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戲曲」怎樣唱出「新調子」

作者: 魯元珍 《光明日報》( 2015年12月10日14版)

一唱三嘆的京劇,婉轉悠揚的黃梅戲,纏綿悠遠的崑曲……作為承載著中華文化精髓的藝術形式,中國戲曲流傳千年經久不衰。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戲曲藝術似已逐漸式微。劇種數量急劇減少、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層院團生存艱難等問題日漸凸顯。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娛樂方式讓傳統曲藝再難吸引年輕消費者的目光。如何有效遏制頹勢,讓衰落的戲曲再現新生機?

傳統如何適應現代口味

繼「新編劇目展演」「經典現代戲展演」後,北京京劇院「經典傳統劇目展演」項目近日在長安大戲院拉開帷幕。家住不遠的江先生告訴記者,作為鐵杆京劇戲迷,近幾場經典劇目的票他都已經購買。他非常看好《三娘教子》,這一版本的劇情由原來故事中的一夫三妻改為三妯娌,情節更豐富感人。

跟隨著江先生的腳步,記者來到了長安大戲院。記者發現,除了劇情變化外,該戲的細節處理也更為靈活,換場時總有「大娘」「二娘」等角色出場,台詞詼諧幽默,甚至有「昨天剛給了你800,還是歐元」「我們就說是聽了網上的誤傳了」這樣比較新潮的台詞,惹得觀眾笑聲不斷。

對於這些改動,觀眾持有不同的意見。不少人認為,將宣揚古代道德倫理的劇情做合適的改動,更符合現代審美習慣;但也有人認為應當保留原汁原味,有助於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

不過從市場狀況看,新編戲比傳統劇目受到更大的歡迎。12月初,新編黃梅戲《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原創劇目進入國家大劇院,據工作人員介紹,開票沒幾天就銷售一空。「相比而言,新戲在燈光、舞美運用上更靈活。新戲看熱鬧,老戲看門道。」經常看戲曲演出的劉先生告訴記者。

近年來,快節奏的娛樂消費習慣讓傳統戲曲陷入生存的焦慮,市場亟須通過創新培養新消費群體。「一方面要熟悉經典,另一方面要讓經典新鮮。」在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主任譚鐵志看來,流行文化的衝擊和鄉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要洞察大眾的需求,結合交互藝術進行舞台表現是很好的方式。

重慶文化藝術研究院戲劇影視研究室副主任周津菁向記者介紹了重慶303話劇社將話劇和川劇融合,重新闡述「目連救母」的創新實踐。「敘事採用設懸念、多側面、多角度的現代戲劇手法,讓傳統故事更加豐盈,還大膽加入了現代音樂的鼓點。」周津菁認為,戲曲不僅要保護和傳承,更重要的是用一種新銳方法和視角看待它,有時還需要大膽實驗。

事實上,市場上關於戲曲創新的爭議一直存在。前兩年,著名越劇演員茅威濤排演的越劇《江南好人》,就加入了現代音樂和爵士舞,還大膽創新了舞美和燈光的運用,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曲藝的認知,深得年輕人的喜愛,而老戲迷們卻大呼無法接受。

對於這些爭議,茅威濤曾表示:「藝術的發展一定是隨時代而變。一成不變、墨守成規註定會被拋棄。不過創新需要對傳統有敬畏之心。」在她看來,創新的是內容和形式,傳承的則是優秀的精神內核。

實際上,戲曲的發展也是在不斷創新和融合中向前推進的,徽班進京,通過創新、融合、改良而造就了京劇;清末民初,在一批學者的努力下,誕生了《鎖麟囊》《洛神》等一大批新編戲,成為今天的經典……戲曲藝術形式的創新和演變從未停止。

好作品要善於走市場

今年9月,京劇程派名家張火丁攜《白蛇傳》《鎖麟囊》兩部經典劇目赴美演出,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有著2500個座位的林肯藝術中心大衛·寇克劇院座無虛席。演出後《紐約時報》等外媒多版面大篇幅報道,對中國戲曲的魅力深感震撼。

戲曲在傳承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有戲曲本身的原因,更有戲曲傳播、營銷和市場培育的因素,而後者往往是在文化實踐中容易被忽視的部分。

不可否認,張火丁赴美演出的成功是戲曲傳播上的成功案例。據該戲赴美演出總監製張堯介紹,與最初預計不同,該戲華人觀眾並未在數量上佔優,其中《白蛇傳》一場大概80%~90%是美國觀眾。「可見,市場才是檢驗藝術作品魅力與價值的最好標尺。好戲曲走入市場才能持久,否則就不會被大眾認可。」張堯指出。

如何才能推動戲曲成功傳播?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謹指出,張火丁赴美演出既是對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典範,也為傳播方式提供了可參照的樣本。作為傳統人文精神的承載體,戲曲本身的藝術魅力和演員的人格魅力形成了強大的市場吸引力,同時也需要有國際化視野和傳播手段。

