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粉刺(痤瘡)的辨證論治

粉刺(痤瘡)的辨證論治

本病是在顏面胸背等處發生炎症性丘疹,擠之有米粒碎樣白色粉質而得名,又名肺風粉刺。現代醫學稱為痤瘡。好發於青年男女,青春期過後大都自然痊癒。

【病因病機】

本病由於肺經風熱,熏蒸於肌膚或過食油膩辛辣之品,脾胃蘊濕積熱,外犯肌膚而成,此外沖任不調,亦可導致肌膚疏泄功能失暢而發。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因皮脂分泌過多,再繼發細菌感染而致。

【辨證】

皮疹好發於顏面、上胸和肩、背等皮脂發達的部位,初為針頭大小的位於毛囊口的炎症丘疹,有的為黑頭丘疹,可擠出乳白色粉質物,繼續發展,則可產生膿皰、結節、囊腫,甚至疤痕,皮疹可散在頒布,也可非常密集,病程緩慢,一般在發育期過後有自愈傾向。本病臨床上常可分為三型:

㈠ 肺經風熱型 顏面膚色潮紅,以丘疹損害為主,可有膿皰等,舌尖紅,苔薄黃,脈數。

㈡脾胃濕熱型 顏麵皮膚油膩不適,皮疹有丘皰疹或者膿皰、結節等,常伴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濡數。

㈢ 沖任不調型 病情常呈周期性變化,與經期變化關係密切,並可伴有月經不調或痛經,舌質黯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治療】

本病有自愈傾向,輕者可不必治療。平時可適當用熱水肥皂洗臉,以減少油膩;少食脂肪、糖類,忌食辛辣食物和飲酒,多吃瓜果蔬菜,保持消化良好,防止便秘。

一、內治

1、肺經風熱型宜疏風清肺,用枇杷清肺飲加減,可選加白花蛇舌草、魚腥草等。

2、脾胃濕熱型宜清化濕熱,用茵陳蒿湯加減,可選加苦參、火炭母、鳳尾草等。

3、沖任不調型宜調攝沖任,疏肝解郁,用逍遙散加減,可選加丹皮、紅花、生地黃、益母草、凌霄花等。

二、外治

常用顛倒散或三黃洗劑。

來源: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外科學》(中醫專業用)1980年版

附:

1、枇杷清肺飲(《醫宗金鑒》)

人蔘、枇杷葉、甘草、黃連、桑白皮、黃柏

2、茵陳蒿湯(《傷寒論》)

茵陳蒿、山梔子、大黃

3、逍遙散(《局方》)

柴胡、白芍、當歸、白朮、茯苓、炙草、生薑、薄荷

4、顛倒散(《醫宗金鑒》)

大黃、硫磺等分

5、三黃洗劑(經驗方)

大黃、黃柏、黃芩、苦參等分

以上辨證論治雖然比較權威,但相對簡單,臨床應用時仍有未盡之感。下面這一分型論治的版本就比較豐富、適用些。

痤瘡的中醫辨證論治

痤瘡,中醫學稱之為「粉刺」,俗稱「青春痘」,是皮膚科臨床中的常見病,依據皮疹的嚴重程度可分為尋常型和囊腫性、結節性和聚合性痤瘡,依據年齡階段又分青春期痤瘡和青春期後痤瘡。痤瘡臨床表現較為單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腫、結節等癥狀,但痤瘡的證候候較複雜,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現就妄投寒涼藥物,治療上應遵從辨證論治原則,抓住病機的基本特點,分清疾病的寒、熱、虛、實,局部辨證與整體辨證相結合。根據臨床經驗,應用中醫辨證論治治療,同時參考患者的年齡、癥狀、發病部位等,效果顯著。

1.肺胃熱盛

中醫學認為,面鼻為肺胃二經所主,若素體陽熱偏盛,肺經鬱熱,又復受風邪(風易襲上位),則發「肺風粉刺」;肺與大腸相表裡,若腑氣不通,濕熱上攻於面部,則亦發痤瘡。

此型最常見於炎性痤瘡,患者常處於青春期,皮疹好發於顏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損以紅色丘疹為主,個別上有膿頭,癢痛相兼,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滑或滑略細,大便乾結。採用「以瀉代清」的治法,通腑實,瀉肺經風熱,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白花蛇舌草30g、重樓20g、生山楂30g、澤瀉20g、枇杷葉15g、蜜桑白皮15g、黃芩10g、丹參20g、生大黃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熱,加女貞子20g、旱蓮草20g,涼血兼調節激素水平;如葯後便溏,去生大黃,加炒枳實15g,減緩藥性,如額部皮疹較多,加服導赤散,如兩頰部皮疹較多,加廣鬱金20g,疏肝行氣。

