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二、中國宗教文化

  一、中國宗教文化概況簡述

  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當然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社會現象:人類社會所特有。

  歷史現象: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在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消亡。

  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

  對導遊人員來講,在學習宗教文化有關內容時,一定要正確認識宗教的性質、功用,產生、存在、消亡的原因、條件,尤其重要的是,要藉助於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和理性,正確對待宗教,克服、消除宗教心理,超越宗教偏見和宗教價值體系的束縛,正確理解和把握我國的宗教政策,熟悉和了解、尊重國外遊客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在導遊工作中爭取當一名優秀的「文化使者」。

  二、中國的佛教

  佛教在中國傳播簡況

  佛教基本教義

  佛教宗派(宗派佛教的出現標誌著佛教已經完成了中國化的過程)

  佛教經典與制度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漢地佛教

  經克什米爾,越蔥嶺,沿天山山脈南北兩路到達陽關和玉門關而傳入我國的,故又稱「北傳佛教」。

  2、藏傳佛教

  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傳入中國的西藏地區,與西藏地區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稱喇嘛教。

  3、上座部佛教

  由印度恆河一帶傳入斯里蘭卡,再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進而傳入我國雲南地區,史稱「南傳佛教」。

  1、四聖諦

  (1)苦諦:眾生經常被看到或者沒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現象所患累,所逼惱,是謂「苦」。

  (2)集諦:解釋形成所有痛苦和煩惱的原因。

  (3)滅諦:滅盡了貪、嗔、痴等煩惱的理想境界。

  (4)道諦:即解脫痛苦的方法。

  2、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亦稱十二緣起支,它們互相為因果,一個因造成一個果生起,此果又為後果之因,生生不斷。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3、三法印

  「諸行無常」 :即事物不是永恆不變,永遠存在的.

  「諸法無我」:即事物本身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體存在.

  「涅槃寂靜」:即達到最安樂的境界.

  寧瑪派:又稱「紅教」.寧瑪意為「古舊」,該派以傳承弘揚舊密宗為主,稱為舊派,故名寧瑪瓦。

  薩迦派:又稱「花教」.因地處西藏薩迦而得名。

  噶舉派:又稱「白教」.噶舉意為「教傳」,師徒相承,口語傳授。

  格魯派:又稱「黃教」.格魯意為「善規者」,以嚴守佛教戒律而著稱。

  擺壩派:主張在山野修行,靜心懺悔、戒葷、不求他人施捨。

  擺孫派:主張僧侶不必戒葷,不必在山中修行,可以接受他人施捨。

  1、大藏經(三藏經):是彙集佛教一切經典成為一部全書的總稱,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2、佛門制度: (一)、佛教學術對漢語語言學的影響

  (1)表現在辭彙學方面

  a.一些中國固有的詞語,用來表達佛教義理,如:心、空、真、關、定

  b.為譯佛典而創造的詞,如:四諦、五蘊、緣起、法界、真如。

  c.根據佛教觀念創新的詞,如:萬劫難復、狂禪、迴光返照。

  (2)佛典輸入了許多新句法並發展了漢語固有的一些修飾形式。如顛倒詞序、顛倒語序、排比句法等。

  (3)語音學方面 切韻的發明,四聲的發明

  (二)、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1)詩歌方面:盛唐後禪宗發達,文人多兼容儒釋,在詩文中平添一份脫俗逸趣。

  (2)小說方面:佛教為古代志怪小說和神魔小說或直接提供了故事來源,或啟發了作者的藝術構思。

  (3)說唱文學方面:僧徒傳教使用讀、唱結合,導致通俗文學中說唱文學的發生和發展。

  (三)、佛教對中國其它藝術的影響

  (1)建築:寺院採取宮殿式建築,其間有宗教性的裝飾點綴。

  (2)雕塑:佛像塑造逐漸與中國傳統的圓雕藝術融為一體。

  (3)繪畫:中國傳統的線與墨與外來的面與色不斷交流,不斷出新,改變了中國繪畫的面貌。

  (4)音樂:佛曲與民間樂曲、宮廷樂曲交融互采,漸漸形成了具有「遠、虛、淡、靜」風格的中國佛曲。

  三、道教

  (一)道教的產生與發展簡況

  1、道教的淵源: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

  2、道教的產生和確立——東漢至魏晉南北朝

  3、道教的鼎盛時期——隋唐和北宋

  4、道教的變革時期——南宋金元

  5、道教的停滯僵化時期——明清

  各道教創始人或著名人物

  天師道(五斗米道):張陵(東漢)

  太平道:張角(東漢末年)

  新天師道:寇謙之(北魏)

  茅山上清派:司馬承禎、吳筠(北宋)

  太一道:蕭抱珍(金代)

  全真道:王重陽(金代)

  (二)道教教義簡介

  1、道教神學的創世論思想

  2、道教的重己貴生論

  3、重玄學派的有無雙譴論

  (三)道教的經典《道藏》

  《道藏》的價值

  1、是研究我國古代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2、是歷史上醫療衛生、養生經驗的總結

  3、是研究我國古代化學、冶金技術的重要史料

  (四)道教的修鍊和服食

  1、內丹道派的性命雙修論

  2、全真道的識心見性說

  3、道教的服食:以服氣為主

  (五)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在中醫醫學方面的道教人物:

  華佗:麻沸散、五禽戲

  葛洪:《肘後備急方》、《抱朴子?內篇》

  陶弘景:《肘後一百方》

  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

  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

  孫思邈:藥王

  2、在天文學方面取得的世界級成就:

  道教以渾天說解釋宇宙結構

  郝大通精通曆算

  趙友欽:《革象新書》

  3、在四大發明中,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的發明均與道教相關

  4、有關道教內容的著名小說:《三言》、《兩拍》、《封神演義》、《四遊記》、《呂仙飛劍記》、《韓湘子全傳》

  5、道教詩人:王勃、王績、張九齡、李白、李賀、李商隱

  6、詞牌名稱:瑤池宴、解佩令、華胥引、獻仙音

  7、永樂宮繪畫

  8、晉祠雕塑

  9、民俗活動:尋龍辨脈、立向、察砂、觀水、點穴 四、中國的伊斯蘭教

  (一)、伊斯蘭教的傳入及其發展簡況

  1、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入與傳播

  唐高宗永徽二年傳入中國,傳播路線分為陸路和海路。

  目前主要為回族、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東鄉、撒拉、保安、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所信仰。

