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書法與人生

淺談書法與人生

秋 子

各位老師,各位朋友:

今天,我想和大家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書法與人生」。

書法,簡單說,就是寫字;但人生是個大課題,太泛、太深,講不好也講不清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所體驗、所理解、所感悟的立場上的,理解不同,思想有異,各有其說,對聽者而言,就必然覺得你講不清楚、講不透徹。那麼,我想從這麼幾個層面來和大家一起討論,但願能對這個問題有所啟悟。

我講三個問題:第一個是關於書法的認識,第二個是關於書法與人生的關係,第三個是關於如何修好書法人生之路。

一、先說說對書法的認識

我們先看看權威工具書的解釋。1988年版《辭源》雲,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1989年版《辭海》說,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用圓錐形毛筆書寫漢字(篆、隸、真、行、草)的法則」;2005年的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概括道,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特指用毛筆寫漢字的藝術」。綜上所例可見,儘管解釋有所不同,但都認為書法是一種藝術。相對而言,五版《現漢》的解釋顯然要準確一些。

隨著電腦打字的廣泛普及,給很多人帶來的困惑和疑問是:寫字的市場竟有多大?書寫會不會漸漸失去它的意義?其實,這種疑慮是多餘的,認識是膚淺的。寫字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寫字不僅能培養人良好的書法習慣,把有著悠久歷史中國漢字寫好、寫美,還能培養人實踐創新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促進每個人多方面的發展。

中國人自古以來有文字崇拜的傳統。在上古時期,也就是在魏晉以前,書法主要是實用性文字書寫技巧的展現;自魏晉以後,書法便逐漸發展為文人雅士們修身養性、把玩欣賞的案頭藝術和廳堂藝術。歷史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書法已完全變成一種以線條表現為主要審美特色的純粹性藝術。所以,在書法已然完全退出實用舞台、成為一種純粹藝術的今天,書法簡單地講就是創造性地書寫漢字的藝術即蘊含著中國深厚傳統文化的一種筆墨表現性藝術。站在當代審美立場上來說,真正意義上的書法作品,必然表現出它的藝術屬性,必然體現出書者的藝術修養、筆墨技法、審美觀念、情感個性、知識學養、社會價值觀乃至人生價值觀。

抒情表現是書法藝術的基本特質。情感之表現、審美意識之物化,是通過線條來構造的,是以文字形體結構為外在形式的審美意識和情感符號來完成的。特別是行、草書體。這種情感符號便是形與神的統一。在這個統一體中,形是外在的可見的文字樣式,又被稱為「形質」「象」等,它是具體與抽象的統一;神是內在的「意味」,古人又用「韻、氣、味、意」等來表述。形是指「有筆墨處」,神則是指「無筆墨處」。形、神的統一體便是一種「有意味(神)的形式(形)。」相對於藝術家的審美情感來說,這種形與神的統一體是一種符號形式。而在這個符號形式自身,形與神又構成一對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係。形是形式,神是內容。因而,藝術作品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在書法美學中便展現為形與神的辯證統一。至於書寫的題材,無論詩詞、歌賦、對聯、文論、字句等則在其次。

形與神的問題比較抽象,我們以後可以專門討論。

日本人說:中國是一個藝術的國度。此話沒錯。就漢字而言,觀念、方法及「樂感」本來都是藝術的,用今天的話說,是創造空間的美。中華民族的先賢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摸索總結,運用極其洗鍊的線條創造漢字,並賦予一個個初形文字以神靈力、自然力、生命力、心志力的形象,使之充滿了生命情意和表現於線條、結構及其書寫方法上的審美意味,使漢字不僅成為記錄日常生產生活的工具,而且視漢字為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以至在原始各民族圖騰的信仰中增生了文字崇拜。所以,古人總是用生命的詞語來談漢字和書法。所謂「生命」,不是指活潑潑的物象,不是指像畫家筆下的那些魚、鶴、鳥、蟬和松、竹、梅、菊之類;而是所寫的字,是充滿生命的,是精神上表現出的生命活力。因之,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的修為與人生的修為同理,因為,二者都具有生命的活力。

有人會問,書法不就是寫字么,怎麼會體現出社會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呢?回答是:書法是寫字,但又不僅僅是寫字。書法作為藝術,是對寫字的升華,已然成為一種藝術創作活動。

