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評《古典戲曲集成》一、唐.崔令欽《教坊記》

十三評《中國古典戲曲編著集成》

一、唐.崔令欽《教坊記》一卷

(孫新財評注)

提要

《教坊記》一卷,唐崔令欽著。

關於崔(令欽)氏的生平,現在還沒有比較詳細的考瞪。

據《教坊記》自序,知道他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713~742)時候,曾為左金吾倉曹,天寶(之)亂後,流寓江南,追思教坊故事,作《教坊記》。

序文稱(唐)明皇為玄宗,書成當在762年(寶應元年),朋皇死去以後。

(明.陸楫編)《古今說海》本,在令欽名下題『著作郎』。

明鈔《說郛》(元.陶宗儀編)題「著作佐郎」。

據一般習慣,這當是他著書時候,或一生最後的官職。

但(清.董誥等纂)《全唐文》卷396雲﹕」令欽開元時,官著作佐郎,歷左金吾衛倉曹參軍。肅宗朝,遷倉部郎中。」未詳何據?

令欽著作,除《教坊記》外,還有庾信哀江南賦註>一卷,見《舊唐書,藝文志》總集類,今不傳。

內/外教坊,創置於714年(開元二年),專典俳優雜技等「俗樂」。

唐玄宗好「俗樂」,爲了不受太常禮樂制度的限制,將「俗樂」引入宮廷,於開元二年,另設內外教坊,是教習音樂歌舞的伎藝之所。

內教坊在蓬萊宮側。

外教坊又分兩所,右爲光宅坊,左爲長樂坊。

右善歌,左善舞。

此外,洛陽也另有教坊兩所。

從此,教坊與太常並存。

太常爲政府官署,主郊廟;教坊是宮廷樂團,主宴享。

內外教坊與(設在長安西北禁苑內的)梨園,實際上取代了太常寺,而成了當時真正的音樂中心。

唐代開元、天寶時候的「俗樂」,在我國歷史上,是十分興盛的時期,是研究我國戲曲發展史,應該作為重點的一個階段。所謂「俗樂」,絕大部分是來自民間——包括來自各民族——的歌舞百戲。

教坊原是供奉宮廷的,開元、天寶年間的教坊曲,內容豐富,有用於歌唱的,也有說唱,亦有歌舞,甚至還有扮演戲弄的。共324曲(其中雜曲278,大麴46)。其曲名備載於《教坊記》中。(一說325曲,但其中的大麴名,當只是標題,故當只為324曲。)

在中晚唐後,教坊曲傳播機會大增,大量出現於一般的民間社交場所。

這種音樂和社會環境,是詞生長所不可或缺的溫床。

用於歌唱的歌詞形式,有齊言聲詩和長短句兩種。

教坊曲對詞調起源意義重大,雖有二百多曲沒有被用作詞調,但演變爲唐五代詞調的有79曲,另有40餘曲,入宋後轉爲詞調。

可惜當時民間的直接情況,沒有系統的記載傅留下來,被宮廷中所吸收、模倣的,也僅僅有《教坊記》這樣一部著作。

雖然其內容只記錄了教坊中一些佚聞、瑣事,但是從這些佚聞、瑣事,聯繫到其它零星片段的記述,使我們還可以考索到,當時俗樂的一些真實情況,因此吉光片羽,卻也彌足珍貴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永瑢等編)云:

」《教坊記》一卷……所記多開元中猥雜之事,故陳振孫譏其鄙俗,然其後記一篇,諄諄於聲色之亡國,雖體為尊諱,無一語顯斥玄宗,而壢引漠成帝、高緯、除叔寶、慕容熙,其言剴切而著明,乃知令欽此書,本亦示戒,非以示勸。