  (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教派

  1、宗教信仰——六大信仰

  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仰經典、信仰後世、信前定。

  2、宗教義務——「五功」

  念功、禮功、齋功、課功、朝功

  3、善行

  (三)伊斯蘭教的經典

  1、《古蘭經》是伊斯蘭教徒的宗教指導思想

  2、《聖訓》即《穆罕默德言行錄》,每部完整的聖訓都包括了傳述的線索與傳述本文這兩部分內容

  3、《聖訓》 可以理解為《古蘭經》的補充與解釋

  五、中國的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傳入及其傳播簡況

  先後四次大規模傳入中國:

  第一次:唐貞觀九年(635年)

  第二次:公元13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的元代

  第三次:16世紀的明清之際

  第四次:1840年鴉片戰爭後

  解放後,中國基督教會發起了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會的本土化

  (二)基督教的教義

  1、「三位一體」是它最基本的信條。

  2、基督教相信教會是由基督建立起來的,是「基督的身體」。

  3、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

  (三)《聖經》

  1、《聖經》也稱《新舊約全書》,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組成。

  2、《舊約全書》是猶太教的聖書,包括的經卷是基督教從猶太教經典繼承而來的。

  3、《新約全書》是基督教本身的經典,包括 「福音書」、 「使徒行傳」、「書信」、「啟示錄」四個部分。

首頁 上一頁 1 2 3 【附件】:中國主要宗教

  第一節 中國各民族宗教信仰概況

  一、概述

  宗教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特殊的意識形態,是有神論的宇宙觀。它是特定社會階段普遍存在的歷史文化現象。

  宗教產生之後,發展為有組織的人為宗教,就成了具有崇拜對象、宗教教義、宗教組織、宗教場所、宗教信徒、清規戒律和祭儀制度等客觀存在的相信、崇拜和傳播特殊社會意識形態的社會實體。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思維產生以後,在對自然現象和人類本身的現象無法作出科學解釋時,就將其超自然、超人類地神靈化,並加以崇拜,輔之以儀式,形成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多神教,崇拜自然萬物。由此可見,原始宗教的崇拜和信仰產生於自然的、認識的和心理的原因,尚無嚴格的組織形式,信仰者之間是平等的,其目的主要是祈求避災降福和逢凶化吉。

  在階級社會裡普遍存在有組織的宗教。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勢力膨脹發展,神學壟斷一切。但是中國封建社會跟西歐不同,宗教始終從屬於政治並為之服務,作為教化手段稱之為「神道設教」。從歐洲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科學技術得到了發展,人對自然的認識有了提高,宗教信仰從對上帝崇拜向個人道德修養轉化,出現了世俗化傾向。

  在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有神論本質特徵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無產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在除了發展經濟文化這條根本途徑外,既要積極引導宗教界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還需要在全社會正面進行無神論教育。

  二、各民族宗教信仰概況及特點

  (一)概況

  當前世界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稱世界三大宗教。

  當代中國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稱中國四大宗教。佛教兩漢之際傳人中國,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從唐代傳人中國起,已有1 000多年的歷史;基督教三派從明清以來,特別是鴉片戰爭後有了較廣泛的傳播;道教自東漢中期以後產生,也有將近2 000年歷史。

  漢族始終沒有一個為全民族每個成員都必須信仰的民族宗教。佛教傳人中國後,到隋唐以後開始「漢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漢地佛教,並對中國的漢族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道教雖然是漢族本土宗教,也只是一部分漢族人信仰。世界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就是羅馬公教與新教,都在一定範圍內有漢族人信仰。

  各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狀況:

  伊斯蘭教,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10個民族幾乎全民信仰。其中回族從產生之時起就信仰伊斯蘭教;維吾爾族是後來皈(gui)依伊斯蘭教的。

  藏傳佛教,大致上是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甘肅省等地,主要有藏族,其次為蒙古族、門巴族、土族和裕固族等族信仰;納西、怒、羌、普米、錫伯、鄂倫春、達斡爾等接近藏蒙等族的少數民族中也有少部分人信仰。

  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全民信仰,德昂、阿昌、布朗、拉祜、佤族等部分人信仰。

  大乘佛教,除漢族外,白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畲族、納西族、彝族、羌族、仫佬

  族、滿族、朝鮮族等也有部分信徒。

  基督教中,信仰東正教主要的是俄羅斯族,以及少部分蒙古族、達斡爾族和鄂倫春族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傳教士對20多個民族的人民進行了傳教,在這些民族中以雲南怒江怒族和傈僳族信仰者所佔比例較大。

  在近現代中國的南方許多接近漢族的少數民族中,都將道教的信仰內容納入本族的宗教信仰之中,將道教的神作為主宰神來崇拜。如白族崇拜玉皇大帝,瑤族信仰三清尊神,壯、侗、苗、仫佬、毛南、納西、羌族等民族中也有對道教的傳播和信仰。考試大整理

  此外,很多少數民族還保留著原始的宗教信仰。

  (二)中國宗教信仰的特點

  第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但又是一個無國教的國家。

  第二,具有濃厚倫理道德色彩。中國的宗教都強調立功德、行善事、孝親忠君、保護生靈等倫理道德,這符合古代中國以儒家學說為主導思想、以倫理綱常為治國之本的國情。

  第三,就全國總體而言,中國宗教置於政權之下、儒家思想之後,只是一種信仰性的干預力量,而不是凌駕於政權之上的指令性社會統治力量。

  第四,漢族在歷史上受儒家思想影響,在宗教信仰上具有明顯的務實特點,信奉多教多神。

  第五.中國宗教具有顯著的民族性。

  第六,具有多元性。歷史上統治者對宗教多採取「兼容並蓄」態度,外來宗教傳人後都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地方化、民族化、中國化,才能在中國紮根。從先秦到清代,中國大地出現過多種類型的信仰和崇拜,即使是在佛教、道教為主流不息朝代,其他宗教也同時並存,互相融合。這種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一方面反映了中國民族成分的多元性和地域分布的廣闊性;一方面反映了中國文化「兼容並蓄」的特點。

  三、宗教信仰自由

  中國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雖在全國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大,但絕對數字不小。當前,信教總人數為1億左右。針對上述國情,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就以立法形式將宗教信仰自由寫進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規範了宗教信仰方面的信教與不信教群眾之間、宗教與國家社會之間、中國宗教與國外宗教之間的三方面的關係:第一,公民有信仰與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宗教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範圍內進行活動;第三,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干涉。其實質就是將宗教信仰問題變為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變為公民個人的私事。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現階段宗教工作不是如何去促使宗教的消亡,而是鞏固和擴大各民族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全體信教和不信教的群眾聯合起來,把他們的力量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上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背離這一基點。 第二節 佛 教