這裡,我們有必要來簡略地討論一下當下的書法展覽和市場問題。

當今,有些人辦展覽,將自己的藝術成果公開展示,目的是為了吸引觀者、特別是一些書法高手,來給自己的作品提點意見,找出差距和不足,並通過相互切磋,獲得有益的幫助,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書法創作水平。應該說,這種人辦展覽是為了尋求藝術的進步,就是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的實現過程。有些人辦展覽就不是這樣,他考慮最多的是怎樣好賣,以「商品屬性」為旨歸,展出的「作品」並非「藝術創作」,而多是 「複製自我」,這種人辦展覽,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賺錢。當然,這種行為也是他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的一種體現。從以上兩種人的行為,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們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從市場的角度來作點觀照。當今的書畫市場,可以說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為混亂無序的。一部分人買字畫是為了自己欣賞和收藏,這類人極少,充其量能佔到10%;一部分人把字畫視為高雅的禮品,為了求人辦事而買,這類人最多,約佔50%以上;還有大約30%的人買字畫是基於經濟利益方面的投資,其中有少量人,如畫廊老闆是為了倒販字畫從中漁利,一些喜歡字畫的富翁則是為了向世人炫耀財富。但不管哪些人買字畫,他們大多並不懂得作品的藝術品質,而只是看書畫家的身份、職位和名氣。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不是本著熱愛藝術、懂得藝術,憑著自己的鑒賞眼光去購買書畫作品,而是靠耳朵買身份、買職位、買名氣,事實上,他們往往買了一堆垃圾。這種現象,實在是當今書畫界的一大悲哀。還是黃賓虹、李可染、劉繼卣、吳冠中等大師有眼光,他們將自己的多數作品都捐給了國家,或者捐給了尊重藝術、願意珍藏藝術的其他國家有關機構。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一是把自己的作品交給國家或願意珍藏藝術的國家,遠比家庭、個人收藏要安全、要久遠;二是他們不想讓自己一生為之追求的藝術作品變成一些人發財致富的「熱點商品」。而這一點,正是他們高尚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藝術)價值觀的體現。

二、說說書法與人生的關係

談到這個題目,肯定有人會問:書法與人生能有什麼關係呢?對於一個與書法毫不相干的人來說,當然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對於每一個書法愛好者和具有一定書法造詣的人來說,關係至大,彼此間的作用甚巨。

(一)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他的人生價值不僅體現在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上,更體現在對人生境界的追求上

大家知道,法國最重要的畫家莫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與雕塑藝術大師羅丹1840年11月14日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莫奈卒於1926年),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作為一個偉大的印象派畫家,莫奈一生中創作出像《日出印象》《阿爾讓特伊大橋》《浴者》《魯昂大教堂》《睡蓮》等很多不朽畫作,其中《浴者》可謂偉大的名品。《浴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畫面背後站著一個偉大的背景——莫奈!是因為莫奈的人格魅力!《浴者》是莫奈去世前兩年創作的,當時他患殘疾已14年,但生命的殘缺並未摧垮莫奈的意志。在生命最後十年里,他足不出戶,忍著劇痛躬身作畫。一天,他的朋友瑪蒂西去看望他,忍不住問:「這麼痛苦為什麼還畫個不停呢?」莫奈平靜地回答:「把美留下,痛苦就會遠去。」這說明,在藝術家的人生中、心目中,即使肉體痛苦,也會感受到快樂和幸福。這是多麼崇高的一種人生境界!

如何獲得這樣的人生境界?其實就一個字:愛!愛是走向成功和獲得幸福的源泉。愛父母妻兒、同學朋友、鄰里鄉黨,是小愛;愛天下蒼生,愛生活、愛藝術、愛事業、愛民族、愛國家、愛大自然,是大愛。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有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語叫做「大愛無疆」。其實,真有大愛而無聲,方是一種高境界,未必呼號喊叫。個人只有通過使別人幸福的方式,才能使自己獲得真正的幸福。書法家創造出一幅幅精彩的藝術作品,就是讓別人感受到愉悅和幸福;而書法家自己也必然會感受到這種愉悅和幸福。書法家常常筆墨相伴、書本相伴的文人式生活,就是渴求於這種精神願望的實現,也就是陶醉於這種愛的寄託,並在這個寄託中「苦苦地」享受樂趣,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為大家知道,人的一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遠勝於物質生活。何況,書法是靠自己的學識修養「養」出來的,而不僅僅是靠玩弄技巧「練」出來的。書法家將自己較多的時間、精力、情感和愛訴諸於書房、案頭,一來是陶冶性情,修鍊自己的知識學養、藝術修養、審美境界乃至人生境界;二來是不想受常人那種吃喝玩樂式生活的束縛,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較高修養和社會價值的人;三來可以擺脫一些不必要的寂寞、無聊的困擾,真正為社會、為人類創造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藝術作品,不僅陶冶自己,同時給世人以藝術之愛,起到陶冶世人情操的作用。

