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聰明人都在下笨功夫

100%難道不好?為什麼只求51%就夠了

下圍棋的人都知道韓國棋手李昌鎬,他16歲就奪得世界冠軍,被認為是當代僅次於吳清源的棋手,巔峰時期橫掃中日韓三國棋手,號稱「石佛」,是圍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鎬下棋的最大特點,就是——很少有妙手。

*妙手:是指圍棋中精妙的下法,有時候,一著妙手或解開困境,或扭轉敗局,甚至可一子制勝。

《天龍八部》里虛竹隨手破解珍瓏棋局,就是一個妙手,幫他扭轉人生,成為武林中內力最深厚之人。

厲害如李昌鎬,為什麼沒有妙手?

一名記者曾問他這個問題,他憋了很久說:「我從不追求妙手。」

「為什麼?妙手可是最高效率的棋啊!」

「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

記者愣住了,只求51%的效率?眾所周知,棋子效率越高越佔優勢,高效行棋,自古以來就是棋手追求的目標。

李昌鎬又說:「我從來不想一舉擊潰對手。」

記者再追問,他沉默了。

為什麼世界第一的棋手,每子只追求51%的效率?

職業圍棋選手之間,即使有段位之差,勝負也只是在二三目之間。一般的圍棋有200—300手,每手51%的效率,即有一半以上的成功率,150手51%的效率累積到最後也會穩拿勝券。李昌鎬最使對手們頭痛的恰恰就是「半目勝」,一局棋幾百手,最後清盤——贏半目。

那妙手不是更好嗎?

不。思考下:到底是下出51%的穩定發揮概率高,還是下出100%妙手的概率高?

妙手很美,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陷阱。人追求一擊致命的時候,正是自己最不冷靜的時候,成功了不免沾沾自喜,失敗了心神搖晃,下一步最容易一腳踩空。全力之後,必有鬆懈;大明之後,必有大暗。

反倒是51%,每次都穩穩噹噹,日拱一卒,最後准贏。

妙手有個重大缺陷:不能迭代,無法刻意練習

因為每一次環節都不同,所以每次妙手都是心電一閃的靈感,這樣你永遠無法打磨手藝,只能「等靈感來」,哪一天靈感用完,生涯也就走完了。

靈感沒法刻意練習,沒法打磨手藝。靈感沒有護城河。

有人問郭德綱:您這講相聲,萬一有一天江郎才盡怎麼辦?

郭德綱說:我們講相聲,學的是技術,練的是手藝啊。這和炸油條一樣,一個炸油條的會擔心自己江郎才盡嗎?把相聲當手藝,不當才氣,才氣會盡,手藝只會越來越精進。

許多作者第一本書寫得好,之後就再無佳作;有些樂隊的第一張專輯驚為天人,後來卻每況愈下。還有很多藝術家要藉助毒品尋找靈感,他們總覺得自己缺乏靈感,其實是缺少能打磨的一門手藝。

反觀李宗盛、周杰倫這種詞曲創作出身的歌手,因為原來就需要大量生產音樂,沒法靠靈感,反而得以持續出新,歌壇長青。

我們總熱愛討論誰「靈氣十足」,有「機靈勁兒」。長久看下來,這類型的人最容易生涯發展跳崖——要警惕啊,這些詞其實是用來罵你的。

因為聰明沒有護城河。

「石佛」李昌鎬

李昌鎬的「圍棋十訣」中第一條就是,不得貪勝。

玩德州撲克的人——據說德州撲克是最接近真實人生的一種博弈遊戲——常有這種體驗。新手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把錢押在中等的牌上,最後總是比別人差一點,幾次下來就輸光了。老手要是沒有好牌就一直喊過,一旦遇到機會全部押進。

「不得貪勝」也是一個被極度低估的道理。各行各業高手一次次地重複,但還是因為太普通,沒有獲得應得的注意力——新手都謀求一把翻盤,但是高手都玩持續迭代。

因為新手看勝負,高手看概率。高手知道,所有的大勝都是細小優勢的持續迭代形成的。

有趣的戰略研究:曾國藩的笨辦法,讓對手頭疼至極

李昌鎬的絕招是51%哲學,而晚清名臣曾國藩稱這種戰略為「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一生分為三段:第一段是文人生涯,從6歲讀書到27歲中進士,一直做到大學士,是當時的學術領袖;第二段是軍人生涯,太平天國運動中,自己組建湘軍,纏鬥13年,愣是把懸崖邊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來續了命;第三段是引入西方科學文化。他組織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引入第一批西方書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學生(留學培訓行業可不拜關公,而拜曾國藩)。

前後兩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書生怎麼戰勝當時戰鬥力爆裂的太平軍,這是個有趣的戰略研究。

曾國藩打仗的心法就是「守拙」,不取巧,不搞四兩撥千斤。他不懂兵法,於是就用最笨的辦法「結硬寨,打呆仗」。

什麼叫「結硬寨」?