  佛教公元前6—5世紀創建於古印度。其在三大宗教中創教最早,廣泛傳播於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一、印度佛教的創立與發展

  佛教創始人名悉達多,姓喬答摩,佛教徒尊稱其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聖人」),簡稱釋尊、佛陀、佛。他既是創立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對象。

  佛教在其發祥地古印度的發展,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2世紀末,大約有1 800年的歷史,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3個600年:第一個600年為原始佛教時期及部派佛教時期。前200年,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稱為根本佛教,為原始佛教階段;後400年,釋迦牟尼涅檠後100年到400年之間,相當於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I世紀,為部派佛教階段,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此後繼續分成18部或20部。第二個600年,公元I世紀至7世紀,為大乘佛教時期。大乘佛教認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為羅漢、菩薩、佛3級,修行的最終目的在於成佛。該教派弘揚菩薩和「菩薩行」(即寓自我解脫於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踐行之中)。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體系上仍接近於原始佛教,認為世上只有一個佛,即佛祖釋迦牟尼。其教義重自我解脫,修行的最高果位為羅漢。第三個600年,7世紀至12世紀末,為密乘佛教時期。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別吸收婆羅門印度教及民間信仰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態。它以高度組織化了的咒術、儀軌、世俗信仰為其特徵。密宗自稱受法身佛大日如來秘密傳授深奧教旨,為「真實」言教,故名密教。相對而言,其他大乘教派被稱為顯宗(顯教),即受應身佛釋迦牟尼所說種種經典的傳授。1l世紀初,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諸國境。佛教重心從南亞次大陸轉移到中國。

  二、傳播

  (一)佛教在世界的傳播

  從世界範圍來說,佛教的傳播分為3條路線:

  1.北傳佛教

  從古印度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人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以大乘佛教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其經典主要屬於漢語文系,亦稱漢語系佛教。

  2.南傳佛教

  從古印度向南,傳人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為主。其經典主要屬巴利語,亦稱巴利語系佛教。

  3.藏傳佛教

  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傳入中國西藏,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的藏、蒙、裕固、納西等民族地區,以及不丹、錫金、尼泊爾、蒙古和俄羅斯的布里亞特等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歐美地區也流傳很廣。藏傳佛教經典屬於藏語文,亦稱藏語系佛教。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後傳人歐洲和北美。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

  (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中國佛教包容了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全面繼承了印度除原始佛教以外的3個時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國,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經典也在中國。可以說,佛教誕生在印度,發展在中國。

  1.北傳佛教

  漢族地區的佛教,也稱內地佛教,是中國佛教的三大派系之一。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rou zhi)王使臣伊存向漢朝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佛教開始傳人中國。1998年標誌佛教傳人中國2 000年。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大致經歷譯傳、創造和融合3個階段:

  兩漢之際、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譯傳階段。中國先後譯出大量的佛教經典,研究佛教的風氣盛行一時。

  隋唐兩代是中國佛教經典的創造和開宗立派的鼎盛時期。中國僧人分別以一定的經典為依據,創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形成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賢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凈土宗、禪(ch6n)宗、密宗(真言宗)等8個主要宗派,稱為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

  宋、元、明、清四朝,中國佛教在這900年間空前廣泛、深入地與中國的文化全面結合。元明清三代精英佛教停滯衰退,而大眾佛教取得長足發展,出現「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局面。這一階段從教派上說,主要流行禪宗和凈土宗,其他各宗逐漸衰落。凈土宗以口念「南無(nO m6)阿彌陀佛」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宗旨,是最簡便的法門,故在民間影響最大。禪宗是純粹中國化的佛教,它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源(佛性)為主旨。禪宗奉菩提達摩為初祖,六祖慧能(一說五祖弘忍)為禪宗的實際創始人。禪宗是我國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久遠、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廣泛的宗派。

  近代漢地佛教寺院,除少數律寺(律宗)和講寺(天台宗)外,幾乎都是禪宗叢林。在修持方面,禪僧又都「禪凈雙修」,禪宗和凈土宗界限已十分模糊。

  2.藏傳佛教

  在7世紀佛教傳人西藏以前,雪域高原上的藏族祖先信奉原始宗教苯教。佛教在傳人西藏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前弘期、後弘期兩次高潮。後來,佛教又吸收了原始宗教苯教的一些神祗和儀式,形成了藏傳佛教。後弘期,從10世紀開始到14世紀初,新興宗教勢力與地方世俗勢力相結合形成許多教派,主要有寧瑪派(俗稱紅教)、噶當派(俗稱老黃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等4大教派。15世紀初,原噶當派宗喀巴進行宗教改革,創立格魯教派(新黃教),噶當派改宗格魯派,從而不復存在。格魯派在中國中央政權的支持下成為藏傳佛教最有實力的教派。

  元清兩朝皇室崇奉藏傳佛教,對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起了很大作用。

  藏傳佛教在教義上是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為主,大乘中顯、密共修,先顯後密,並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藏傳佛教是印度真言密教跟西藏地方本土宗教信仰相結合的產物。它具有咒術性、對喇嘛異常尊崇、活佛轉世思想以及宗教與政治結合的4大特色。

  1959年後,該派在西藏原有的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制度,經過民主改革而被廢除。

  3.南傳佛教

  也稱南傳上座部佛教,屬巴利語系,是中國佛教的三大派系之一。我國雲南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和保山等市、州,為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和部分佤族群眾所信仰,信教人數約為70餘萬人。

  上座部佛教傳人云南有兩條路線:西雙版納的佛教大致興起於隋唐時期,受泰國佛教影響較大,由緬甸傳人中國雲南傣族地區;德宏地區的佛教大約於16世紀中葉由緬甸傳人。上座部佛教對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文化、政治生活和習俗都有深刻影響。 三、教義

  釋迦牟尼所創佛教的教義,主要是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報應輪迴說等。

  (一)「四諦」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大真諦。諦意為永恆的真理。「四諦」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認的基礎教義。

  1.苦諦:把社會人生判定為「苦」,人在世間有所謂「八苦」,即生、老、病、死、怨

  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或稱五蘊取)。「人生在世間就是苦難」為釋迦牟尼創教初期教義的最主要內容,是佛教的人生哲理。