鳳凰衛視三周年台慶晚會上,楊瀾向觀眾講述了她在採訪生涯中遇到的一個感人至深、結局又令人驚訝的故事。被採訪者是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籍華人崔琦。崔琦談道,自己出生在河南農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民,咬緊牙關省吃儉用,在崔琦12歲那年將他送出去讀書。後來他到香港、美國,成為世界名人。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12歲離家,這一走竟然成了他與父母的永別。楊瀾問崔琦:「你那年如果不外出讀書,結果會怎樣?」楊瀾說,「看到這裡,我猜想崔琦一定會這樣回答:『我永遠成不了名,也許現在還在河南農村種地。』可是錯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人所料:『如果我不出來,三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就不會死。』」崔琦愧悔得流下了淚水。楊瀾也流淚了。這時,她多麼希望聘請的兩位美國攝影師能推出近景來一個特寫鏡頭。而讓楊瀾吃驚的是,審片時真的出現了這一特寫鏡頭。她問攝影師:「你們聽不懂中文,怎麼會拍下這個感人場面?」美國人回答:「你們不是在談論媽媽么?在全世界,『媽媽』這兩個字是相通的。」

這個故事,表面上是說明母子、父子的那種愛的親情。但我想說,要想成為一個具有較高修養和社會價值的書法家,不具備愛母親、愛家人、愛同學、愛朋友、愛同事這些「愛人」的基本素質,是不可能的。而且,必須做到小愛自心,大愛無聲!

要想成為一個具有較高修養和社會價值的書法家,還必須努力學習。拿知識學養來說,你不學習,就不懂得歷史,不懂得藝術,不懂得哲學,不懂得欣賞美和創造美,不懂得人類文明的來歷,不懂得精神文化的重要。書法的目的是什麼?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教授對中央美院教師進修班的同學們講過一段話:「你們將來教美術,目的不應該是造就幾車的藝術家,而是培養一批有美感的國民,讓他們能從平凡的東西上見到美,也懂得利用身邊平凡的東西創造美;使他們對生活有一種積極快樂的態度,而不只是現實的價值;更要使他們能以美的感覺,面對人生的苦難。」我概括一句話:和美術一樣,書法的目的就是為人類創造美!

中國是詩的國度,先秦時期很多人沒文化,但很容易信口吟出幾句詩歌的。而書法這門藝術就不一樣。書法發展幾千年,成千上萬的人舞文弄墨,真正寫出優秀作品、留下名姓、擁有知名度的人有多少?屈指算來不過百人,40年才出一個啊!所以說,書法是一種具有極高難度和要求的藝術。日本人為什麼把書法稱之為「書道」?其中一個主要的內涵就是由技進乎藝、再由藝進乎道的過程。道又是什麼?這個道,亦即老莊學說中的那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裡面的學問很大,《老子》所說的「道」,大致說來,可引申為原理、原則、規律。任繼愈先生解釋說:「老子的『道』有兩個意思:第一,有時是指精神的實體;第二,更多的場合下是指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這兩者在老子的觀念中是不十分清楚的。」我以為,日本人所謂的書法之「道」,包含著師法源流、從書經歷、天分個性、技法藝理、學識修養、藝術思想、審美追求、風格境界乃至印章、鑒賞、考證、批評等諸多內容。

