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 中國人口老化更嚴重

2011年全國老齡辦主任會議25日在雲南昆明舉行。全國老齡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長、全國老齡辦主任李立國在此間表示,「十二五」(2011-2015年)時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期,人口老齡化形勢會更加嚴峻,將呈現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的新特徵。

李立國表示,預計到2015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約佔總人口的16.7%,年均凈增老年人口800多萬,超過新增人口數量;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約佔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凈增高齡老人100萬,增速超過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65歲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將超過5100萬,約佔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問題更加突出。

「總體上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相伴隨,與城鄉差異、區域差異、收入差異擴大相重疊,與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文化轉型相交織,給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增加了新難度,也提供了新條件。」李立國說。

據介紹,去年,全國老齡委組織進行了老齡事業「十一五」(2006-2010年)規劃實施情況檢查評估。檢查評估表明,「十一五」時期是老齡事業發展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養老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健全,特別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開始試點並逐步擴大範圍;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建設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在城市逐步開展並向農村延伸,養老機構建設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文化、體育事業較快發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社會老齡意識明顯提高,敬老愛老助老氛圍日益濃厚,老年人權益得到較好保障;老齡領域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和合作也取得新進展。

李立國坦承,目前,中國老齡事業面臨著嚴峻挑戰,如老齡化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與老齡工作積極應對不足之間的矛盾,老年群眾日益增長的新期待與老齡社會管理服務工作相對落後之間的矛盾等,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視,積極予以解決。

【2011-02-25 新華社】

中國人口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7/26/content_17363.htm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08年末中國大陸人口13.28億,佔世界人口的20%、亞洲人口的33%。中國人口的發展同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樣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人口發展已經結束了高增長的歷史,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中國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共和國的足跡——1980年:計劃生育好

一、新中國人口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人口發展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人口發展處於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時期;二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後,人口發展逐步走向有計劃、可控制的平穩增長時期。這兩個不同發展時期的區別,不僅表現在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上,而且還表現在人口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上。

(一)人口總量的發展

人口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可以把中國人口總量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

新中國成立之前,由於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經濟得不到發展,人口發展緩慢,明顯呈現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特徵。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人口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特徵,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從而出現了人口自然增長率高的人口高增長狀況。1949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36‰,死亡率為20‰,自然增長率為16‰,年底全國總人口為5.42億。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長率上升為23.2‰,總人口達到6.47億。1949—1957年的八年間,人口凈增1.05億。這是建國以後出現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使經濟發展出現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響,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進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連續兩年人口出現負增長。

3、第二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災害過後,經濟發展狀況逐漸好轉,人口發展的不正常狀態也迅速得到改變,人口死亡率開始大幅度下降,強烈的補償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長進入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並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這一時期,人口出生率最高達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並逐年穩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這一階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達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達到2688萬人,8年凈增人口1.57億,這是建國以後出現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致使人們開始不斷進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對待的問題上仍存在著很多模糊乃至錯誤的認識。在有計劃控制人口增長方面,始終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政策和行動。因此,以上三個階段可以説是建國後人口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人口總量的劇增不但直接影響了當時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而且還對以後相當長時間內的中國人口發展與經濟運行産生了無法避免的影響。

4、人口有控制增長階段(1971—1980年)

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70年代後期,是中國人口發展出現根本性轉變的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高速增長帶來的壓力,使人們認識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國政府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並陸續制定和完善了明確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長的勢頭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進入了有計劃、可控制的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迅速下降,分別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然而,由於總人口基數龐大,這一階段中國人口凈增的絕對數仍相當可觀。1971—1980年,全國總人口由8.52億增加到9.87億,凈增1.35億,超過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時期的凈增人口。

5、第三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81—1990年)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到了戰略高度,計劃生育被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更加嚴格。但是,由於20世紀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生育年齡,加之20世紀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許多不到晚婚年齡的人口提前進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現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達到1987年23.3‰的峰值。1981—1990年凈增1.43億,平均年增長人口1584萬,1990年總人口達到11.43億。這是建國以後出現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穩增長階段(1991年至今)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和完善,20世紀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並持續穩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個千分點,並一直穩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降到10‰以下,從2000年開始,年凈增人口低於1000萬,中國人口進入平穩增長階段。

