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的思路與對策研究

嘉興市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的

思路與對策研究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的要求,這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現實課題。為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結合嘉興市這幾年改革探索的具體實踐,從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就完善我市社會管理體制問題,談些想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我市社會建設和管理的簡要回顧

所謂社會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專門的、系統的、規範的社會政策和法規,管理和規範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培育合理的現代社會結構,調整社會利益關係、回應社會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孕育理性、寬容、和諧、文明的社會氛圍,建設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社會環境。通常情況下,社會管理包括兩類:一類是政府對有關社會事務進行規範和制約,即政府社會管理;一類是社會(即自治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公民)依據一定的規章制度和道德約束,規範和制約自身的行為,即社會自我管理和社會自治管理。政府社會管理主要有三層內涵:第一,政府社會管理是對家庭、社會團體與社會自治所不能解決的社會事務的管理,這些社會事務涉及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國家權力與政府權威加以解決;第二,必須由政府管理的社會事務構成政府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比如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協調社會利益、實施社會政策、管理社會組織、提供社會安全網、解決社會危機等;第三,政府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社會政策,社會政策是政府干預社會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決定了政府的其他社會管理手段。就社會管理體制來說,主要就是對社會公共事務組織、協調、控制、監督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國一直進行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基本上每隔5年進行一次。近年來,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市委、市政府自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嘉興實際,在統籌城鄉社會發展,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等方面邁出了有力的步伐。

1、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諧社會建設,全市各級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社會建設領域,社會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建設的局面已經開始扭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2006年社會發展水平增速居全省首位。㈠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步伐加快。制定並組織實施了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深入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和「中心鎮培育工程」,加強鄉鎮工業功能區建設。連村到組公路達1800餘公里,行政村公交通達率96%,城鄉一體化供水人口覆蓋率達到56%,16個鎮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鎮」。㈡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全面推行托幼一體化的學前教育管理新體制,積極調整中小學校布局,高中園區等一批新建教育設施項目相繼完成,城鄉教育差距逐步縮小,15年基礎教育基本普及,各縣(市、區)全部進入省教育強縣行列。全市幼兒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5%以上,初升高比例達到95.2%。㈢文化體育事業日益繁榮。市區「一院三館」、體育中心及縣(市、區)一批標誌性文化體育設施相繼落成並投入使用。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全市村級文化陣地建成率達88.8%,獲得競技體育比賽獎牌150枚,成功申辦第十四屆省運會。㈣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成立了全市首家惠民醫院。市公共衛生中心、市婦幼保健院新院等建成使用,社區(村)衛生服務紮實開展,疾病防控能力明顯增強,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逐年提高,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㈤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業體系初步形成,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6.5萬個,轉移農村勞動力15.4萬名。健全政府清欠機制,強化企業用工管理和勞動監察,打造「無欠薪城市」。㈥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城鎮職工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實行城鄉一體、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全市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73萬、72.8萬、44.7萬、62.8萬和47.9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7萬人,失地農民參保率達100%,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1.8%。㈦社會救濟和社會救災工作成效顯著。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正常增長機制,基本形成低保和高於低保標準20%、50%的梯度救助體系。全面開展生活、就業、就醫、就學、住房、法律等六項援助,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99.2%。

2、積極引導各方參與,加強社會管理基礎建設。近年來,我市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係,在更好地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優、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務產品,努力實現社會公平。㈠全面推進公共財政改革。健全完善公共財政收入、支出、預算、核算、績效監督和技術支撐六大體系,穩步推進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收入管理等各項改革,切實加大對教育、科技、衛生、生態環境、社會保障等公共領域的財政保障力度。㈡完善社會保障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我市通過整合社會保障職能,構建了縱向由市—區—鎮(街道)—社區—享受對象「三級管理、四級網路」,橫向由政府社會保障職能與社會慈善救助職能相結合、職責明確、範圍清晰、保障到位的社會保障管理服務體系。㈢促進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發展。我市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並重,加快「政社分開」、「管辦分離」,積極探索政府與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運作模式。全市共有社會團體792個,民辦非企業407家,在一些公共服務領域發揮了作用。㈣大力推進「平安嘉興」建設。進一步健全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制定了《嘉興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32個專項預案,全市各項事故指標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建立信訪聯動機制,積極調處人民內部矛盾。