那麼,做人也是這個道理。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地塑造靈魂、充實靈魂的過程。人的高大是因為靈魂的高大,人的完善也是源於靈魂的完善。一個人從他呱呱墜地,經過上學讀書、開啟智慧、明辨事理,幾十年做事處世,到畫完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一個句號,無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依我個人的觀點,每一個人的智商、天分其實都差不多(當然天生智障的傻瓜白痴除外),不管你長大成人後幹什麼事業,最要緊的是,看你能否將自己的智商、天分開發出來,能開發出多少,是20%、30%,還是40%?如果你的智商、天分能夠開發出50%以上,那你就是一個聰明絕頂、無以匹敵的天才。一個家族很難連續幾代人都成雄傲青史的「大器」,中國幾千年歷史,就出了東漢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北宋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兩家接代文豪。蘇東坡所謂書法「我書意造本無法」「書出無意於佳乃佳」的觀點,無疑是總結了王羲之、顏真卿等等古賢於書法的經驗後提出來的。意思是說,書法藝術是平時知識積累、學識修養達到一種境界時「無意識」狀態下流瀉出來的,而不是你死下功夫日課三紙「練」出來的。但要達到這種境界極為不易。你沒有那個天分(即使有天分但你並沒有開發出來,或者開發得很不夠),你沒有點悟性,你沒有理解書法真諦,即使苦練一輩子,也未必練出個真義上的書法家來。悟性是什麼?悟性就是在書法實踐中迸發出來的一種靈感、一種境界。而這種靈感、境界是靠知識學養、藝術素養和人生修養「養」出來的。靈感、悟性只垂青有頭腦,並善於用頭腦、會思考的人!

有人會問,智商、天分如何開發呢?有一個小故事:有個乞丐,成年累月地在天橋上行乞,面前放著一隻破碗、一根討飯棍子。有一天來了一位律師,對他說:「先生您好!您的一個遠房親戚不幸去世,留下三千萬美元遺產,根據我們的調查,您是這筆遺產的唯一繼承人,請您在這份文件上籤個字,這筆遺產就屬於您的了。」一夜間,這個乞丐從一無所有變成了富翁。有個記者採訪他,問他繼承如此一大筆遺產,最想要做的是什麼事情。乞丐回答說:「我首先要去買一隻像樣的碗,再去買一根漂亮的棍子,這樣我就可以像模像樣地討飯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讓思維定勢禁錮了自己的藝術創作,要不斷學習,多動腦筋,所謂身在校園、放眼世界,正是這個道理。你愛好書法藝術,不一定非要做個書法家,但你既然愛好它,你就要去為之努力。至於天分的開發,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方法,你不妨真正地做做學問,抓住某一個問題把它徹底搞清楚,並從中總結、提煉出自己閃光的一些觀點,興許會一鳴驚人。因為,你苦苦做學問的過程,也就是你開發智商、天分的過程。書讀得多了,學問做得多了,腦子動得多了,那你的智商、天分就肯定會比一般人高。

(二)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他的人生價值不僅體現在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上,更體現在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上

書法家作為藝術工作者,必須具備中國文化人應有的品質和精神,必須具備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內質,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以道抗勢的風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句)的胸襟;關心民生疾苦,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以偉人的風度待人;誠實理性,敢持正義,敢講真話,坦坦蕩蕩的人生態度。有人會問,你這樣說,是不是把畫家、書法家說得太高尚、太偉大了?我這不是誇大其詞。我們翻開歷史看一看,那些名垂千古的大書法家、大畫家,多是有血性、有傲骨、有志氣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胸懷的文化人,鍾繇、謝安、王羲之是這樣,閻立本、歐陽詢、王維、顏真卿、杜甫是這樣,歐陽修、蔡襄、蘇軾、陸遊、董其昌、祝允明、傅山以及劉墉、鄭燮、于右任、黃賓虹、徐悲鴻等等,也是這樣(當然,像蔡京、張瑞圖等個別人例外)。

下面,我舉幾個例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名詩《烏衣巷》。詩中的「王謝」,是指王景和謝安兩家豪門大族。其中的謝安,是東晉朝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四十歲出仕,「恪勤貞固,始終勿渝」,一生勤儉,光明磊落,不結黨營私,不貪圖權貴,處處以大局為重,忍辱負重,韜略國是,不僅調和了東晉內部矛盾,遏制了大司馬桓溫篡奪晉室的圖謀,還以八萬「北府兵」打敗了苻堅的九十萬前秦大軍,奪取了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勝利,使國家轉危為安,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歷史佳話。北伐勝利後,正在功成名就之時,他卻急流勇退,成為後世傳揚的良相代表和高潔典範。

第二個例子是狄仁傑。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任豫州刺史時,辦事公平,執法嚴明,深受當地人民的讚賞,因此,武則天調他入京任為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對他說:「聽說你在豫州政績突出,名聲很好,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回答道:「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我有過錯我一定改正;如果陛下已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的相處會更好些。」武則天聽後覺得他氣量大、胸襟寬,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贈他紫袍錦帶,還親自綉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

