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故事,告訴你如何避免陷入死循環,走出心理困擾

四個故事,告訴你如何避免陷入死循環,走出心理困擾

做心理諮詢預約接待過程中,很多求助者詢問如何走出心理障礙?有的疑惑自己以前的求助為何沒有解決問題?有的質疑這次的求助結果會不會像以前一樣再次失敗呢?因為以前有過多次的自助和求助失敗經歷,這次求助就能成功嗎?在工作過程中,我也見證了各種嚴重心理障礙者,在美齡老師和代老師的協助下,走出了心理困擾,尊嚴自由的享受美好生活!對於如果避免陷入絕境,走出心理障礙,把我的見聞和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希望給大家以啟發,希望能為大家解一些惑。

一、沒有行動的希望是死的

有個人想中彩票,所以他去求上帝。他很用心的求上帝。有一天上帝說好啊,可以啊,但至少你要先去買張彩票吧。上帝會聽我們的禱告,但是我們不能只禱告而沒有行動。

在諮詢預約接待過程中,只想傾訴自己的問題和痛苦,卻沒有求助動機,也不願意通過自我努力進行自助的人大概佔到50%左右的比重。解決問題,無論是求助還是自助,都需要有行動力的啊!沒有行動力的希望是死的,只能讓自己繼續痛苦下去。

在諮詢中,咨客問題解決的快慢,很多時候與問題的嚴重程度沒有必然關係,而是和咨客本人的行動力有密切的關係。有不少咨客的問題特別的嚴重,但在諮詢過程中的行動力好,問題反而比問題沒那麼嚴重的解決還快速。只要自己願意好,有一定的行動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區別在於行動力強問題會解決的更快速,行動力弱,問題會解決的慢些。

二、 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關於道一禪師開悟因緣,禪宗燈錄中有如下記載:

唐代開元年間,道一禪師來到南嶽山中,經常修習禪定。懷讓禪師知道他是一個法器,於是前往他打坐之地點化他。

懷讓禪師問道:「大德,你在此地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禪師答道:「我圖作佛。」

懷讓禪師於是拿來一塊磚頭,在庵前一塊石頭上使勁地磨。

道一禪師問道:「磨磚頭做什麼?」

懷讓禪師答道:「我想磨成一面鏡子。」

道一禪師非常好奇,質問:「磨磚豈得成鏡?」

懷讓禪師反問:「既然磨磚難以成為鏡子,坐禪難道就能讓你成佛?」

道一禪師又問:「那麼怎樣做才可能成佛?」

懷讓禪師設問:「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禪師一時無言以對。

懷讓禪師接著開示:「你是在學坐禪,還是在學坐佛?如果是學坐禪,可是禪與坐卧沒有關係;如果是學坐佛,可是諸佛無形無相卻能現一切相,並不只是禪定之相。諸法性空本無可住,於無住法不應該有取捨之心。你想通過坐禪成佛,這實際上是在殺佛。如果你執著於禪定之相,你不可能通達實相之理(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卧。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道一禪師聽完懷讓禪師這段開示,猶如醍醐灌頂,於是從禪座上下來,頂禮懷讓禪師。

達成目標,只有行動還不夠,還需要有正確的方向和恰當的方法,否則努力只會與結果背道而馳。如:一個人有嚴重的社交障礙,明明是心理上的問題,在確切些說內心有嚴重的自卑,不從心理的根源上化解問題,並讓自己成長起來,卻去吃精神類藥物,精神類藥物是能讓一個人自信起來呢,還是能讓一個人學會人際交往?現在精神病學過度泛濫,在接待的咨客中,有太多的人(80%以上)把自己的心理問題,從精神病學的角度,自己給自己或被他人貼上了精神病學的疾病化標籤,進而把問題的解決引向歧途。

三、避免陷入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發現,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里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為什麼它們會這樣,連「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這些本能都沒有了呢?因為它們已經知道,那些是無用的,「習得性無助」