據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教研室主任胡娜介紹,以前戲麴院校的出國演出基本屬於「單打獨鬥」,直到演出結束也不為太多人知曉。而張火丁這次演出與中演集團合作,採用商業化運作方式,通過校園演講、媒體預熱宣傳等方式進行推廣,取得了較好的市場效果。

「長期以來,很多院團都只重視劇目排演,而不重視傳播,宣傳投入過低,缺乏市場營銷意識。經常有人說,持贈票看完整部戲後才發現其實是優秀的作品,卻不為圈外人知曉。」胡娜說。

為改變這一現狀,戲曲界目前開始嘗試眾籌等新模式。不久前,南京票友在眾籌網發起了京劇眾籌活動,戲迷們出錢邀請「當代孟小冬」王珮瑜明年初到南京演出,售票效果甚佳。9月,長安大戲院的「京川合演盛典」也是由百位在京四川籍戲迷通過眾籌發起,演出前通過網路和老鄉會的力量進行大量宣傳,2000多張票很快一搶而空。

戲曲市場的投資前景正走向樂觀,許多企業開始著手戲麴生態鏈的打造,力求由戲曲藝術文化帶動出版、餐飲、遊戲、旅遊、教育等版塊。各地紛紛開展戲曲文化進校園、社區的推廣活動,戲曲元素不斷出現在流行音樂、廣告、平面設計中,在潛移默化中走進人們的生活。

相比於等靠政府幫扶,市場化運作方式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剛認為,既有普遍性的大眾化藝術,也有小眾和細分市場的藝術,文化及其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以及文化消費多層次性是藝術發展的普遍規律。

從搭台唱戲到數字化

日前,我國首部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開始了全國展映。今年1月,《霸王別姬》從世界上193部參評的3D影片中脫穎而出,獲得世界3D電影界最權威的獎項——「金盧米埃爾」獎,這也是我國首次獲得該獎項。電影將經典劇目進行數字影像化展現,讓觀眾彷彿置身舞台之上,獲得了獨特的視聽體驗。

電視、電影、互聯網等新媒介的力量已形成了多元化傳播格局。胡娜指出,早些時候,黃梅戲為大眾熟知就是通過電影,如今仍然可以依靠電影及電視節目的觀眾基礎拓展新的觀眾群體。比如央視打造的戲曲綜藝節目《叮咯嚨咚嗆》是廣受歡迎的中韓明星跨界體驗的真人秀節目;天津電視台的《國色天香》也體現了傳統戲曲與流行時尚元素的結合。

熱門影視劇改編也同樣延伸到戲曲市場,越劇版的《步步驚心》《甄嬛傳》,以及近日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亮相的新編京劇《康熙大帝》都廣受歡迎。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多方面支持戲曲發展的意見。在針對戲曲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上,文件提出「發揮互聯網在戲曲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通過新媒體普及和宣傳戲曲」等多方面意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指出,要繼承好經典傳統劇目,把那些立得住、傳得久,經得起時間和觀眾檢驗的老劇目傳承好,演繹精品,保持魅力不衰。要貼近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和生活方式,適應「微時代」傳播特點,大力推動戲曲藝術創新發展,使之展現新魅力、煥發新光彩。

「互聯網技術是戲曲傳播的新節點,需要打破行業壁壘,跨界思考,把移動互聯的思維模式運用到戲曲的傳播傳承和創新中去。」北京川川文化公司聯合創始人蒲元彬指出。

譚鐵志指出,基於移動平台、交互平台的戲曲呈現方式是數字技術在戲曲上的創新應用,比如皮影戲可以通過觸控平台來實現,以及戲曲動漫、戲曲舞台劇、戲曲動畫、戲曲交互遊戲等。此外,戲劇文化的衍生品未來也有廣闊市場。

專家建議,藉助互聯網新平台的數字傳播技術,還可以通過O2O線上線下互動、建立戲曲資源資料庫、三維影像投射技術等方式,為文化資源保存、戲曲教學等提供新的形式。 (本報記者魯元珍)

《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九大亮點

今年7月起用3年時間在全國普查地方戲曲劇種。

將地方戲曲振興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

對戲曲企業的優秀戲曲劇本創作予以支持。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農村為群眾演出。

把簡易戲台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範圍。

重點資助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在購置和更新服裝、樂器、燈光、音響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

對中等職業教育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免收學費。實施「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計劃。將轉製為企業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納入職稱評審範圍。

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爭取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到1場優秀的戲曲演出。

實施優秀經典戲曲劇目影視創作計劃。鼓勵通過新媒體普及和宣傳戲曲。

(邱玥整理)

推薦閱讀:

大C的聽戲筆記(03)怎樣優雅地撩妹
【戲曲欣賞】京劇經典:144《打嚴嵩》{三版}
打城戲在閩南地區漢族戲曲中獨樹一幟
戲曲原文《桃花扇》 第三十二出

TAG: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