比如說今天一個湘軍首領接到任務:「命爾領軍十萬,速速拿下南京城!」這個首領跑到南京城下,不進攻,先紮營:勘探地形,最好是背山靠水。之後無論寒雨,立即修牆挖壕,且限一個時辰內完成。牆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塊築成。壕溝深一尺,以防步兵,壕溝挖出來的土必須要搬到兩丈以外,防止敵人用挖出來的土回填。壕溝外是花籬,花籬要高五尺,其中兩尺埋入土中,花籬有兩層或三層,用來防馬隊。

看,這還沒有進攻呢,三防都做好了。這就是「結硬寨」,湘軍本來執行的是進攻命令,但他們把進攻轉變成了防守。

「結硬寨」的打法搞得太平軍很痛苦。說實話,太平軍算是清末驍勇能戰的部隊了,但是碰到這種打法,一點兒招都沒有。

你這裡一腔熱血,王者榮耀,希望跟湘軍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戰——你我大戰三百回合,一決生死!

一看人家湘軍,埋著頭呼哧呼哧挖坑呢,勤勞的小汗珠掛一臉,根本不準備和你一決生死。一旦進攻過來,就一輪火槍給你打退下去。一看你不進攻了,繼續挖坑。

扎一天營就挖一天的坑,慢慢往前拱。所以湘軍攻打一個城市,不是諸葛亮那種一天兩天智取豪奪,而是用一年兩年,不停地挖溝。一道加一道,圓圈套圓圈,一直到城市彈盡糧絕,然後輕鬆克之。這種打法就是微小優勢的持續迭代,用時髦的話說,就是做時間的朋友。

打武昌,胡林翼挖了一年溝;打安慶,曾國荃挖了五個月。要看哪個城市是湘軍打下來的特容易,整個城外地貌都變了。

湘軍與太平軍糾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數幾次有超過3000人的傷亡,其他時候,幾乎都是以極小的傷亡,獲得戰爭勝利,這就靠曾國藩六字戰法的後三字:打呆仗。

《孫子兵法》中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所謂「結硬寨,打呆仗」,簡而言之,就是先佔據不敗之地,然後慢慢獲得細小優勢,和李昌鎬的51%哲學異曲同工。

成為卓越者的「基因」是什麼?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柯林斯在其著作《選擇卓越》里,思考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卓越公司,這些公司的基因有什麼不同?

以2002年為基點,柯林斯往前回溯了30年,在20400家樣本中最終選出了7家公司。這7家公司連續15年市值增長是同行業的10倍,有的甚至超過百倍。這本書分析了很多「10倍速」公司的基因。柯林斯講了很多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行20英里」。

由於北極點在1909年被美國人拿下,1911年10月,有兩位探險家同時瞄準了南極點這個處女地。一位是挪威的阿蒙森,一位是俄羅斯的斯科特。他們同時分兩路出發,競爭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榮譽。當年12月15日,阿蒙森成功地把挪威國旗插在了南極點。而斯科特探險隊的五名成員在探險途中不幸全部遇難。

阿蒙森

你願意做阿蒙森,還是斯科特?

兩者有很多差異,但是柯林斯專門提到一個:在整個探險過程中,阿蒙森一直堅持持續推進的原則。在天氣好時絕不會走得太遠,以免筋疲力盡;在遭遇惡劣天氣時,也堅持前進,保持進度。他把探險隊每日的行程控制在15—20英里(約24—32公里)。

另外一隊則完全相反,在天氣好時,斯科特讓隊員們全力以赴,而在天氣不好時,則躲在帳篷里抱怨鬼天氣。

為什麼「日行20英里」如此重要?柯林斯的總結是:

1.在逆境中,讓你對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2.在遭遇破壞性打擊時,讓你減少災難發生的可能;

3.在失控的環境中,讓你保持自制力。

好天氣帶來的「暴利」破壞的不僅是你的自制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態和預期,帶著這樣的僥倖心理進入嚴酷的南極雪地,根本沒有生存的餘地。

要充分意識到,妙手是成為高手的最大障礙,迭代的手藝才是正途。

極品的妙手,就是看破妙手的誘惑後,落下的平凡一子。一個看清楚自己在迭代什麼的人,就找到了自己的護城河。在當今社會,只要你願意用時間打磨一門手藝,就會有自己的護城河。

「石佛」李昌鎬,大學士曾國藩,探險家阿蒙森,肯定都理解這個道理——選定頭部以後,就專註地死磕。專註讓你無敵,迭代讓你精進。除非自己出昏招兒,或者內部瓦解,沒有力量能讓你離開頭部。

他們理解弱小優勢持續迭代而產生的強大力量——安靜等待那半目輸贏。

好的成功是聰明人花的笨功夫。

作者簡介:古典,頂尖個人事業發展顧問,羅輯思維「得到」APP全年訂閱專欄《超級個體》主理人,著有300萬級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牆》《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微信公眾號:古典古少俠(ID:gudian515)。本文摘自新書《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中信出版社授權發布

推薦閱讀:

?男神都願意為了美花功夫,妳為什麼還遲遲不願動手!
靜坐功夫
Chinadaily BBS - Easy Time 休閑英語 - 功夫熊貓經典台詞雙語
太極拳陳式內功修鍊丹田內轉,楊露禪都說太極拳 功夫有13層 他才達到

TAG:世界 | 聰明 | 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