1975 年塞里格曼,用人當受試者,結果使人也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經歷過多次自助或求助失敗的咨客朋友,有些也會陷入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的問題極其嚴重,再也沒有任何人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擔心再次失敗,不敢輕易再抱有什麼希望。個別特別嚴重的,會陷入徹底的絕望,拒絕任何的再次嘗試。

對於已經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朋友,在預約接待或諮詢過程中,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及以前求治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明確如何做才是 問題解決之道,才能真正的走出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他們在老師的心理調整下,感受到諮詢的效果,感受到在老師的幫助下自己的問題是一定可以解決的,就會打破已經形成的習得性無助困擾,並走出心理障礙。

因此,對於陷入心理困擾的朋友和家人,其一、一定要明確問題的性質,是心理問題還是精神問題?切忌在求助方向上行錯了方向,導致求助失敗; 其二、如果問題自我化解不了,一定要及時尋求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專業人士,可以避免陷入多次求助無效的境地,而引發習得性無助的發生。

四、三季人,突破思維和感知局限

《三季人》的故事,據說是與孔子的某位弟子的傳說有關。

一天,孔子的一個小弟子在院子里掃地,遠處來了一個一身綠衣的年輕人。

年輕人問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嗎?」

小弟子很驕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東西也很多嘍?」綠衣人問。

「應該是吧。」小弟子雖然有些納悶,可也不想讓人小看。

「那我問你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知道一年又幾個季節嗎?」綠衣人接著問道。

小弟子一聽這個問題,又是好氣,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當然是四個季節,這誰都知道。」

「不對,是三個季節。」綠衣人搶答道。

「你才不對,是四個。」小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倆也別吵,找個人給咱們評評理,如果是三個季節,你給我磕三個響頭,如果是四個季節,我給你磕三個響頭,怎麼樣?」綠衣人出了個主意。

小弟子一聽,滿口答應道:「行,一言為定。」

恰巧這時孔子出來了,二人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一的向孔子道來,那人非常誠懇的和孔子說:就是這麼個事,您是老師,您給憑個理,到底一年有四個季節還是三個季節? 孔子看了一下那人,轉過身對弟子說:一年確實是三個季節。

那人,馬上就開始跟孔子弟子理論:我說一年只有三個季節吧,讓你不信,現在好了,趕緊給我磕三個響頭吧。孔子的弟子看了眼老師,無奈的給那人磕了三個響頭…… 見孔子弟子磕完頭,那人也就開心的走了。

孔子的弟子見那人走了,便回身問師傅,一年明明是四個季節,老師您怎麼也說是三個呢? 孔子笑了笑,對其弟子講: 您沒看到那人,渾身是綠色嗎?其實他是一隻螞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說他怎麼能知道一年當中除了他所經歷的三季外,還有一個冬季呢?這樣你跟他又能爭論出個什麼結果呢? 孔子弟子頓時有所悟!

一個人的成就往往無法突破他的思維格局,解決問題也是如此。陷入心理困擾的朋友,很多都會陷入自己的思維局限,進而陷入感知局限中,在他們的思維和感知局限里,無論怎麼自我努力,都沖不出心理困擾的牢籠。

比如,有些內心極其自卑的朋友,總會認為別人對自己有敵意,對外界的各種情況極其敏感,同時,又認為自己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做不了。這個時候,僅僅只給他講道理是一定沒有什麼效果的,需要打破他思維格局的局限,同時感知到自己的能力,只要這樣他們才會學會自我認同並突破自我的思維局限和感知局限。

對此,美齡老師獨創了感知技術,對於陷入思維局限和感知局限的咨客朋友,很多時候不用講什麼道理,明白咨客的問題所在後,然後有針對性的運用感知技術進行感知訓練,當他的感知改變了,就會學會自我總結並突破自我思維的局限了。

希望我的總結和分享對朋友們有所幫助,祝福每一位朋友尊嚴、自由享受美好生活!


推薦閱讀:

因人而生的,也要因人而解——無結構人際團體的科普
1個30歲男人的孤獨(沙盤案例分析)
來訪者初次預約時,都會問什麼?
婆媳相處,最重要的是想清楚這點
揭開迷霧3——解體者的素描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