法)。萬法皆有前因,五蘊為個別的業力所成的正報,山河大地為共業所成的依報,換句話說,一切有為法皆是果報,所以第八識必然能夠出生萬法,否則就無法酬償因果。

第三、它有一部分必須不生不滅。這有點像是計算機硬碟,輸入的數據相當於因,輸出的數據相當於果,如果要保證數據不壞,硬碟存在的時間就要比數據存在的時間更長。人如果可以無窮無盡地一直轉世,能夠促成異熟果報的東西,存在的時間一定要超過所有的因和果。也就是說,它必須要在一切的事件之前就存在,在一切果報現起的時候也存在。這麼說來,它的存在就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它不是從哪個時候出生的,稱之為「不生」;未來也不會壞滅,稱之為「不滅」。所以,它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

第八識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它有兩個部分,一部分能夠收藏數據(執持業種),像是容器一樣,叫做「能藏」,能藏的心體必須要永恆存在。另一部分是所存的數據,稱之為「所藏」,這必須要不斷地改變。比方說一個人做了好事,它就在裡面記上一筆,將來這個好事得到報應的時候,它就記錄這個果報已經實現了。不能說他做過一件好事,結果報一次、兩次、三次永遠報個不停。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做了壞事,只是偷一千塊錢,報了一次讓他這輩子很貧窮。如果因為偷了一千塊錢,以後都很貧窮,報個沒完沒了,這也不合理對不對?造業的時候會記上一筆,果報酬償到什麼程度也要記上去,報盡了就要停下來,不能一直報下去。所以你可以知道,第八識心體中所儲存的紀錄是不斷改變的。

悟空、悟能與悟凈

「悟空」的「空」就是《心經》講的「空」。第十九回烏巢禪師傳《心經》給唐僧,這個情節即是在交待「空」的由來。其實那個版本的《心經》是玄奘自己翻譯的,但是小說本來就是虛構的,我們只要注意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意旨即可。真觀在《如何發起真如三昧?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方法》中,曾經舉證《心經》所說的「空」就是第八識,大家不妨參考。

修行人如實觀察現象,產生智慧,這樣的智慧基本上是跟意識相應;乃至降伏散亂、昏沉,成就定心,發起神通,仍然是與意識相應。因此,外觀看起來,意識是修行的主角。《西遊記》有一個英文譯本叫《The Advantures of Monkey》(猴子歷險記)。西方人把它當成是一隻猴子的故事,因為最初就有一隻猴子誕生,唐僧在裡面又是一個膿包的角色,讓大家看了很不高興。

「悟能」的「能」是能生萬法的第八識。「悟凈」的「凈」是常樂我凈的第八識。所以悟空、悟能、悟凈都是叫大家悟得第八識,只有悟得第八識才是真正的開悟。這三個徒弟都要歸依唐僧,唐僧就是第八識。也就是說,前七識都要轉依第八識的真如性,這樣叫做悟後起修。只有前七識統合在第八識的真如體性當中,凡夫才能夠修成正果。這是三個徒弟法名的意義。

無字真經

取經團隊終於到達雷音寺,阿難跟迦葉問唐僧:「聖僧東土到此,有些甚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唐僧說:「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這兩位就笑說:「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但還是給了他們一些經典。師徒四人走了很遠以後,才發現這些經典裡面什麼字都沒有,回來跟佛祖投訴。如來佛祖說:「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最後,唐僧將唐王賜給的紫金缽盂送給阿難,才取到有字真經。

無字真經象徵勝義諦,有字真經象徵世俗諦。我們先講世俗諦,世俗諦不離相、名、分別,比如現在大家有男也有女,一邊喝咖啡一邊聽法。這件事是不是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有色、聲、香、味、觸、法?有這些法,就是世俗諦。一件事情被記錄下來會有語言文字,比如《金剛經》:「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些都算是世俗諦。

但是《心經》卻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什麼都沒有了。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話,有文字嗎?沒有文字。所以無字真經象徵修行人已經親證實相般若,能夠安住在遠離一切相、名、分別的勝義諦當中。只有這種勝義諦才是出世間聖賢所緣的境界。如果修行人總是在相、名、分別當中打轉,他就是一個凡夫。

