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篇文章點出了互聯網思維的本質(超長好文)

作者:張天一,伏牛堂創始人,北大1898咖啡聯合創始人。2014年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用10萬元開始創業,迅速將伏牛堂打造成國內有代表性的社群經濟型企業。業餘愛好寫作,著有《六道輪迴-歷史上的亡國名君》《90`s:不為烏合不從眾》,新書《伏牛傳》已經出版。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伏牛傳》一、引子:從海權和陸權之爭看互聯網時代如今我們一談起互聯網思維,很多人就把它等同於互聯網營銷。但我會說,對任何事物都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要理解互聯網對實體企業的影響,首先必須看各個行業面臨的轉折。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轉折呢?我認為這是一個傳統行業的大變局,就像當年人類從陸權時代過渡到海權時代。當然,這本書我會更多地結合我的經驗,從餐飲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行業來窺視互聯網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先聊聊歷史。從蒙古帝國到大英帝國:海權幹掉陸權我們知道在工業革命和英國崛起以前,人類的大部分帝國都是絕對的陸權帝國。關於陸權時代,首先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就是法國人勒內·格魯塞寫的《草原帝國》。這本書曆數了匈奴、突厥、蒙古等幾個人類文明史上有名的游牧民族。當我讀到蒙古帝國部分的時候,不由得被當年蒙古的盛況所吸引:這個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一個陸權帝國,疆域面積達到了3000萬平方公里。當初的黃金家族為了統治如此廣袤的土地,在疆域內設置了數百個城市和幾千個軍事據點。可遺憾的是,短短的數十年內,這樣的一個帝國就四分五裂了。這就是最大的陸權國家的下場。那麼海權帝國呢?1898年的大英帝國是怎麼做到統治世界的呢?它沒有像蒙古那樣到處設立據點、攻城略地,英國只是在全球範圍內布置了不超過100個海外軍事基地來為它的艦隊提供補給,便搞定了這一切。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從陸權到海權,陸權強調絕對佔領和絕對控制,這個模式就比較笨重,而海權則簡單多了,利用海洋的機動性,就編織了自己的勢力網。這段歷史一讀,我就覺得其和傳統時代與互聯網時代的轉變是一樣的,於是有了如下思考:從傳統商業時代到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和從陸權到海權的演變有著很大的類似之處嗎?例如,諾基亞和蘋果,諾基亞講究絕對控制,它的思路基本是垂直整合,設立了很多工廠來為自己做各種供應鏈的事情。蘋果則到處請人代工,基本上笨活自己都不幹,也不要求絕對控制,主要把精力放在產品和營銷上面。仔細一看,諾基亞不就是陸權模式嗎,蘋果不就是海權模式嗎?蘋果模式的結果就是整個公司的柔韌性極強,以控制弱化為代價增加了公司業務的機動性。這都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商業現象。可是,我真正想帶著大家探究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為什麼互聯網思維會在中國甚囂塵上?接下來我們就聊聊我所理解的互聯網的時代本質。二、互聯網模式的本質:產能過剩時代的賣貨學問談起互聯網思維,我們經常會說,好像美國人都不講互聯網思維,全世界只有中國人講得最多。是這樣嗎?這個問題也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困擾著我。要回答它,我們還需要回到互聯網的本質上來。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兩個字:連接。它連接啥呢?當然是連接閑置的生產資源。互聯網本身並不產生任何新的生產資料,它只能做到市場信息的透明化和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市場上,一方面是大量的產能閑置,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市場信息的溝通不暢,一些需求也無法被滿足。互聯網在其中起到了透明信息和撮合交易的作用。所以互聯網思維只能在一種情況下,那就是供給大於需求的買方市場中發揮作用。互聯網思維本質是買方市場的產物,因為市場供給大於市場需求,所以有多餘資源可以被整合。UBER(優步)、Airbnb(空中食宿)就是典型的利用閑置資源的互聯網分享經濟模式。在中國一線城市的打車領域,基本不太可能存在所謂的「互聯網模式」。因為北京這樣的地方,計程車市場的問題不是產能過剩、供給過剩,而是供給不足——計程車太少了,乘客基本上打不到車。