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的榜樣:自由級濱海戰鬥艦的來龍去脈

2004年5月,洛馬/馬里內特海事公司的競標方案擊敗對手,與通用動力/奧斯塔一起贏得了「濱海戰鬥艦(LCS)」的發展訂單。

洛馬/馬里內特海事公司提出的是「先進半滑行單船體」方案,命名為「海刃」,頗有「海上利刃、劈波斬浪」之意。

「海刃」的技術基礎源於義大利的「戰馬」(Destrier),這艘1000噸級的半滑行民用商船在1992年創造了橫渡大西洋的最高速紀錄至今不敗。當時這艘下水不到一年的新船從紐約出發,中途不加油航行3106海里(約5752km),到達英國錫利群島的主教石燈塔,用時58小時,平均速度53節,極速階段為70節。

以「戰馬」為藍本的「自由」級濱海戰鬥艦滿載排水量放大了幾乎三倍,達到3000噸,是各競標方案中排水量最大的,艦體長115.5米,寬13.1米,最大吃水3.7米。

主機包括兩具Rolls-Royce的MT-30大型高速燃氣渦輪(功率各36MW)以及兩具費爾班克斯·莫爾斯公司生產的柯爾特-皮爾斯蒂克巡航用柴油機,帶動四具經過最佳靜音設計的Rolls-Royce Kamewa水噴射推進器,四台伊索塔-弗拉西尼公司的船用柴油發電機組提供輔助電力。最大速度45節。

這樣的推進力對於一艘滿載排水量僅3000噸的艦艇而言是非常驚人的,其總推力是佩里級驅逐艦的兩倍,與九千噸級的伯克級驅逐艦相差無幾。

雖然「自由」級的排水量比較大,但在高速航行時船體會向上浮起,減少了浸潤面,阻力也大幅降低,奧秘就來自艦體兩側的弧形階梯槽,類似於「大黃蜂」戰機機頭兩側的邊條翼。

「自由」級具有極佳的機動能力和操控性,從靜止狀態加速到45節只需不到2分鐘,以7節低速航行時迴旋一周的直徑僅兩倍艦體長,以45節高速迴旋一周的直徑也只有4.6倍艦體長,從30節速度航行到停止僅前進2倍艦體長。

「自由」級無槳、無舵,但進出港操作也無需任何推拖輪輔助,可精確進入泊位。

「自由」級濱海戰鬥艦可以搭載MH-60R/S或RQ-8B無人直升機,就後者而言,除美國外其他國家都還沒有這個級別的無人直升機。

「自由」級吃水很淺,活動範圍很大。

艦首裝有一門與獨立級是一樣的MK-110型57毫米艦炮系統,射速每分鐘220枚,射程14千米(9英里),來自BAE系統地面和武器裝備分部(前身是美國聯合防務公司)。

「沃思堡」號(LCS 3)的30毫米武器系統

「沃思堡」號(LCS 3)的槍手驗證30毫米武器系統的射擊精度

在新加坡時「沃思堡」號(LCS 3)的指揮塔

2013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格林納特在「沃思堡」號上接待進行友好訪問的吳司令。

馬里內特海事公司(MMC)是一家在1942年成立於威斯康辛州的私人造船企業,生產了超過1300艘各類船舶。主要是民用與商用船隻,作為洛·馬公司的合作夥伴,參與瀕海戰鬥艦LCS1的方案設計與製造。

馬里內特的母公司就是全球造船業大名鼎鼎的義大利「芬康提尼海事集團」(Fincantieri Marine Group),它是歐洲最大的造船企業,在成立的200多年時間裡建造了超過7000艘船舶,作為工業和金融控股公司,成立於1959年12月。

著名的「歌詩達」郵輪就出自芬康提尼海事集團,前幾天隨義大利總統訪華並與中船集團在大會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就是這家公司。

義大利「加富爾」號航母也出自這家公司。義大利海軍為其配套的艦載機將是F-35B。

2016年7月海試中的第4艘「自由」級濱海戰鬥艦「底特律」號(LCS7)。

與「獨立」級來自澳大利亞類似,「自由」級是一匹來自義大利的「海上戰馬」,技術基礎來自民用產品,經多家跨過企業深度協作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引進技術並不丟人,也沒見洛馬或通用動力談論此事時面帶愧色,有了當然好,但過於強調自主知識產權,也可能有自我封閉的危險。


推薦閱讀:

平型關戰鬥(王耀南)
個人佈道,戰略加戰鬥
[原創]一場難忘的戰鬥[參賽]
【戰鬥片】黃英姑(1980)
太原會戰(9)平型關戰鬥

TAG:自由 | 海戰 | 戰鬥 | 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