(二)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情況

人口再生産類型是與社會生産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者相結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産的特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的發展一般要經歷一個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的傳統型人口再生産類型,發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過渡型,然後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型轉化的過程。

1、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過程

六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人口政策的變化,中國人口的再生産類型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人口再生産類型處於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階段。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許多惡性傳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同時,社會的安定也給生育提供了較好的環境,除三年自然災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導致了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發生了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轉變——由舊中國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階段進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橫跨了建國以來人口增長的前三個階段、兩次生育高峰期。

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廣泛開展和不斷加強,出生率開始不斷下降,死亡率繼續穩定下降,人口再生産類型又出現了新的轉變。這一階段,人口死亡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由1971年的7.3‰逐步降低到1977年的6.9‰以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的水平。人口出生率由20世紀70年代初的30‰左右,到20世紀80年代下降到20‰左右,進入20世紀90年代,出生率繼續降低,到2008年已降到12.1‰。可以説從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人口就開始了向現代型的轉變。到目前為至,中國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第二次重大轉變,進入到現代型的人口再生産類型。

2、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特點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建國以來人口再生産類型的重大轉變,都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條件下發生的。特別是由過渡型向現代型的轉變,政府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並非經濟發展帶來的自然轉變,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轉變的顯著特點。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是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緩慢下降而逐步實現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自然轉變過程。在中國,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後僅用了5年的時間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這一速度大大快於發達國家當時的水平。從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看,1949年,僅為35歲,1957年達到57歲,1981年又上升到68歲。在30多年的時間裡,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30多歲。提高的速度遠遠超過發達國家。

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第二次轉變,表現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轉變。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轉變同樣體現了速度快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前,中國婦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較高,1949至1969年婦女總和生育率平均為5.8,出生率為33.8‰,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生育水平開始迅速下降,1972年總和生育率下降到5.0以下,到1977年,總和生育率進一步下降到3.0以下,出生率下降到20‰以下。上世紀末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中國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從人口學上看可以説是一個奇跡。

(三)人口年齡結構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轉變

1、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成因

人口年齡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年齡組人口在全體人口中的比重。它是過去和當前人口出生、死亡、遷移變動對人口發展的綜合作用,也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結果。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在衛生保健等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人口的健康狀況持續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別是低年齡人口比其他年齡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而出生率仍維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1962-1970年中國創造了迄今為止歷史上人口年增長速度的峰值水平。

由於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滯後於死亡率的下降,産生了人口年齡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動,從未成年到成年,最後到老年。這就造成了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從年輕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轉變。

2、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特點與現狀

人口年齡結構與人口轉變密切相關。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都是隨著人口轉變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逐漸從年輕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轉變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是伴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逐步深化的漸進過程,經歷了大約150多年的時間。我國則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進行的,且明顯帶有人為的痕跡,經歷著更加迅速的人口轉變,人口年齡結構也發生了比較快的變化,即從相對年輕型人口結構,直接轉變為相對老年化的人口結構。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基本屬於年輕型,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尤其是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後,伴隨人口出生率和總和生育率急劇下降,少兒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轉變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齡結構已初步進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齡結構已變為典型的成年型。此後,人口年齡結構繼續老化,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口年齡結構開始向老年型轉變。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8811萬,佔總人口的6.96%,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

據2008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0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佔總人口的8.3%,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點,表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仍在進一步發展(見表1,表2)。

3、人口年齡結構面臨的挑戰:人口老齡化

當人們關注著快速增長的中國人口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巨大壓力時,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悄然老化,使我們又面臨另一個嚴峻的挑戰:人口老齡化問題。

