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教(一)

道教(一)(2012-05-18 15:56:14)

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主。發源最早,始於軒轅黃帝,為中國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稱道教。尊奉《老子》一書為《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道教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認為:在萬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所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為三種氣,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還有許許多多,擁有龐大的神團系統。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東嶽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驪山老母、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相信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認為道具有永恆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長生,相信人通過求神或修鍊可以得道,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肉體永生,白日飛天,長存仙界。

道教始源於黃帝,發揚於老子,成教於張道陵天師。戰國及秦漢諸儒,皆崇黃帝老子之學,稱為道家。唐宋以降悉宗道教學術思想,信仰崇奉,普及於中華民族,故道教是為中國固有的宗教。

道教徒對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所以《典論》中說:道士者,要「以道為事」。

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眾神面前,不論貴賤、貧富、聰愚,一律平等。道教強調,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夠學道、得道。《老子想爾注》把「道」說成是「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詞一耳」。《混元皇帝聖紀》也有類似的說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化身。

「德」和「道」是一個整體,成為道教教義的核心。《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德」。《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積德。《道教義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說,凡是符合「道」的準則的,便是「有德」;凡是違反「道」的準則的,便是「無德」。《西升經?序》云:「道之在我謂之德」。按照「道」的準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強調,修身、治家、統治天下,都應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以達到太平和仁愛。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於人,小以及於物,修身積德」。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一),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法之「道、經、師」三寶。(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氣、神」為修養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寶。(三),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寶。蓋基於老子三寶章云:「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是也。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東漢時由張陵創立。順帝時學道於鶴鳴山(今四川)中,稱得到太上老君親授,制訂了一系列宗教儀式,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病人請醫生診治也要出五斗米,以符水為醫療手段。後人稱張陵為「天師」,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被稱為「系師」和「嗣師」。五斗米道的組織系統稱作「治」。在巴蜀一帶設立了24個「治」,這是處理道教事務和祭神的地方。儀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經常儀式,靜室思過,讓病人或教徒在靜室懺悔自己的過失。第二種是請禱儀式,稱「三官手書」,即在紙上寫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種是祭神儀式,偶像是太上老君及九卅土地之神。主要教義思想是:「道」為「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五斗米道的尊神。創立較為系統的道教齋戒儀範,為南天師道。唐、宋以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演變為「正一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東漢靈帝熹平(172—178)年間,由張角創立,奉《太平經》為主要經典。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社會黑暗,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張角以「太平」理想為號召,吸引了廣大苦難的民眾。張角將全國太平道的組織劃分為「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職人員,稱作「渠帥」;張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領導,自稱「大賢良師」。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儀式。一種是以符水治病,大賢良師或渠帥持九節杖,為信徒用「符」祝禱,隨後讓病人飲下符水。另一種是跪拜首過,患有疾病或犯有過錯的人,叩頭跪拜,訴說自己的錯誤。

張角在經過周密的布署後,予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起義。口號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稱「黃天太平」。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幟,故稱「黃巾軍」。後被鎮壓而失敗。以後太平道在民間仍有秘密流傳。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別之一。金初,劉德仁所創立,後傳至酈希誠,受到元憲宗(1251—1260在位)的賞識與支持,被賜名為「真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靜無為」、「少私寡慾」、「慈儉不爭」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誠謙,去惡揚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不尚符籙,不提倡「飛升化煉,長生久視」之術。六傳至孫德福,至元五年(1268)奉詔統轄諸路「真大道」。又三傳而至張請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玄應真人」。教徒遍及黃河流域與江南一帶,經十餘傳而衰落,後來也許併入了全真教中。

太乙教,是金代初葉由蕭抱珍所創立於衛卅(治所在今河南汲縣),道教宗派之一。因傳「太一三元法錄之術」,或稱「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學修身,認為「做仙做佛不難,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術濟人,「祈禳訶禁,罔不立驗」。其教傳嗣有秘錄法物,繼法嗣者皆改姓蕭,即以祖師之姓為姓。因其以符籙濟人,故與全真道、真大道教相異。四祖蕭輔道,五祖李居壽(入道改姓蕭)。因元朝重視,其教進入全盛時期。太一教傳至六、七祖後,逐漸融合於正一教派。

正一道又稱「正一教」、「正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東漢順帝時張陵所創。元以後,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天師道等符派的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教的兩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總領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 」。此後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統稱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可以不居宮觀,擁有妻室。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麼多高材生最後會出家?而且多數人入了佛教而不是道教?
如何看待微博上鐵牙道人坐實知乎道教大v十萬個氣兒的抄襲?
轉引資料《日本為何重視道教研究》
酉陽雜俎·道教三界諸天和末日預言
道教諸仙神列表下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