第三個例子是明末清初博學多才的傅山。傅山不僅書法好,造詣深,而且是一個有如屈原式的愛國主義者。他一生勤於讀書,淡於名利,卻奔走於抗清復明的鬥爭之中,寧肯「太原人做太原僑」,也不願充當滿清政權的走狗,清廷授予他「內閣中書」之職,他恁是置之不理,以民自居,表現了一個真正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和民族氣節。書法方面,他提出的「四寧四毋」理論,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甚大。同時,他又以高超的醫術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播惠千里,譽馳八方,山西人至今念念不忘。

……由斯可見,一個書法家,如果沒有這種胸懷和精神,老是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耿耿於懷,那他的作品就不能體現真善美,他的字就缺乏那種正大氣象,就缺乏那種高雅品味,就缺乏那種讓觀者站在作品前大發感嘆的藝術感染力。

雕造真善美,是從各個方面可以得到的。比如,看山看水看風景,是對自然的一種親近;在家裡放點盆景、山石什麼的,就是通過自然去體會一種精神、一種境界。書法、繪畫亦是如此,內容有時候也往往起到這個作用,通過筆墨、線條、形式、內容與素材(詩詞等)綜合性地得到某種啟示的聯想,達到主體與客體審美的相通。

回想一下,歷史留給我們的是些什麼東西?歷史留給我們的主要東西,並沒有多少讓後世享用不盡的物質財富,而只是幾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或者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如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其中的重要內容:一是提倡人倫價值;二是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三是強調自我修養和實踐。這三點從人本出發,強調如何做人,可謂儒家思想在我國長治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因為,這是治國安民、經世治用、穩定社會、協調關係、完善人格的至寶。作為一個文化人,一個當之無愧的書畫家,他的人生價值就在於運用儒家思想雕造自己的人生,發揚傳統人文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為子孫萬代創造豐富的精神遺產和文化財富。

三、如何修好書法人生之路

(一)既然愛好書法,那麼就要努力做個文化人,要有和書法藝術一生相許的境界和意志

書法,在古代是文化人的一種「餘事」;而在當下,書法成為人們故為而為的一種藝術事業。書法人生,就是一個文化人良好修為和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標。所謂文化人,依我見,就是指被「文」所「化」的人。文化人是指那些知事達理、行為合規、高風亮節、博愛大眾的人。讀了很多書,是碩士、博士甚至博士後,可謂博學廣識,滿腦子知識,但不一定是文化人。假如骨子裡沒有被文所化,髒話連篇,開口罵人,公共場所高聲喧嘩,站在人群中拿手機使勁叫嚷,心胸狹窄,自私自利,唯利是圖,或是陰險奸詐,搞齷齪勾當……言行舉止卑下低俗,就絕對不是一個文化人,至少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

那麼,如何走好這條路?我們不妨看看古人。

先舉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例子。大家知道,蘇軾是由王安石推薦任用的一個集詩文書畫於一身的一代全才。蘇軾因「烏台詩案」於宋元豐元年(1078年)七月廿八日被捕,十二月廿九日結束了長達四個多月接受審查的牢獄生活。由於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於一死,翌年(1079年)三月由徐州貶謫黃州團練副使。

這裡,我們不妨簡要回顧一下「烏台詩案」。所謂「烏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台」,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人稱御史台為烏台,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背景是: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即元豐二年(1079年),發生了文字獄「烏台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結果蘇軾被抓進烏台,被關4個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不過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他也坦白承認在詩中批評了新政。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蘇軾寫《獄中寄子由》說「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無比凄慘。審訊者常對他通宵辱罵。巨大精神壓力下,蘇軾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的悲慘詩句。蘇軾下獄後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託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其一:「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詩作完成後,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賞蘇軾的才華,並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藉此挫挫蘇軾的銳氣。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如此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已然隱居南京的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烏台詩案」對蘇軾來說,無異於死裡逃生。但宦海生涯的結束卻使他大徹大悟,精神上步入了一個無掛無礙、無愁無恚(會)的自由境界,佛家的空寂幫助他棄絕塵想,道家的強調自然使他的心靈歸於平淡。他崇佛而不入空門,崇庄而不畸重,只是用這些學理調劑思維,滋養心靈。令人驚訝的是,他居然出神入化地冰釋了人生大難的鬱結,快樂地過著一種似隱非隱、似禪非禪、似儒非儒、似道非道的超然生活,弈棋、賦詩、書畫、品茗、啜酒、賞月、打禪,許多藝術傑作便是這個時期產生的,文章有世人皆知的《前後赤壁賦》,書法有「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而詩、詞更多。詩人、文人、書畫家如是,「解愁」便成為一種追求。但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藝術史上,唯有蘇軾成功地實現了。在人生的大痛苦中,他自得其樂,並稱自己「無愁可解」。蘇軾能達此境,本非他腰裹「解愁」的妙藥靈丹,其實,這正是他人生修養完達的寫照。還有歐陽修、黃庭堅等,也可謂提得起、放得下,修養甚高者,故亦不乏「解愁」的能力。

