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父母太落後

家教是什麼?是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往往體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別人、基本的規矩等等,其實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首先取決於父母。教育孩子和駕駛汽車哪個更難?答案肯定是教育孩子。可是教育孩子如此複雜、重要和神聖的工作,卻從來少有專門培訓,更沒有考試,既不需要合格證,又不需要遵守教育規則,只要能生會養,永遠不會下崗!結果是好多父母都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馬路殺手」,孩子本是「賓士車」,活生生被父母們開成了「手扶拖拉機」,因為不懂教育規律,又不遵守教育規則,最後孩子的這輛「車」被父母「開」得翻到陰溝里。奇怪的是父母從不檢討自己,反而紛紛抱怨孩子這輛「車」有問題。從「缺愛」到「溺愛」再到「高分低能」,看來自認為最愛孩子的中國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愛」上真的出了問題。其實愛要「倒過來」,愛到孩子接受我,喜歡我,而不是討厭我,嫌棄我。莊稼有問題,農民想辦法,孩子有問題,從父母的「愛」上找答案!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父母太落後,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父母天生就會生孩子,但正確地愛孩子卻是需要後天學習的一種能力!沒有挫折的賞識是溺愛,沒有賞識的挫折是傷害!教育孩子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修行。家庭教育的捷徑應該是以心養心。家庭教育是教什麼的?90%的家長都在努力的開發孩子的大腦,增加孩子的知識,培養孩子的技能,其實這是一個方向性的錯誤。家庭教育的核心問題、核心內容是 「 養 」孩子的心。如果我們一家幾口人都在努力的往孩子腦子裡面灌輸知識,培養技能,也等於說這樣的孩子的家裡面沒有家庭教育。因為孩子的心沒有人 「 養 」。現在孩子學習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是內心的營養不足。小學四年級以上開始表現出一種浮躁、不安,也就是孩子的內心缺乏關注、缺乏營養,而 「 養 」孩子心的人恰恰是我們的家長,環境恰恰是在家庭,這是第一個要弄清楚的概念。打一個比喻:學校的老師是園丁,我們家長就是農民。農民最在乎的是什麼?最在乎的是土質和土下的莊家的根,這是農民最在乎的。也就是地表以上長出來的部分是歸學校老師修剪、移接。但是現在咱們的家長都爬到孩子的 「 樹榦 」 上、 「 樹頭 」 上、 「 樹冠 」上去修剪,而忘記了根的存在,更忽視了孩子的 「 根 」所依附的這片土壤。這片土壤是什麼?就是我們父母身上的教育素養,包括我們的教育智慧、教育意識,包括我們的家庭變化。很多孩子,特別是好動的男孩,上小學後最大的問題不是學習吃力,而是自律自控能力差,經常因為紀律問題被老師批評。現在有些家長總是認為,幼兒園或小學的老師對孩子的紀律要求就是對孩子的束縛。其實,幼兒需要在成長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自控力。這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從入園前的家庭教養中做起,幫孩子在點滴的日常生活中去鍛煉。孩子入園、入學,其意義之一也正是讓孩子在集體環境里,去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以照顧到他人和環境的需要,從而成長為社會性的人。如果我們不去做這些,那就錯失了幫孩子提升自控能力的機會,妨礙他的成長。這些幼兒期所錯過的、沒做好的,在小學時期就會體現出來,表現為行為控制能力不夠、紀律差。有時,這還會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自尊。1、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2、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時,其實是父母根本不知道怎麼愛他自己。3、在家庭中,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媽媽,而關於「我是誰,我是怎樣的」自我概念則是來自於爸爸。作為父母,你給孩子的心理營養足夠嗎?4、放手是指當一個孩子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自主性的時候,一定要放手。5、鼓勵是沒有目的的,是發自內心的,當爸爸有做得讓孩子理解不了的事情時,不需要替爸爸說話,而只是做給孩子看:這樣的爸爸我是如何跟他相處的,我是如何接納他的。6、如果我能幫到我自己,讓我快樂、和諧,那麼這也是送給我孩子最大的禮物。7、相信孩子是相信他一定是當下的他能夠做到的最好,相信他和自己一樣是純潔、美好的,相信他的生命會讓他發揮出最符合他生命本質的東西。