3、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探索創新社會管理體制。近年來,我市先後組織實施了黨政機構改革和深化完善政府機構改革任務;深化了商業、物資、二輕和供銷社體制改革;開展了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處罰權工作;調整了國土管理體制、南湖區按實運作及市與區事權劃分;創新新居民事務和社會保障事務管理體制等,在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努力構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行政管理體制方面,作了大膽的探索。㈠黨政部門職能配置更加清晰。加強了黨委總攬全局、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進一步規範了市級黨政工作部門的職能配置,完善了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體制,整合了鄉鎮公益服務職能,進一步理順了事權關係,優化了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㈡政府職能轉變邁出新步伐。不斷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整合公共信息服務平台,辦好「中國嘉興」門戶網站、市長電話和「96345」求助中心,全面實施《行政許可法》,清理各類行政許可事項630項,構建了招投標採購統一平台。㈢不斷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國有資產從競爭性領域退出步伐,國有企業改革改製取得了重大成效,優化了國有經濟布局,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㈣事業單位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全面完成了市屬事業單位的重新分類和生產經營中介服務類事業單位改制工作,推行了全員聘用制、公開招聘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開展建立現代事業制度試點工作。

二、我市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面臨的主要問題

1、政府管理理念和體制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相比,我市的社會建設相對滯後,城鄉社會發展不平衡,政府職能轉變還未到位,統包統攬和城鄉兩元結構管理體制沒有完全打破,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還未理順,黨政組織機構重疊和殘缺現象並存,政事不分現象仍較普遍,分工合作、監督制衡、高效運作的機制還不健全。特別是在GDP考核「指揮棒」的作用下,政府長期充當經濟建設和投資的主體角色,存在著重經濟建設、輕社會管理服務的思維模式和工作偏向,對如何加強社會管理、解決社會管理中的深層次問題缺乏深入研究。一些幹部未能樹立新的社會治理觀念,對政府社會管理職能與社會自治功能的理解還不夠清晰,對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缺乏足夠的認識。

2、惠及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相對於嘉興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城鄉居民對公共服務的要求來看,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無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都不能充分滿足城鄉居民需求。一是社會保障網還沒有完全覆蓋全體城鄉居民,尚有不少體制外用工人員、外來務工人員、以在校生為主體的青少年群體等未能進入或完全進入社會保障網。二是社會保障水平仍然較低,公共服務以初級產品為主。三是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享有的公共服務離均等化的目標仍有距離。四是社會政策的完善度相對滯後於經濟政策。五是社會發展的公共投入在政府投入中的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與其它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就業、食品安全特別是環境問題形勢嚴峻。

3、適應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新變化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網路建設需進一步推進。伴隨我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大量的「單位人」逐漸轉變成了「社會人」,流動人員的數量和比例大幅度增加,失業和未充分就業人員不少,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各種登記的和未登記的社會組織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加等情況,使得我市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網路建設還相對滯後,尚不能有效地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會自我管理的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動。一是基層自治組織建設不夠健全,行政化傾向還比較明顯,過多地承擔了行政任務,其自治和自我服務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二是我市社會組織的發育及社會功能的發揮還不夠。結構不夠合理、數量相對不足和相對過剩並存,民間組織活動能力弱,其自治性和自律性還不強,民間組織與政府還缺乏全方位的溝通和交流,橋樑紐帶作用還未能充分發揮。三是流動人口管理的組織結構還不健全。2006年,我市流動人口已超過162萬,面對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無論在組織機構的設置上還是服務網路的建設上都還不夠完善。