當今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年青詩人、詞人和書法愛好者,寫的東西往往比較低沉,咿咿呀呀,哀哀怨怨,總好像懷才不遇,人生坎坷,拿捏出一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易安《武陵春·春晚》詞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後主李煜《虞美人》詞句)的形象,好像還真有那麼點「英雄失路,托足無門」的感覺,十分痛苦。痛苦是什麼?痛苦就是你自身的作品!其實,你吃的苦有多大?比得過徐渭嗎?徐渭中年時在浙江督率胡宗憲幕府中做過五年書記,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胡宗憲為嚴嵩父子案受到株連入獄並死於獄中。徐渭大受刺激,連續自殺九次而未死(即所謂九死一生),複發狂疾,遂殺妻,判死,幸得友人營救只被監禁七年。晚年貧病交迫,家藏書籍變賣一空,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死在破爛的稿薦上。他的《墨葡萄圖軸》有一首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他的《墨牡丹》題詩曰:「五十八年貧賤身,何曾妄念洛陽春?不然豈少胭脂在,富貴花將墨寫神。」詩中飽含人生感喟。依我見,和徐渭相比,你實在是太幸福了!你沒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詞句)那種大無畏的豪邁氣概、那種擔當,沒有像司馬遷、杜甫、蘇軾以及徐渭、八大山人(朱耷)那樣的人生遭遇,沒有像屈子、辛稼軒、陸放翁那種胸懷、那種境界,何必「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詞句)呢?作詩填詞、書法繪畫都一樣,都貴在「感心動耳,蕩氣迴腸」(曹丕《大牆上蒿行》句),否則,絕對創作不出好的作品來。人一生,不管你做什麼,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最重要的是要有個良好的心態,這是個底線。就是說,凡事要想開點、看開點,大可不必遇到芝麻大點事就飯吃不下、覺睡不著,那樣不僅不能長壽,而且會終生痛苦。別總以為自己多麼了不起,也不能總是自卑自哀,要努力做到凡事提得起、放得下。作為一個書法家,一個藝術家,要具有文化人的品格和風範,要有所擔當,但不能憑空想像地肩挑萬石,而最終被擔子徹底壓垮。至於陸放翁曾經有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較普遍的弱點所在。儒家思想講治國、齊家、平天下,古代的知識分子們講人生的「憂樂觀」,這是他們生命中價值合理性的流露,雖憂民之艱辛,但仍以憂君之失德,依然傾吐對朝廷帝王的忠誠,否則死不瞑目。事實上,這種文人心態,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生價值觀的一個普遍特徵。

萊格曾說:「文化最終沉澱在人格上。」人格的偉大,有其豐富的內涵。抑或,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裡,只有依靠無數不調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為飽滿。詩人薩松有句詩:「我的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薔薇。」猛虎不免生猛,薔薇過於柔韌,倘若兩者並參,方為豐滿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女兒情態;亦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氣貫長虹。她的人格,非婉約、非雄健,而是兩者兼具的浪漫,足令人懷想千年!

(二)修好書法的人生之路,除了我們上面討論的文化人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努力提高我們平時藝術生活中的綜合素養

古人云:藝在靈府,不在手目。靈府就是心靈。只有像僧人修禪那樣參透、悟透,才能做到「靈府有藝」,修好藝術之路。王維有云:「妙悟者不在多言。」他以心法傳之張璪、王墨。或問璪學藝心得,璪雲「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就是被譽為圭臬的畫學名言。要深諳差異造就存在的道理。我們知道,即使都是流動的水,也有潺潺的小溪與浩瀚的大海之分;即使都是自然的恩賜,也有溫室嬌艷的花朵和不畏嚴寒的松柏之分;即使都是人的軀體,也有能人和庸人之分。書法,涌動在每個華夏子孫心中的中國元素,的確,在這個藝術的領域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而有一個人的名字卻永遠地被刻上了大師的讚譽。他就是鄭板橋。不為別的,只因為他那非隸非楷、非古非今,獨居於楷隸顏草之外的書法。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其與眾不同的「獨特」書風,造就了「板橋體」的千古絕唱。人生如書法,以書法之技法,融古與今,人生將外圓內方。人生如書法,就像鄭板橋融合隸書行楷自創一體,人生就別有一番韻味。