唐志列之於經部樂類,固為失當,然其風旨有足取者,雖謂曲終奏雅,亦無不可,不但所列曲調三百二十五名,足為詞家老考證也。」

(茍)如(《郡齋讀書後志》)晁公武所云,《教坊記》一書的評價是很低的,但是「非有益地正樂」,卻正點明是有益於俗樂的。

明代以來,《教坊記》傳留的只有刪節本,給予讀者的錯覺,以為唐代教坊,只是匯萃女樂的地方,其實不然。

現在很僅僅發現的一些佚文中,已可糾正這一概念。

清代紀昀等從『諄諄示戒』和『曲綢三百二十五足為詞家考證』兩點,來有意地提高此書的價值,但隱會晦了其中的主要材料。

《教坊記》一般版本共有十七條(連後記共十八條)。

今加入補錄九條,則有二十八條。

各本均無目錄,今就各條內容,逐一加標出其目錄,以便查閱如下。

一、兩京教坊

二、內人、前旗人、十家

三、雲韶、搊彈家

四、聖壽樂

五、聖壽樂舞衣

六、進點、軟舞、健舞

七、內伎、兩院歌人唱歌

八、崔(崖)公、蜆斗、長人(入)

九、裴承恩妹大娘

十、香火兄弟

11、張四(少)娘

12、范漢女大娘子

13、曲名、大麴名(後見回覆二)

14、大面

15、踏謠娘

16、烏夜啼

17、安公子

18、春鸚囀

19、著者後記(後見回覆三)

20、《教坊記》著者自序(見清.董誥《全唐文》卷396)

21、左廂、右廂(以下見南宋.曾慥《類說》卷7)

22、呂元真打鼓

23、黃幡綽諫打球

24、教坊小兒筋斗

25、任智方四女善歌

26、龐三娘

27、顏大娘

28、魏二

唐.崔令欽著《教坊記》

一、兩京教坊

西京(長安):

右教坊在光宅坊,

左教坊在延政坊。

右多善歌,左多工舞,蓋相因成習。

東京(洛陽):

