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藥調周法的臨床應用

中藥調周法的臨床應用1樓

發表於 2007-6-20 22:25 | 只看該作者 | 倒序看帖 | 列印

中藥調周法的臨床應用 http://www.wy120.com 南昌市第五醫院生殖醫學科 詹耀球  中藥調周法即應用中藥調理月經周期的方法。它是根據中醫月經周期四個時期陰陽消長轉化理論而立治。行經期,重陽必陰,是陽轉陰,排出經血的時期;經後期,陰長陽消,陰長至重,促進精卵發育成熟;經間期,重陰必陽,是陰轉陽,排出精卵的時期;經前期,陽長陰消,陽長至重,溫煦子宮,為受孕或排經的生理服務。臨床應順應這四期生理特點,注重各期中初、中、末三個時期的不同,抓住周期中轉化節律的某一關鍵時刻論治。同時注意心理調節,利用關鍵時刻的影響,可取事半功倍之療效。行經期治法 1、一般調經  行經期的表象是排泄經血,實質是陽氣下泄,讓位於陰,一般有3~5~7天時間,多用理氣行滯與活血化瘀的方葯。初期極為短暫,一般1天,有的僅半天,偶或2天。因經血初動,應理氣調血,偏於理氣,以四制或七制香附丸加減。藥用制香附9g,青陳皮、烏葯、片薑黃各6g,川斷,當歸、赤芍、澤蘭葉各10g;中期是排經高峰期,一般2天,甚至3天,也有的1天。應活血調經,以五味調經散加減。藥用當歸、赤芍、丹參、山楂、艾葉各10g,益母草15g;如轉化不利,排經不暢,可在中期加服1劑,日服4次;末期較長,一般2~4天,也有1天。因殘餘經血待排,而子宮內包括沖任血海已開始生新,隨末期時間後移,生新漸佔主導,故治療上應把生新放在主要地位,祛除陳瘀為次要。治法是滋陰和瘀,以歸芍地黃湯加減。藥用當歸、赤白芍、山藥、生地、山楂、丹皮、茯苓、澤瀉各10g,益母草15g。2、臨證辯治  如經量多、有腐肉樣血塊,伴小腹脹痛,屬膜樣痛經,適用逐瘀破膜法。方用逐瘀脫膜湯。藥用肉桂、五靈脂、三棱、莪術、炒當歸、赤芍、白芍、廣木香、延胡索、川斷、益母草、茯苓等。一般在行經初、中期服用,末期停服。如末期仍有小腹痛,下膜樣血塊者,可減量服至行經期結束;如月經後期,或經期失調,經量偏少或偏多,色紫暗有血塊,小腹脹痛有冷感的痛經,適用溫經止痛法,方用溫經化瘀、和絡止痛的痛經湯,藥用鉤藤、丹皮,丹參,赤芍,廣木香、延胡索、桂枝、肉桂、茯苓,益母草等。一般在行經初、中期服用,末期停服。但末期仍有小腹痛者,可續服至經期結束停服。  如月經先期、量多、色紅、有血塊,或周期失調,經量多的功血。適用清肝調經法,方用清熱調肝、化瘀止血的丹梔逍遙散,或固經丸合加味失笑散。藥用黑山梔、丹皮炭、黑當歸、白芍、荊芥、炒黃芩、炒五靈脂、炒蒲黃、茯苓、大小薊等。一般在行經中末期服用,如初期量多亦可服;如經量多,色淡紅,無血塊,伴有腹脹便溏,神疲乏力等,屬於功能性子宮出血。適用補氣調經法,方用補氣健脾、養血調經的歸脾丸,或香砂六君湯,但必合失笑散加味。藥用党參、炒白朮、黃芪、煨木香、砂仁、荊芥炭、炒五靈脂、蒲黃等。行經早中期為主,末期亦能服。  如經量少,色淡,質粘膩,或挾痰狀血塊,小腹作脹,經行不暢,形體肥胖,屬肥胖型(痰濕證型)月經失調。