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題研究技術線路探索

李 哉 平摘 要:課題研究基本過程可分為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開題論證、搜集資料、處理資料、撰寫報告、煉製論文七個環節。從中小學一線教師的實際需要出發,探討課題研究基本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具體路徑和操作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提供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實用性的課題研究技術線路。關鍵詞:中小學;教師;課題研究;技術線路中圖分類號:G40-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232(2010)05-0047-05每位教師做課題研究都有一個基本過程,經過整理得如圖1所示。按圖1的操作流程,可把課題研究基本過程分為「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開題論證→搜集資料→處理資料→撰寫報告→煉製論文」七個環節。下面我們以中小學一線教師的視角,就其中每個環節的具體路徑和操作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一、從問題生成到課題定名問題是課題研究的起點,但並非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課題。選題需要經歷從產生動機到選定方向、從問題朦朧模糊到逐漸清晰集中的過程。(一)問題的來源問題的第一來源是教育教學的實踐。我們與學生打交道看似平靜,但在實際過程中卻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困擾著我們,要我們思考並做出解答。其中研究者自身的經歷與體驗,如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當前的困惑,最有可能成為問題的源泉。問題的第二來源是外來信息的觸發,尤其是從閱讀中獲得的靈感。教師可從各種媒介中篩選出感興趣的、有用的信息為我所用,觸類旁通,激發思維的火花。對中小學教師來說,從事實踐研究應該是最合適的選擇。從我們的實際能力和水平以及研究時空考慮,把自己在實踐中生成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其與自身知識背景接近,能充分發揮自己在教育教學一線熟悉學生、教材及實踐經驗多的優勢,做到「小題大做」。這樣形成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返回到實踐中,直接改善和提高工作質量。(二)問題的明晰1.系統查閱文獻,開展調查諮詢。發現原生態的「問題」,只是知道大致方向,確立了一個假定「課題」。這時我們需要系統地查閱與該「課題」相關的文獻,並進行初步的調查諮詢。2.研讀文獻,分析「課題」研究的背景。如本「課題」擬解決哪些教育實踐、教育理論中的問題?以前是否進行過同類或相關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本「課題」與別人研究的課題在目標、對象、方法等方面有什麼不同?分析背景主要是為了避免重複研究,弄清一些與本「課題」相關的基本問題。3.可成為教育科學課題的問題,其應有的特徵是:⑴前瞻性。問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它的解決能夠推動教育科學的發展或教育實踐的完善。⑵針對性。問題必須有明確而集中的研究域和任務。⑶創新性。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是別人沒有提出的;或者是有人提出,但是沒有解決或沒有完全解決的。⑷可行性。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完成研究的主客觀條件,有開展研究的可能性。(三)主題的提煉根據課題的範圍要適中、難易要適度、主攻目標要明確的要求,對選定的問題需要進行必要的主題提煉,才能形成有意義的、提法準確的、切實可行的課題。具體有縮小、擴展、分析、轉換、澄清等策略。如教師們都會遇到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希望提高他們的成績而難以實現,這是日常的工作問題,但問題本身還模糊不清。這個問題可加工成:⑴學生學習障礙的機制研究;⑵學習困難生的轉化研究;⑶關於學生學業失敗現象的調查研究/個案研究/比較研究等課題。(四)題名的確定我們在以上的基礎上才可以敲定課題名稱。課題名稱是對課題研究實質的高度概括,需要進行字斟句酌的推敲,力求準確、規範、簡潔。