4、維護群眾利益、化解社會矛盾的社會管理工作機制需進一步創新。在我國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劇烈變動,利益格局和利益關係發生深刻調整,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利益訴求日趨多樣化的情況下,維護群眾利益、化解社會矛盾的社會管理工作機制面臨許多新課題。一方面,在土地徵用、城建拆遷、環境保護、城市管理、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中的局部地方、局部領域和少數部門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侵犯群眾利益、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和現象;另一方面,將維護群眾利益、化解社會矛盾工作中積累的工作經驗,轉化為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社會管理工作機制相對滯後。

5、應對各種社會風險的社會應急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健全。世界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城市化進程將進入高速成長期,城市公共安全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嘉興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2006年嘉興市人均GDP已經達到5030美元,外來人口超過162萬。城市人口和財富的快速集聚,使我市的城市資源、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城市管理將接受新的考驗。二是公共安全保障基礎薄弱與經濟快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公共安全不確定因素驟增,突發事件頻率增加、影響擴大。三是嘉興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涉及國家和地方安全的領域不斷增多,各種公共安全相關的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多,增加了新的安全隱患。四是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事中、事後應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事前預警工作還較欠缺。

三、完善我市社會管理體制的思路與對策

1、統一思想,不斷深化社會管理體制創新認識。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了黨委、政府在社會建設和管理中的職能定位,也為各級黨委、政府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指明了方向。嘉興是黨的誕生地,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先行之地」,有條件也有責任在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方面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⑴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創新社會管理體制」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四位一體」改革系統推進的迫切需要。當前,嘉興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基本建立向比較完善推進的關鍵階段,一方面隨著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縱深發展,社會管理的任務越來越重;另一方面隨著價值取向多元化和社會問題複雜化程度的加劇,社會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迫切需要加快創新完善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制,來統籌多元化的利益訴求,推動社會整合,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穩定,從而實現社會和諧。

⑵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加強社會管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年來政府管理中的「短腿」。如何全面履行好政府職能,特別是在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督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社會管理職能,這是我們各級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因此,必須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以推進責任政府、服務政府的建設。

⑶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是推進「和諧嘉興」建設的現實需要。嘉興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有其獨特的政治優勢,「紅船精神」已深入嘉興大地;改革開放以來,嘉興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總體向寬裕型小康邁進;加快江南水鄉文化大市建設的一系列文化體制改革舉措也正在實施中,而對於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無論是思想認識還是實踐準備都還薄弱了一點。因而,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繼續加快嘉興的改革創新步伐,不斷激發「活力嘉興」的「活力之源」,推進「和諧嘉興」建設,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就成為必解之題。

2、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社會管理服務保障體制。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必須在黨委領導下,實行政府總負責制,通過社會事務的規範和制約,引導建立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⑴完善公共決策機制。政府規範和制約社會事務,平衡、調整社會利益關係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之一,就是制定和完善政策,這也是政府社會管理的核心。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必須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找准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具體利益的切入點,以解決基層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協調好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差別,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需求,使改革中利益受損的群體得到合理補償,讓發展帶來的利益增量為多數群眾所共享。一要在事關公共利益政策導向上,應著重考慮城鄉就業、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公共醫療衛生等民生問題的突出領域,加大向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政策傾斜力度,正確處理政策的穩定性、延續性和與時俱進、適當調整的關係。二要完善行政決策程序,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建立重大決策事項調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和公眾廣泛參與的社會聽證、公示制度。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開展專家論證、技術諮詢、決策評估;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實行公示、聽證制度。三要強化行政問責制,加強政務誠信建設。不僅要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市場監管、公共安全等領域實行工作責任制,還要逐步建立政府決策失誤問責制,切實推行行政決策跟蹤反饋、決策監督和違法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公眾導向的績效評估,增強政府公信力。四要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社會管理服務信息化進程。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要求,發揮大眾傳媒在表達群眾意願、執行社會監督方面的重要功能,為群眾生活和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造與政府互動、互通的便利條件。