適用化痰利濕法,方用化痰利濕活血的越鞠二陳湯合澤葉湯。藥用制蒼朮、制香附、丹皮、山楂、陳皮、制半夏、制南星、澤蘭葉、赤芍、茯苓、益母草等。行經期早中末均可服。不過短期內未必顯效,必於經後期滋陰助陽,經間期補腎促排卵,才能取得效果。痰濕偏盛者,需用防風通聖丸、礞石滾痰丸瀉之,同時結合血府逐瘀湯,加大化痰通經的藥力,以推動行經期的轉化。  如經行不暢、量甚少、點滴不下,經期延長,BBT下降不著,或降而復升,屬於現代醫學的黃體功能萎縮不全。此為重陽太過,轉化不利,與心肝火甚有關,應先清降通瘀。適用清降逐瘀法,方用清心降火、行血逐瘀的益腎通經湯,藥用柏子仁、丹參、鉤藤、黃連、澤蘭葉、牛膝、茺蔚子、生茜草、川斷、赤芍、桃仁等。行經期早中末均可服。如效欠佳,可用清瀉法,取張子和的三和飲、玉燭散,按熱涸閉經治療,藥用薄荷、山梔、連翹、荊芥、大黃、芒硝、丹參、赤芍、石膏、生地、澤蘭葉等。務必把過盛的陽氣、心肝鬱火瀉下降下,隨經血而排出,始能達到轉化。經後期治法 1 、一般治則  是血中養陰,陰中育精,以滋陰為主,適時補陽。一般7~12天,或達13~14天,其中初、中期較長,末期較短,調治各有側重。初期:陰長初始,水平很低,應養血滋陰,歸芍地黃湯加味,藥用炒當歸、白芍、熟地、澤瀉、茯苓、山藥、丹皮、焦山楂、懷牛膝、墨旱蓮各10g,女貞子15g。如陰虛明顯,肝腎虧損重者,須選用補陰較好的二甲地黃湯:炙龜甲、炙鱉甲、女貞子、淮牛膝、山萸肉、熟地、茯苓、山藥、丹皮等。方中龜甲滋陰補腎,鱉甲滋陰養肝,合熟地、山藥、山萸肉、牛膝等大補肝腎,較為合拍。兩方也可用於經後中期。如脾胃薄弱者,先調脾胃,或兼調脾胃,視情而定。前人有熟地合砂仁同用,以防熟地滋膩,影響脾運。素有便溏者,應去當歸,因當歸合熟地更易引起腹脹便溏,非不得已時勿用;中期:陰長有了一定水平,但仍需補陰,特別要補養動態的陰。故應滋陰養血,佐以補陽,對提高陰長水平,較他法為佳。方用歸芍地黃湯合菟蓉散合劑。藥用當歸、白芍、山萸肉、熟地、茯苓、山藥、丹皮、焦山楂、懷牛膝、墨旱蓮、川斷、菟絲子、各10g,女貞子15g。肉蓯蓉或巴戟天6g等。陰虛兼陽虛之經後初期亦可用;末期:宜滋陰助陽並重,陰陽並補。但目的仍在補陰,故選助陽葯時,宜選其平和之品。本法也適用陰虛兼陽虛者的經後中期治療。方用歸芍地黃湯合五子補腎丸加減,藥用炒當歸、赤白芍、山萸肉、熟地、茯苓、山藥、丹皮、川斷、菟絲子、肉蓯蓉、梔子、覆盆子、韭菜子各10g,女貞子15g等。本方把助陽葯增加到幾乎與滋陰葯同等地位,是末期陰長要接近重陰,需高水平陽的化生。較高水平的陰要上升到重陰,非有較高水平的陽參加不可。夏桂成教授對少數人使用衝擊法,即在本方中加入巴戟天、黃芪、紅花,量宜小以促之,目的是通過陽的升動,使陰長衝擊達重陰,暫服即止,過則傷陰。2 臨證辯治  因血滯、血瘀所致精卵發育欠佳或排卵功能不良的不孕症。可用活血生精湯,此方清化扶正,滋陰活血,雙相調節精卵發育。藥用炒當歸、赤白芍、山萸肉、山藥、炙鱉甲、五靈脂、紅花、益母草、山楂、甘草等。五靈脂、紅花用量宜輕,必要時加蜈蚣少量。行經末期即應開始服,直服至經後中期。  凡女子腹脹矢氣頻頻,或服滋陰葯後腹脹明顯,或腹鳴便溏,屬脾胃失和致陰血不足、不能養精。