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上海_歷史篇】——「外灘源」之休閑街

在外灘的南京路往北的一條路「滇池路」左轉往西走,那是夾在和平飯店和中國銀行中間的一條不起眼的小馬路。

從中山東一路口朝西走去,你會發現,左側的和平飯店是一幢鋼架結構的大樓。建築外形簡潔明朗,具有美國芝加哥學派的風格。外牆除九層及頂層用泰山石面磚外,其餘均採用花崗石砌築,立面用垂直線處理。從滇池路朝和平飯店的東側面看,它的垂直韻律更是明顯,特別是一扇扇拱形的鑄鐵大窗,半圓的橫框中間雕有精細的圖案,別有一種歐洲宮殿的氣派與華貴;右邊的中國銀行大樓儘管從建築風格來看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鋼框架結構建築,但是整個外牆鑲以平整的金山石,大樓的側面也是以垂直的線條處理,間隔著一個個黑漆格棱的長窗,有一種歐洲建築理性排列的韻律。走在滇池路上,很有那種走進歐洲老電影的感覺,又有一種穿行在大峽谷中間的感覺,海關大樓的鐘聲在這裡彷彿會盪起悠揚的回聲,一種低調的異域風情始終在心底迂迴。兩邊有垂直線處理的灰色花崗石大樓太高了,讓人有不便顧遐的感覺,於是前方那幢具有濃烈英國色彩風格的仁記大樓一直勾引著我的視線。

路口的這幢滇池路100號,是原「仁記洋行大樓」。這幢英商建造於1908年的仁記洋行大樓真是美得有點奢華,坐北朝南,高三層,轉角處為四層。沿街轉角處塔樓為立面構圖的中心。主入口處布置在沿馬路,立面用清水紅磚砌築,白石灰勾縫,在分層處常用腰線,砌工橫豎挺直,縫道整齊。

這幢樓房的轉角處還用愛奧尼克柱裝飾,整幢建築立面上圓拱、孤拱的表現手法不斷出現。特別是柱頭等磚雕花飾做工細膩,窗間牆上均用古希臘古典柱式作裝飾。所以不論遠觀還是近看,這幢建築既有令人眼花繚亂的花飾,也有理性規範的橫豎線條,那清水紅磚的外牆既給人一種華麗奢侈的感覺,又有一種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所以這樣精美的建築歷經時光的淘洗,仍然頑強地佔據著人們的視野,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了。

滇池路最初叫仁記路,就是因為仁記洋行是這條馬路上的代表性建築,從外灘邊拐進這條路,最先看見的就是仁記洋行的大樓。仁記路在仁記洋行時代也是一條銀行、商鋪洋行林立的馬路,仁記洋行創建成於1843年,主要經營生絲、茶葉、紙張、木材、五金等進出口業務。在仁記洋行的隔壁是英商業廣地產有限公司,這是一幢樓高四層,磚木結構,清水紅磚牆,門窗洞口進深較大,外觀厚實,立面外牆磚工細膩,南入口門洞為疊澀式樣的大樓。業廣地產有限公司成立於1888年,除直接經營地產賣買外,也兼營代客買賣房地產。

電影《梅蘭芳》中導演選擇了上海外灘邊最具歐陸風情的滇池路,這裡經過精心裝飾,一條1930年代的紐約大街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看完滇池路的這二幢建築,我折回來到圓明園路,一路走去,旁邊的建築還都在裝修開發中,這裡以後將又是一個新時尚的地標。

位於圓明園路97號的安培洋行大樓,1908年建造。

這也是圓明園路上的保護建築之一,四層磚木混合結構,立面局部採用變形的古典裝鈽、入口開間強調豎向構圖清水紅磚牆磚工精細。

老建築映襯著新安裝的歐式路燈,更覺得協調一致。

再往前走,是一幢名字來源於此路的老公寓房子:圓明園公寓。

圓明園公寓重現了1900年至1910年的維多利亞建築風貌,公寓不算大,兩個三角牆由中間廊連起來。

轉角處的圓頂門也很特色。

繼續往前走,緊挨著的圓明園路133號是原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

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建於1927~1933年,由滬上華籍著名建築師李錦沛設計。建築坐西朝東,九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佔地面積為89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834平方米。 大樓外貌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影響,裝飾紋樣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立面勒腳為石刻蓮瓣須彌座,窗裙和壓頂飾假石回紋,入口門楣為石刻勾頭滴水批擔;室內飾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璽彩畫,十分精緻。其中的基督教女青年會圖書館,1923年開設,藏書4000冊。在女青年會的牆面上還能找到「爾識真理,真理釋爾」的會訓,但刻碑年久風化嚴重。