課題名稱應盡量完整地展示課題的面貌,最好能體現研究的對象、範圍、內容、方法,讓人一看就能明白研究什麼和怎樣研究。課題名多以陳述式句型表述,慎用疑問句,不用似是而非的詞及口號式、結論式的句型。二、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是一種基於問題解決的預設,既要深謀遠慮,又要因地制宜。(一)方案設計基本思路作為課題研究的「藍圖」----方案,其設計可沿著「現實→理想→可能→可行」的思路進行。⑴現實,即起始狀態,教育教學中的實際現象如何,事實是怎麼樣的。⑵理想,即應然狀態,從「最優化」的角度構建理想的模型(正是在理想的比照之下,才能看清現實中的問題,即兩者的差距所在)。⑶可能,就是改變現實狀態有哪些途徑,哪些方面能改進到怎樣的程度,或者對「理想」加以修正,明確研究目標,提出研究假設。⑷可行,就是分析實際資源,對問題按輕重緩急和解決條件做出分類,確定具有實際價值的研究內容,選擇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案基本構成課題研究的方案儘管形式多樣,但都要回答如表1所示的基本問題。對這些基本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了課題研究方案的各種要素及展開時的參考排序(表1中的序號),並可根據研究需要有所調整。陳述時要充分呈現設計者的意圖指向。表1 課題研究方案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構成要素及參考排序/意圖指向基本問題構成要素及參考排序意圖指向為何研究⑴課題的現實背景(問題的提出)和意義;⑵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文獻綜述);⑶研究依據緣由研究什麼⑷研究目的(目標);⑸研究內容(問題細化及解決構想);⑹研究假設;⑺變數(及概念)界定任務怎麼研究⑻研究方法(及措施);⑼研究步驟(任務時間表);⑽資源配置(如人員分工、經費預算)操作條件怎樣⑾完成條件分析(如前期成果、人力資源、物質條件);⒀注釋與參考文獻基礎預計收穫⑿預期成果(如應有水平、表現方式)效益在課題研究中,各個要素並不是孤立的。相反,它們都是研究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彼此之間的邏輯關係聯結成為一個具有內在結構的整體。(三)課題設計思維導圖一個課題設計需要經過如圖2所示的思維過程。首先,興趣是研究的動力,找到感興趣的問題或現象,就確定了研究的大致方向。接著,查閱相關文獻或做初步的調查諮詢,旨在了解「行情」,擴大視野,以尋找合適的切口,最終確定研究問題。繼而,在此基礎上,圍繞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假設,對變數、內容、方法、步驟、資源、條件及預期成果等各個方面進行充分、合理和明確的論證或設想,最終形成課題設計方案。一個好的課題設計,其研究方案最終應該做到:⑴背景清,即清晰梳理相關領域的研究背景;⑵主題新,即在背景分析的基礎上,選擇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領域,提煉出新穎而富有實際意義的主題;⑶任務明,即把主題分解為具體明確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務;⑷道可行,即為完成任務制定符合實際條件的操作方法、步驟和手段。此時的課題方案主要用於立項評審,為申報方案,僅是研究開始的謀劃,只能逐漸完善。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可根據發展的需要對原方案進行調整,包括預期之外的新發現、新設想。三、開題與開題報告的完善開題就是進入實質性研究前,對課題研究的整體構思和設計進行再探討與完善。(一)提交開題報告初稿課題立項後,課題主持人要儘快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相關的學習、研討和培訓,課題設計者要深入淺出地講明基本問題。在課題組反覆研討的基礎上,主持人進行系統整理,提交開題報告初稿。並在會前半月,將開題報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門和專家手中,以便他們有較充足的時間對此進行認真審閱。(二)召集課題論證會議開題論證會議由課題組組織或課題組與科研管理部門共同組織,參加者一般有課題組成員、指導專家和與課題研究有關人員。開題論證會議不同於立項評審或結題鑒定會,主要不是對研究計划進行價值判斷,而是完善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修改補充方案。論證會議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先由課題主持人介紹開題報告初稿的主要內容,彙報應儘可能簡略,重點是介紹研究思路和具體計劃,以及對難以表述的問題進行補充說明。