  2.集諦:是對造成痛苦與煩惱原因的分析。《四諦經》以「到處不斷地追求快樂的渴愛」為苦的原因。

  3.滅諦:提出了佛教出世的最高理想—涅架。「涅槃」是梵文音譯,意譯為「圓寂」。涅架的根本特點是達到熄滅一切「煩惱」、超越時空、超越生死輪迴的境界。

  4.道諦:是達到涅粲的修行方法,即從身、口、意三個方面規範佛徒的日常思想行為的正道。

  (二)八正道

  亦稱八聖道,或八支正道,也稱八中道,是由凡人聖的正確道路。它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教稱,人們如果按照上述「八正道」來觀察、思考、說話、行動和生活,就可以由「迷」轉「悟」,達到無苦境界。

  (三)十二因緣

  緣起說,也叫緣生說,是因緣生起的簡稱。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都處在因果關係之中。十二因緣生起說將人生分為12個環節:過去世二因(無明、行)造成現在世五果(識、名色、六處、觸、受),現在世三因(愛、取、有)造成未來世二果(生、老死),生而復有老死,構成未來世之苦。這種三世、兩重、十二緣起的生死輪迴之苦的根源是過去世的無明、行二因。緣起因果報應輪迴說,是佛教宇宙觀、人生觀和宗教實踐的理論基礎。考試大整理

  (四)「三法印」

  佛教還針對婆羅門教「梵天一如」說,提出五蘊(或稱五陰)說,認為一切眾生乃至整個世界都是由色、受、想、行、識5種因素組成的,聚散生滅,變化無常,既無絕對的主宰者,也不存在一個常住實體。五蘊說是原始佛教出世宣傳的哲學基礎和依據。佛教徒大都傾向用簡便的方法求解脫(如禪宗、凈土宗)。「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及「涅架寂靜」便成為「三法印」,即佛法之特徵。三法印再加上「一切皆苦」,也稱為「四法印」。只有符合法印的學說才稱得上佛教學說,它是用以印證佛教學說的標準。

  佛教以緣起因果報應輪迴說教導人們去惡從善、積德行善,以求得解脫。當代中國佛教界據此將佛教的宗旨概括歸納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四、經典和標誌

  (一)佛教經典

  佛教的經典,包括經藏(釋迦牟尼說法的言論彙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規章制度的彙集)、論藏(釋迦牟尼後來大弟子對其理論、思想的闡述彙集),故稱三藏經,或稱「大藏經」。「藏」的原意是可以盛放東西的竹篋(qie),有容納、收藏的含義,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

  (二)佛教的標誌

  佛像的胸部,往往有右旋「」或左旋「刑」的標誌,表示吉祥萬德。佛教的標誌也往往以法輪表示。因為佛法如車輪年輾轉,摧破眾生煩惱。 五、供奉對象

  (一)佛

  所謂佛,即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者。

  1.三身佛

  據天台宗說法,佛有三身,即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報身佛盧舍那佛,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凈土)之身;應身佛(又稱化身佛)指佛為超度眾生,來到眾生之中,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特指釋迦牟尼之身。

  2.三世佛

  (1)橫三世佛

  又稱三方佛,體現凈土信仰:佛經稱,佛教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凈土(聖人所居佛國)之分。最著名的凈土為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分別為阿彌陀佛、藥師佛。中國佛徒大多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即我們人類現住的「穢土」,教主為釋迦牟尼佛。「娑婆」為「堪忍」之意。

  (2)豎三世佛

  又稱三時佛,從時間上體現佛的傳承關係,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正中為現在世佛,即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世佛,以燃燈佛(或以釋迦前一任佛迦葉佛)為代表;右側為未來世佛,即彌勒佛。佛經上說,約3900億年以前,釋迦牟尼前世未成佛時曾借花獻給燃燈佛,燃燈佛為他「授記」(預言他將來要成佛接班)。彌勒現在還是菩薩,據佛經說,他還在兜率天內院中(即彌勒凈土)修行。釋迦牟尼預言彌勒將在56.7億年後降生印度,在華林園龍華樹下得道成佛接班,並分批超度一切眾生,故稱未來世佛。

  3.彌勒

  彌勒音譯慈氏,相傳將繼釋迦牟尼之後為佛。寺院中彌勒造像有佛像、菩薩像(天冠彌勒)和化身像(大肚彌勒)3種。天王殿中供奉的「大肚彌勒」是已經中國化的化身像。相傳為五代梁朝時明州(今寧波)奉化人,名契此,其道場在浙江奉化岳林寺。

  (二)菩薩

  所謂菩薩,即指自覺、覺他者。寺院中常見的菩薩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1.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簡稱文殊菩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手持寶劍(或寶卷),象徵智慧銳利;身騎獅子,象徵智慧威猛,人稱大智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山西五台山。

  2.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棒,身騎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稱大行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四川峨眉山。

  3. 觀世音菩薩

  也稱為觀自在、觀世音等。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故又稱觀音。其左手持凈瓶,右手持楊柳,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人稱大悲菩薩。為普濟眾生,觀音可以示現三十三身。常見的還有海島觀音,又名渡海觀音。相傳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

  4.藏菩薩

  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地藏十輪經》),所以稱地藏王菩薩。又因其決心「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稱大願菩薩。手持錫杖,或手捧如意珠。相傳其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5.大勢至菩薩

  《觀無量壽經》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佛教還稱,其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相傳其道場在江蘇南通的狼山。

  (三)羅漢

  全稱為阿羅漢,即自覺者。佛教稱,他們已滅盡一切煩惱,超脫生死輪迴,並受到天人供養。寺院中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以至五百羅漢。還有中國民間傳說的濟公,也列在羅漢之中。

  (四)護法天神

  古印度神話中懲惡護善的人物,佛教稱之為「天」,是護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護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韋馱、二王尊、伽(qie)藍神等。

  1.四大天王

  佛經稱,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為一小世界。一小世界的中心為須彌山。環繞須彌山有七(圈)香水海和七(圈)金山,再外側為鐵圍山繞著大鹹海。大鹹海中分布著人類居住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即我們所居世界)、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四大洲各有兩個較小的中洲為兩翼。四大天王住須彌山山腰的犍陀羅山,各護一方天下,故稱「護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手握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手纏龍或蛇,有的另一手持寶珠(取龍戲珠之意);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寶傘,有時左手握神鼠。在天王殿內,四大天王像分列在大肚彌勒像的東西兩側。

  2.韋馱

  為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神將,佛經稱,他曾親受佛祖法旨,周統東、西、南三洲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稱「三洲感應」。漢化韋馱為身穿甲胄的少年武將形象,手持法器金剛杵。通常置於天王殿大肚彌勒像背後,臉朝大雄寶殿。考試大編輯整理