所以使用滴滴打車時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問題:高峰期不好打車的時候,用滴滴打車也打不到車;而平時倒是能夠用滴滴打車打到車,可此時隨便招手也能打到計程車。我們也看到滴滴打車燒錢從計程車市場切入,但商業模式很快轉向了專車和順風車領域。這樣解釋了互聯網思維,我們再看看「產能過剩」的市場,在這樣的一個市場裡面,整合資源和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是最重要的事情,互聯網思維解決的正是這一問題。它能夠大行其道,也就絲毫不奇怪了。過去幾千年,人類長期處於供給不足的狀態,社會生產基本上是以「配置供給」為導向的,而今天則逐步過渡到了以「配置需求」為導向。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認為物權中「所有權」的重要性會讓位於「使用權」。使用權的比重加大,是需求配置的產物。共享經濟的本質是以「使用權」為核心展開的,這也讓「所有權」變得不那麼重要。未來,買房、買車等大宗消費可能會成為年輕人可以逃避的事情。互聯網時代除了產能過剩,另外一個特徵和要素就是性能滯脹。下面這幾張表記錄是小米手機從一代到三代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每一代小米手機的性能都要大大強過前面幾代的小米手機。歷代小米手機配置對比機型/參數小米1小米1s小米2小米2A小米2S小米3CPU高通驍龍MSM8260雙核1.5GHz高通驍龍MSM8260雙核1.7GHz高通驍龍APQ8064四核1.5GHz高通驍龍MSM8260A Pro雙核1.7GHz高通驍龍APQ8064 Pro四核1.7GHzNVIDIA Tegra 4四核1.8GHz和高通驍龍800四核2.3GHzCPU結構KraitKraitKraitKraitKrait 300Cortex A15/Krait 400CPU工藝45nm45nm28nm28nm28nm28nmGPUAdreno 220Adreno 220Adreno 320Adreno 320Adreno 320ULP GeForce(N版)和Adreno 330(高通版)存儲空間1GB RAM+4GB ROM+最大32GB擴展1GB RAM+4GB ROM+最大32GB擴展2GB RAM+16GB;不支持擴展1GB RAM+16GB;不支持擴展2GB RAM+16/32GB ROM;不支持擴展2GB RAM+16/64GB ROM;不支持擴展屏幕4寸854×480;TFT4寸854×480;TFT4.3寸1280×720;IPS全貼合4.5寸1280×720;IPS4.3寸1280×720;IPS全貼合5寸1920×1080;IPS in call工藝攝像頭後置800w800w/200w800w/200w800w/200w800w/200w1300w/200w系統基於Android 4.0的MIUI V4基於Android 4.0的MIUI V4基於Android 4.0的MIUI V4基於Android 4.1的MIUI V5基於Android 4.1的MIUI V5基於Android 4.2的MIUI V5三圍125×63×11.9mm125×63×10.2mm126×62×10.2mm133×66.5×9.5mm133g126×62×10.2mm144×72×8.1mm重量149g149g145g133g145g145g網路制式GSM,WCDMAGSM,WCDMAGSM,WCDMA(有CDMA 2000版本)GSM, WCDMAGSM, WCDMA(有CDMA2000版本)GSM、TD- SCDMA(N版)、WCDMA、CDMA 2000(高通版)電池容量1930mAh(可拆卸)1930mAh(可拆卸)2000mAh(可拆卸)2030mAh(可拆卸)2000mAh(可拆卸)3050mAh(不可拆卸)發布時間2011/8/162012/8/162012/8/162013/4/192013/4/192013/9/5首發售價1999元1499元1999元1499元1699元1999元但等到小米手機4以後,我們再看最新幾款小米手機的變化,小米Note標準版、高配版與小米手機4號數對比如下表所示。小米Note標準版、高配板與小米手機4參數對比手機小米Note標準版小米Note高配版小米手機4屏幕尺寸5.7英寸5.0英寸屏幕特性95%NTSC色域表現,74.42%屏佔比84%NTSC色域表現,72.27%屏佔比解析度1920×1080像素處理器高通驍龍801高通驍龍810高通驍龍801SIM卡MicroSIM/NanoSIM雙卡槽MicroSIM單卡RAM3GB4GB3GB機身內存16/64GB64GB16/64GB主攝像頭1300萬,F/2.0,光學防抖1300萬,F/1.8前置相機400萬,單位像素2um800萬,美顏拍照操作系統MIUI 6.機身尺寸155.1×77.6×6.95mm139.2×68.5×8.9mm機身重量161g149g電池3000mAh 4.4V充電電壓3080mAh機身顏色黑色/白色(小米Note高配版獨享金色版)網路制式FDD/TDD/WCDMA/TD-SCDMA/GSM移動/聯通/電信三版價格2299元(16G版)3299元(16G版)1999元(16G版)我們可以看到,小米手機4、小米Note和小米Note頂配版這幾款手機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除了新款要比舊款的像素高一點,屏幕大一點。