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有自己的理想

教師要有自己的理想(轉) 記得去年踏上三尺講台上彙報課後,我去找我們的教研組長評課,組長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平時多讀讀書,教育方面或其它的都行。」是啊,作為教師,需要讀一些教育理論書籍,但更需要經常讀大師作品、經典作品,通過讀書加深自身底蘊,提高自身學養。我們常常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特級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讀書,他們充滿智慧和靈氣的課堂正是得益於他們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里,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里,我感覺收穫頗豐。以下就是我讀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心得體會。 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曾經一度茫然過,到處都在說教師應該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適時地轉換自己的教育角色。可在教育行為當中,教師這個角色到底該如何來呈現呢?吳非教授《不跪著教書》中寫到「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人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配有『鑄造』這樣的詞條。」緣此,我想借吳非教授的觀點來表達我的夢想:多讀書、多思考,勇當鐵骨教師,使自己的學生成為站直的人。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寫到:「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這就是一個重要的、十分有價值的的命題,當然也是一個關於人生的重要思想。它意味著:如果沒有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就會一事無成、枉度此生;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個性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了。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提高自己的修養,傳授知識,促進學生的思想交流,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堅韌他們的骨氣,提高大家的民族氣概。書籍是人類文明不滅的火種,人類走向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狄金森說過:「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象一頁跳躍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 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職業讀書人。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但是,一個沒有思想的人,無異於行屍走肉;一個讀書時不加思考,沒有自己獨立見解,照搬全套的教師,又與錄音機有何區別。安德魯·卡內基特別喜歡一句格言,並把它貼在一處醒目的位置。這句話格言是:「不會思考的人是傻瓜,不想思考的人冥玩不化,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隸。」只有這樣才能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2008年12月初,我有幸參加了浙江省社會學科課改十周年成果展示活動。參與教學示範的老師都是名師,包括省優質課一等獎、全國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和特級教師,著實讓人大開眼界,受益非淺。其中,我對高凌老師的《印象中國之古代婦女》一課感嘆不已,感嘆教學原來也這樣可以隨心所欲,揮灑自如,至今記憶猶新。這個課題在教材中是沒有的。一位女同學偶爾的一次疑問,讓細心的高老師發現,在人教版社會教材中涉及到古代婦女的內容比較分散,而且著墨不多,在教學中容易被淡化甚至忽略。中國古代婦女秉承質樸善良的優秀品質,做出過重要貢獻,史書上只有渺渺數人,寥落幾筆,而這恰恰也是中國古代婦女地位的折射。那何不對教材資源進行整合,深入挖掘,對教材全新處理,進行有關中國古代婦女的專題探究學習呢?有了想法就要實踐,高老師查閱了課標:5-3:選擇具體事例,展示女性在歷史上的貢獻,領會婦女社會提高地位的意義。在依據課標的前提下,高老師選擇古代婦女的典型事例,採用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資料,設計了一堂映射中國古代婦女的專題探究學習課。 培訓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名師們各有千秋,底蘊深厚,自成一家,都形成了極富個性的教學風格。有些善於師生互動,有些詼諧幽默、有些揮灑自如,有些注重理念落實。課堂高效而極富生命力,做他們的學生無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成為這樣的老師無疑是極有成就感的。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名師們的成就在於他們平時的積累。總而言之,既是《四書》十九章所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提到: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莫過於受到良好的教育。因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們秉有淵深的學識、清明的才智、通達的情性、寬廣的胸懷和高貴的教養。那麼,什麼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但是,很多時候總是「知易行難」, 如在教學實際中,當我們聽了一個報告或講座,對自己的教學觀念確實有點觸動,但是,我們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又習慣於自己原來的做法。梅里爾·哈明說過:「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會偶爾遇到陳舊的、束縛人的想法和習性。」 所以,不少的我們「聽聽激動,回來不動」。 如何將書本的知識讀懂以及取別人之經驗並用於實踐,也就是說如何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這實在是一個難之又難的課題。所謂「弦外之音三百曲,幾聲聽真心自明」。 我認為,邊讀書、邊實踐、邊研究、邊深化,這是一個循環往複的規律,是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將在今後的教育進程中堅持遵循這一規律,一路前行。 2008年11月,有幸參加了在瑞安舉行的溫州市歷史與社會教研會。作為剛出校門的青年教師,首次參加這樣的教研會,感觸頗多。兩堂常態課,卻讓人感受到大師的風範,仿若武俠小說中的高手修鍊到一定境界,「無招勝有招」。隨後,是專題講座,而蔡永老師的講座讓我激動不已。原因在於,蔡永老師把他個人寫作和發表論文的經驗告知在座的老師。他談及較多的論文是《摹課磨課悟課——教師教學特色的三部曲》,他認為:一堂好課就需要仔細的去雕琢、去打磨。有名言說「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要想成功一輩子,必須科學高效地磨練自己一輩子,就像鄭淵潔所說的:「要先死亡,再停止學習」。 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課堂教學這條長河中,摩課只是一個起點,一個基礎。回到自己的學校後,我不斷地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不斷地深入學習、探索;並不斷地磨自己的課。因為我知道了摩課的最終目標還是要跳出別人的圈套,形成自己的課堂教學基本形式,而磨課是一個長久的過程。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寫到:許多的教育探索也並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設施,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只需要我們對那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現,只需要我們不斷咀嚼、反覆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常規和說辭,只需要我們試圖去改變那些貌似合理的歷來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與做法,哪怕是一點點。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樂也,無不體現著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讀完整本書,讓我感受到,對待教育,我們必須懷著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和古典的情懷,教學生去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 我的感悟: 精彩語段回放: 1、「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 2、多讀書、多思考,勇當鐵骨教師,使自己的學生成為站直的人。 3、「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如果沒有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就會一事無成、枉度此生;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個性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了。 4、狄金森說過:「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象一頁跳躍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 5、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職業讀書人。 6、名師們各有千秋,底蘊深厚,自成一家,都形成了極富個性的教學風格。有些善於師生互動,有些詼諧幽默、有些揮灑自如,有些注重理念落實。課堂高效而極富生命力,做他們的學生無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成為這樣的老師無疑是極有成就感的。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名師們的成就在於他們平時的積累。 7、「知易行難」 ;「聽聽激動,回來不動」。 8、 一堂好課就需要仔細的去雕琢、去打磨。有名言說「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9、鄭淵潔所說的:「要先死亡,再停止學習」。 10、真是美文,它讓我們既勵志又品文。 結束語:有志者事竟成!
推薦閱讀:

教師談心要「讓孩子把話說完」
幼兒教師師德師風總結
教師自我心理保健和調適的基本方法
教師應當具備的六大智慧(六):骨幹教師的十種能力
給語文教師的建議?(中)

TAG:教師 | 理想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