適用健脾養精法。方用參苓白朮散、資生健脾丸加減。藥用太子參、白朮、廣木香、薏苡仁、桔梗、陳皮、炒谷芽、建蓮肉、山萸肉、茯苓、山藥等。經後中末期須加入川斷、菟絲子。心煩寐差者,以資生健脾丸加減為合。腹泄有冷感者,應去山藥、桔梗,加六曲、炮姜,使脾運健旺,不補陰而陰自復。本方健脾滋陰重在健脾,以後天水谷之精以養先天之陰精,保證脾胃正常運化非常重要。  因心神妄動致陰精耗損的失眠、不孕症、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等,適用寧心安神、收斂陰精的寧心斂精湯,藥用龜甲、牡蠣、炒棗仁、蓮子心、五味子、生地、夜交藤、山萸肉、茯苓、山藥等。經後中末期加川斷、菟絲子等。  因肝鬱化火致月經先期、量多,以及焦慮症、不孕症。適用清肝保精法,方用清肝解郁滋陰養血的婦孕湯,藥用炒當歸、白芍、炒柴胡、廣鬱金、鉤藤、丹皮、炒山梔、山藥、山萸肉等。經後中末期加桑寄生、熟地、菟絲子。尚需心理疏導才有良效。3 、陽消失常的調治  如陽消太過,或素體陽虛,必然影響陰長。此非滋陰養血所能治,當扶陽推動陰長。但經後期以陰血為主,故扶陽以平補為要,方選菟蓉散、五子補腎丸等。加入川斷、菟絲子等。  如陽消不及,致陽有餘,或稟賦陽盛,嗜食辛辣,陽有餘則化火,火旺必耗陰,不僅陰長不及,反致倒退為消。故清熱抑陽,扶助陰血,適用兩地湯,藥用地骨皮、大生地、玄參、白芍、山藥、丹皮、茯苓、麥冬、天花粉等。  如陽火過旺,當瀉火堅陰,適用知柏地黃湯加減,必要時加大黃、黃連等,如兼脾胃不和、濕熱內阻,隨證加健脾清利之品。經間期治法 1、一般治則  經間期是陰陽交替,血氣活動明顯的節律時期,與行經期同屬轉化期,不同的是行經期重陽必陰,由陽轉陰,活動的結果是排出經血,並呈下行性活動。而經間期是重陰必陽,由陰轉陽,活動的結果是排出卵子,並呈左右上升性活動。經間排卵只有1天或數小時,但出現排卵癥候前後時間可達3~5天,有的7天,可通過基礎體溫、宮頸粘液塗片及尿LH檢查、B超追蹤等證實,故可分為初、中、末三期治療。初期以滋陰為主,佐以助陽,兼調氣血,用補腎促排卵湯,藥用當歸、赤白芍、山藥、生地、丹皮、茯苓、續斷、菟絲子各10g,紅花6g;中期以調血通絡為主,佐以補腎,用排卵湯,藥用當歸、赤白芍、丹參、澤蘭葉、續斷各10g,充蔚子15g;末期應陰陽並補,偏於補陽,用促黃湯加減,藥用炙鱉甲15g,丹參、枸杞子、女貞子、山藥、續斷、菟絲子、肉蓯蓉、仙靈脾各10g。其他治法如溫經,化痰,清利,調心等可臨證採用,對轉化排卵過甚者,當清熱補氣以調節之。 2、常用促排卵法   ①活血化瘀促排卵 方用排卵湯,藥用當歸、丹參、赤芍、澤蘭葉、茺蔚子、紅花、香附等,因經間期血氣活動特點呈左右上升性,故方中加入川芎、五靈脂、生山楂更好。又因經間排卵極為短暫,為爭取短暫時間內較快地發揮藥力,可加用復方當歸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4~10ml,經間期連用,發揮作用快。使用活血化瘀葯,須有重陰基礎,成熟的卵子,在重陰必陽的前提下進行,否則難成功。