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老年人口數量大。據2008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1億,佔世界老年人口的23%,佔亞洲的38%。二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來勢猛。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速度十分驚人。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佔比重將達到11.92%,比2000年提高4.96個百分點,屆時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後老齡化程度繼續提高,到21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5%,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三是人口老齡化超前於經濟發展。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發達時期出現的,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同時,由於老齡化速度慢,允許其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準備和適應。中國人口老齡化是由於生育率急劇下降造成的,老齡化超前於經濟發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經濟基礎尚不具備供養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國雖已步入老年型社會,但尚處於人口老齡化的早期,未來中國人口類型將從輕度老齡化轉變成深度老齡化,進而轉化成重度老齡化,銀發浪潮將成為21世紀我國主要的人口問題之一。如何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達成雙贏的局面,是我們亟待研究思考的問題。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2009年4月)

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2006年12月)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中國二十一世紀人口與發展(2000年12月)

中國人權狀況白皮書匯總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08年末中國大陸人口13.28億,佔世界人口的20%、亞洲人口的33%。中國人口的發展同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樣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人口發展已經結束了高增長的歷史,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中國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共和國的足跡——1980年:計劃生育好

一、新中國人口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人口發展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人口發展處於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時期;二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後,人口發展逐步走向有計劃、可控制的平穩增長時期。這兩個不同發展時期的區別,不僅表現在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上,而且還表現在人口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上。

(一)人口總量的發展

人口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可以把中國人口總量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

新中國成立之前,由於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經濟得不到發展,人口發展緩慢,明顯呈現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特徵。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人口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特徵,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從而出現了人口自然增長率高的人口高增長狀況。1949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36‰,死亡率為20‰,自然增長率為16‰,年底全國總人口為5.42億。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長率上升為23.2‰,總人口達到6.47億。1949—1957年的八年間,人口凈增1.05億。這是建國以後出現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使經濟發展出現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響,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進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連續兩年人口出現負增長。

3、第二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災害過後,經濟發展狀況逐漸好轉,人口發展的不正常狀態也迅速得到改變,人口死亡率開始大幅度下降,強烈的補償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長進入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並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這一時期,人口出生率最高達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並逐年穩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這一階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達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達到2688萬人,8年凈增人口1.57億,這是建國以後出現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致使人們開始不斷進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對待的問題上仍存在著很多模糊乃至錯誤的認識。在有計劃控制人口增長方面,始終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政策和行動。因此,以上三個階段可以説是建國後人口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人口總量的劇增不但直接影響了當時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而且還對以後相當長時間內的中國人口發展與經濟運行産生了無法避免的影響。

4、人口有控制增長階段(1971—1980年)

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70年代後期,是中國人口發展出現根本性轉變的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高速增長帶來的壓力,使人們認識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國政府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並陸續制定和完善了明確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長的勢頭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進入了有計劃、可控制的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迅速下降,分別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然而,由於總人口基數龐大,這一階段中國人口凈增的絕對數仍相當可觀。1971—1980年,全國總人口由8.52億增加到9.87億,凈增1.35億,超過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時期的凈增人口。

5、第三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81—1990年)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到了戰略高度,計劃生育被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更加嚴格。但是,由於20世紀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生育年齡,加之20世紀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許多不到晚婚年齡的人口提前進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現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達到1987年23.3‰的峰值。1981—1990年凈增1.43億,平均年增長人口1584萬,1990年總人口達到11.43億。這是建國以後出現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穩增長階段(1991年至今)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和完善,20世紀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並持續穩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個千分點,並一直穩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降到10‰以下,從2000年開始,年凈增人口低於1000萬,中國人口進入平穩增長階段。

(二)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情況

人口再生産類型是與社會生産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者相結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産的特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的發展一般要經歷一個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的傳統型人口再生産類型,發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過渡型,然後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型轉化的過程。

1、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過程

六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人口政策的變化,中國人口的再生産類型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人口再生産類型處於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階段。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許多惡性傳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同時,社會的安定也給生育提供了較好的環境,除三年自然災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導致了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發生了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轉變——由舊中國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階段進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橫跨了建國以來人口增長的前三個階段、兩次生育高峰期。

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廣泛開展和不斷加強,出生率開始不斷下降,死亡率繼續穩定下降,人口再生産類型又出現了新的轉變。這一階段,人口死亡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由1971年的7.3‰逐步降低到1977年的6.9‰以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的水平。人口出生率由20世紀70年代初的30‰左右,到20世紀80年代下降到20‰左右,進入20世紀90年代,出生率繼續降低,到2008年已降到12.1‰。可以説從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人口就開始了向現代型的轉變。到目前為至,中國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第二次重大轉變,進入到現代型的人口再生産類型。