選題的意義、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內容則要簡述。開題論證會的核心是專家對課題研究計劃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進行評議和指導。論證會上,有關專家會詳細審查報告,向研究者提出質疑。課題組成員除了聽取專家的意見外,也可反映自己的觀點,與專家一起研討,這樣可求得對研究問題的深刻理解。(三)修改開題報告並定稿論證會後,課題組要匯總多方面人士的指導意見,進行研討,根據他們的意見及研究者自己對問題的新認識,再次修改開題報告。之後要將修改後的開題報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門,便於他們以此為依據對課題進行全程管理。開題報告一旦形成,課題組原則上不再擅自修改研究計劃(如改變研究內容或縮小研究範圍等)。開題報告的定稿,就是一個操作性強、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行動方案,這是保證課題研究順利進行並且取得預想研究成果的重要條件。四、教育研究資料的搜集實施課題方案,目的是通過各種方法「按圖索驥」來獲取與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或事實數據。(一)文獻資料指分布在書籍、報刊、網路、音像製品和教育檔案等之中的現成性資料。文獻搜集內容包括該課題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點、研究方法以及存在問題等方面。了解上述內容有助於弄清本課題的研究問題所涉及的各種相關概念和研究狀況,幫助研究者清晰自己研究課題獨特價值之所在,進而對研究課題進行修正與完善。同時,在此過程中,研究者也可能會受到別人思想的啟發,觸發自己的靈感,發現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觀點,進而修改其研究課題。文獻檢索首先要明確課題研究所涉及的範圍,確定文獻來源的途徑,然後選擇合適的工具,再去查找原始的文獻。一般遵循著從寬到狹、從近到遠、從易到難的路線。另外,可以從二手資料入手來查找文獻,根據查閱的二手資料再回頭去查找第一手資料。文獻的來源主要有:⑴圖書館藏書。查找時可充分利用文獻檢索工具(目錄、索引、文摘等,如《教育文摘周報》、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和參考工具書(專題述評、動態綜述、手冊、年鑒、大全、百科全書等),以專業期刊及核心期刊為重點;⑵教育檔案;⑶網站瀏覽;⑷資源庫[中國知網(子網:中小學多媒體數字圖書館)、維普資訊網、萬方數據、超星數字圖書館]等。通常來說,應以專業性強、內容新穎、論述深入,並能及時反映最新研究動態,介紹最新研究理論,推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資料為主導。(二)事實數據指通過研究者自身的觀察、體驗、感受、實驗和調查等實證方法而得來的生成性資料。搜集前要依據研究的具體目標,對資料範圍作一個界定,對不同的資料採取不同的對策。事實數據主要有定性記錄和定量數據兩類:⑴定性記錄,指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訪談、觀察等方法而用定性的手段記錄下來的資料。包括客觀性的(即對象活動的真實記錄)和主觀性的(即帶有研究者主觀感覺的描述)兩種。⑵定量數據,指研究者通過一定的手段對研究對象進行測量所獲得的數據。研究中定量數據的獲得,首先要有有效可靠的量化手段。如為調查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行的測驗,若沒有可用於對其進行量化描述的較為合理的模型,就無法獲得可信的定量數據。從課題的確立到研究方案的實施都離不開資料的有效積累。通常許多教育研究的靈感往往來自厚積薄發的嬗變。相關資料的積累可分為實踐中直接的經驗性積累和理論學習中間接的知識性積累。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學習優勢、興趣愛好,特別是要圍繞個人研究方向有選擇地積累資料,並適時吸收、轉為已用。這裡主要有藏書法、筆記法、摘錄法(做卡片)、拆剪法、複印法、電腦存檔法等方法。隨時隨地搜集、保存各種資料,並進行整理、歸類,使之系統化,經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在閱讀和探索過程中,善於捕捉一閃之念,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研究的衝動。五、教育研究資料的處理資料既是研究的對象,又是研究結論的依據。面對所搜集到的資料,可按「篩選→歸類→輯錄→分析」的步驟進行加工處理。(一)去偽存真就是要在初步閱讀和簡單分析的基礎之上做適當的篩選,只保留對本課題研究有參考價值的資料。