⑵改進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城鄉社會發展和社會事業的投入,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保障,也是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創新的方向。國際上,所謂「服務型政府」的一個基本標誌,就是超過60%的財政預算用於社會發展。我市目前的財政支出結構還帶有明顯的「吃飯財政」、「建設財政」的特點,加上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對於社會事業和社會發展的投入往往「力不從心」。

改進財政支出結構,首先要致力於把「蛋糕」做大,特別是要千方百計促進低城鄉收入家庭增收,加快低收入家庭致富步伐。在此基礎上,要切分好「蛋糕」,切實推動「吃飯財政」、「建設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推進城鄉社會發展的一體化進程。一要把守公平和正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核心價值理念。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意、破解民憂、改善民生,通過公平的公共財政投入安排來彌補市場缺陷,保障人民群眾在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基本權益,體現和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梳理市、區、鄉各級政府的事權,科學合理界定政府行為的活動領域,並建立與之相應的財權。二要向公共領域傾斜。首先要按照公共財政普惠原則和「存量調結構,增量優方向,增量調存量」的方法,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財政資金分配要向農村傾斜、向低收入人群傾斜,確保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 「三就兩保兩安全加文化」,即就業、就醫、就學,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社會安全(包括社會治安、食品藥品安全等)、安全生產,文化(農村基層文化和城市社區文化)等,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其次要優化支農資金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品供給的投入力度,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次要大力扶持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支持教育、科技、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收入分配四項制度改革,逐步增加財政投資規模,積極支持探索建立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各類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接軌,實現基礎社會保障的城鄉均等化。此外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最後,要改革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逐步引進公共服務市場化運作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投資進入公共服務領域,在供水、供氣、供熱、公共交通和污水垃圾處理等公用事業領域加快建立特許經營制度,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高公共服務質量。三要採取「控、保、壓」措施,壓縮一般性財政支出。進一步加強預算管理,在有力保障黨和政府重大決策實施、政府職能履行、政權建設需要的基礎上,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大力壓縮會議費、招待費等一般性財政支出,積極探索制定治理「三公消費」(公款吃請、公款出國、公車消費)的有效措施,切實做好規範發放津貼補貼有關工作,建設節約型政府。

⑶優化組織結構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已經進行了多輪黨政機構改革,取得了成效。我們要在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嚴格執行上級對黨政機構設置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嘉興實際,繼續研究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工作機構。一要發揮好新居民事務局的作用。隨著我市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目前,外地來我市務工、經商、創業人員的暫住人口162萬人,約佔總人口的32%。他們在積极參与我市的現代化建設,為嘉興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在社會保障、勞動保護、計劃生育、子女就學等諸多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最近,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准設立的新居民事務局,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執政為民」的思想和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新居民事務局要切實履行好職責,使我市的新居民管理服務工作創出新經驗、跨上新台階。二要完善社會保障事務管理體制。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整合市級相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障事務、公共信息事務的服務功能,以原市社會保險事業局為基礎,設立市社會保障事務局,全面履行政府社會保障事務的經辦職能,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三要研究完善黨政機構改革的新思路。黨的十七大將全面總結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全面部署,要充分認識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應牢固樹立大局觀念,以統籌發展的理念,調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打破部門分割、條塊分割的狀況,釐清現有職能部門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關係,進一步強化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服務的職能,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開創城鄉一體化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局面。