很多人讀這些講勝義諦的經典,他們便以為:「既然這樣的話,我就什麼分別都不要有。」結果,善惡不分,正邪不分,佛法跟外道法也不分,肯定是被「妖精」宰食了。有人會問:「分別也不是,不分別也不是,到底該怎麼辦?」《圓覺經》說「知幻即離」,只要知道世俗諦的這些現象只是幻化,實際上什麼都不是,明白這個道理,即使有世俗諦的分別,因為不取相的緣故,仍然可以安住於勝義諦。

在勝義諦當中,不需要有代價,一切的眾生都是安住在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裡面。但是世俗諦上面,則有凡夫跟聖賢的差別相,你想要從一個凡夫變成聖賢,必須去修世俗諦的一切善法才能得到成就。《西遊記》講「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是很現實的,並不誇張。玄奘到印度取經,要是沒有人贊助,根本不可能辦到。回國之後,也是在皇帝的支持之下,才能夠組織大規模的譯場,翻譯那麼多的經典。

因為有人布施,所以我們有免費的資源可以利用,但是大家要知道,使用免費資源其實都是在消耗福德。如果一直不願意付出,將來把福報用完,不但會招感貧窮,學法的因緣也會變得很差。福德與智慧兩方面都圓滿,才能究竟成佛,因此我們要養成好習慣,使用免費資源時,應該適度地贊助,盡量不要讓人家貼錢。

般若波羅蜜

這一大堆的妖魔鬼怪想要吃唐僧肉,可是吃唐僧肉真的能夠長生不老嗎?很顯然是不行的,像沙河尚吃了九次金禪子,他還是個妖精啊!所以「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是外道的錯誤觀念。為什麼這麼多的外道想要長生不老卻辦不到呢?因為他們不了解第八識的體性。

《心經》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一個全稱命題,沒有人能用般若波羅蜜以外的方法成佛。般若波羅蜜有兩個部分,第一是第八識出生一切法,這是世俗諦的觀行。第二是第八識能攝一切法,這是勝義諦的安住。

所以,要證得般若波羅蜜,第一步是要觀察第八識如何出生三界萬法。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把三界萬法分類成六法:五陰再加上意根。知道三界萬法都是第八識所出生之後,你就知道三界萬法其實也就是第八識,這就成就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勝義諦,在勝義諦當中,沒有能取跟所取的差別相。因為沒有差別對待相,我們就說「無有少法可得」,這就是「度一切法到彼岸」的般若波羅蜜。

「無有少法可得」才是般若波羅蜜,所以你不要以為自己修行好,就可以說「我的證境到什麼地步」,你只要有這種想法就是墮入了「有所得」,你的心態一定不平等。你認為自己比人家高、比人家低,或者跟人家平等,這都是「我慢」。五蘊實有,才能做這種比較,如果五蘊一向都是空,有什麼好比的?如果一直落在有所得的心態,就沒有辦法修習般若波羅蜜,這樣就沒辦法成佛。

般若波羅蜜的兩個內容都跟第八識有直接的關係,因此菩薩見道的內容便是證解第八識。《成唯識論》講:「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又說:「雖見道前未能證解阿賴耶識,而能信解求彼轉依,故亦為說。」從這兩句就可以看出,大乘見道的內容便是「證解阿賴耶識」。

讀了這些,我們再重新看系列電影《西遊記》,或許從中得到更多佛學啟迪。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所有恩,

下濟一切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安樂國!

請各位佛友今日吃素念經、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學佛精進、福慧雙修、法喜充滿!


推薦閱讀:

《西遊記》中的觀音竟是毛澤東舞伴(1/13)
《西遊記》中至今沒弄懂的謎團
陪母游長木公園 美國遊記(34)
西方極樂世界遊記
遊記丨同賞一江月

TAG:西遊記 | 思想 | 女兒 | 佛學 | 西遊 | 遊記 | 西遊記女兒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