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用6種方式影響你為人父母

作者:小樓老師

一個多月前,我不小心把臉弄傷了,傷口在幾天後結了疤。這個傷口大概兩個星期以後才完全癒合。在這兩個星期里,我洗臉的時候要非常小心,擦爽膚水和面霜的時候也要非常小心,害怕碰到那個疤痕。

傷口癒合以後的某天,我一邊想著一個問題一邊擦面霜,猛然間,我發現自己的手非常小心地拂過面頰,彷彿害怕碰到什麼東西。很快我就意識到——我怕碰到那個傷口!但那時傷口早已經完全癒合了,一點痕迹都沒有留下。我的大腦非常清楚這個事實,可是潛意識卻還留著那個傷疤的記憶,以至於當我沒有提醒自己這個事實的時候,身體會自動出現傷疤還在臉上的動作。

這件小事情讓我很感觸,身上一個小小的傷口,即便已經癒合了那麼久,身體對它都還有記憶,如果我們曾經遭受過一些比較大的創傷,或者不舒服的體驗時間很長,這樣的經歷又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

分享這篇文章,想談談童年的經歷會對一個人為人父母的撫養方式有何影響。

有了孩子之後,父母會更加關注未來。但是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很多人卻難以逃脫童年時期的一些羈絆,想要成為一個好父母,一個人需要對自己作為孩童時期的經歷有深入的認識。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經歷了多少困苦,遭遇了多少創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個人在經歷這些痛苦的時候,對痛苦的感受程度有多深。每一個人都會根據自己對童年的感受,創造出一個與這種感受匹配的故事。一個生活貧苦的農村孩子,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未必覺得辛苦,雖然物質不甚豐富,但關於童年的記憶可能是山花爛漫、平靜安寧,有慈祥的祖父或者祖母陪伴,在傍晚餘暉中等待干農活的父母歸家吃飯。而一個衣食無憂的富裕家庭孩子,可能因為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父母工作繁忙缺少陪伴,從而對自己童年的感覺總是充滿驚慌或者恐懼。

為人父母的時候,童年的感覺可能還會出現,就像臉上的傷口雖然已經癒合,但是潛意識中它並沒有被消除。很多人會將自己做孩子時的感受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將孩子看成曾經的自己。

而童年的經歷,往往會用以下6種方式,影響到一個人如何為人父母。

1、模仿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都會從父母那裡學會一些列好的特質,但也可能會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重複自己父母不當的處理方式,比如打孩子這種教養方式。很多父母會為自己打孩子的行為辯護,其中一種借口就是「我的父母也是這樣對我的」。如果一個人總是模仿自己父母的養育方式來養育孩子,其實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而孩子長大以後,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他們的孩子。讓這個借口在你這裡打住,不要再代代相傳。

2、反應過度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有一些不太好的經歷,他可能會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下意識的想要補償自己的過去,或者藉此來否定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採用與父母完全相反的方式去撫養自己孩子。

不希望孩子遭受自己當年的痛苦,這個初心當然是好的,但是很多父母會因此反應過度。

如果一個人父母曾經對他的管理過於嚴格,那麼他可能會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太過放縱孩子;如果他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經常無視他,他可能會時時刻刻想要將孩子置於自己監管之下。這些撫養方式並不是基於對孩子好的標準,而是基於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一種反應。

3、投射

很多父母會將孩子看成自己的延續,所以會將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或者興趣強加在孩子身上,忽視掉孩子是一個全新的個體。這樣的父母並不是在撫養孩子,而是在撫養「曾經的自己」。

4、防禦

人們會採用心理防禦機制去應對生活中不舒服的處境。在童年時期為了幫助自己適應環境構建出的心理防禦機制,可能延續一生。但是這些防禦機制可能在成年後失效,甚至對一個人造成阻礙,尤其是當他為人父母的時候。

比如,某人有一個總是否定他的父母,或者工作太忙無法給與他足夠照顧和關愛的父母,他可能會習慣自己想辦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去問父母要。這種自給自足的方式在這個人童年時期是一種自我保護,但是成年後卻可能會影響他的親密關係。他可能很難向別人敞開心扉,當他撫養孩子的時候,他也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應該自己去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5、被觸發

有時,當下的某個情景可能會觸發一個人回憶起曾經的一段痛苦經歷,這個人心中某種情緒會突然被激活,從而表現得不再像一個成年人,或者不再像自己。比如孩子同學可能忘記邀請他參加聚會,父母會突然大發雷霆,認為孩子受到了極端不公平待遇。其實可能並沒這麼嚴重,只是他曾經被同學排斥後的情感被激活了。

6、聽到批判的內在聲音

當我們將父母對我們的消極態度或者他們對自己的消極態度內化為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時,這種批判的內在聲音就開始成型。

比如,當孩子展現出對繪畫或者音樂的興趣時,有些父母可能會教導自己的孩子,我們家的人都沒有藝術細胞,你別做這些浪費時間。那麼孩子就會把這種觀點帶到自己的內心,每當遇到可以發展他藝術天分的機會時,他內心會有聲音對自己說:我沒有這種細胞。然後他會刻意迴避這樣的機會,最終得到的結果就是,他離這個領域越來越遠,並且「證實」了父母的說法——我們家的人都沒有藝術細胞。

如果一個人小時候總是被父母責怪「無法照顧自己」,當他開始撫養孩子的時候,這樣的聲音可能就會出現:「你自己都照顧不了,怎麼照顧一個孩子?」

了解自己,讓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所有好的或者不好的過往都具備各自的意義,可以幫助一個人在撫養孩子的時候分辨「曾經的自己」和孩子的區別。當你越來越了解自己,那些限制了你的不好經歷,就會對你的影響越來越小,你更有可能成為自己一直期待成為的人。尤其是當你想要成為一個好父母的時候,時常回顧自己童年的經歷,會讓你更加明白你現在的特質是如何形成的。

互聯網人搞的心理學大會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次和以往所有心理學大會都不一樣的活動!

這次會議由在心理學領域創業的互聯網人發起!

我們嘗試讓每個心理人走出孤島,彼此連接!

這次,我們不講學術,只探討心理學即將發生的未來!

心理學下一個5年,會有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推薦閱讀:

《西方確指》勤辦道業報親恩、父母恩難言盡、念佛佛現
父母對3歲多的寶寶做了這件事,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如何看待女博士康莫所說被父母軟禁?
孩子過得好不好,關鍵還得看父母
南懷瑾居士講佛門孝道:孝順父母的佛陀

TAG:父母 | 童年 | 為人父母 | 方式 | 影響 | 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