⑷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要認真貫徹落實六中全會關於「切實加快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要求,建立健全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確定職業規範和從業標準,加強專業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員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一要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教育培訓,依託高校教育資源,採取定單式辦學的方式,開展學歷教育;利用黨校、電大等教育資源,積極開展非學歷在職培訓,提高他們的政策業務能力。二要積極探索開展社會工作人才職稱評聘工作,完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考核管理辦法。三要研究改善社會工作人才待遇,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從事社會管理工作,在全市造就一支能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實施社會服務、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3、抓住重點,不斷完善社會利益平衡機制。嘉興素來崇文厚德,民風淳樸。我們應該珍惜這一社會穩定的基礎條件,認真加以總結,不斷完善提高,著力構建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利益保障機制,做好疏通和平衡兩篇文章,夯實維護社會公正公平的物質基礎。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⑴推進城鄉就業一體化。城鄉就業與培訓一體化,是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推進城鄉就業與培訓一體化進程,必須健全和發展城鄉統一、內外開放、平等競爭、規範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保持就業渠道通暢;加大農民培訓力度,積極培育現代農民,促進高素質農村勞動力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按照統籌城鄉生產力和人口布局、有利於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的要求,推動農民工穩定、有序流動。一要全面實施城鄉勞動力技能素質培訓,加快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逐步構建適應我市產業發展方向、且有區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網路;繼續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建立完善的專業設置和畢業生就業相結合的辦學評價體系,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技能人才;動員和鼓勵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企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參與勞動力素質培訓,建設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區域性培訓網路,統一組織開展面向城鎮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和有轉移就業願望的青壯年農民的減免費引導性培訓、創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培訓與轉移就業的銜接,逐步形成自己的培訓特色和品牌。二要統一失業登記制度,建立城鄉統一、覆蓋全社會的失業登記辦法,建立勞動力資源庫,為推進城鄉充分就業打好堅實基礎。三要統一就業制度,取消企業使用農村和外來勞動力的計劃審批、工種限制等歧視性政策;取消使用農村和外來勞動力的各種收費。四要統一就業援助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再就業援助政策,著力解決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低保戶、被征地農民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五要統一勞動力市場,以統籌的思維、統籌的機制、統籌的辦法,構建服務同質、信息共享、機會均等的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交流平台,逐步實現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對接、人力資源市場與人才市場的對接、本地市場與外地市場特別是勞務輸入地市場的對接。六要統一公共就業服務,規範業務流程,實現供求雙方進入市場「一站式」服務,推進「科學化、現代化、規範化」、「專業化、制度化、社會化」建設;同時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和服務手段的信息化建設,壯大職業介紹隊伍,完善社會就業服務體系。

⑵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全面覆蓋、保障有力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的穩定器,又是發展的推動器。我市以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已基本健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運作正常,全市社會慈善事業較快發展,城鎮「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戶」得到了妥善供養。在此基礎上,實現和完善社會保障全覆蓋,重點是城鄉居民中尚未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和低收入或因各種原因致貧的群體。一要出台和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提供一個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的平台,在堅持以參保人員個人繳費為主、集體經濟適當補助的基礎上,加大財政補助力度,提高養老保障水平,特別是要對城鄉70周歲以上的老人要給予養老基本生活補助,讓他們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二要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動態管理和低保金自然增長機制,抓緊做好明年低保金的調標和資金到位的準備工作,搞好低保對象的普查、核查,落實對低保家庭的各項幫扶優惠措施,做到不重不漏,應保盡保、應退盡退、應補盡補,確保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做好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通過新建、改造等途徑,提高福利設施水平,搞好敬老院規範化和示範性建設。三要整合扶貧幫困資源,適當降低救助「門坎」,加大專項救助力度,減少重複救助,避免救助遺漏,更好地解決經濟困難家庭基本醫療、子女就學等問題,多渠道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提供維護困難群眾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和災害、重病大病的應急救助。四要大力發展慈善事業,不斷增強我市慈善事業的實力和後勁,倡導民間幫扶,形成政府救助與社會幫扶互聯,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源互補,行政力量與社會力量互動的格局。

