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下你會去看心理醫生?

身邊具有心理問題的朋友似乎比有健康問題的朋友還要多,但是大家選擇每年定期做身體檢查,防患未然,但是從不選擇考慮尋求心理醫生幫助,一方面是不覺得所謂鬱悶,焦躁,是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覺得心理醫生似乎跟成功學大師一樣屬於忽悠產業,不覺得心理醫生及心理藥物能有什麼作用。

【丁若水的回答(13票)】:

看到很多答案對心理諮詢的誤解。

心理諮詢不能替你解決任何問題,它只能讓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鼓勵你多些改變的勇氣,不同流派的話在指導教育方面有不同著重程度。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仍是你自己。

相當數量的人覺得心理諮詢師不就是聊聊天么自己看看書跟自己聊聊天就好了。真的,沒那麼容易。心理諮詢時諮詢師的大概可能每句話都是有目的的暗含諮詢技術的,並不是兩個人坐下來海闊天空地瞎扯扯那麼簡單。

有些朋友覺得,心情不好就去找心裡諮詢,心情變好就可以了。其實這個事情吧。。你買點零食找個善於傾聽的朋友更靠譜。@於小白 說的那種情況,可能也是醫生辨別病人嚴重程度的一種手段。兩年前獲知數據,中國精神病醫學工作者與患者比例為0.001-,工作強度不是一般的大,不是在給門診工作藥物治療為首、醫生問診不仔細找託詞,是真叫力不從心。

一般心理諮詢機構和醫院心理門診除排隊場面外的一大區別是醫院門診有處方權。門診什麼病都給看,諮詢就有局限性了,能力範圍外的會轉診。所以在門診被冷落的話,恭喜你,你的問題不大:)

關於問題,只想傾訴找朋友,自身問題對自己造成困擾又無力改變求助醫生,考量下經濟條件,向醫生求助前先要明確:他將只能幫我擺脫困境,而不能替我擺脫困境,我尋求的是使自己狀態變得更好,而不是單純的關心同情或發泄。

同不擁護藥物治療,@薄錦 建議表示贊同。

【薄錦的回答(8票)】:

1)心理癥狀已經嚴重影響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及生活

2)任何方式的自我救助均已無效,甚至已經放棄自救

3)在未來3個月內沒有經濟方面的顧慮

4)找到具有專業資質的心理機構及醫師

5)該機構及醫師能夠讓我相信他們會確實保護我的隱私

以上條件缺一不可。

至於看過之後是否繼續看下去,則要視負責醫師是否能讓我認可和信賴而定。

另外,個人比較排斥藥物治療。

【楚紅軍的回答(5票)】:

「心理醫生」是由於翻譯的原因以及當時國內進入這行的人基本上是醫生轉行(現在醫院從事心理諮詢的基本上都是精神科背景的醫生轉行過來的)這種中國的特殊背景,而在中國開始出現的(這種叫法直接導致人們誤解為接受心理諮詢的人就是心理有問題的……了解更多請參考http://user.qzone.qq.com/1275715996#!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31868449);心理學很不成熟,尤其在中國,以前是被禁止學習的,而普及工作因為種種原因非常緩慢,甚至有人在「渾水摸魚」。分享常識,不斷更新,期待普及 ……請參考其中第二部分http://user.qzone.qq.com/1275715996#!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31868449另,三種情況下應該向心理諮詢師求助

第一種是有心理困擾、出現心理危機時求助;

第二種是在面臨人生重要決定時,比如在選擇愛人、選擇工作時,因為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這時就需要另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幫助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第三種是在有煩惱,而且這種煩惱不斷地出現,自己無法排解時;或者是更深層次意義上的,比如你老是在同樣一類問題上深陷泥潭,那就應該求助。

【張資磊的回答(1票)】:

我建議進行心理自助

我曾經去過一次心理科 但是結果是被「宰」了一頓 醫院的心理醫生和你沒有任何情感上的關係 往往除非是特別有良心的醫生 其他醫生都是奔著你的錢而並不關心你 而心理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 什麼時候算是痊癒往往界限模糊 這就促使患者很無辜的被……

而現代人在壓力之下衍生的種種心理問題 一般都是自己可以解決的 並不需要用藥 多看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就好了

而國內對於心理的重視程度的確不高 這是由於很多因素引起的 不看心理醫生的人大多是因為難以啟齒 而非不用去看

【劉旋的回答(1票)】:

不是很嚴重就不要輕易去看~國內的醫生一般都會直接採取藥物治療

【Fishenal的回答(2票)】:

心理醫生根本不是什麼心靈的港灣,心靈的庇護所,我去過小型的心理診所,他們開始會跟你聊聊,聊得讓你感覺很懂你,很溫馨,然後真正要幫助你的時候,來吧,給錢吧,一個小時多少多少,感覺馬上崩潰了。

大醫院的心理門診那更是扯淡,門口排隊排的跟什麼似的,醫生根本沒有空跟你聊天,跟別提談心了,你如果很鬱悶進去,心理醫生主要問你身體有什麼狀況,沒狀況,你要說自己心裡難受,鬱悶的不行了,自己的抑鬱症了,給你開單化驗去,或者做測試,等著看結果,你要說我不想做測試,我只想和你聊聊,她問你預約了嗎,心理疏導是吧,排隊吧,下周四可以嗎?好吧,不用了,估計下周四我自己就好了。

都這樣的,去看心理門診就刺激一下,驗血,身體上沒問題就沒問題

【Jinn的回答(0票)】:

恩,我從來沒去看過心理醫生,因為有 不是迫不得已不想求助別人 的習慣,即我會選擇自救先,如果周圍關心我的人都推薦我去看或有必要看的話,我才會去看。但我不覺得心理醫生只是忽悠人,那應該是個別現象,畢竟我也沒經歷過,也沒必要懷疑,相信以自己的機智,是可以識別醫生 是否有幫助 的。

【beren的回答(0票)】:

建議通過熟識的人引見 這樣會對你認真些 有過心理諮詢經歷 感覺醫生至少會重視一點

【maggie的回答(0票)】:

國內有心理諮詢師認證考試,取證的門檻不高,有些人考證其實也是自救,所以有了心理問題不如自己啃啃書,和懂心理學的朋友聊聊天。

想想,你會和一個沒得過同樣病症飽受痛苦折磨的醫生敞開心扉嗎?除非他也曾經痛過你的痛,有豐富的經驗。

【Roby的回答(0票)】:

呵呵,我自己就是自學心理學的,興趣主要是個體心理學,大眾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目前仍在努力自考中,曾有認真考慮過以後要不要從事心理諮詢師行業,但發覺國內大部分人對心理學的看法仍然是非常膚淺,更別說認可了,很悲哀啊。所以自己學心理學,一方面是興趣,也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讓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好,另一方面是相信心理學可以給自己以後的工作,生活,人際關係帶來很好的幫助

【東逝水的回答(0票)】:

所謂心理醫生,我現在看的是自己在網上down的醫生。。那一些心理方面的書,自救吧。。

國內這個產業還沒做得嚴謹,心病還需心藥醫呀。。

【陳鵬帥的回答(0票)】:

所有的心理諮詢、心理書籍都是為了讓你更了解你的情況、消除誤解、消除恐懼最終達到自救,如果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那麼心理諮詢能做的其實很少,關鍵還是得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情況,自救是關鍵,但也並不是說不要去心理諮詢,而是有準備的參加,配合心理諮詢,也許有一些方法並不適用於個人,需要慢慢的接受、嘗試。

【田禾的回答(0票)】:

心理學也是科學,心理醫生不是都是忽悠,不過在中國哪都有忽悠

但是我覺得我可能任何時候都不會去看心理醫生,因為我不想我自己的經歷被生活中真實遇到的人知道,包括心理醫生... 倒不是覺得他們會說出來或者怎樣,只是有時候我希望我自己能夠象一陣煙一樣消失在世界上,雖然死是暫時不是去shi,但是有時候希望自己象透明人一樣,做我自己該做的事情,沒有歷史沒有過去也不會被看到

如果哪天我不介意這件事,可能我會不介意去看心理醫生,不過那時候可能也不需要看心理醫生了

不過,如果有機會我倒是想成為心理醫生 :D

【王怡蕊的回答(0票)】:

尋求心理幫助而產生的恥辱感以及對這個行業的不了解使很多人不願意諮詢專業人士。人們普遍對生理問題的產生表示理解,但是一說到心理問題就容易亂貼標籤。常言說道,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我套用一下,心情有陰晴圓缺,誰能保證事事如意。消極的情緒和生積極的情緒一樣,都是正常的生活體驗。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某個困擾就像感冒病毒一樣,遲遲不能被我們的免疫系統打敗,我們就需要外來的幫助。這種幫助往往來源於朋友和家人。當他們也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要為使用更有效、更專業的方法而感到羞恥呢?