通常要求文獻資料可靠、正確、權威,事實數據真實、典型、概括。篩選時,應盡量避免個人的主觀傾向,切忌意念先行。既要選那些符合自己假設的證據,也不能忽略相悖的證據。對孤證材料要慎重。最後把全部資料察看一遍,如有缺漏的或不完整的,則需要充實。(二)分門別類從搜集到的資料中,擇其重要與可用的,按適當順序快速瀏覽資料,根據信息資料的性質、內容或特徵,將相異的資料區別開來,將相同或相近的資料合為一類。這樣就將有關信息資料分成不同的組或類。然後,按分類標準將總體資料加以劃分,構成系列。分類要遵守形式邏輯的原則,力求提高到從本質層面進行分類的水平。(三)自成一家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選取資料中精華、具有特色的部分進行輯錄或概括,使之由「零碎」變成「系統」,由「雜亂」變成「有序」,並能系統完整地反映研究對象的全貌。包括:轉化----把非文字性資料和訪談記錄轉化為文稿;二次選擇----去掉重複、過時的資料,選取重要的、有用的資料;摘錄----對資料中的事實、觀點、數據和結論等重要內容進行摘錄(要忠於原材料,並註明出處);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資料的基本觀點、中心思想加以概括;編排----按資料的內容、觀點、相互間的邏輯關係等進行排列組合,以便查找。對於重大的研究課題還要求寫出文獻綜述。(四)條分縷析即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對所佔有的信息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特定課題的現象、過程及內外各種聯繫,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構成理論框架(類似於藝術雕刻的「讀料」過程)。1.讀料步驟。⑴閱讀:通讀整理過的資料,努力尋求「意義」,尋找其中的區別與聯繫。⑵提煉:從大量資料中抽取能說明研究問題的核心內容,不能「想當然」。⑶建構:在確定資料核心內容和主要概念的基礎上,建構用來解釋整體內容的框架。2.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方式。在實際分析過程中,通常這兩種方式交互使用。3.資料的使用。主要是引用,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直接證明、間接證明、反證、部分證明等。事實上,資料搜集和使用的工作貫穿了研究的全過程:我們往往是先確定研究的大致內容;其次根據這個大致內容確定資料搜集的範圍;然後閱讀了主要的資料後再確定研究的具體內容;最後根據具體內容全面搜集原始資料,搜得的資料又充實了課題研究的基礎。這是一個循環往複、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六、結題與結題報告的生成結題就是對課題研究進行總結、研討、理論闡釋以及提出新問題的過程。(一)結題文檔結題文檔包括課題申報書及開題報告、主體報告、工作總結、附件以及結題申請(或鑒定)表等,是按一定要求對課題研究過程中所生成的原始資料進行有目的地組織與整合而成的一種特殊文檔。它要反映課題研究所有過程及結果,包括文字、圖表、音像、軟體等形式。結題有成果認定、會議鑒定、通訊鑒定三種方式,本質是同行專家評議。以成果認定方式進行結題,結題材料可簡化為包含工作過程簡要說明的結題報告(即研究報告)以及附件。根據結題報告可以對課題研究水平、價值、效益進行綜合評估,對研究成果的推廣也要憑藉結題報告。(二)結題報告及結構結題報告屬於科研項目報告,要描述和解釋研究結果是如何獲得的,並要對其獲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釋和說明。主要有哲理型論文、實證型報告(如調查或實驗報告)、經驗型報告、個案型報告等類型。因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採用的方法各異,結題報告的結構和表述形式以及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其總體要求是一致的:⑴反映全貌,要求撰寫者把握從立項到結題的「全程」軌跡,課題預定目標、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部」環節,研究者、評價者乃至實踐者的「全員」意見;⑵突出重點,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創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實踐中已有效果的評述和將有效果的預測。(三)結題報告生成1.明確主題。就是提煉觀點、理清關係,使觀點與關係如同蜘蛛及其張網那般清晰。整合所有研究資料,進行科學的歸納、演繹,盡量提煉出該課題的創新觀點,通常只闡明一個主題(中心論點)。