⑶促進教育發展均衡化。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新型農民是關鍵。我們要在全市七個縣(市、區)已經成為省級教育強縣的基礎上,更加有力地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一要強化保障能力。在年底前,全面落實「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縣級政府對教育經費的統籌管理和投入力度,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義務教育,逐步達到城鄉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教師工資福利待遇相同標準。二要改善辦學條件。繼續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抓緊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推進實施農村小班教育。每年至少安排10%的城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重點提升農村辦學條件。三要提高管理水平。積極實施「名校長」工程,提高校長履職能力;建立城鄉學校緊密型結對交流機制,年底前實現城鄉學校結對全覆蓋;大力推進和諧校園建設。四要提升師資素質。加快實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製統一標準管理,積極推進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強化教師聘用管理,繼續實施職稱評審向農村學校適度傾斜的政策,制定農村優秀教師獎勵辦法。五要確保教育質量。總結和推廣課程改革經驗,不斷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對學校教育情況和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全程監控,減輕學生負擔,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繼續推進農村社區教育。

⑷種好合作醫療「示範田」。我市起步於2003年的城鄉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已經實現了城鄉全覆蓋,初步構築了政府引導、多方籌資、居民自願參加的新型合作醫療保障體系,得到了上級的肯定。我們應該再接再厲,把這塊「試驗田」耕耘成「示範田」。一要擴大個體覆蓋面。實行城鄉統一的合作醫療保險政策和籌資補償標準,全面推行城鄉普及型合作醫療保險,居民個人參保率達到90%以上。二要建立籌資增長機制。從2007年起到2010年,每年財政補助和個人出資標準的人均籌資總額增長不低於20%,力爭到2010年全市合作醫療保險年人均籌資總額達到或超過300元,住院費用結報率達到50%,基本實現城鄉醫療保障一體化。三要加強資金監管。理順合作醫療服務經辦機制,完善縣與鄉鎮(街道)經辦機構,達到規範化建設標準。合作醫療資金統一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做到縣一級資金管理、統籌年度與財政年度相統一。完善合作醫療信息平台,實行實時結報制度,積極探索費用監控有效辦法,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⑸實現文化資源社會共享。嘉興作為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示範市,我們要在創新信息資源共享技術手段、服務方式和管理機制,初步建成覆蓋全市鄉鎮(街道)和大部分城鄉社區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務網路的基礎上趁勢而上,儘早實現文化資源的社會共享。一要協調整合現有各種文化體育資源,組織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文化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形成立體式的城鄉文化體育資源共享網路。同時要通過城市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整合部分公共網路信息、開設電視文化專欄等形式,把文化資源信息引入千家萬戶。二要抓緊研究制訂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發展規劃,加大各級財政對文化體育資源的支出比例,加強城鄉基層文化體育設施和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力爭在三年內鎮鎮建有圖書分館、村村建有圖書室,一批農村文化示範戶作用明確,讓城鄉居民享受到更多的文化體育資源和地方特色文化。三要加強文化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強化文化資源社會共享管理考核辦法,使文化資源社會共享度越上新水平。

⑹架構社會穩定新機制。我市通過強化公共危機管理、司法信訪聯運、整合居民訴求求助熱線等形式,強化了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格局,有了一個比較紮實的基礎。我們還要繼續重視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不斷加強健全社會輿情彙集和分析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的工作制度,切實維護好社會穩定。一要抓好開拓立體式的社會信息收集網路,建立社情民意形勢分析例會制度,評價和監測社會發展進程,加強對各種不穩定因素髮展變化趨勢的預測,及時預警,及時防範。二要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建立矛盾糾紛定期排查制度,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努力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解決在基層。特別是對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苗頭性、內幕性動態信息,做到及時獲取、準確研判、快速報送、分類辦理。三要堅持嚴格執法監管與專項集中治理相結合,切實提高預防處置群體性事件的能力。在強調職能部門切實履行職責的同時,適時組織開展突出矛盾糾紛專項治理活動,及時化解土地徵用、拆遷安置、環境污染、涉法涉訴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防止矛盾激化而引發群體性事件。四要充分發揮調解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有機結合起來,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多種辦法,統籌化解矛盾糾紛。