如在活血化瘀方葯中加續斷、熟地等效更佳。  ②滋陰調神,活血化瘀 中國女性多有重陰不足,常與心腎交濟不佳有關,而心神是駕馭腎精,開啟子宮的所在。所以滋陰寧神,調達心氣,不僅可提高腎陰水平,且有助血氣活動。方用益腎通經湯。藥用丹參、赤白芍、熟地、續斷、懷牛膝、香附、茺蔚子、五靈脂、合歡皮、茯苓等。排卵障礙與心腎子宮生殖軸的關係很大,本方是從心腎子宮生殖軸的陰分論治。經間期用滋陰葯,不能靜補要動態補陰,選擇有流動性能的補陰葯。靜態補陰葯會牽制活血化瘀葯的流動性,故方中加柏子仁、鱉甲等更宜。  ③補腎活血促排卵 不排卵多因重陰不足,而重陰不足又與陽不足有關。適用補腎活血促排卵湯。藥用炒當歸、赤白芍、山萸肉、熟地、茯苓、山藥、丹皮、續斷、菟絲子、五靈脂、紅花等。方中滋養腎陰葯提高重陰水平;活血化瘀葯促血氣活動,達轉化排卵;補陽葯助陽氣內動,有利陽長,且有助活血化瘀葯的推動作用。處方合理,照顧周到。本方與上方有偏陰偏陽之不同。益腎通經湯偏於滋陰,本方偏於補陽,但為陰中補陽,故臨床效佳,在不孕症中最常用。3、轉化不利排卵障礙的臨證辯治  轉化不利有兩種情況:一是陰精較虛,未達重陰。當以大補陰精,可按經後期法論治,但要加強補陽葯;二是陰精達重而不轉化。應先加強活血通絡,促動沖任血氣呈顯著活動。具體治法臨證議定。  如經間期白帶多,腰酸,少腹脹痛,有冷感,BBT高低溫相均偏低,或伴少腹症瘕等。屬陽虛寒勝證,適用溫陽活血法。方用溫經湯合桂枝茯苓丸加減。藥用炒當歸、赤白芍、熟地、茯苓、山藥、丹皮、續斷、川桂枝、肉桂、五靈脂、桃仁等。如腰酸明顯,BBT高溫相偏低偏短,加紫石英、仙靈脾等。確診為內膜異位症者,除加強補陽葯外,還須加入延胡、石打穿等。如經間期帶下或多或少,少者指錦絲狀帶下,多者指混濁性帶下,形體肥胖,腹脹,大便易溏等,屬痰濕脂肪蘊阻所致排卵功能不良,適用化痰燥濕法。方用越鞠二陳湯加活血化瘀之品,藥用制蒼朮,制香附、山楂、陳皮、制南星、丹參、川芎、赤白芍、茯苓、丹皮、續斷、五靈脂等。痰脂蘊阻,形體肥胖者,服此類方葯,須有一定量的錦絲狀帶下,效果頗佳。如錦絲帶下過少,不宜服用此方,應著重經後期治療,奠定滋陰養血基礎,待有一定量錦絲狀帶下,再開始服用本方,同時測BBT及B超觀察排卵及臨床效果。如濕熱較甚,排卵障礙,有黃白帶下、赤白帶下、腰酸、少腹脹痛、納欠、苔黃白膩厚,婦科檢查為盆腔炎者。適用清利濕熱法,方用復方紅藤煎合四妙丸加減,藥用紅藤、敗醬草、黃柏、牛膝、馬鞭草、扁蓄、桑寄生、制蒼朮、丹參、赤白芍、五靈脂等。臨證有重陰不足可加炙鱉甲、川斷、山藥等,大便偏干偏堅加生地、大黃等。  胸悶不舒,心情不暢,腰酸腹脹,夜寐差,帶下少,BBT低溫相呈不規則波浪狀,屬心肝氣鬱,心神失寧,影響排卵。適用寧神調心法,方用調心神降心氣的遠志菖蒲飲,藥用炙遠志、石菖蒲、廣鬱金、丹參、赤白芍、五靈脂、柏子仁、合歡皮、川斷、川芎等。精(卵)的成熟及順利排出與心腦神明的駕馭關係較大,安全期的突然排卵,即與心腦神明有關。如能在上方中另入紫河車或紫石英、紅花等更合。4、轉化排卵太過的臨證辯治  多見月經先期,經量偏多,需用調節排卵法抑之斂之,收之攝之。  ①清火解郁法 主治肝鬱化火致經間期出血及經間期過早,臨證月經先期,量多,或經間期出血稍多,伴有胸悶煩躁,乳房乳頭脹痛,頭昏失眠等證。適用丹梔逍遙散合鉤藤湯,藥用鉤藤、白蒺藜、炒山梔、丹皮、白芍、生地、茯苓、炒柴胡、蓮子心、鹿銜草等。鉤藤、鹿銜草用量宜大。清心肝之火,安定神魂,以靜制動,有時需加炒棗仁、青龍齒、左牡蠣等。  ②滋陰降火法 主治陰虛火旺所致轉化排卵加快,證見月經先期量多、胸悶煩躁、性慾亢進、帶下偏多、面部痤瘡等。常用《傅青主女科》清經散,藥用地骨皮、青蒿、黃柏、丹皮、大生地、白芍、茯苓、鉤藤、碧玉散等。雌激素水平稍低或過高,均可表現為陰虛火旺證候,故滋陰降火有雙相調節作用。但本方原意僅指雌激素水平過高之謂。  ③補氣固經法 主治氣虛所致代償性加快的轉化和排卵。因氣虛子宮收縮乏力,證見月經先期量多,頭暈神疲,腹脹便溏等。方用健固湯加減,藥用党參、黃芪、白朮、茯苓、煨木香、砂仁、炒川斷、補骨脂、炙甘草、荊芥等。經前期治法 1、一般治則  扶助陽長,維持陽長至重,在保持重陽延續的前提下,兼用理氣,以利轉化,排出經血。一般經歷12~14天,初、中、末三個階段,初、中期較短,末期偏長。本期病理以陽長不及較多,也有陰不助陽,以致陽虛等本質上的不足,還有現象上的熱證實證,以及夾痰夾脂夾瘀等不同。治法上以補陽為主,初期應養血補陽,毓麟珠加減,藥用當歸、白芍、山藥、丹皮、茯苓、續斷、肉蓯蓉、菟絲子各10g;中期補陽疏肝,上方合逍遙散進退,加巴戟天9g,炒柴胡5g,荊芥6g,紫河車10g;末期補陽疏肝、理氣調經,毓麟珠合七制香附丸加減,即上方加巴戟天、制香附各9g,廣鬱金、青陳皮各6g,紫河車、丹參各10g。臨證兼用理氣、活血、化痰、利濕、清肝等法,亦有泄陽轉陽以治有餘。如經前期過長,BBT高溫相超過16天者,需排除早孕。2、常用助陽法   ①陰中求陽 即水中補火法。方用右歸丸加減,一般去桂附,藥用炒當歸、赤白芍、山萸肉、乾地黃、茯苓、山藥、丹皮、川斷、菟絲子、鹿角片、巴戟天等。方中當歸、熟地是右歸主葯,有熟地就保留了右歸水中補火之意;川斷、菟絲子、鹿角片溫補腎陽,鹿角片促BBT上升及維持高溫相有重要意義,是功能性不孕症的有效藥物。服藥按BBT高溫時限。如經前末期出現各種不同癥狀,可隨證加減。  ②血中補陽 即補血補陽法。女子以血為主,子宮沖任以血為用,陰陽消長轉化節律亦在血中進行,故陽有不足,血中補之。常用張景岳的毓麟珠,藥用炒當歸、赤白芍、茯苓、山藥、丹皮、川斷、菟絲子、白朮、太子參、鹿角片、杞子等。BBT高溫相開始服藥,至BBT高溫相下降,月經來潮停。經前末期是重陽延續的波動時期,較多患者心肝鬱火明顯,方用調經種玉丸較毓麟珠更為合適,藥用當歸、白芍、川芎、熟地、茯苓、川斷、杜仲、白朮、丹參、制香附、紫石英等。如加鉤藤、丹皮則更好。  ③氣中扶陽 即脾腎雙補法。不孕患者常見脾腎不足,氣中陽虛,流產、滑胎中更多見。凡腹脹矢氣,大便偏溏,小腹冷感,經期腰疼,大便先硬後溏等,均屬脾腎不足,需溫補脾腎。方用《傅青主女科》健固湯、溫土毓麟湯加減,藥用党參、炒白朮、山藥、神曲、茯苓、巴戟天、覆盆子、菟絲子、鹿角片等。腎虛明顯者,加杜仲、補骨脂等;脾虛明顯者,加煨木香、炙黃芪、砂蔻仁等。經前末期隨證加減。