要表現出結題報告中不同層次內容的深度、上下位的連接關係和並列標題之間的相互對應的統一整體關係,具體有並列、遞進、兼容等。2.草擬提綱。圍繞梳理所得的邏輯順序,構建結題報告大致框架結構(即擬定大小標題),顯示論證層次以及論證方法。先是搭起結題報告的大框架,再考慮每部分層次結構,然後列出每個層次的段落要點和事例,最後將一些相關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標題下以備用。統計圖表可編插其中。3.形成初稿。在準備好充分材料、巧妙構思和擬定完整提綱的基礎上,大膽地、盡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價值的東西先寫下來。初稿有循序漸進(按自然順序)、分題單寫(化整為零)、先易後難等寫法。究竟選用哪種寫法為好,應因人、因題、因寫作條件而異,但不論採用何種寫法,都要以有較成熟的提綱和較豐富的材料為前提。4.修改定稿。從斟酌觀點、增刪材料、梳理結構、潤色語言和核實附註等,用趁熱打鐵、誦讀修改、冷處理或文友交流等方法,對形成的初稿進行精雕細刻。寫作中的最新靈感又促使我們不斷進行反思,進一步明確研究意圖和寫作焦點,可重新考慮並改變既定的寫法,直至修改寫作提綱,擴大與容納一些新的觀念和認識。(四)撰寫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1.要對照著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開題報告)來寫。如研究內容若是解決某一具體問題,那就要總結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實施方案中設計了行動研究法,則在結題報告中就要陳述在研究過程中針對什麼問題進行了什麼研究,在問題解決中做了哪些工作,對原研究設計做了哪些修改,結果怎樣,產生什麼新問題。實施方案中預設的成果要與結題報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對應。2.依據研究材料來提煉研究成果。要提煉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即在原有基礎上有何發展,有沒有新的發現,研究過程中質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闡述成果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關係、有何特點、怎樣操作、效果怎樣等。如教學模式建構方面的研究,要交代研究形成的教學模式,包括模式有幾個環節構成,每一個環節有何特點,主要作用、理論基礎是什麼,使用這種教學模式後的教育教學效果怎樣等。3.緊扣研究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體現過程性。要充分體現是如何運用教育研究的方法來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遵循教育規律進行理性思考的這樣一個過程。在闡述研究過程時,通常是先說理,後舉例。如採取問卷調查法,要闡明問卷是怎麼設計的,在什麼時間向哪些人做了調查,問卷回收情況,調查統計與分析、調查結論等,最後把問卷附在報告後面作為佐證材料。4.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進行定量分析是求實精神的具體表現,數據本身具有很強的確定性,是對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語言描述更客觀、準確,有說服力。有些課題明為實驗研究,且設計了對照組,但在成果分析中,多運用模糊語言,進行定性分析,沒能根據事實材料和數據提出結論,印證成果,嚴重削弱了課題研究的可信度。5.結論分析要實事求是。在文章結尾時,可以對自己的研究結果做一個比較中肯的總結,同時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以及今後繼續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課題研究不一定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結題報告中要做事實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的唱讚歌。按照預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發現了新問題也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講,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獲取的隱性成果比顯性成果更多、更有價值。