4、培育規範,引導社會力量發揮積極作用。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就是要打破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改變政府控制大部分社會資源並實行統包統攬式管理服務的格局,釐清政府與社會的職能分工,逐漸退出社會能夠進行自我管理和服務的領域,還權於社會,不斷增強社會自治能力,構建政府與社會關係的新模式,在政府與社會分工協作、相互制衡中,實現有限政府與自治社會的「強強聯合」的「善治」目標。加快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必須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社會自治組織建設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

⑴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適應我市城鄉一體化的現代社會結構轉變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的要求,「十一五」時期,必須繼續堅持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正確方向,加強黨的領導,加快社會民主化進程。一是規範各項民主程序。各地要對基層民主組織工作規程進行一次「回頭看」,並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堅持制度創新,使之更符合實際、更具可操作性。在民主選舉中,要嚴格依法辦事,確保選舉的公平、公正、公開;在民主決策中,要防止歪曲和控制民意的現象發生,堅持少數服從多數;在民主管理中,要全面推行民主議事、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一系列制度,增強群眾的參與度與管理權;在民主監督上,健全村務公開制度,落實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建言權。二是加大村務公開力度。要以創建工作為載體,以財務公開為重點,細化和完善村務公開表式,積極探索村務公開有效形式,切實做好村務公開的各項工作。三是推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要著眼於整體推進,制定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規劃,進一步形成組織、民政、政法部門和群團組織齊抓共管的整體合力,創造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良好環境。四是保障人民群眾選舉權。要全面實施村委會無候選人直接選舉,大力推行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落實好廣大居民群眾的選舉權。同時,要規範代表選舉,加強村民代表與聯繫戶的關係;建立選舉觀察員制度,及時發現並反映選舉中出現的問題。

⑵促進社會自治組織建設。要健全社會組織機制,形成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社會管理網路。一是為各類社會組織的成長和功能的發揮創造寬鬆的制度環境和運行空間,鼓勵支持行業優勢突出、產業特色明顯、同業企業集中的領域中,積極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市場化運作、功能齊全、行為規範、服務有效的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等「非官方」社會行業、中介組織、社工組織、志願者隊伍,擴大覆蓋面,提高代表性。二是積極發揮「非官方」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橋樑、紐帶作用和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社會穩定作用,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動。在農村,要健全以村委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為主體的村民自治組織體系,加強對村民自治各項功能的整合,發揮整體合力。在城市,進一步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居委會、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等社區自治組織。要確立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關在城市社區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擴大其在社區建設方面的管理許可權。三是堅持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並重的方針,加強和改進對各類社會組織的管理和監督,圍繞規範市場秩序、構建和諧社會、健全並組織實施各項自律性管理制度,支持、鼓勵和引導「非官方」社會行業、中介組織加強自律,切實履行好服務宗旨,引導其在內部制度、組織文化、人員素質、經費籌措、活動開展等方面加強自身建設,成為自律誠信、富有活力的社會主體。

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是一項複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還包括加強社會管理相關的制度、法規建設;需要完善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建立社會運行狀況監測體系;大力推進塕民個人信用制度建設等等。由於課題內容廣泛,涉及面廣,在此不一一贅述。總之,我們一定要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新的契機,動員和組織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以飽滿的熱情和務實的作風,恪盡職守,勤奮工作,開拓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新局面。


推薦閱讀:

歷朝華嚴持驗紀(嘉興藏B049)
閱藏知津(卷三十七至卷四十)(嘉興藏B271)
五家語錄(嘉興藏B134)
嘉興
學佛考訓(卷第六至卷第十)(嘉興藏B295)

TAG:社會 | 管理 | 體制 | 嘉興 | 思路 | 社會管理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