兩教坊俱在明義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

(明義)坊南西門外,即苑之東也,其間有頃餘水泊,俗謂之「月陂」——形似偃月,故以名之。

二、內人、前旗人、十家

妓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常在上前頭也。

其家猶在教坊,謂之「內人家」,四季給米。

其得幸者,謂之「十家」,給第宅,賜無異等。

初,特承恩寵者有十家,後耀進者,敕有司給賜同十家。雖數十家,猶故以「十家」呼之。

每月二日、十六日,「內人」母得以女對。無母,則姊、妹若姑一人對。

「十家」就本落,餘「內人」並坐內教坊對。

「內人」生日,則許其母、姑、姊、妹皆來對,其對所如式。

三、雲韶、搊彈家

樓下戲出隊,宜春院人少,即以雲韶添之。

雲韶謂之「宮人」,蓋賤薩也,非直美惡殊貌,居然易辨明:「內人」帶魚,宮人則否。

平人女以容色選入內者,教習琵琶、三絃、箜篌、箏等者,謂之「搊(ㄔㄡ)彈」。

四、聖壽樂

開元十一年,初製聖壽樂>,令諸女衣五方色衣,以歌舞之。

宜春院女,教一日便堪上場,惟搊彈家彌月不成。

至戲日,上令宜春院人為首尾,搊彈家在行間,令學其舉手也。

宜春院亦有工拙,必擇尤者為首尾。

首既引隊,眾所屬目,故須能者。

樂將闋,稍稍失隊,餘二十許人舞曲終,謂之「合殺(老)」,尤要快健,所以更須能者也。

五、聖壽樂舞衣

聖壽樂>舞衣,襟皆各繡一大窠,皆隨其衣本色製純縵衫——下纔及帶,若短汗衫者——以籠之,所以藏繡窠也。

舞人初出樂次,皆是縵衣。

舞至第二疊,相聚場中,即於眾中從頭上抽去籠衫,各內懷中。

觀者忽見眾女,咸文繡炳煥,莫不驚異。

六、進點、軟舞、健舞

凡欲出戲,所司先進曲名。

上以墨點者即舞,不點者即否,謂之「進點」。

戲日,內伎出舞,教坊人惟得舞《伊州》、《五天》,重來疊去,不離此兩曲,餘盡讓內人也。

《垂手羅》、《回波樂》、《蘭陵王》、《春鸚囀》、《半社渠》、《借席》《烏夜啼》之屬,謂之「軟舞」。

《阿遼》、《枝》、《黃獐》、《拂林》、《大渭洲》、《達摩》之屬,謂之「健舞」。

七、內伎、兩院歌人唱歌

凡樓下兩院進雜婦女,上必召內人姊妹入內賜食,因謂之曰:「今日娘子不須唱歌,且饒姊妹並兩院婦女。」

於是內妓與兩院歌人,更代上舞臺唱歌。

內妓歌,則黃幡綽(唐玄宗時宮廷樂官,涼州武威人,為人滑稽諧趣,曾譏諷張說以封禪提拔己婿鄭鎰。亦善參軍戲,能勸諫玄宗,頗得寵愛。安史之亂時被安祿山所擒)贊揚之,兩院人歌,則幡綽輒訾詬之:

有肥大年表者,即呼為「屈突干阿姑」,貌稍胡者,即雲「康太賓阿妹」,隨類名之,摽(ㄆㄧㄠˇ)弄百端。

八、崔(崖)公、蜆斗、長人(入)

諸家散樂,呼天子為「崔公」,以歡喜為「蜆斗」,以每日長在至尊左右為「長入」。

九、裴承恩妹大娘

筋斗裴承恩(從西域疏勒(今新疆喀什)來)妹大娘善歌,兄以配竿木(古代藝人藉以在其上表演各種技藝動作的長竿)侯氏,又與長入(皇帝身邊的隨從)趙解愁私通。

侯氏有疾,因欲藥殺之。

王輔國、趙銜山與解愁相知,又是侯鄉里,密謂薛忠、王琰曰:」為我報侯大兄:晚間有人進粥,慎莫喫」。

及期,果有贈粥者,候遂不實。其夜,裴大娘引解愁謀毅其夫,銜山情願擎土袋。

滅燈既黑,銜山乃以土袋置候身上,不壓口鼻。餘黨不之覺也。比明,候氏不死。

有司以聞,上令范安窮治其事,於是趙解愁等,皆決一百。

眾皆不知侯氏不掩口鼻而不死也。

或言:「土袋綻裂,故活。」

是以諸女戲相謂曰﹕「女伴,爾自今後縫壓婿土袋,當加意夾縫縫之,更勿令開綻也。」

十、香火兄弟

坊中諸女,以氣類相似,約為「香火兄弟」,每多至十四閃五人,少不下八九輩。

有兒郎聘之者,輒被以婦人解呼——即所聘者兄見,呼為「新婦」,弟見,呼為「嫂」也。

兒郎有任宮僚者,官參與「內人」對同日。

垂到內門,車馬相逢,或搴車廉,呼「阿嫂」若「新婦」者,同黨未達,殊為怪異。

問被呼者,笑而不答。

兒郎既聘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奔,云:「學突厥法」。

又云:「我兄弟相憐愛,欲得嘗其婦也」。

主者亦不妒,他香火即不通。

11、張四()

蘇五奴妻張四娘善歌舞,有邀(ㄧㄚˋ)(ㄧㄚˋ)者,五奴輒隨之前。

人慾得其速醉,多勸酒。

五奴曰:「但多與我錢,喫糙子亦醉,不煩酒也。」

今呼鬻妻者為「五奴」,自蘇始。

12、范漢女大娘子

范漢女大娘子,亦是竿木家,開元二十一年出內,有姿媚,而微慍羝(狐臭)。 推薦閱讀:

關良戲曲人物作品精選集(4)
豫劇皇后陳素真二三事,自評對豫劇「犯了罪」
打城戲在閩南地區漢族戲曲中獨樹一幟
大C的聽戲筆記(02)看《西廂記》對比越劇、京劇、崑曲
清·《戲曲人物百圖》選錄

TAG:戲曲 | 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