而不是相信他不用父母的引導和提醒也能做到滿足父母的要求。8、父母的關係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孩子做好自己是對父母最大的幫助9、偏差行為是一種求救信號,是因為內心有不能滿足的渴望:安全和愛。10、孩子說謊,是他/她需要說謊。假如孩子感覺到在大人面前是足夠安全的,他/她就會願意講真話。你是一個讓孩子感覺到足夠安全的父母嗎?11、夫妻關係對孩子影響極大:(1)影響孩子的親密感,甚至帶到孩子以後的新家庭;(2)影響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成為家庭的拯救者、無能者或者冷漠者;(3)影響孩子的安全感。12、情緒是一種能量,如果內在有許多情緒垃圾沒有處理,就會累積起來,然後在不停的尋找出口,孩子的偏差行為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成為身心一致的人,然後你才能教孩子這麼做。13、如果父母或者其他家裡人關係緊張,孩子內在累積了很多情緒,焦慮和痛苦就會導致孩子自傷,比如狂抓頭髮或者撞尖銳物體,用「生理反饋法」即自我傷害來緩解內在的焦慮和痛苦。家長要多關注容易出現意外或者受傷的孩子,幫助孩子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情緒。14、孩子是否樂觀、自信,跟媽媽的情緒是有很大關係的。一個樂觀、平和、情緒穩定的媽媽,通常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自在、樂於去向外界探索。你是那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嗎?15、「我喜歡我自己嗎?我不知道明天事業是否會成功,但即使不成功,我能否依然欣賞和尊重我自己?」25歲之後,讓我們學會像一棵植物一樣,有陽光空氣即可。學會做一個滋養性的人,無條件的接納和滋養自己,同時也滋養他人。用生命感動生命,用靈魂喚醒靈魂!物質財富遠沒有精神財富意義深遠,尤其是在炫富、享受為主流的思潮下,物質財富是消耗品,產生利滾利的經濟效益的接班人還是較少。不少千萬富翁白手起家,操勞艱苦,打下一片顯赫江山。接班人坐享其成,含著金鑰匙出生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不知創業之辛苦,養成了揮霍無度的紈絝子弟行事風格,最後家族走向衰敗。「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如果父母有相應的金錢、存款、房產,也不妨給孩子稍作隱瞞,鼓勵他們從小學會勤儉,學會經歷各種挫折,形成堅毅的性格。希望天下的父母都重視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越小越好,因為好習慣只需要堅持,而壞習慣則需要改變。如果您在親子教育方面遇到困惑,多想想為什麼?該怎麼辦?先找准原因,再用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朋友,沒有居高臨下,只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或許他也會善解人意!有時候一起討論某些話題,偶爾也會感到語出驚人!在親子教育中,若父母的想法分岐大,不協調、不溝通,這對於三方來說,都很糾結。而父母同心,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分管孩子的不同方面,就會得心應手。父母有教育子女的義務和責任,不會教育沒關係,只要善於學習,不斷提高,日積月累,終有很大進步。要想改變別人,先得改變自己,父母若變化較大,孩子不改變才怪!以于丹的一段名言作為結語:「我們總希望孩子學習高精尖的東西,但損失的是家教和門風,是做人的常識與底線。有一次聚餐,朋友帶著孩子,孩子爬上桌,像飛輪一樣轉動菜台,什麼好吃就往自己嘴裡搶,大人根本沒辦法伸筷子。我問朋友,你不管管孩子?他說,現代教育要解放天性,不能拿老一套束縛孩子。他沒有想過,一個孩子最後是要成為公民的,是要進入社會的,如果漠視別人的存在,當別人的權利受到傷害的時候,他的天性能保證他一生的幸福嗎?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被自己的爹媽管教,那他被社會修理的時候會付出怎樣的代價?所以說,好門風能教我們做人的涵養。好門風一代一代的傳承,能讓我們在這個迅疾變化的時代里,找到內心不變的溫暖,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的人生價值和秩序。」

(轉載 石獅許文選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16歲少年患糖尿病後,父母百般溺愛,還使用偏方醫治,導致其病情惡化最後死亡?
對於父母,態度必須堅決,不是你有了就給沒有就不管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是什麼?
如何回應熊孩子家長質問你你跟小孩子計較什麼?
莫言:好的家庭教育濃縮為6句話,父母請記住

TAG:孩子 | 父母 | 優秀 | 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