如果我們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代表產品是手機,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個行業已經很久沒有革命性產品出現了。各家企業的產品都差不多,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修修補補,而且修補的結果就是產品變得越來越脫離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這就是我所說的性能滯脹。不只是手機,我們也會發現智能手環、智能手錶之類的產品都沒有一個主導品牌,生產的東西都差不多,而且性能滯脹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性能過度。性能滯脹意味著經濟短期內無法在供給端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更加需要我們優化配置既有的資源和需求。但很多不恰當的優化將會導致另外一個問題——性能過度。例如,這樣的場景也出現在餐飲行業了。有一次我出去吃飯,看到了價值329元的寒菌牛肉米粉。這是一碗什麼米粉?我說,這是一碗性能過度的米粉,很少一部分人會需要一碗用雪花牛肉飯的牛肉粉。但也完全沒有必要嘲笑它,因為互聯網時代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性能過度。產品改良和技術進步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需求程度。整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就是冗餘生產,科技產品這樣,米粉也是這樣。例如,我記得諾基亞旗下的奢侈手機品牌Vertu,一部手機動輒十幾萬元,因為他們往手機上鑲鑽石,但沒有人知道往手機上鑲鑽石有什麼用。再如,我一直不理解iPad有什麼用,如果你要用大屏設備,那筆記本就可以了;如果要用移動設備,手機就可以了。一個移動大屏的Pad,難道只是為了在路上看視頻?如果是這樣,那為啥又做一個Pad mini?這些都是產品性能過度或者功能冗餘的典型例子。最近在餐飲圈我看到一個挺有意思的討論,大家都在說,今天做餐飲,到底是要「產品主義」,專註於把產品做到極致,還是要「用戶主義」,專心把服務、營銷做到極致?如有人就吐槽海底撈,說他們不專註於產品,只專註於服務。最後產品讓人記不住。看完這些,我就有點納悶啦。納悶之一,火鍋這種重口味的東西,只要涮菜做到新鮮、衛生,就是龍肝鳳髓,你往那個紅油鍋裡面一涮,也就是那麼個味道。難道這個品類還能被打造到好吃到天上去?納悶之二,即使真的做到好吃到天上去,消費者能夠感知出來嗎?絕大多數的消費者的味蕾只能感知出大概的好吃與否,一個食物做到80%的美味,可能就是一個普通消費者味蕾感知的極限了。即使做到100%,讓非專業人士來品嘗,可能也難以體會出太大差別。所以,當消費者可能只需要海底撈這樣比較好吃的食物的時候,你做一個100%好吃的火鍋,而且依然是在做大眾餐飲的生意,這不就是性能過度,這不就等於是鑲了鑽石的Vertu——多此一舉嘛。用李善友教授的話說,如今是一個技術過剩的時代,產品性能進步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消費者需求進步的速度。單單從打磨產品的角度提出「產品主義」,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消費者不需要一輛能跑500公里/小時的車,也不需要一碗放雪花牛肉的米粉。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只缺一樣東西,就是體驗。因為用戶對體驗需求的增長,遠遠比商家製造體驗的速度快。所以此刻當我們談起產品時,不再單單是指產品或者產品性能本身,而是指「產品=產品+情感」。今天,當我們在談產品的時候實際在談什麼?其實就是在談體驗,換言之,產品的性能本身是標配,產品好不好在於它能不能滿足用戶的期待,而不在於它做得是不是完美。這樣來看,還會有所謂的產品主義嗎?沒有,只有用戶主義!並不是產品真的有多好(標配),而是消費者認為你有多好,你就有多好。例如,小米發明了「跑分」,誰說跑分高的手機就是最好的?不一定,但是它把這個概念傳導給了用戶,那麼跑分高的手機就是最好的。再如,壽司之神的壽司真的那麼好吃嗎?我看未必,就味覺而言可能普通用戶根本感知不出來,但你面對壽司背後的故事、就餐儀式感,那麼這個壽司也就好吃了。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區分所謂的產品主義和用戶主義,這兩個東西根本就是渾然一體的。一碗味道不錯的食物,如果不能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和體驗共振,那就沒有必要過分驕傲。即使今天有的品牌在強調以產品為中心,那麼此種策略也一定要能夠引起用戶的情感共鳴,否則就毫無出路。例如那家毛肚火鍋,假設有對手原樣模仿,甚至做出了讓消費者覺得更好吃的毛肚,聚焦產品宣傳更為成功,又當如何?我理解,這個時代,真正好的品牌應當是有不可替代性的,這就意味著該品牌能夠在用戶心中製造獨一無二的體驗。