2.濕邪蘊結

從臨床癥狀上看,面部油膩是痤瘡最常見的皮損表現,源於青春期素體生機旺盛,用西醫來解釋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過多,而皮脂的堆積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減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療的重點。中醫學認為油脂與「濕」有關,而濕邪的來源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邪內生。第二,腎陽虛衰,無以溫運脾陽,導致水濕停聚。濕邪蘊積日久則成痰,形成結節、囊腫;濕郁化熱,熱盛肉腐則成膿,形成膿頭。因此,臨床治療應分別以健脾利濕、溫陽化濕、清熱除濕、消積導滯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癥狀為面部出油較多,常處於青春期,皮疹好發於顏面部,皮損以紅色丘疹、粉刺為主,平素麵部較油膩,以「T」字區為重,癢痛相兼,舌淡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滑,二便調;如皮疹發病部位以口周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陳湯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麥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澤瀉20g、陳皮15g、虎杖15g、生白朮15g(如大便溏改為炒白朮)、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為主,可加梔子15g、藿香15g(瀉黃散化裁),瀉脾經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風15g、羌活15g,乾薑10g,昇陽除濕,如粉刺較多,加清半夏15g、浙貝母30g、牡蠣30g,化痰軟堅。

3.沖任失調

本型常見於青春期後發病的患者。沖任隸屬於肝腎,月事來潮前,經血充盈,易為肝氣所激惹,氣有餘便是火,火性炎上,煉津為痰,形成痤瘡,故患者皮損常經前加重。腎主封藏,肝腎藏泄失調,可致月事紊亂,內分泌失調而發痤瘡。腎有陰虛、陽虛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熱,盜汗等全身癥狀多由於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陰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涼,行經腹痛,月事有血塊,多屬腎陽虛,虛陽浮越,治以清上溫下,引火歸原。又因肝腎同源,故在治療上應兼顧彼此,滋腎陰不忘清肝火,溫腎陽同時暖肝陽。

此型皮損集中在顏面部,以暗紅色的丘疹、結節為主,時有疼痛,舌淡苔薄白,脈滑或細,伴有月經不調,常夾雜血塊,治以調攝沖任,當歸芍藥散和二仙湯加減:當歸15g、白芍15g、生白朮15g、茯苓20g、清半夏15g、白芷15g、益母草20g、仙茅15g、仙靈脾15g、巴戟天20g、黃柏15g、知母10g。如以結節為主,加浙貝母30g、生牡蠣30g、夏枯草15g、蜈蚣1條,通絡軟堅散結。

4.熱毒壅盛

毒有風毒、濕毒、瘀毒、熱毒、火毒等分別,《內經》中提出了毒「皆陽熱亢極之證」,暴發性痤瘡發病急、來勢迅猛、熱火癥狀明顯,符合中醫「火毒」的致病特點。

此型患者發病比較急,臨床癥狀較重,面部油膩,皮損以結節、囊腫、膿腫、黑頭粉刺為主,屬於西醫囊腫性、聚合性痤瘡範疇。部分患者伴有頭部穿鑿性毛囊炎(中醫稱之為「螻蛄癤」)、腋下化膿性汗腺炎,舌紅,苔薄黃或膩,脈滑或小數。此類患者皮損以化膿性表現為主,治療上應從瘡瘍病入手,投以大劑涼血清熱解毒藥物,兼以涼血、祛濕、軟堅散結。方以五味消毒飲合仙方活命飲化裁:金銀花30g、連翹15g、公英30g、紫花地丁20g、白芷20g、浙貝母30g、天花粉20g、茵陳15g、當歸15g、炙乳香15g、陳皮10g、生甘草10g。如皮膚瘙癢,加防風15g、羌活15g,疏風止癢,兼以勝濕(風能勝濕);如膿腫、結節較多,加甲珠10g、皂角刺20g、蜈蚣2條,破血軟堅;如大便乾結,加生大黃15g,瀉下通便,祛瘀生新。可配合外用金黃散箍圍消腫,如膿腫形成,需配合手術切開排膿。

5.上熱下寒

此型患者多處於青春期,顏面發炎性丘疹,平素手足涼,行經腹痛,舌淡薄白苔或舌尖邊有瘀斑,脈滑或細或緩,大便溏或時便干。源於素體陽虛,虛陽浮越於上而發病,採用「引火歸原」的治法,清上溫下,交泰丸合少腹逐瘀湯加減:重樓20g、黃芩10g、黃連10g、川牛膝15g、鹽茴15g、肉桂5g、赤芍20g、丹參15g、鬱金20g、生甘草10g。如便溏,加乾薑10g、茯苓20g,溫中止瀉;如便干,加當歸15g、玄參15g,清上焦浮游之火兼以通便。

另外,在治療上還應考慮發病部位酌情用藥。發病部位在額部的屬心,常由於心火亢盛所致,又心火下移於小腸,故臨床常見小便黃。左頰候肝,右頰候肺,故發於面頰部的常由於肝火犯肺所致。口周屬脾,常由於脾胃濕熱所致。背部為陽明經所主,常由於陽氣虛不能衛外所致。


推薦閱讀:

中醫對痤瘡的認知
痤瘡的九種中醫治法
粉刺痘痘反覆長!到底要怎麼去除??
激素臉反覆過敏怎麼辦, 偏方可以治療好激素臉嗎?
曲艷琳痘臉蛻變記

TAG:痤瘡 | 粉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