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子有方,批評有術

教子有方,批評有術 俗話說得好,小樹不修不成材。批評,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可這批評,太給力吧,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不給力吧,又怕孩子不當回事,這裡頭的尺度拿捏還真是一項技術活!

  如果我們本著尊重孩子的出發點,來選擇批評的方式,批評便是公平的。不會以大欺小地指責、謾罵孩子,也不會因為他年齡小,就放鬆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錯。最簡單的批評,就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對一個四歲的孩子,應當讓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媽媽的頭,媽媽會很痛,他也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去攻擊別人。而這樣的批評,並不存在不尊重或傷害。

  而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批評,往往是由於我們忽略了自己該告訴孩子的重點是什麼。還是拿孩子打了媽媽的事情來舉例,我們可能一時氣極說,你竟敢打媽媽,真是個壞孩子!但這樣會把一件具體的事,擴大到「壞」和「好」的區分,給孩子留下長遠的影響。

  所以,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評,是為了讓他知道,做什麼樣的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而不是為了傷害他或給他打上壞孩子的標籤,就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忌諱1:喋喋不休的嘮叨

  對一件事情,有時家長會對孩子囑咐好幾遍,特別是做媽媽的,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嘮叨。對大部分孩子來說,他們所不願聽的、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嘮叨。他們越不願聽,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地嘮叨起來,這就成了惡性循環。當父母的常常感到傷心與憂慮:「嘮叨還不是為了孩子們好?」「不給他們講,怎麼能懂事啊!」好像只有無休止地向孩子們陳述一個又一個道理,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現在,你不妨試用一個新辦法:把嘮叨變成提問題。當你發現一個什麼問題,迫不急待地要向孩子嘮叨時,千萬忍住。還是把自己要說的內容,變成提一個問題,讓孩子說說,也許孩子要比家長說得又好又生動。當然,提問題時,千萬不要擺家長架子,態度要誠懇、熱情,要認真地傾聽孩子回答。他/她如果說得不完全對時,你也不要急於嘮叨,可以再問,即使說錯了,也不必由你公布權威答案,而是巧妙地用提問題暗示他的錯誤所在,讓他/她再思考、再回答。

  忌諱2:大喊大叫的失控

  不要以為你的嗓門越高就越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聲調和結果往往成反比。並且大喊大叫使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尊嚴的存在,也把你的修養咆哮得無影無蹤。如果大人孩子都發脾氣,批評很有可能會升級為哭鬧和打罵,教育的效果抵消為零。

  父母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千萬不要以為你的態度,包括表情、語氣和目光無足輕重,只有好心就足夠了;不肯在表達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難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因為,有時候他們拒絕的不是批評本身,而是父母的態度。心平氣和地批評孩子,有助於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也能達到批評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氣,讓自己息怒。

  忌諱3:大打出手的蠻橫

  當內心的怒氣終於衝破了忍耐的底線,從語言的批評升級到肢體的批評,武力懲罰出現了!從根本上說,武力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繼續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在父母的拳頭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塗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繼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那可真是兩敗俱傷。

  親子教育將批評升級為戰爭,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兒還沒有形成自我評價體系,他們是通過成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來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內心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這能給孩子自信,也能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批評。批評的藝術在於正強化,而非負強化。與其強化孩子的弱點或全盤否定,不如將孩子的點滴成績和好的苗頭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掛在嘴邊,強化其好的一面,給予必要的指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提升自信。

  所以,媽媽此時不如使用三明治式批評方法:表揚—批評—鼓勵,讓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評。這種現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層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著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又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使之後味無窮。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孩子需要在比較和實實在在的誇獎中發現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點成績,他/她會有信心糾正自己的九個錯誤;相反,父母對孩子的一個錯誤採取粗暴的方式,他/她很可能會毫無心情保持自己的九個優點。

推薦閱讀:

特朗普「禁穆令」遭全球批評
被老闆公開批評,我該怎麼辦?
來稿|楊瓊:批評不應附庸於權利話語
為什麼孩子不能正確對待批評?
林彪對軍事顧問李德提出大膽的的批評

TAG: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