所以,進行用戶主義和產品主義的討論沒有太大意義。我們不需要完美的產品,而是需要極致的產品,追求極致是為了和用戶產生情感連接,一言以蔽之,一切還是為了用戶。如果一定要咬文嚼字,那我們還是把這個詞換成「產品用戶主義」吧!產品永遠是為了抓取用戶而服務的,而抓取用戶則是為了更好地把過剩的貨物賣出去。三、互聯網思維還是用於更好地賣貨所以,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一套關於「賣貨」的商業模式,而非關於「造貨」的商業模式。在買方市場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由此我們才會了解為什麼互聯網思維如此強調「用戶至上」。要更好地賣貨,就必須更懂用戶。而這一現在聽上去十分順暢的商業邏輯,並非是一開始就建立的。關於這一點,我們看看定價權的轉移歷史就知道了。最初在供不應求的時代,這個時候是製造商(生產商)有話語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過去的商品會有所謂的「零售指導價」,這是製造商的強勢定價權的表現,表明定價權在製造商手裡。第一次定價權大轉移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沃爾瑪為代表的一批渠道商的興起,定價權第一次從製造商的手裡轉移到了渠道商的手裡,「沃爾瑪」們掌握了商品的定價權,他們也拿走了商品利潤的大頭。這就是所謂的渠道為王時代。進入21世紀,第二次定價權大轉移發生了。這次是因為互聯網的誕生,它第一次把買方和賣方放到了同一個信息平台上,信息不對稱被打破,定價權從渠道轉移到了終端用戶的手裡。在這樣一個交易信息透明、過度供給的環境里,唯一的商業秘訣是什麼呢?當然是掌握需求方,或者說掌握消費者的人有話語權。就像著名的「谷歌十誡」里寫的: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將紛至沓來。這也是所謂互聯網思維中「用戶為王」的實質。互聯網提供了連接商戶與用戶的機會,使得小米這樣的「社群品牌」成為可能。通過掌握用戶社群來形成品牌,再通過品牌來和上游供應鏈談判,用需求來倒逼生產,獲得談判優勢,再用低毛利戰術來拓展用戶群。被我們奉為互聯網圭臬的小米模式,也是之前提到的互聯網時代的海權打法。提到小米的成功,有人講是低價,有人講是社群模式,有人講是社群品牌,我看這些都對,但也不全對。分析小米的成功,首先我們要看到它是價值網的成功。雷軍用互聯網的價值網入侵了傳統手機製造業的價值網。至於互聯網的價值網,在成本結構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毛利率趨於零,用互聯網的免費模式,即硬體不掙錢+後續軟體掙錢,來打敗依靠硬體掙錢的手機廠商。這就是小米的互聯網模式的實質:抓住消費者,形成社群,用社群做品牌,用品牌整合供應鏈,用供應鏈來獲取成本優勢。今天有很多聲音在「唱衰」小米。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最近恰好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北京的某個大霧霾天,我正琢磨著,買一台空氣凈化器。於是,我開始檢索腦海中的空氣凈化器品牌,卻只能想起一個,那就是「小米」。而且,我本能地覺得小米是同等價格產品中性價比最優的,所以買不起太貴的空氣凈化器的我,基本是不假思索地訂購了一台小米凈化器。我覺得這個過程很有意思,緊接著就問了三十個朋友(當然都是90後),他們腦海中的空氣凈化器第一品牌是啥。他們的答案無一例外都是「小米」。也有人告訴我,他未必覺得小米是心目中的第一品牌,但他只能想起「小米」空氣凈化器。很多人在抨擊小米的全品類策略,可透過這件事我發現,只要是在3C和家電領域內消費,只要有小米的產品,我就會覺得它是符合我消費能力的「同等價格品質最優」的產品。小米也確實壟斷了我們這代人的心智認知,所以我反而不覺得小米是一個手機品牌,它真的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佔領了年輕人心智的3C和家電全品類品牌。當然,今天也有很多企業對互聯網時代感到困惑。我覺得這些企業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時代對企業核心能力的要求發生了變化。一些企業的核心能力一直在「造貨」上面。以我所在的餐飲行業來舉例子,很多餐飲企業遇到窘境,就是因為它們違背了這個時代的邏輯。它們雖然嘴上喊著「顧客至上」,卻在不知不覺中用「賣方市場」的邏輯經營著自己的商業。要談話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簡單看一下餐飲行業的價值網路。餐飲行業的價值網路比較簡單,上游是供應鏈如農業、養殖業、中央工廠等,中游就是各個餐飲品牌,下游便是消費者了。例如,過去一家做黃燜雞米飯的企業怎麼做生意呢?它會瘋狂地往上游做,去建自己的中央廚房,甚至去養雞……因為它知道餐飲是沒有門檻的行業,它希望通過做上游的與產能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上游龐大的自有關聯產業鏈形成競爭壁壘,最後做成市場第一。這種思路,我稱為「用品類控制市場」。這樣的思路有什麼問題呢?