2、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特點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建國以來人口再生産類型的重大轉變,都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條件下發生的。特別是由過渡型向現代型的轉變,政府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並非經濟發展帶來的自然轉變,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轉變的顯著特點。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是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緩慢下降而逐步實現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自然轉變過程。在中國,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後僅用了5年的時間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這一速度大大快於發達國家當時的水平。從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看,1949年,僅為35歲,1957年達到57歲,1981年又上升到68歲。在30多年的時間裡,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30多歲。提高的速度遠遠超過發達國家。

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第二次轉變,表現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轉變。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轉變同樣體現了速度快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前,中國婦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較高,1949至1969年婦女總和生育率平均為5.8,出生率為33.8‰,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生育水平開始迅速下降,1972年總和生育率下降到5.0以下,到1977年,總和生育率進一步下降到3.0以下,出生率下降到20‰以下。上世紀末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中國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從人口學上看可以説是一個奇跡。

(三)人口年齡結構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轉變

1、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成因

人口年齡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年齡組人口在全體人口中的比重。它是過去和當前人口出生、死亡、遷移變動對人口發展的綜合作用,也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結果。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在衛生保健等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人口的健康狀況持續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別是低年齡人口比其他年齡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而出生率仍維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1962-1970年中國創造了迄今為止歷史上人口年增長速度的峰值水平。

由於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滯後於死亡率的下降,産生了人口年齡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動,從未成年到成年,最後到老年。這就造成了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從年輕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轉變。

2、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特點與現狀

人口年齡結構與人口轉變密切相關。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都是隨著人口轉變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逐漸從年輕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轉變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是伴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逐步深化的漸進過程,經歷了大約150多年的時間。我國則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進行的,且明顯帶有人為的痕跡,經歷著更加迅速的人口轉變,人口年齡結構也發生了比較快的變化,即從相對年輕型人口結構,直接轉變為相對老年化的人口結構。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基本屬於年輕型,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尤其是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後,伴隨人口出生率和總和生育率急劇下降,少兒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轉變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齡結構已初步進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齡結構已變為典型的成年型。此後,人口年齡結構繼續老化,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口年齡結構開始向老年型轉變。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8811萬,佔總人口的6.96%,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

據2008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0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佔總人口的8.3%,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點,表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仍在進一步發展(見表1,表2)。

3、人口年齡結構面臨的挑戰:人口老齡化

當人們關注著快速增長的中國人口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巨大壓力時,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悄然老化,使我們又面臨另一個嚴峻的挑戰:人口老齡化問題。

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老年人口數量大。據2008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1億,佔世界老年人口的23%,佔亞洲的38%。二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來勢猛。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速度十分驚人。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佔比重將達到11.92%,比2000年提高4.96個百分點,屆時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後老齡化程度繼續提高,到21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5%,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三是人口老齡化超前於經濟發展。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發達時期出現的,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同時,由於老齡化速度慢,允許其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準備和適應。中國人口老齡化是由於生育率急劇下降造成的,老齡化超前於經濟發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經濟基礎尚不具備供養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國雖已步入老年型社會,但尚處於人口老齡化的早期,未來中國人口類型將從輕度老齡化轉變成深度老齡化,進而轉化成重度老齡化,銀發浪潮將成為21世紀我國主要的人口問題之一。如何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達成雙贏的局面,是我們亟待研究思考的問題。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2009年4月)

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2006年12月)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中國二十一世紀人口與發展(2000年12月)

中國人權狀況白皮書匯總

人口增長與計劃生育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7月26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7/26/content_17364.htm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數量平穩增長,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實現了人口再生産類型的根本轉變,為世界人口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中國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共和國的足跡——1980年:計劃生育好

國家統計局2008年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78年的12‰下降到2008年的5.2‰;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這份報告還指出,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傳統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模式轉變。這一歷史性轉變僅僅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而發達國家通常需要上百年。