書法家於洪波說,人生就像一場戲。我非常贊同這一說法。在這場戲裡,你自己是演員,不但你自己要演,你還得陪著別人去演,沒有劇情,沒有劇本,今天演完了,明天演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最終的結果是知道的。在這場戲裡,有親情、有愛情、有歡樂、有悲傷、有仇恨、有感傷,我們不知道這場戲什麼時候結束,該不該換場,我們在這場戲中充當著這樣那樣的角色,在換場後不知道應該演什麼。但是我想,演出一個真實的自我,就是我的心愿。在這場戲裡,我扮演的角色可能很平淡,可能很輝煌,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這正如地上的雜草,它沒有花的美麗和芬芳,在冬天結束,春天來臨的時候,爭相從地里冒出翠綠的嫩芽,去實行它們自身的價值。甚至在野火焚燒之後,也不甘心低頭,始終昂頭挺胸面對一切的變故,從不屈服。人生很累,有時也很苦,在演戲的過程中,有著意想不到的劇情出現,有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悲痛欲絕,痛苦無比,但這也阻攔不了劇情的發展,因為在我們的心裡充滿著對明天美好生活的渴望。我們堅信,人生很美。由於你對劇情的不斷安排,對人生的不斷探索,你對演好人生這部戲又有了深刻的認識。在總結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中,對怎樣演好人生這部戲進行了深刻的描畫,在描畫的過程中,你不斷添加色彩,使這場戲更加絢麗多彩,從中你認識到這場戲的美,盡情享受它帶給你的快樂,使你對人生豐富的內涵重新有了定位,使它更加豐富,不斷創新,時刻進步。

(三)修好書法的人生之路,思想認識、做人處事、行為舉止都要符合準則與社會要求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我們必須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式,做人要遵守傳統美德,處事要外圓內方。有智者說:思想的死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本來就沒有思想,別人說什麼,他就聽什麼;另一種,則是完全接受了他人的思想,成為他們思想的奴僕。每一個人,不僅要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上獨立,更要在精神、性格、言語、氣質、思想上做到獨一無二。身處在社會之中,我們應當時刻關心自身的行徑,是否是在跟隨他人的思想而盲從,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抑或是完全活在他人思想的陰影之下,喪失了自我,而成為他人思想的複製品。所以說,我們應該真正勇敢地去追求並雕造自己的個性,張揚自己的個性,這樣才能走向成功。我想,只有見識過孔雀獨舞的人,才能相信那種超絕的美麗,在寂寞靜空中的孤獨行者,以其前所未有的魄力,彰顯美麗的真諦與意義。

就學習書法來說,應該以古為體。我們雖然生活在當下,卻絕不該忘卻歷史的美德。孔孟之道,流傳千年,我們的祖輩世世代代恪守君子之德,的確是我們該傳承的。儒家倡仁,以仁德治天下,仁以為己任。我們與人相處,多一些關愛之心,世界將會更美好。當下的社會,物慾橫流,固守君子之德,以古人之德作為自己的底線,社會將更加清明,人生也如顏真卿《勤禮碑》書法一樣方正大氣。我們身處現代社會,生於新潮流之中,作為一個現代人,自然還要遵守當下的社會要求,融入社會,與人相處,跟上時代的腳步。社會時時在進步,潮流天天在改變,不順應時代,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書法中不同的幾種書體,可謂概括了人的一生,無不體現傳遞出中國人的特質:篆書的曲折,隸書的樸素,草書的簡約,楷書的端正,行書的隨意。書法理論也盡含做人做事的道理:「剛柔並濟」「計白當黑」「屈伸有致」「龍翔鳳翥」……無不體現印證了中國人的人生觀、宇宙觀。拿我自己來說,書法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成為生命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每當我一拿起毛筆,便覺得神清氣爽,渾身是勁,累也無妨。因為,書法融合了我的經歷,所以稱之為書法人生。以書法去品味人生,亦或是品味人生中的書法,也是古今賢達的普遍心態和企盼。無疑,我命中注定要書法一生,同時也盡情享受被書法愉悅的一生。

