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美上海公報》出台始末?毛澤東如何拍板表態?

中美關係三份公報出台實錄(一)
解密《中美上海公報》出台始末毛澤東如何拍板表態?
○孟紅(山西)
2012年02月21日08:27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型大小 大中小】列印留言社區手機點評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

資料圖片:尼克松訪華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在風雲變幻的國際關係史中,中美關係一直是足以直接影響世界格局的重要篇章。在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曲折歷程中,以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報》、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報》和1982年的《中美「八·一七」公報》的出台最為引人注目,這三份公報濃墨重彩地構築了中美關係的基石,而它們相繼出台的經過,也生動地見證了中美關係從解凍到逐步發展的清晰足跡。今年是中美關係正常化40周年,本刊特發此文,以示紀念。  國際時局的變化促使中美從對立走向緩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憑藉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到處推行侵略擴張的政策,而這種侵略擴張政策必然受到世界各國進步力量的一致反對。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美國的國力逐漸下降,並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中;而蘇聯則憑藉其迅速膨脹起來的軍事實力到處伸手,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蘇聯的方向發展,蘇美爭霸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態勢。深感力不從心的美國,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蘇聯的挑戰,增加與蘇聯對抗的籌碼,開始尋求同中國接近,採取了一系列謀求同中國改善關係的措施。  1969年初,尼克松出任美國總統。在其執政期內,美國經歷了戰後最重大的外交政策調整,即:推行「新亞洲政策」,實行越南戰爭越南化,力求從越戰中脫身;承認世界上有美國、西歐、日本、蘇聯和中國「五大力量中心」,推行以「實力地位」、「談判時代」和「夥伴關係」為三大支柱的「尼克松主義」,調整美蘇關係,改善美國與其盟國的關係,謀求中美關係正常化。在尼克松實現其外交設想的過程中,對華關係是極為關鍵的一環。  尼克松上台前夕,曾通過美國《外交季刊》發表文章,第一次提出同中國接近的主張。他任總統後,於1970年10月1日向美國《時代》雜誌記者發表談話,第一次公開表示願意訪華。他說:「如果說在我去世之前,有什麼事情要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去。」隨後,尼克松於當年10月25日和27日,分別在同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會晤時,請求他們向中國轉達美國已經決定設法使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口信。中國十分歡迎尼克松政府這一謀求中美接近和建立關係的信息。此後,中美之間就建立了互通信息的「葉海亞渠道」和「齊奧塞斯庫渠道」。  在當時,中國同樣有著改善對美關係的需求。首先,中國面臨蘇聯的嚴重威脅。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中蘇關係急劇惡化,到60年代末,雙方已在邊界屯兵百萬,有隨時爆發戰爭的危險。為了對抗蘇聯的軍事威脅,中國必須重新調整外交戰略。其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外交由於受極「左」思潮的影響,遭遇重重困難。中國的對外交往幾乎中斷,建交步伐遲遲邁不開,面臨國際環境也日益惡化。為扭轉中國外交的被動局面,急需調整外交政策,建立一條更為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因此,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領導人不失時機地調整了對美國的政策,與美國國內有遠見的政治家一道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  1971年4月,經毛澤東決定,周恩來開展了著名的「乒乓外交」,邀請在日本參加世界錦標賽的美國乒乓球代表隊訪問中國。這一舉措表明了中國緩和中美關係的誠意,被譽為用「小球帶動了大球」。同年7月9日至11日,尼克松總統派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為尼克松訪華做準備。7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公告,宣布中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在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華。1971年10月20日至26日,基辛格再次來訪,為尼克松訪華作具體安排,並與中方著重討論了台灣問題和尼克松訪華期間將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的草案。1972年1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黑格又來到中國,為尼克松出訪做最後的準備。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乘「空軍一號」專機抵達北京,踏上了新中國的土地,他在機場與前來迎接的周恩來熱烈握手。尼克松對中國的訪問是一次打破國際慣例、不同尋常的訪問,堪稱解決和推進中美關係的「破冰」之旅,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令世界矚目,意義非同尋常。  尼克松對周恩來的秘密承諾定下了《公報》的基調
【1】【2】【3】【4】【5】

推薦閱讀:

我早年的體會(解密意拳心要)-季胡衛
12星座未來一周財運解密,這4個星座運勢爆棚,想不發都難!
盜墓史跡:雍正不敢隨父葬東陵的風水解密(圖) - Qzone日誌
解密:億萬富翁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頭條網
「解密」髖關節

TAG:上海 | 解密 | 中美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