  3.二王尊

  指伽藍守護神密跡金剛和那延羅天。二王尊專門把守山門,中國民間俗稱為「哼哈二將」。

  4.伽藍神

  關羽是最著名的漢化伽藍神。關平成了其左脅侍,周倉成了其右脅侍。

  六、常用禮儀

  1.合掌

  亦稱合十。左右合掌,十指併攏,置於胸前,以表示由衷的敬意。

  2.繞佛

  圍繞佛而右轉,即順時針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圈、千圈,表示對佛的尊敬。

  3.五體投地

  也稱頂禮或五輪投地。「五體」(或稱五輪)指兩肘、兩膝和頭。五體都著地。為佛教最高禮節。第三節 道教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宗教,是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唐代以後,道教曾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和東南亞一帶。

  一、創立和發展

  (一)原始道教

  東漢順帝時,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自稱出於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書,同時吸收巴蜀地區的原始宗教信仰,創立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為早期道教。因後世道教尊張陵為天師(一說張陵自稱天師),故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張陵之孫張魯割據漢中20餘年。建安二十年(215),張魯歸降曹操,被拜將封侯,五斗米道獲得合法地位而影響日增。漢靈帝時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也屬早期的道教。

  (二)道教的貴族化

  魏晉以後,道教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仍然流傳民間,另一部分向上層化發展。後者以東晉神仙理論家葛洪、北朝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南朝劉宋廬山道士陸修靜與南朝齊梁間茅山道士陶弘景為代表。

  唐代統治者自稱是老子後裔,封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奉行崇道政策。北宋統治者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的做法,宋真宗稱趙玄朗為其族祖,奉作道教尊神,封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並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唐宋統治者的一系列崇道措施,對道教的貴族化發展起了促進作用。這時道士人數大增,宮觀規模日大,神仙系統也更為龐雜;經書數量益增,並彙編成「藏」,正式刊行;研究道經的著名道士和道教學者相繼出現,如唐朝呂洞賓,北宋的陳摶(tuan)、張紫陽等,他們對道教的發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道教兩大派系的形成

  道教真正成為教派,當從南宋和金元南北對峙之時開始。南宋偏安,在與遼金元南北對峙的形勢下,道教內部宗派紛起。新起的道教宗派,力圖改革教理,大多主張道、儒、釋三教結合;在修鍊方術方面,著重於內丹,強調精、氣、神的修鍊。金元以來至今,全國道教形成正一道與全真道兩大教派。

  1.正一道

  正一道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元以後,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派統稱。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篆」,此後江西龍虎山傳天師法篆的龍虎宗(正一派)、江西清江閣皂山傳靈寶法籙的閻(ge)皂宗(靈寶派)、江蘇句容傳上清法籙的茅山宗(上清派),皆統一於正一派,天師道從此亦名為正一道。其他如凈明、武當等支派均隸屬之。正一道的形成,事實上就是江南道教統一命名、統一歸龍虎山天師府領導,以天師為道首,並以此與北方的全真道相對。正一道集符策派之大成,以行符策為主要特徵(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奉持的主要經典為《正一經》。道士可不出家、不住宮觀,可具有家室,清規戒律也不如全真道嚴格。

  2.全真道

  全真道為金初創立的道教宗派,由重陽真人王喆創立於金初大定七年(1 167)。全真道以《道德經》(道經)、《般(bo)若波羅蜜多心經》(佛經)和《孝經》(儒經)為主要經典,主張道、釋、儒合一。在修行方法上,早期以個人隱居潛修為主,重內丹修鍊,不尚符籙,不事黃白之術(冶煉金銀之術),以修身養性為正道。在教規上,主張全真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不得蓄妻室,並制定嚴格的清規戒律。全真道彷彿教建立了叢林制度,各地全真道士雲遊至全真十方叢林,均可棲息學道。全真道的支派較多,屬於依託北五祖的有鍾離帝君鍾離權的正陽派、純陽帝君呂洞賓的純陽派、重陽祖師的重陽派等。此外,北宋時紫陽真人張伯端撰《悟真篇》傳紫陽派,本不屬全真道,因元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所傳,統歸全真道,後稱張紫陽所傳為南宗,王重陽所傳為北宗。王重陽死後,他的七大弟子,稱全真七子,分別在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繼續傳道,分別開創全真道7個支派,稱為北七真。其中以長春真人邱處機開創的龍門派勢力最大,至今全真道仍以龍門派人數最多。考試大收集整理

  二、教義

  教教義龐雜,但基本內容是:

  (一)「道」是「萬物之母」

  道教的基本教義,宣揚道是「萬物之母」,是宇宙萬物之中最核心的東西。

  (二)眾生均可修道成仙,長生不老

  道教相信道可以「因修而得」,視「道之在我之謂德」。因此,認為只要認真修道,就能「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按照這一眾生均可修道成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功和道術,如服食、行氣、房中術、守一、外丹、內丹以及齋醮、符籙、守庚申等。修鍊的目的是追求長生不老、肉身成仙、久視人間。

  三、主要供奉對象

  道教崇奉的神靈眾多,天神、地祗(qi)、人鬼皆受奉祀,信奉的主要神靈有神、俗神、諸仙。

  (一)尊神

  尊神是道教信奉的最高天神。

  1.三清

  道教最高層次神團:玉清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上清靈寶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太清道德天尊居大赤天之太清境。在道教中代表宇宙萬物創造的3個階段,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四御

  次於三清、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為總執天道之神;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地經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女神),執掌地道,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故有人稱之為「大地母親」),與執掌天道的玉皇大帝相配套。另一種說法,不包括玉皇大帝,加南極生長大帝(執掌人間壽天禍福),協助玉皇大帝。考試大編輯整理

  3.三官(三元大帝)

  指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有的道經稱,「三官」即指堯、舜、禹。三官大帝又稱「三元大帝」。

  4.四方護衛神

  四方之神,即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神。道教常以此四神為護衛神,以壯威儀。玄武亦稱真武帝君。北方的天神真武大帝受唐朝以來歷代王朝的崇奉。元代被晉陞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代被奉為護國大神。

  (二)俗神

  俗神,指流傳於民間而被道教信奉的神祗。

  1.媽祖,名林默,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相傳她生而神異,救助過不少海上遇難漁民和船隻,後在福建莆田湄洲島羽化升天。當地漁民在島上蓋廟祭祀。道教繼承民間傳說,把媽祖列為海上保護神。