人口增長步伐得到有效控制極大地緩解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就業壓力

(一)生育水平明顯下降,實現了人口總量的平穩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落實,我國人口生育水平不斷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07年的12.1‰,年均下降0.2個千分點(圖1)。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由1981年的82.4‰下降到2007年的37.5‰,年均下降1.7個千分點。按1990年育齡婦女年齡結構進行標準化後,一般生育率由1981年的86.6‰下降到2007年的47.4‰,年均下降1.5個千分點。2008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28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7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萬人,出生率為12.14‰;死亡人口935萬人,死亡率為7.06‰;自然增長率為5.0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0.56。

人口再生産類型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傳統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模式轉變。我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這一歷史性轉變,速度快,時間短,僅僅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而發達國家通常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這一歷程。隨著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78年的12.0‰下降到2007年的5.2‰,年均下降0.2個千分點。年末總人口由1978年的96259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132129萬人,年均增長1.1%,比改革開放前(1949-1977年)的年均2.0%的增長速度下降了0.9個百分點。自1987年起,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基本保持穩步下降趨勢,2002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3‰以下,1998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降到10‰以下,200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又下降到6‰以下,我國人口進入平穩增長時期。

圖1 1978-2007年我國年末總人口和人口出生率

(二)人口增量不斷減少,緩解了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

人口增速趨緩使人口增量不斷減少。1979年至2007年我國年末總人口累計增加35870萬人,平均每年凈增1237萬人。分階段看,1979-1987年平均每年凈增1449萬人,1988-1997年減少到1433萬人,1998-2007年進一步減少到850萬人。2000年後,我國每年的凈增人口一直保持在800萬人左右,且呈繼續下降趨勢,2007年的凈增人口僅為681萬人,又比上年少增加11萬人。

據估算,計劃生育政策實施30多年來,全國少生4億多人,使中國「13億人口日」和世界「60億人口日」的到來時間都推遲了4年,減輕了人口增長過快的壓力。這期間,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中國人口年增長佔世界人口年增長的比例也從1982年的18.4%下降到2007年的10.3%。中國人口增量的下降為世界人口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口增量的下降也使每年新成長的勞動力人數明顯減少,極大緩解了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壓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目前,城鎮每年新成長的勞動力在1000萬人以上,勞動力供大於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面臨的矛盾。如果沒有有效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長,我國至少還需要多解決4億人的就業問題,這不僅會使就業供求矛盾更加尖銳,甚至會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

(三)撫養比持續降低,減輕了勞動年齡人口的經濟負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逐年上升,為社會經濟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同時由於0-14歲的少年兒童人口比重的迅速下降,使少兒撫養比和總撫養比都顯著下降,極大減輕了勞動年齡人口的經濟負擔。

數據顯示,我國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從1982年的33.6%下降到2007年的19.4%,年均下降0.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從1982年的61.5%上升到2007年的72.5%,年均上升0.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從1982年的4.9%上升到2007年的8.1%,年均上升0.1個百分點(表1)。人口少兒撫養比從1982年的54.6%下降到2007年的26.8%,下降幅度超過50%,年均下降1.1個百分點;老年撫養比從1982年的8.0%上升到2007年的11.2%,上升幅度為40%,年均上升0.1個百分點。由於老年撫養比的上升速度遠低於少兒撫養比的下降速度,因此總撫養比呈下降趨勢。我國人口總撫養比從1982年的62.6%下降到2007年的38.0%,下降幅度約為40%,年均下降1.0個百分點。2005年後,人口總撫養比一直保持在40%以下,即每5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負擔不到2個少兒和老年人口,人口年齡結構處於黃金時期。這樣的人口年齡結構不僅意味著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負擔較輕,還意味著較高的儲蓄率和較強的社會需求,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高速發展非常有利。

表11982-2007年我國各年齡段人口佔總人口比重

(單位:%)

