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在線__愈探索愈敏銳之3

  • 愈探索愈敏銳
  • 10-05-20 17:02:11 《數碼攝影》 ctulin

    解惑答疑《數碼攝影》:為什麼《徽州印象》那組作品表現出來的是那麼精緻,而你的紀實作品有時會顯得有些零亂?宋剛明:我先回答你後面的問題吧,我把我的街頭作品定位為人文攝影,你認為零亂嗎,街頭是無序的,但我希望拍出新的秩序,我認為這點我是做到了的。 我是一個時時在變的攝影師,用一個漂亮的詞就是在」超越」自己。我從事攝影三十多年,一直在嘗試不同的風格和題材,除了沒有做過觀念攝影,我幾乎嘗試過所有門類的攝影,而且得到比較高的認可,比如得大獎,掙到錢。我現在比較關注觀念攝影,聽說你喜歡觀念攝影,什麼時候我們好好切磋切磋。我認為每樣題材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不要一說紀實攝影就把風光攝影罵得狗血噴頭;一抬觀念攝影又把紀實攝影說得一錢不值。 《徽州印象》是10多年前的作品,我拍得很認真,全部用哈蘇相機加三腳架一張張摳的,我那時追求影像的極致性。這組照片只送了三次,三次都得了大獎,弄得我後來都不好意思拿出來了。我現在已經拍不了這類照片了,不是技術不行了,是心態不一樣了。我認為對於攝影而言,看得見的美都不難拍,難拍的是看不見的東西,這就是人的情緒、思想。攝影顯然不是僅僅為了得到一張高級灰的影像,再細的顆粒也只是顆粒,我現在更在意一張圖片的思想內涵,而這是建築攝影、風光攝影很難達到的層面。《數碼攝影》:怎樣才能讓作品更有思想深度呢?宋剛明:如何藉助影像傳達思想,是我近幾年做的嘗試,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攝影是借它者的影像說自己的事,太依賴客體了,往往你要什麼,偏沒什麼,很無奈。這就需平時多思考,多觀察,攝影看似簡單.現在的數碼相機,一碰快門就有一張技術質量合格的照片,正因為簡單,所以艱難。一朵鮮花、一個美女、一道彩虹,誰都能瞧出美來,曝光正確而已,這不難,難的是拍出影像背後的思想。要達到這點,我以為不是你掌握什麼獨門絕技或者昂貴的相機能達到的,有深度的作品是有人文精神的作品,是你整個文化素養的外化。《數碼攝影》:你是怎樣看待題材和選擇題材的?宋剛明:我現在已經不太拍像《戒毒女》、《採石場》這類具有轟動效應的特殊題材了,因為這種題材太片面。而這些特別題材有以偏概全之慮,這裡找點問題,那裡找點問題,集中在一起,容易誇大其事,也許能得到一些人的喝彩,甚至外國人的認可,但我總覺得我的國家和民族不是那樣的。我拍照時會想20年後別人會怎麼看我的照片。如果覺得20年後這張照片還會有人看,我就拍下來,這樣照片的客觀性尤為重要。 我現在更多地是在拍街頭題材,拍普通大眾和他們的生活。我希望我的拍攝能反映一個民族真實的面貌。《數碼攝影》:如何在巴掌大的地方拍出理念來的?宋剛明:我比較喜歡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去挖掘一個主題, 《戒毒女》是在一間房子里拍的,《採石場》是在一個坑裡拍的.這樣比較容易吃透。當然我也有一些專題跑了很多地方,像《吾土吾民》就是從廣州到吉林,從上海到阿早,十年時間,幾乎拍遍了中國。而《三峽永遠的風景》則拍了8年,三峽的全境走了無數遍。《數碼攝影》:你的作品大量地運用了開放式構圖,這種構圖方式有何特點?在何種場合比較適用?在表現上有哪些優勢?宋剛明:開放式構圖不是我的發明,很早就有攝影師在用,但我是用得比較多的一個,甚至可以說形成了風格。我拍攝時常常會把人物的腿、胳膊,甚至大半個身子放在畫面之外。其它形式的構圖,多數只用了畫面的中間部分,只佔畫面的50%或70%的面積,畫面的利用率不高,其實是弱化或浪費了畫面邊緣的位置;開放式構圖將人的身子,有時是頭放在了畫面之外,讓讀者用想像力去補充,這樣我的畫面利用率有可能是120%,或者更多,畫面的張力也就不一樣了。現代社會是一個支離破碎的社會,人們對圖像的理解力也較強,更適合用這種開放式構圖來表現。《數碼攝影》:作為大學教授,你更願意把哪種拍攝方式推薦給您的學生?宋剛明:我很了解風花雪月或得獎照片拍攝的訣竅,我也給學生講這些拍攝方法,因為他們還沒有自立,現實社會還吃這套。但我同時告訴他們最好只把這作為敲門磚,達到目的後,就把它扔到一邊去。 我重點給學生講的是布勒松、弗蘭克、冠德卡、詹姆斯、薩爾加多這些真正大師的表述方法.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學生在認識了各個攝影家的風格後,要學會如何去超越,如何把學到的變成自己的風格。