  2.護法神將關聖帝君,即關羽,在宋代以後才名聲大振,因其為「忠、孝、義、節」的楷模而屢受皇帝褒封。儒家尊其為「武聖人」,佛家尊其為伽藍神,道教則尊其為關聖帝君。關公遂成為惟一受到儒、釋、道共同尊崇的偶像。

  3.王靈官,名王善,是宋朝薩真人(薩守堅)的弟子。後成為道教護法主神,專門鎮守道觀山門,鎮妖壓魔。其地位相當於佛教的韋馱。

  (三)諸仙

  仙是道教理想中修真得道、神通廣大的長生不死者,又稱神人或仙人。最初流傳的神仙多為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如赤松子、彭祖、廣成子、容成公、黃帝、王喬、西王母、東王公、玄女等。漢魏之後,多為道教人物之仙化,如安期生、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陰長生、王玄甫等;唐宋以降,則多為歷史人物被仙化,如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等。 四、經典和標誌

  (一)道教的經典

  《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唐玄宗開元年間編第一部道藏,以後歷代皆有纂修,北宋有《天宮道藏》,現存為明英宗、神宗時的《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

  (二)道教的標誌

  道教的標誌為八卦太極圖。

  五、主要稱謂

  男教徒稱道士,又稱道士先生。女教徒稱道姑,也可稱女冠。道觀的負責人可稱為方丈(全真派十方叢林)、住持、監院(俗稱當家的)。教外人對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統稱為道長。

第四節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7世紀初創立於阿拉伯半島的嚴格的信主獨一的宗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產生雖最晚,但距今也有1 300多年的歷史。伊斯蘭為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為「順服」,即順服惟一的安拉;教徒稱穆斯林,為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為「順服者」即順服安拉意志的

  一、創立和傳播

  (一)創立

  610年前後,阿拉伯半島麥加城的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先知」,得到了「安拉」的啟示,正式創傳伊斯蘭教。但是嚴格的一神崇拜,妨礙了古萊氏部落神殿中的多神崇拜,因而激起了麥加貴族們的強烈反對和迫害。穆罕默德被迫於622年7月16日率領其信徒前往麥地那,使麥地那成為伊斯蘭教的根據地,建立了宗教、政治、軍事三位一體的穆斯林繳社會組織——烏馬公社。後來,伊斯蘭教國家規定,以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曆法紀年的開始。630年,穆罕默德率軍打回麥加,迫使麥加貴族向伊斯蘭教讓步,廢除神殿中的360多座神像,只保留神殿,將其建成天房(克爾白)作為穆斯林朝拜的目標,並將神殿所在地改成禁寺。631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政教合一的國家初步形成,穆罕默德成為統一國家的宗教、政治和軍事三合一的首腦。632年,穆罕默德「歸真」(逝世),葬於麥地那。

  (二)在世界的傳播

  穆罕默德逝世後,隨著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和對外擴張,伊斯蘭教得到廣泛的發晨和傳播,大體經歷了四大哈里發、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4個歷史時期。

  哈里發,是推選產生的繼承人,擔任掌握統一國家宗教軍事政治大權的首領。661年,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被反對派刺殺後,敘利亞貴族擁護倭馬亞貴族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為哈里發,遷都大馬士革,從此哈里發變為世襲,開始了倭馬亞王朝,該王朝建成了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得到迅速傳播。伊斯蘭教在阿拔斯王朝幾個世紀統治期間,通過戰爭和商業活動,繼續向非洲西部、亞洲南部、中部以及東南亞更廣闊的範圍傳播。14至15世紀土耳其人在西亞建立奧斯曼帝國,16世紀初向東西方進行武力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奉伊斯蘭教為國教,該教獲得進一步的傳播,並通過海路、陸路商業活動傳到東南亞各地,使伊斯蘭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三)主要教派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教內部圍繞繼承權問題發生了爭論,以致逐漸分裂成兩個相對獨立的主要派別,後來發展為宗教教派,延續到現在。這兩個主要派別就是遜尼派和什葉派。

  1.遜尼派

  全稱遜尼和大眾派,原意為「遵守遜奈者」,自稱正統派。該派流傳很廣,是伊斯蘭教中人數最多的一派,目前世界上90%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我國的穆斯林,大多也屬於此派。

  2.什葉派

  原意為「追隨阿里的人」,專指擁護阿里的人,是主張世襲的合法主義者派,並且成為伊斯蘭教教派中最善於秘密活動的教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科威特、巴林、巴基斯坦、印度、葉門等國,約佔穆斯林總人數10%,是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是人數較少的一派。什葉派內部分為若干支派。中國有些少數民族信仰什葉派。

  二、在中國的傳播

  唐永徽二年(651)起,伊斯蘭教經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兩條路線由大食(今阿拉伯)傳人中國中原地區與東南沿海。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連續未斷,經歷了傳入、流行和中國化3個階段。

  (一)傳入中國

  伊斯蘭教於唐代傳人中國。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大食國派使者來長安朝貢,是唐與阿拉伯交往的起點。在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怛邏斯之戰中被俘的杜環在《經行記》中第一次記載了伊斯蘭教,稱為「大食法」。唐至德二年(757)為鎮壓「安史之亂」向大食借兵千餘人,皆「住唐」未歸。唐貞元三年(787)七月宰相李泌清理

  長安「胡客」4 000餘人,都願為「唐臣」,此為中國第一批穆斯林。

  8世紀中葉以後,不少阿拉伯人集居在長安、洛陽、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城市,後與中國人通婚,其後裔聚居在一起,保持著共同的宗教信仰習俗,建立了蕃坊制度,設立清真寺,逐漸成為中國的穆斯林。

  (二)在中國流行

  元代伊斯蘭教在中國迅猛發展,不僅穆斯林人數多,而且遍及全國各地。元朝政府設專門管理伊斯蘭教事務的機構「回回掌教哈的所」,設回回國子學進行教育。同時為適應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建築了更多的官修清真寺,規模較大的清真寺還設掌教,負責傳呼禮拜、執掌教法和管理寺務等。從10世紀中葉起,中亞伊斯蘭教進入新疆地區,天山南北的各民族開始由信仰佛教改信伊斯蘭教,後來擴及全疆。13世紀以後,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西征,帶回了大批阿拉伯、波斯、中亞的工匠、士兵。這部分伊斯蘭教信徒,起初主要分布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後漸漸遍布全國各地,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點,具有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

  (三)伊斯蘭教中國化

  明清時期,特別是明末清初,我國境內的伊斯蘭教出現了新的變化,即伊斯蘭教的中國化趨向:

  1.經堂教育制度

  經堂教育制度是伊斯蘭教在清真寺內附設學校,培養中國伊斯蘭教宗教職業人才的制度。它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起初流行於陝西,逐漸推廣到河南、山東及其他各省。

  2.文譯著的出現

  伊斯蘭教學者的漢文譯著活動活躍。著名學者有明清之際的王岱輿、馬注、劉智、馬德新等,他們都受過儒家文化熏陶,被稱為「中阿兼通」、「長攻儒者之學」、「學通回教」的學者。他們在著作中大量吸收和改造了儒釋道各家的概念,將伊斯蘭教教義同中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思想相結合,使伊斯蘭教的神學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伊斯蘭教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更深地紮下了根,將伊斯蘭教演化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即伊斯蘭教的中國化。考試大整理

  3.中國門宦制度的產生

  中國門宦制度是清初在我國西北地區開始形成的,是一種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與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相結合的封建家族式的神秘主義宗教制度。

  (四)中國伊斯蘭教教派

  中國伊斯蘭教,除新疆少數民族如塔吉克族有什葉派外,在中國其他地方並無明顯派別之分,都自稱是遜尼派。

  三、信奉對象

  安拉(即真主或主),是伊斯蘭教信奉的獨一無二的主宰,惟一的創造宇宙萬物、主宰一切、無所不在、永恆惟一的主。伊斯蘭教不設偶像。

  四、教義

  伊斯蘭教的教義由3部分組成:

  (一)六信

  伊斯蘭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六大基本信仰,簡稱「六信」,即:

  信安拉,安拉是宇宙惟一的主宰。

  信天使,天使是安拉用光創造的一種妙體,受安拉差遣監視人類,記錄人們行為,懲處不信者。

  信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封印」使者、人間的先知。

  信經典,《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經典。

  信前定,世間一切事物均由安拉前定。

  信後世,「死後復活」、「末日審判」。

  (二)五功

  伊斯蘭教教規,即宗教儀式和義務。穆罕默德在傳教中,為了堅定信仰,規定了教徒必須嚴格遵守的宗教制度,稱為「五功」:

  念功,背誦「安拉是惟一的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表白自身信仰。

  拜功,穆斯林每天五次朝向麥加方向禮拜,每周一次聚禮(星期五),每年兩次會禮(開齋節和宰牲節)。

  齋功,凡是穆斯林(病人、旅客、懷孕和哺乳期婦女除外)都必須在每年伊斯蘭教曆9月全月齋戒,每天從日升到日落,禁絕一切飲食。到伊歷十月初新月初出現開齋。

  課功,以納天課的名義,穆斯林繳納定量財產稅。

  朝功,即朝覲,凡條件允許的穆斯林,不分性別,一生中應去麥加聖地朝覲一次。朝覲者必須受戒。在受戒期間朝覲者不得互相辱罵、爭吵、行房事、殺生、狩獵、拔草、折樹等。經過朝功者,在名字前冠以「哈吉」以示榮譽。

  (三)善行

  穆斯林必須遵循善行的道德規範。 五、經典和慣用圖形

  (一)經典

  伊斯蘭教的經典為《古蘭經》和《聖訓》: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古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誦讀」,伊斯蘭教國家把《古蘭經》奉為聖典,成為伊斯蘭教社會穆斯林生活中的準則,穆斯林國家立法的最高依據。

  《聖訓》又名《哈迪斯》,是穆罕默德的言行錄,是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發表的有關宗教和社會政治主張的言論。系《古蘭經》的補充和注釋,是穆罕默德的言行和穆罕默德認可的教門弟子言行的集錄,是僅次於《古蘭經》的伊斯蘭教的重要經典。

  (二)慣用圖形

  伊斯蘭教的標誌性慣用圖形是新月。

  六、主要節日和習俗

  (一)節日

  伊斯蘭教主要有聖紀節、開齋節(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和宰牲節(波斯語稱為古爾邦節)3大節日。

  1.齋節

  在新疆稱肉孜節。穆斯林在伊歷9月內齋戒。齋月最後一天登高眺望新月,見月的次日即行開齋,為開齋節。若未見新月,則順延,但不得超過3天。

  2.宰牲節

  又名古爾邦節,在伊歷12月10日,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在中國,是穆斯林最大的節日。據傳,易卜拉欣受安拉「啟示」,命他將兒獻祭,以考驗其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遵命執行時,安拉又命以羊代替,遂產生宰牲節。穆斯林每逢此日舉行會禮,互相拜會,宰牛、羊、駱駝,互相饋贈以示紀念。

  3.聖紀節

  又稱聖忌日,在伊歷3月12日。相傳為穆罕默德誕生和歸真(逝世)的日子。那天舉行聖會,誦讀《古蘭經》,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業績等。

  (二)主要習俗禁忌

  1.禁忌偶像崇拜

  伊斯蘭教認為安拉不是實體,沒有形體特徵,不可能有他的肖像或塑像。所以,穆斯林禁忌一切偶像崇拜。

  2.大凈與小凈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做禮拜前必須做大凈或小凈。小凈是拜功的先決條件,做小凈必須先念經文,然後再手持「湯瓶壺」,依次清洗教義規定的身體的某些部位。大凈是自頭至腳依次洗遍全身。如在沙漠,可用沙洗臉和手等。

  3.飲食禁忌

  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嚴格,穆斯林飲食極注重潔凈,不食豬肉,不食自死動物,不食動物血液,不食非誦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禁止飲酒。牛羊等必先經阿訇誦安拉之名宰後才能食用。

  4.服裝禁忌

  伊斯蘭教認為,穆斯林男子從肚臍到膝蓋、婦女從頭到腳都是羞體,禁止觀看別人的羞體,違者犯禁。男女穆斯林必須穿不露羞體的衣服。

  5.待客

  敬茶、端飯、握手均用右手,用左手被視為不禮貌。

  6.婚姻

  伊斯蘭教不主張獨身主義,反對強迫和買賣婚姻,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的婚姻有一定限制。

  七、主要稱謂

  伊瑪目,即教長。一般用於稱呼清真寺的教長。

  阿訇,指主持清真寺教務者,一般有數名。其中擔任教坊最高首領和經文大師的分別稱作「教長阿訇」和「開學阿訇」。

  毛拉,對伊斯蘭學者的尊稱。新疆地區有些穆斯林對阿訇也稱毛拉。第五節 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奉耶穌基督為核心的各個宗教派別的總稱。基督為「基利斯督」的簡稱,意指上帝所差遣的救世主,為基督教對耶穌的專稱。基督教為世界上擁有教徒最多的宗教。