七、從結題報告中煉製期刊論文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中小學教科課題結題,其中不乏精品,但是多數課題的結題報告在領到結題證書之後就被束之高閣,未能充分體現它的應有價值。其實,如何從結題報告中煉製期刊論文,是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發展自身研究能力的又一重要實踐活動,也是進行學術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廣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結題報告與期刊論文的特點比較結題報告是課題研究工作最後階段對研究過程中所有方面的客觀文字描述,主要用於科研管理部門組織的同行專家對課題研究的綜合評估,要求能詳盡地反映課題成果形成的全過程,重在對課題研究問題的探索與求證過程的總結。故從問題由來、背景分析、目標假設、概念闡釋,到實施的方法與措施的選定,以及研究結果的論述、成效的分析等,都需要在結題報告中有較為完整地體現。因此,結題報告在成文上顯得有些「雍容華貴」。這裡的期刊論文,特指中小學教育類期刊上的文章。因中小學教育科研基本上屬於應用研究(指導與改進實踐),且中小學教師是期刊論文的主體讀者,這就要求期刊論文更強調研究成果的精緻與凝練,及其在實踐層面的應用價值。另外,由於中小學教育類期刊相對偏少,刊登的論文容量受到版面制約。因此,期刊論文在成文上顯得有些「小家碧玉」。在實際操作中,許多中小學教師的結題報告與期刊論文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表2的比較中可看出兩者的區別和聯繫。表2 結題報告與期刊論文的特點比較項目結 題 報 告期 刊 論 文理念強調過程、求全,重在對未知的探索與求證強調結果、求精,重在對已知的整合與歸納歷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選論點→找論據→做論證表徵追求圓滿,包括研究的整個過程、具體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成效等追求特色,表達最主要、最精彩和最具創新性的內容關係兩者異曲同工,既有區別,又不能截然分開;在課題成果形成過程中可能有局部性的文章發表;通過課題系統探究而形成的期刊論文,其認識可能更深刻(二)結題報告成為期刊論文的煉製方向儘管在撰寫結題報告時也有下列要求,但是對於撰寫期刊論文尤為強調。1.突出創新性。對中小學教師而言,其在大多數的課題研究基礎上生成的期刊論文,在理論建樹上並無過高要求,而是重在實用價值,具有新意。期刊論文需要突出研究中的發現與創新,可以截取方法、過程和結論中的某一個側面,深刻反映課題研究成果的特色和亮點,體現實在、實用、實效。2.追求簡潔性。作為結題報告的精製產品,論「理」說「法」成了期刊論文內容的主體,也是論文的基本表達方式。因為是同行專業人員的閱讀,對一些常識性概念不需要解釋,行文要富有概括力。所以,期刊論文要客觀、準確地把研究的過程,以簡潔的方式告知讀者。論文一般以3-5千字為宜。3.增強邏輯性。論文的形式可按提出問題、陳述或分析問題、解決或回答問題的過程展開,主要有層層深入式(按照對研究對象的認識發展過程)和分類排列式(按照事物或問題的內在聯繫)兩種,宏觀上系統全面,微觀上集中深刻。而在論證過程中,既要注意進行邏輯組織,用邏輯的力量推出正確的觀點,又要注意論述過程中科學事實的恰當選置,這樣才能做到觀點與材料的統一。4.講究語言美。語言要準確流暢,生動形象,合乎語法規則。論文中的觀點性語言要正確精鍊,材料性語言要活潑清新,論述性語言要嚴密充分。既要避免太濃的學術味,又要給沉悶呆板的議論語言適當增加一些鮮活和變化,讓人讀來有趣、有味、有收穫,如沐春風,清新怡人。(三)煉製要在精緻上下功夫從結題報告中煉製期刊論文的方法有:⑴濃縮(保留原有的體系,去「水分」);⑵ 萃取[從中富集同種(主題)成分,進行重構] ;⑶分餾(選擇其中的分論點,重組素材獨立成文)。撰寫時儘可能考慮周密,在精緻上深化提升。如:⑴標題畫龍點睛:確切、鮮明、新穎、簡練(若把主標題比之本色,則小標題可喻為「粉黛」);⑵緒論開門見山,能立即吸引讀者眼球;⑶本論濃墨重彩,以新穎的觀點、嚴密的邏輯和翔實的材料折服讀者;⑷結論回味無窮,令讀者有夢魂縈繞之感。基金項目:浙江省教科規劃2008年度研究課題《教師課題研究技術線路探索》(編號SC291)成果。【作者簡介:李哉平,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浙江台州,318000)】全文載於華東師大《基礎教育》2010年第5期第46—51頁
推薦閱讀:

南寧到貴州最佳自駕線路怎麼玩?
5.19百條遊客最愛線路:十佳跨省線路之北國雪景游
揚州線路
7條鄉村游線路盡享揚州「慢生活」!
PCB印製線路板入門知識

TAG:教師 | 技術 | 線路 | 探索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