就不孕證而言,脾腎不足,治在於腎,重在溫補腎陽,方中重用巴戟天、覆盆子,並加鹿角片等,意在氣中補陽,暖宮種子。3、常用兼治法  ①疏肝理氣 方用越鞠丸加減,藥用制香附、山楂、丹皮、制蒼朮、青陳皮、廣鬱金、綠萼梅等。經前期特別是末期,氣鬱頗為多見,兼用下氣,很有必要,不僅緩解癥狀,且有助於調經,在理氣並調經葯中,香附首選,次為廣鬱金、柴胡等。  ②活血調經 方用澤蘭葉湯加減,藥用澤蘭葉、丹參、赤芍、五靈脂、山楂等。用量宜輕,經前末期服。用於月經量少後期等病症的治療,特別是經量少,經期有的僅1天,不在經前期服調經葯,等待經期服藥時間上不允許。此外,本方除活血調經外,尚有利濕濁和脾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助陽有益。方中澤蘭葉、丹參,必要時加川牛膝有引經血下行的意義,亦有利於經前期熱症的減輕。  ③利濕祛濁 適用於經前末期,此時陽長至重,經血中含有相當量的水濕津液,加之未孕精卵,敗精化濁,均需排除和吸收。方用四苓散加減,藥用澤瀉、苡仁、牛膝、制蒼朮等。如有盆腔或宮頸、陰道等炎症者,加土茯苓、敗醬草、晚蠶沙、車前子等。  ④化痰減脂、因痰脂蘊阻者,表現為月經不調和肥胖。治法上必須補腎調周以治本、化痰減脂以治標。治標者有蒼附導痰湯、啟宮丸、消脂膜導痰湯等。臨床常用越鞠二陳湯加減,藥用制蒼朮、制香附、廣陳皮、制半夏、茯苓、制南星、炒枳殼、六曲。服法按助陽法。  痰脂蘊阻,月經失調者,朱丹溪創有六郁湯痰郁方,藥用海浮石、制香附、制南星、瓜蔞。又有潤下方,藥用南星、制半夏、桔紅、黃芩、黃連,一反辛香溫燥之弊,與婦科臨床頗為吻合。《濟陰綱目》的消脂膜導痰湯,藥用姜半夏、車前子,從祛風勝濕以化痰脂,開闢了又一化痰減脂法。體質壯健者,也常佐以防風通聖丸服之。  ⑤清肝寧心 即在助陽的前提下,兼用安定心肝神魂,以利調經的方法。方有鉤藤湯、丹梔逍遙散、清心蓮子飲等。偏肝旺者,以丹梔逍遙散加鉤藤、白蒺藜等;偏心火旺者,清心蓮子飲加鉤藤、紫貝齒、黛燈心等。調治得當,並有控制出血的作用。4、糾正長消過甚的治法  對少數經前期長消過甚者,需用抑製法糾正。如陽長有餘,重陽偏甚,心肝氣火有餘,BBT高溫相偏高,煩熱口渴便秘者,常用清熱泄陽法,方用芩連四物湯,藥用黃連、黃芩、生地、赤白芍、山藥、丹皮、茯苓、鉤藤、白蒺藜、丹參、炒枳實等,經前末期服用。如熱盛者,可用三和飲,即四物湯合涼膈散,必須用大黃或芒硝以泄之;如陰不消,陽長緩慢,甚或不長,而陰有餘者,可用滋陰活血促轉化法,即用活血潤燥生津湯,藥用乾地黃、當歸、赤白芍、桃仁、紅花、川斷、五靈脂;如內有濕濁,影響陰轉陽者,可用助陽利濕,活血促轉化的方葯,藥用丹參、赤白芍、制蒼白朮、川斷、巴戟天、紫石英、五靈脂、紅花、苡仁、茯苓等。

推薦閱讀:

中藥的四氣與五味
中藥配伍的「十八反」、 「十九畏」的淺析
此神藥行銷海外,征服諸多老外,正就著老乾媽下飯的我,看著評論,朕不由得菊花一緊
【佛門秘方】老人常服能長壽的中藥配方
中醫治癌專家張仁濟創辦中藥「百草」治癌有神效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