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兩個問題:(1)一家店幹不了全產業鏈的活兒。因為前期投入巨大,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風險,例如有的企業花了很大工夫做自己的中央廚房,結果發現產能完全無法消化,成為企業的巨大拖累,制約了自己的成長。(2)過於緩慢,難以調頭。互聯網時代一切事物的迭代都是快的,也包括餐飲。一個品類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三年甚至更短,企業花費了很大工夫做成品類第一,結果整個品類衰退了,最後失去了市場。不只是餐飲行業,很多傳統企業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過去這些企業的能力都集中在「造貨」上面。它們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會運用互聯網,而在於市場變化了,它們無法隨之而變。互聯網不是原因,只是結果而已,它是產能過剩時代的必然產物。餐飲這樣的傳統行業剛剛適應了「造貨」的節奏,餐飲企業過去一直在強調「全產業鏈追溯」,這其實是行業社會化分工程度低下的表現。一家餐館幹了全產業鏈的事情,自己去上游建立中央廚房,去上游搞農業養殖,去下游開設門店,去做市場和銷售,這樣的生意怎麼可能不笨重?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親自乾的結果,就是啥也幹不了。如果我們認識到這個時代的變遷,那麼一家餐飲企業該怎麼做呢?伏牛堂就有一套這樣的邏輯——我稱之為用品牌控制市場。這套邏輯包含的潛台詞是:(1)輕裝上陣,基本上不碰上游的事情,不在供給過度的時代干增加供給的事兒。我們只保留研發中心,做出好吃的產品,但可以交給上游更專業的中央廚房去生產。我曾去上游看過一些做OEM代工的工廠,發現它們有很多廠房閑著。產能過剩,在結構轉型和升級的當今中國絕對不是虛言。所以在我們早期門店很少的時候,就有供應商願意為我們提供加工生產。雖然我們的規模很小,對它們而言這樣的生意並不划算,但因為我們有品牌,它們看好我們未來的潛力,也願意給我們生產。這一行為背後的實質是:運轉總比閑著好。當看清楚了這個問題以後,若問伏牛堂以後會不會做自己的中央廚房,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樣的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判斷是,我認為互聯網會改變餐飲之類的傳統行業的外延。我拿手機行業來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大家覺得富士康是手機品牌呢,還是蘋果是手機品牌。毫無疑問,蘋果才是手機品牌。這個有點奇怪,明明手機是富士康生產的,為啥它不是手機品牌呢?道理是一樣的,未來的餐飲品牌,難道要自己來炒菜嗎?要自己來雇廚師嗎?要自己來採購嗎?我的判斷是都不會,因為整個行業的產業鏈不應當變長,而應當縮短、聚焦和專註。(2)落地生根,把重心放到下游,加強與消費者的聯繫,擁有自己的品牌社群,打造自己的強勢品牌。餐飲企業以前是不重視品牌的,比如我們很少看到本土餐飲企業的廣告,也有傳統餐飲人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傳統餐飲企業對消費者的心理也少有研究,營銷和品牌傳播行為都相對比較粗糙。但是到了今天,品牌戰略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傳播行為,而是成為影響企業的興亡的根本命門,便由不得我們不重視了。未來會出現專門的採購企業、整合供應鏈的企業、專門做中央廚房的企業,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的公司來把控。到那個時候,餐飲行業還剩下什麼?只會剩下品牌和最後的銷售渠道——門店。綜上,我的結論就是,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最後只剩下一件事:品牌。企業不需要組織生產,只需要銷售就好。關於「互聯網餐飲產品」好吃不好吃的爭論基本上也可以停止了。因為未來產品有專門的企業來提供(現在其實也是,伏牛堂的米粉是由兩家上市公司一起做的,它們是全國做米粉和做牛肉最棒的公司),而企業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好東西賣出去。就像富士康負責製造產能、製造手機,蘋果負責釋放產能、銷售手機一樣。這才是我理解的互聯網思維的實質。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張天一的《伏牛傳》
推薦閱讀:

《瑜伽經》導讀,一篇文章讓你了解真正的瑜伽!
一篇文章讓你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
一篇文章引發的「站樁熱潮」
一篇文章讀懂雍正八案,疑雲重重耐人尋味!
一篇文章讀懂中醫脈診

TAG:互聯網 | 思維 | 文章 | 互聯網思維 | 本質 | 聯網 | 一篇文章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