年份

0-14歲

15-64歲

65歲及以上

1982

33.6

61.5

4.9

1990

27.7

66.7

5.6

1991

27.7

66.3

6.0

1992

27.6

66.2

6.2

1993

27.2

66.7

6.2

1994

27.0

66.6

6.4

1995

26.6

67.2

6.2

1996

26.4

67.2

6.4

1997

26.0

67.5

6.5

1998

25.7

67.6

6.7

1999

25.4

67.7

6.9

2000

22.9

70.1

7.0

2001

22.5

70.4

7.1

2002

22.4

70.3

7.3

2003

22.1

70.4

7.5

2004

21.5

70.9

7.6

2005

20.3

72.0

7.7

2006

19.8

72.3

7.9

2007

19.4

72.5

8.1

人口素質明顯改善,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更高層次的勞動力資源

(一)人均預期壽命顯著提高,人口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衛生事業的進步,我國人口總體健康狀況有了極大改善。

嬰兒死亡率持續下降。歷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981年我國嬰兒死亡率為37.6‰,1990年下降到32.9‰,2000年又下降到28.4‰,平均每十年下降4.6個千分點。2005年我國嬰兒死亡率為24.3‰,比2000年下降了4.1個千分點,下降速度明顯(表2)。

人均預期壽命顯著提高。1981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7.8歲,2005年提高到73.0歲,提高了5.2歲。其中男性平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66.3歲提高到2005年的70.8歲,女性從69.3歲提高到75.3歲(表2)。200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67歲,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為65歲,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不僅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表2 1981-2005年嬰兒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

(單位:‰,歲)

年份

嬰兒死亡率

平均預期壽命

合計

1981

37.6

67.8

66.3

69.3

1990

32.9

68.6

66.8

70.5

2000

28.4

71.4

69.6

73.3

2005

24.3

73.0

70.8

75.3

(二)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勞動力素質整體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大量增加,人口的整體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1982年,我國6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2年,相當於小學六年級水平,2007年提高到8.2年,比1982年整整提高了3年,已經達到初中三年級水平。受教育程度的性別差距明顯縮小。1982年,我國男性人均受教育年限為6.2年,女性為4.2年,男性比女性多2.0年;2007年,男性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長到8.7年,女性增長到7.7年,兩性差距縮小到1.0年(表3)。

表3 1982-2007年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單位:年)

年份

合計

1982

5.2

6.2

4.2

1990

6.3

7.0

5.4

1995

6.7

7.4

6.0

2000

7.6

8.1

7.1

2006

8.0

8.5

7.5

2007

8.2

8.7

7.7

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整體提升了勞動力素質。我國16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7年的8.4年,提高了3.1年。其中男性從6.5年提高到9.0年,提高了2.5年;女性從4.1年提高到7.8年,提高了3.7年。

(三)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專業技術人員大量涌現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和各種成人教育迅速發展的影響,我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迅速增加。2007年底,我國總人口中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佔12.6%,比1982年的6.6%增加了6.0個百分點;具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佔6.2%,比1982年的0.6%增加了5.6個百分點。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快速提升。1982-1990年,具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從0.6%提高到1.4%,年均增加0.1個百分點;1990-2000年從1.4%提高到3.6%,年均增加0.2個百分點;2000-2007年從3.6%提高到6.2%,年均增加0.3個百分點(表4)。

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大量涌現。2007年,城鎮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達到3314萬人,比1999年增加253萬人;專業技術人員佔在崗職工的比重為29.0%,比1999年提高了3.0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房地産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增長較快,2007年比2003年分別增長了38.2%、21.6%和21.2%。

表41982-2007年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

(單位:%)

 

小學

初中

高中

大專 及以上

1982

35.4

17.8

6.6

0.6

1990

37.2

23.3

8.0

1.4

1995

38.4

27.3

8.3

2.0

2000

35.7

34.0

11.1

3.6

2006

31.0

36.6

12.1

5.8

2007

29.9

37.8

12.6

6.2

推薦閱讀:

歷史上在貝加爾湖活動的少數民族和中國人
民工荒預示中國人口紅利即將結束
一副能讓中國人感到羞愧的畫
中國人賺大錢的邏輯
中國人的十二時辰

TAG:中國 | 中國人 | 未來 | 人口 | 中國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