對許多人,會認為超越大師太狂妄了,但我鼓勵學生超越老師,我的許多學生就比我的街頭人物拍得好,他們年青沒包袱,只要給他們勇氣,他們就可能超越前人。沒見哪個大師是謙謙君子,弗蘭克就否定了布勒松,我們為什麼總要跪著看人呢!《數碼攝影》:拍攝風光與人文在攝影師自身條件要求上有何不同?宋剛明:相對於風光攝影,人文攝影更具挑戰性,需要攝影師具備更突出的發現能力和思想的敏銳性。風光攝影太依賴器材和天氣,畫幅越大越好,人們譏諷風光攝影更像天氣預報,是不無道理的, 因為風光攝影只能「靠天吃飯」。而人文攝影可以在平常生活中提取影像,有台小傻瓜就行,重要的是化平淡為神奇,所以更考驗一個人的攝影功力。《數碼攝影》:拍人文要靠近拍,你是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的,包括你的和被攝對像的。宋剛明:尊重別人,不讓拍就不拍。將攝影技術變成藝術直覺,了解你的相機,讓相機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拍照像眨眼一樣快,你在街頭攝影就會如魚得水。《數碼攝影》:你現在使用什麼相機?能滿足你的拍攝要求嗎?宋剛明:我現在用的是佳能5D,這台相機用了6年了,拍了約15萬張照片,單位有5D II,但我還是喜歡用這台5D,我這人念舊,一件毛衣可以穿24年,還捨不得扔。但用5D拍人文紀實有點大,只是沒有更好的替代品,也許我會換個7D,它比5D更快更敏捷,或者換成小巧的4/3系統。徠卡M9很好,但太貴了.不像工具,像奢侈品。《數碼攝影》:從個人感受和個人情感上說你分別最喜歡哪幅作品?為什麼?宋剛明:如果可選兩張照片,我更喜歡《採石場》和《中國人》,而不是得金像獎的《徽居印像》。《採石場》這張充分體現了攝影的瞬間性,無法拍到兩張一樣的。《中國人》這張有象徵意味,人生不過是台戲,鼎是中國禮教的象徵,幾千年,「禮」累積起來,很大,大到可以壓死人。巨大的鼎將古人裝束的人和現代人擠壓在很小的空間,如同頂著巨大的禮教演戲,閉眼一想,中國幾千年不過如此。《數碼攝影》:從事攝影這麼多年,令你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麼?宋剛明:活到我這個年齡已經經歷過了許多事了,很有些事刻骨銘心。如果只讓選一件,我就選一件與我目前工作有關的吧。我第一次在校教攝影,教的是畢業班的廣告攝影,8天連著上,我每天從早上8點講到下午5點。最後一天我跟同學們說「這是我最後一節課,課結束了,你們將各奔東西,我希望我們還是朋友。」話停了許久,教室里沒有聲音。學生說:「老師,我們想請你吃飯。」我說: 「你們哪有錢,我請你們吃吧。」他們說: 「我們買菜,在寢室里做。」寢室里沒有桌子,學生撤了兩張床板拼成桌子,21個學生,做了20多道菜。我問學生:「你們過去還請過哪個老師?」學生說:「沒有,你是唯一的。」 一個學生在我耳邊說:「老師,你是改變我人生方向的人。」 菜的味道肯定沒有餐館的好,但那是我吃得最受感動的一餐飯。《數碼攝影》:攝影圈的人是如何評價你的?你又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宋剛明:很多攝影評論家並不看重我的作品,他們認為我太雜,不好定位,而我並不想被人定位;而一些很棒的攝影師對我的作品卻比較喜歡,這也許是攝影師之間更容易溝通些,他們知道哪些作品難得。 我是希望在影像上有所突破的攝影師,所以一直在與自己作對,嘗試打敗自己。一個人完全擺脫自己的風格是不可能的,「人最難的是戰勝自己」不是句空話,攝影到了一定程度.一個微小的變化都難。我現在拍照很快.對器材、對人物、對環境的把握已經到了習慣性動作的地步,但我擔心這種快拍容易流於淺薄,我常想,我也許該停下來等等我的靈魂。《數碼攝影》:您沒有把這些作品集結成書,以饗大眾的打算嗎? - 宋剛明:出畫冊的方式仍在考慮,因為出畫冊成本太高,多數時候是賠本賺吆喝,我將我的作品編了十多本電子畫冊,也就免費送朋友一閱,不過現在流傳有些廣。近期編了本書, 是探討攝影的終極意義的, 叫《影觴》,很快會出版。是從相機的角度,探討攝影的終極意義,我熟悉相機,但相機始終令我疑惑,它究竟能變出多少花樣來?這是本解惑的書,對影友。也是對自己。
    推薦閱讀:

    目前中國最貴的一輛車,保養一次花30萬
    這不叫中國式相親,這叫中國式噁心
    英國畫家Elizabeth Keith木版畫里的老中國
    第10本書:2018看穿戲精,准到骨子!|《微表情心理學》(中國-邢思存)
    打臉抵制日貨!中國敗類遊客春節「擠爆」日本免稅店/組圖

    TAG:中國 | 攝影 | 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