「文如其人」的話,自來被文學評論家沿用很久了,一篇文學作品,往往在背後蘊藏著它的時代背景,如果有心的話,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品性。我是有切身體會的,幾年前讀巴金老先生的《隨想錄》,從文中可以窺見老先生誠摯坦蕩的為人,由此上溯到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的《懺悔錄》,也有著相同的體會。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如果說「文如其人」為廣大文學讀者們所共識,想來反對的人不多。事實上,「書如其人」也是同理。品味一幅書法作品,與讀一篇優美文章的感覺沒有兩樣,也能夠從中看到書家的人格品性的。

人生往往會與「偶然」相遇。要不失時機地借神之手,揮毫潑墨,縱情說歌唱,忽一日上乘作品躍然紙上,感知大自然的氣息,感知生命的躍動,感知文字的魅力,感知文明的呼喚,感知精神的振奮。但我們必須明白,書法是個寂寞的事情,不可能一夜之間獲得成功,抑或你也可以摸到一麟半爪,也有可能只是霧裡看花。書法經歷的所有驛站,到最後就是借靈感、感覺、感知,達到出神入化。由於各人的閱歷、知識、修養、性格的不同,特別是性格,決定著一個人的書風。豪放,沉雄,秀媚,高古及新潮,但也不能排除南北地域所形成書法的不同風格。和文學近似,諸如歷史上的豪放派、婉約派。一個好的書法家必然是個文學家,他熟知詩詞歌賦,風雅頌,還有宗教心裡。因此,呈現出他書法以外的意趣、逸趣、情趣。陶淵明有雲,「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願書法不斷地出現新奇。社會在變革,書法也要變革,變法是艱難的,是要冒險的。想想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就不難理解。無論怎麼說,無論有多少風險,書法變法是歷史的趨勢。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颳起了一陣新書風,很強勁,沒過幾年,即有偃旗息鼓的態勢,復又回歸傳統。我們沒有理由抵毀傳統,但我們必須承認書法的變革,是書法界或這個領域的一大進步。對此,開始我也不理解,但隨著思想的解放,和對眾多新潮書法的解讀,我眼前豁然開朗,為之一震。其實,不少新潮書法的作者傳統功力是很深厚的,新形態中依稀傳統的影子。他們滲透了傳統,從古代書家傳遞的信息,暗示書者必須植根傳統文化的土壤中重新開導。我以為,許多不理解甚至非議,是審美方法過於保守的緣故。比如近幾年出現的「新寫意書法」。依我見,「新寫意書法」就是以漢字為載體,以一些經典詩文為創作素材,努力將傳統書法的精髓與現代理念相結合,運用傳統的書法手段(筆墨技巧)創作出具有「寫意意味」的書法作品,以表達書家自己的主觀個性與情感之意(包括藝術思想、審美境界等綜合素養)。「新寫意」是一個理論上的標識性概念,其內涵在於:一是強調「新寫意」的屬性肯定是書法作品,而不是其他藝術品類,而且「寫意」這一概念古已有之,孫過庭《書譜》中所謂「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就是談書法要能抒情「寫意」的;二是「新寫意書法」概念,就像上世紀初發現殷商甲古文一樣,可視為書法創新理念下的「常蔬新炒」。近幾年書壇湧現出一些探索「新寫意」的書家和具有一定藝術水平與意象追求的書法作品,對此,我已然有所欣賞和關注。朱光潛說:「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際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於是,我們現在回想起過去的茅屋草舍,小橋流水人家,依然很美。我對那些有志於創新書法的同道,特別是青年人,是十分欽佩的。一個好的書法家,要善於發現,在求索中前進。不僅是書法,任何藝術都是這樣。只有這樣,才能使藝術之樹常青。在筆墨遊戲中,「玩」出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來!

有人對書法家的生命進行過研究,發現了「書法家長壽」的特點。既然練字能長命百歲,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老師們,同學們,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每天練寫10分鐘吧!我們有理由相信:愛上書法,你的生命會更精彩!

今天耽誤了大家不少時間,可對書法與人生這個課題還是沒有講好,但願大家能夠從中受到些許啟發。錯誤、不當之處,誠懇地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2009年9月12日初稿

2011年10月7日修改

推薦閱讀:

潘良楨:吳昌碩書法藝術簡說
藝術的絕響:北魏造像題記書法
當代100多位書法名家作品
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四人書法,他的書法水平第一!
鹿邑實力派書法家李富春

TAG:人生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