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被譽為兩袖清風的官員

包拯(999——1062),系北宋廬州(今安徽合肥)人,是北宋政治家,天聖進士。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後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公元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他的事迹被後人廣為傳誦,經久不衰。

包拯是北宋仁宗時代的名臣,是歷史上著名的好官、清官。宋仁宗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包拯由天長縣調任肇慶知端州。他在肇慶做官時的一些故事,至今廣為傳頌。如倡導開鑿水井、興建星岩書院、愛護百姓嚴懲貪官污吏等。

 聞名遐邇的「文房四寶」之一端硯就產自肇慶。端硯已有1350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唐朝時期,端硯就聞名於全國。宋代時,端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當時的權貴、大臣、學士們都以家中存有幾方端硯為榮。因此,歷任知府為巴結權貴、討好上峰,都要向民間工匠和作坊無償索取比進貢數量多幾十倍的硯石,這樣,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包拯到任後,他翻閱前任文卷,發現上一任知州府額外徵收端硯實在是太多了。按朝廷進貢的有關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塊。可去年的登記中,寫的都是「三十又六方」。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了數倍!包拯馬上下令:按朝廷規定,進貢之端硯每年只做八塊。他令出必行,歷年來為制端硯不堪其苦的硯工們和百姓的愁眉終於得以舒展了,頓時熱淚盈眶。

  包拯在肇慶知端州三年間,政績彪炳,深得民心。端州人民在城內建包公祠紀念他,在鼎湖區洲島建包公廟奉祀他。他在端州任職期內寫了一首言志詩,刻藏於包公祠內。詩曰:「清心為治本,有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食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往哲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這首詩的意思是:廉潔奉公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嚴守正道是自身的要求。道德品質優秀的人,終究要成為國家的棟樑。要剛毅正直堅貞不屈,像鋼鐵那樣直而不鉤,要糧倉充實民康物阜,燕雀喜啾啾。要開荒修渠擴耕地,讓狐兔無處而發愁。歷代聖哲給我留下了寶貴的訓示,我決不給後人留下愧與羞!

 包拯在端州任職時,真正做到了一心為民,兩袖清風。離任時,就連他平時公堂上用過的端硯,也造冊上交了。

 據傳說,包拯在離開端州那天,當船行至西江羚羊峽時,忽然狂風大作,烏雲滿天,波浪翻滾,船隻不能前行,包公大驚,立即命令隨從人員仔細搜查船艙,看是否有非分之物。隨從的人員知道包拯的天性,趕忙拿出一塊用黃布包著的東西,戰戰兢兢地雙手送到包拯的面前,說是肇慶市父老鄉親臨別時贈送的,以表心意,包拯打開一看,原來是一方雕刻精緻的端溪名硯。他雖然十分喜愛,但心裡想,這是端州人民的寶貝,是國家財產,我不能帶走。於是二話沒說便把它扔進了洶湧澎湃的西江。這時,說來也驚奇,江面立即風平浪靜,陽光普照。在包拯擲硯的地方,慢慢地升起了一片綠洲,後來人們把這一片綠洲稱之為「硯洲」。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像包拯這樣的領導、這樣的清官,屬於智慧型領導、廉潔型領導。無論是在哪個朝代、哪個地方,都會受到百姓的敬重,同行的讚譽。希望當今的官員好好地向包拯學習、學習,真正做到勤政廉潔,立黨為公,關注民生,服務大局,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發揮重大作用。


推薦閱讀:

遠華走私案涉案官員王泰盛澳洲敗訴 或遭遣返
日官員稱東京都政府決定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
宋代的奇怪現象:被貶謫的官員反而一舉成名
揭開官員跨國家庭暗箱:為貪官提供外逃捷徑(瞭望 2009-1-19)
美官員:政府望斯諾登回家 絕對「不會殺他」

TAG:歷史 | 官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