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引領道德教育

作者:孫春晨《光明日報》( 2016年06月13日10版)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體系。圖為端午小長假期間,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的志願者和社區小朋友一起包「愛心粽子」,送給轄區貧困家庭及空巢老人。黃政偉攝/光明圖片【文明觀察】吃麥當勞、用蘋果手機、看《美國隊長》……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這樣的年輕人隨處可見。當今時代,全球化浪潮正日益激蕩著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全球範圍內的知識、技術、商品、人口以及文化跨越國家和地區疆界頻繁流動。在經濟生活領域,以市場經濟為運行模式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形成,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只能在全球經濟體系的框架下運轉,而不可能閉關鎖國獨自進行。在精神文化生活領域,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對非西方國家的文化和價值生態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強勢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是否會對建立在本土文化和價值觀基礎之上的道德教育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這是中國道德教育不得不深思的現實問題。道德教育領域的文化自卑心理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看,當一個民族的文化處於強勢狀態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文化上的自信。而當一個民族的文化處於弱勢狀態時,就容易產生文化自卑心理。近代之前,中華民族對自己的文化傳統一直充滿自信。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學東漸和中國在與西方列強對抗中的一次次失敗,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評價越來越低,對自身文化的失望也日益加重,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態度從自信逐漸轉變為自卑。近現代以來,文化自卑心理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進程,即便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精神文化生活領域,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輕視和否定現象依然存在。總有人對中國現代化道路不自信,對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不自信,似乎不全盤接受西方社會的那些文化和價值觀念,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和未來發展就將陷入困境。道德教育領域的文化自卑心理主要表現在:一邊全面否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貶斥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是多麼的落後腐朽和不合時宜,一邊迎合西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鼓吹西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是如何的先進高明和切合時代。文化自卑心理的蔓延,給歷史虛無主義留下了生存的空間。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生活和道德教育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割裂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主張「重新評定一切價值」的話語體系,它抽離了中華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發展的社會歷史語境,而道德教育一旦脫離了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就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一個民族和國家是否具有文化自信心,對於民族的生存和國家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尊重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也不可能在全球的文化交往和交流中享有自主性和話語權。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在人類的精神世界中,文化傳統具有強大和持久的力量,即便某一個社會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文化傳統也不會隨之而被徹底去除。文化傳統的視界雖然帶有歷史性的特徵,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傳統只是簡單地敘說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什麼。因為,文化傳統對人類的現實生活具有重大的借鑒價值。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有著文化自信的傳統,正是由於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著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華民族的文化才能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的特色,並通過吸納和消化外來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的中華多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文明形態。充分展示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魅力以文化自信引領道德教育,就是要充分展示民族道德文化傳統的獨特魅力和現代價值。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體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表明,雖然中國文化傳統歷經衝擊,但它沒有被摧毀,也沒有被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所同化,反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愈加展示了自身的特色和魅力,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國文化傳統敘寫了一部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文化生活史。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道德文化傳統已然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生活中生生不息的文化遺傳基因,是當代中國人的道德生活無法拋卻或擺脫的傳統紐帶。全球化時代的道德教育應突出傳播中國道德文化傳統中那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承接的治國安邦、做人做事的價值觀,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君子喻於義」「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等等,這些傳統價值觀有著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依然是一種「活著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精神,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道德教育不能脫離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歷史傳統,不能脫離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持守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不能脫離當代文化環境下大眾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國道德文化傳統作為一種歷史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之所以能夠為世代中國人所廣泛接受,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道德教育和文化傳播方式,將其所倡導的倫理文化和價值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有效地介入了人們的日常人倫關係,成為人們處理社會倫理關係和應對道德生活衝突的基本行為規則。以儒家倫理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道德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的道德教化同對國家治理和個體道德品性的培育結合起來,達到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因此,中國道德文化傳統既是一種文化觀念的傳統,並因其適應時代的生命力而構成了當代中國道德文化的精神支撐,同時,中國道德文化傳統還是一種國家治理和生活方式的傳統,它向當代社會提供了進行道德教育和培育公民道德品性的成功範例。以文化自信引領道德教育以文化自信引領道德教育,就是要以開放的姿態,將道德教育融於全球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大環境中,培育公民理解和尊重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類共同價值觀的道德精神。有學者指出:「世界文化是在多元互動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時,也將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與其他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們提供精神動力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在多元文化並存的全球化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總是在「涵化」的過程中發展的,中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發生交流和碰撞。在道德教育中強調對本民族道德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尊重與認同,並不是要否定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類共同價值觀,而是要明確地告訴受教育者,人類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諸如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等,它們是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全世界各民族所共同追求的價值觀,但是,這些共同的價值觀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表現形態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是呈現出與民族文化底色相適應的多樣性形態。因此,理解和認同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等共同價值觀,不可能脫離地方性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而且這些共同價值觀的實現方式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必然帶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色。人類共同價值觀只有與不同民族的道德文化傳統結合起來,才能在人們的精神世界紮根,被人們所接受並付諸道德實踐。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價值觀,並不排斥自由、平等、公正等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共同價值觀,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傳統雖然「是現存的過去,但它又與任何新事物一樣,是現在的一部分」。當代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力,不是體現在拋棄舊傳統再造新傳統,而是體現在能在何種程度上以民族文化傳統為基礎吸收人類不同文明的發展成果,從而再鑄合乎時代發展需要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全球化時代的道德教育理應廣泛傳播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共同價值觀,但只有將共同價值觀教育融於傳承和弘揚民族道德文化傳統之中,與民族的道德文化形成合力和互動,才能全面理解這些共同價值觀之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公民道德培育的重要性。(孫春晨,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
推薦閱讀:

被風吹大的孩子,願你落地生根頑強生長
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
高端幼兒園加盟,看準這幾項
10個特色日本教育制度使得這個國家成為現如今的發達程度
為什麼有時候在大學沒那麼強烈的想家,在回家路上還是有些激動?

TAG:道德 | 教育 | 文化 | 自信 | 道德教育 | 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