  一、創立與發展

  根據《聖經》的記載,相傳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的拿撒勒村人耶穌創立。大約公元1世紀30年代耶穌創立基督教,之後向巴勒斯坦地區和以色列傳教。當他和門徒前往耶路撒冷時,為第十二位門徒猶大以30元錢所出賣,被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以「猶太人的王」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復活,多次向他的門徒顯靈。復活後40日升天,坐在上帝的右邊,到世界末日時將再度下降人間,按上帝的意志拯救人類,審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並建立「千年王國」。耶穌的受難是因十二門徒中猶大的出賣造成的,受難之日為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有13人,所以西方人忌諱「13」,並將13日又遇星期五視為凶日。

  初期基督教徒大多數是被統治者,因受到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對統治者極端仇恨。但是教徒們又覺得無力改變現狀而寄希望於基督再度降臨人世間,為自己復仇和伸張正義。這個時期的基督教稱為原始基督教。公元4世紀,由於中上層人士滲入並取得教權,從而基督教主張效忠、順從執政者。羅馬帝國當局對之由迫害改為利用,於392年將該教定為國教,基督教遂成了統治者的工具和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正統教會曾成為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從而得到了迅速發展。近代,基督教各派曾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利用,成為對外侵略的工具並傳播到世界許多地區。

  二、主要教派

  在基督教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大的分裂,形成3大教派。

  羅馬帝國的分裂導致基督教東、西分裂。基督教第一次分裂由爭奪教權而引發生在公元11世紀中葉。1054年最後分為: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正教,

  簡稱東正教;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公教,也稱加特力教,中國譯為天主教。

  公元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宗教改革運動,基督教產生第二次分裂。

  這次從天主教內部分離出新的宗派,反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不接受教皇的支配,不承認天主教的某些教義,稱為抗羅宗,中國稱為基督教新教,又稱為耶穌教,或基督教。新教後來又分化為繁多的派系,主要有路德宗、加爾文宗和安立甘宗

  三、在中國的傳播

  從7世紀30年代起,基督教傳人中國,並在中國斷續傳播。

  (一)唐朝的景教

  唐貞觀九年(635),流行於中亞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由波斯傳人中國的唐朝都城長安(今西安市),稱為景教。經200多年,於會昌五年(845)唐武宗崇道滅佛時,與其他宗教一起遭到厄運,景教徒3 000餘人被勒令還俗。此後景教在內地絕跡,只留下了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及甘肅敦煌文書中的7種關於景教的

  (二)元朝的也里可溫教元朝,基督教第二次在中國傳播,是指景教在元朝的復興和羅馬天主教來華傳教。基督教徒蒙古語為也里可溫,意思是有福緣的人或信奉福音的人。基督教稱為也里可溫教,或十字教。教堂稱為十字寺。元朝設崇福司(後稱崇福院)專管該教事務,並在北京等地建立教堂傳教,使該教成為僅次於佛道二教的宗教。隨著元

  (三)基督教三大派相繼傳人中國

  明清之際,以1582年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來華為標誌,基督教開始了在華的第三次傳播。西方傳教士通過結交中國知識分子與地方官員,覲見皇帝,學習中孽傳統文化,介紹西方古代科技知識,在華展開廣泛而深入的傳教活動,取得明顯效果。後來由於東西方文明的衝突、天主教內部爆發「中國禮儀之爭,,以及羅馬教皇和清朝皇帝的干預,導致雙方直接衝突。雍正遂宣布禁止基督教傳教、驅逐傳教士。但卻於1712年跟俄國簽訂《中俄恰克圖條約》,使俄國東正教取得了在華俄羅斯人中的合法傳教權。英國傳教士馬禮遜自1807年來華以後,基督教新教也傳入中國。考試大收集整理

  (四)鴉片戰爭以後基督教各派在華傳播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西方基督教各派取得了在中國傳教、建造教堂的特權。基督教各派傳教士蜂擁來華,在不平等條約保護下,跟外國侵略勢力聯繫在一起,在華強行傳教。

  (五)中國當代基督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於外國反動教會勢力持敵視中國革命的態度,逼迫中國基督教各派愛國信徒割斷了跟國外教會機構的聯繫,於是基督教各派愛國信徒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道路。 四、信奉對象

  基督教宣稱,上帝(天主)只有一個,但包括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三者雖各有特定位格,卻完全同具一個本體,同為一個獨一真神,而不是三個神,故三位一體。

  五、教義

  在基督教各派中,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的教義上雖有所差異,但如下的基本教義是相同的:

  相信上帝(亦譯為「天主」或「神」)創造並主宰世界,上帝創造一切,包括創造地球和人。

  相信人乃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造,但因其背叛上帝而陷入「原罪」之中無法自救,人類只有懺悔,信仰三位一體的「聖靈」使人知罪、悔改和成聖。

  相信天堂是極樂世界。信仰上帝而靈魂得救者都能升人天堂。不信仰上帝、不思改悔的罪人死後靈魂受懲罰下地獄。天主教和東正教還為既不能升天堂又不能下地獄者設煉獄,暫時受苦,煉凈靈魂,罪惡贖完,可再升入天堂。

  六、經典和標誌

  (一)基督教的經典

  基督教的經典為《聖經》,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組成。

  (二)基督教的標誌

  基督教標誌為十字架,象徵耶穌受難。基督教各派都尊十字架為信仰的標誌,以示信仰耶穌的主張和學說。

  七、主要節日

  復活節(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紀念耶穌釘死十字架後第三日「復活」。

  聖誕節(每年12月25日),紀念耶穌的誕辰。

  八、主要稱謂

  天主教最高首領稱教皇或教宗;最高級主教稱樞機主教(俗稱紅衣主教);管理一個教省的負責人稱大主教;管理一個教區的負責人稱主教;管理一個堂區的負責人稱神甫(司鐸)。離家進修會的男教徒稱修士;離家進修會的女教徒稱修女。

  東正教最高首領稱牧首;重要城市的主教稱都主教;地位低於都主教的稱大主教;教堂負責人也有稱主教或神甫的。修士、修女稱呼同天主教。

  新教稱教區負責人為主教,教堂負責人為牧師。修士、修女稱呼同天主教。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很系統的了解各種宗教文化和歷史?
為什麼人們沒見過佛、菩薩、耶穌,卻死心塌地的相信他們的存在呢?
LGBT群體可以成為基督徒嗎?
基督教對達爾文持什麼態度?

TAG:中國 | 文化 | 宗教 | 宗教文化 | 中國宗教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