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國人缺的不是批判精神,而是批判能力(黑白先生)

當今社會,國人缺的不是批判精神,而是批判能力(黑白先生)

打開網路,每條新聞和事件下面,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中國人的噴語和他們獨有的認知。說句實話,國人的噴子功夫真的是世界無敵的,比如各種地域黑、謾罵、道德綁架,聖母婊不堪入目。且無處不在。

所以我覺得,國人不缺批判精神,而是缺乏批判能力,鍵盤俠們的各種噴,不但沒有使社會進步,反而幫了倒忙。

那麼什麼是批判精神呢?我想到了一個詞叫「公共知識分子」。它起初是指一群對現實社會不滿,具有批判意識和正義感的知識群體。長期以來,西方對知識分子的定義基本形成共識,那就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獨立思想和強烈批判精神。對抗正統和教條,不輕易被政府或某一團體收買。對規則進行質疑的精神習慣。具有公共關懷,能超脫社會面向未來。

想到,我們的社會,可以說已經普及到高中了,可是按西方知識分子的定義,國人當中合格的又有幾個呢?

關於中國式的批判,按智商的等級,我給總結以下幾種。

一、埋怨感慨式

埋怨是指遇到這些事情時,不能獨立思考或解決問題而產生的喋喋不休。感慨則是指對一些特定事情而產生的自我內心的感觸。當下社會批判之聲過少,埋怨之聲過多。

人,總是要有點批判精神的,此所謂有態度的人生。當然,這種態度並不是建立在對個人的喜惡、對生活的抱怨、在蜚短流長的是非議論之中,這種態度是基於價值和信仰以話語批判參與公共事務。

當今國人怨氣重是不爭的事實。面對社會的各種不公,由於缺乏獨立思考,找不到問題的根源。所以怨氣積累多了就容易轉變成戾氣,然後會導致很多社會悲劇的發生....

二、五毛式

具有批判性真的是難能可貴的品質。但批判同時也是一種技術,有其內在的邏輯規則。批判性的思維並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想著批評或者審判,方法也不是單純橫向或者縱向的比較,更不是對人不對事的語言攻擊。

真正的批判是事不對人,這樣才能帶來整個社會的關注、探索和思考。而國人的批判,大多人理解成人和人攻擊,比如,漫罵(一派胡言、作者腦子進屎了等等)、扣帽子、揪辮子、打棍子,無限上綱。帶來整個社會的空氣緊張,如果人人陷入內鬥,就沒有人去關心事實,文明倒退回野蠻時代。

三、巨嬰式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武志紅寫的巨嬰國,在武志紅老師眼裡,多數國人,都是心理發展水平停留在1歲的成年人。就好像嬰兒總是在找奶吃。

所以又很多人把批判也當成了找奶吃,比如我的文章下面經常出現以下評語,注意是經常:滾回你美國爹哪去,美國是你爹嗎?你爹是不是日本人?等等。

巨嬰式批判,母嬰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這些人特別容易站在自己立場揣測別人意圖。輕者,沒有科學依據隨意指責,企圖掌控他人。重者,污言穢語夾雜人身攻擊。一直活在自己臆想世界之中,迷戀自己不能自拔。

國人為何缺乏批判能力?我覺得國人總希望別人與自己一樣,觀點一樣、行為一樣。情緒一樣,就連做事的過程也得一樣。這樣才和諧。否則就感覺對方是異類,其實這種安穩,和死水一樣僵硬,往往會生出一池塘噁心的綠藻,人不是抽屜里的襪子,可以整齊劃一的生活。

我覺得,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每個人都要學會正確地說理,養成一點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通過說理髮現真理,完善自己,不為各種宣傳、歷史慣性思維裹挾,社會才能真正進步,所謂的思想論爭也才有意義。

所以我把現代人定義成:批判性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以及獲得幸福的能力。


推薦閱讀:

我們都應該感謝林生斌先生的死磕
【本草筆記: 向張錫純先生學習】地黃的筆記 ? 矽谷中醫損友團
《<論語>·沒道理——兼就教於錢穆、李澤厚二先生》公冶長第五(下)
中國擬開放菲佣:杭州林先生家要是也能雇個菲佣
高山仰止——王亞蓉先生訪談錄

TAG:社會 | 精神 | 能力 | 批判 | 先生 | 黑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