下一幢是圓明園路149號,建於1927年的哈密大樓,為什麼有這樣的稱呼網上也無從查找。

接著是圓明園路169號的協進大樓,建於1923年。

協進大樓是由會差建築繪圖事務所設計,建築共6層,立面為折衷主義風格。主入口大廳樓梯間有時代特徵,樓梯為鑄鐵制,木門玻璃劃分有一定特色。

協進大樓曾是中國基督教和中國民眾本身統一的象徵,民國時期長期作為基督教協進會大樓使用。當時,國民基督委員會佔據了整個三層樓,其餘部分則被不同宗教教派的各個組織使用,它們包括:美國聖經學會,蘇格蘭聖經學會,倫敦聯合學會,中國長老會和美國紅十字會。

在大樓旁邊緊挨突出的那幢便是蘭心大樓。

蘭心大樓是外僑在上海最早的劇場蘭心戲劇院的舊址。當時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滬辦事處就設在此處。大樓為七層鋼筋混凝土結構,1927年竣工。佔地面積1326平方米,建築面積9105平方米。褐色面磚飾面,裝飾簡潔清麗;主入口處略前出,飾齒狀隅石,層間窗洞置連續式平拱鋼窗,橫線條韻味感強;頂部挑出陽台飾愛奧尼式柱和山牆花裝飾,塔樓飾拱劵、劵心嵌鎖石。整幢大樓呈現出現代主義風格並局部帶有新古典主義裝飾。

近路的盡頭是真光大樓,圓明園路北端最後一個保護建築。真光大樓(浸信會大樓Chinese Baptists Publication Building),它和與其平行的虎丘路128號廣學大樓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Building,都是鄔達克於1930年至1932年設計完成的,它們是一對聯體姐妹樓。

真光大樓是美國基督教中華浸信會的所在地,故以宗教機構名來命名的。後來,該教會機構創辦傳道刊物《真光》,就以此刊物名命名為真光大樓。真光大樓內曾進駐過諸如福音書局、中華浸會書局、滬江大學等重要機構。

它也是滬上著名匈牙利籍建築師鄔達克的設計(鄔氏在該樓的設計中轉變為一位追求建築新風格的先鋒建築師。),由洽興營造廠建造,八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3347平方米,1930年竣工。平面都為L型,連結成U型;裝飾藝術派風格,立面以銳角狀豎線條裝飾,出女兒牆收頭;外牆為褐色面磚飾面;窗間牆平面處理成鋸齒形,在立面上形成強烈的豎線條;兩個方向入口採用不同的處理手法。

其大片深褐色與少量乳白色面磚交替砌築的外立面,以銳角狀直線條裝飾,建築造型採用了頂部層層後退,中間高起部分作幾何裝飾的處理手法,使得整幢大樓風格統一,又富於變化——是美國裝飾藝術派摩天樓風格的典型代表。

這條街現在還在修繕中,不過幾幢保護建築外面都已修飾一新。目前這些剛修繕好一年的老建築都還基本空關著,像是一群沒有靈魂的老殼子。但這裡吸引著眾多的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期待著早日成為時尚休閑的好去處。


推薦閱讀:

我的上海夢(32)
上海不為人知的秘境,竟然藏在外灘的鐘聲里 | 城市漫步004
上海大眾新車型匯總 斯柯達版朗逸領銜
天津落戶新政出台真的是零門檻落戶嗎?
上海文廟一帶為什麼動漫店很多?

TAG:歷史 | 上海 | 外灘 | 休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