我同意題主的部分觀點,很多書籍、雜誌都打著心理學的名義來推銷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實際上沒有研究證據的支持。我想強調的是,心理學,尤其是臨床心理學,是一門非常講究實證的科學。西方主流心理學在最近的30-40年里發展的很快,積累了很多研究資料。臨床心理學家受到道德標準(code of ethics)的約束,必須提供有實證支持的療法(evidence-based therapy),比如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不在此列。在英美澳,臨床心理學家一般都需要有博士頭銜才能行醫(幾十年前畢業的人除外,那時候還沒有這個規定)。比如澳洲,通常來說,臨床心理學家必須上過3年本科,1年榮譽學士,3年博士(很多人3年都完不成,比如說我),外加畢業後1年有督導指導的全職工作。博士期間有1年多的時間是在有數個督導指導的情況下實習。據我所知,國內比較常見的是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家的培訓不知道有沒有。但我相信,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同樣能很好的幫助到你。

至於對隱私的保護,心理學家同樣受到code of ethics的約束,不能隨意透露病人的隱私。這裡說的不僅僅是病人的名字,只要是能讓人猜到病人身份的信息都受到保護。道德手冊明確指出,只有在病人有自殺或他殺的可能很大的情況下,或者有法庭傳票你的病例的情況下,才能在沒有得到病人同意的時候透露病人的信息給第三方。違反了這個規定是有可能被罰款,吊銷執照的。

說到藥物,雖然我本人不能開處方葯,但是據我所知,很多抗抑鬱症的葯(比如SSRIs)療效還是很不錯的,副作用也小。SSRI和認知行為療法同時使用,是治療中等到嚴重(moderate to severe)抑鬱症,到目前為止最有效的療法,效果略超過僅僅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單獨使用抗抑鬱症的葯,沒有任何心理療法,往往會導致停葯後的複發(relapse)。然而有些藥物,比如說anti-psychotics,副作用還是很大的。但當好處大於風險是,也沒有理由不用,是不是?

【猴毛毛的回答(0票)】:

有一段時間,想不清楚學習、生活、人際方面的很多事,對自我的認知也產生了懷疑,就去看了。

權當找個陌生人吐槽,說著說著就痛快了很多,思路也漸漸清晰。

【lihao的回答(0票)】:

我覺得我不信任現在的心理醫生,現在的社會道德問題比較嚴重,等到哪天這一切有所改觀了,我對醫生有信心了,我覺得我是會去看看心理醫生的!

【OnTheRoad的回答(0票)】:

贊丁醫生的回復@丁若水

助人自助。 心理諮詢師,其實是幫助來訪者讓其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的。 根本的問題就是,你意識到引發你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是什麼了,就又方法可以解決了。心理諮詢的過程就是幫助你首先解決你的情緒困擾(就比如說你流血了,先幫助你止血舒緩疼痛)然後然你意識到根源性問題,或者改變你的認知,來幫助你解決現實中的困擾。或者改變行為在引導認知轉變。

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認知的問題

所以,醫好自己心理問題的最終是你自己。如果你從一開始就非常的抵觸,那也是沒辦法諮詢的。

【夏天無的回答(0票)】:

需要陪伴的時候。

【朱薇薇的回答(0票)】:

對心理學感興趣,在大學的時候借閱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去心理諮詢的時候正是我調進了不喜歡的專業,很沮喪,總是哭。那時候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也只是傾聽,最後還是自己靠想開的。

很多時候自我調整就已經可以了,再沒有嚴重到需要心理醫生的地步。

【農曉娟的回答(0票)】:

在國內的心理醫生能夠真正保護諮詢者的隱私的前提下。

【侯傳龍的回答(0票)】:

覺得自己沒有心理疾病就根本不用去看醫生,反之就去看。為嘛我一點都不懷疑自己呢!

【洪毅的回答(0票)】:

如果有免費的、異性諮詢師,我會去

【胡錚的回答(0票)】:

我沒考試,純粹看心理類書籍,和一些雜七雜八的書來接觸心理學,已經兩年了,我老婆拿的二級證(非科班),但是老婆就覺得她比我差遠了,在心理體悟方面,O(∩_∩)O~.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做人不要太自卑
坦誠直面你的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對家庭的觀察

TAG:醫生 | 心理 | 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