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儀禮(書籍)

中國歷代王朝很重視禮制。每個王朝的建立,都要物色一些精於禮學的專家,來制定一整套禮儀,因為禮制對於鞏固尊尊卑卑的等級制度,維護階級對立的社會秩序,都有很大的作用。

從殷周到清代,幾千年來中國都有自己的一系列禮儀制度。在漫長的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裡,禮制是一種很特殊的上層建築,了解禮制,就能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更為具體。

禮是儒家學說中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經中有《禮》,漢代立五經學官,其中也有《禮》。唐立九經,中有「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宋代立十三經,中間也有「三禮」。禮一直是古代貴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修課程。過去的三千年里,大多數士大夫的知識結構中,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儀禮》原來就叫《禮》,漢朝人稱為《士禮》,對《禮記》而言,又叫《禮經》。到了晉代才稱《儀禮》,比如《晉書·荀崧傳》就有請立鄭玄《儀禮》博士的話。其實,改稱《儀禮》也不無道理,因為《儀禮》十七篇,全是禮儀的詳細記錄,這書一般光記儀節,不講禮的意義。

《儀禮》是儒家傳習最早的一部書。以前人們說這書是周公姬旦做的,不大可信。《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出於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漢書.儒林傳》上說孔子「論《詩》則首《周甫》,綴周之禮」。司馬遷說《禮》記自孔氏,班固說孔子把周代殘留的禮采綴成書。《禮記·雜記下》上也說:「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顯然,《儀禮》成書於東周時代。

孔子本人是位禮學大家,《史記》上說孔子從小就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他特別留意各代各國的禮,曾「適周問禮」,注意采輯搜訪,《論語·八佾篇》上說「子入太廟每事問」,他時刻是注意禮事的。他編輯的《禮》,是傳授弟子們的一項重要課程。這門課程不光是講授,尤其重視實習。《禮記·射義》上說「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這是在演習《鄉飲酒禮》。他在魯國是這樣,周遊列國也是這樣,《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可見他顛沛造次都不忘《禮》。

《儀禮》一書形諸文字是在東周時期,而其中所記錄的禮儀活動,在成書以前早就有了。這些繁縟的登降之禮,趨詳之節,不是孔子憑空編造的,而是他采輯周魯各國即將失傳的禮儀而加以整理記錄的。宋代學者朱熹說:「《儀禮》不是古人預作一書如此,初間只是以義起,漸漸相襲行得好,只管巧,至於情文極細密周致處,聖人見此意思好,故錄以成書。」達話是相當精闢圓通的。朱熹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儀禮》中記載的禮儀的具體細節,早在成書以前就有了,經過長期行用,逐漸充實完善而定型,後來才整理成書。也就是說,《儀禮》一書所反映的禮節形式,不僅有東周時代周魯各國的,也含有更早一些時候的。因為禮儀也好,禮俗也好,都有很大的因襲性。就拿跪拜禮節來說,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盛行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而它並沒有隨封建社會的結束而絕跡。

據《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有好幾千人,身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死後,「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年不絕」。甚至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裡,孔門的儒生弟子們對於詩書禮樂的學習也沒有中斷。《史記·儒林列傳》上說,楚漢相爭時,劉邦「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厄運,但這種野蠻措施並沒有也不能阻止住詩書禮樂的流傳。

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說他自己親眼看到「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的情景,而留連忘返。

《漢書·儒林傳》上說,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孟卿事蕭奮,以授後倉、閭丘卿。倉授聞人通漢、戴德、戴聖、慶普。從此傳授不斷,《漢書》、《後漢書》上都記錄了傳授關係。到東漢時,學者鄭玄給這十七篇禮文作了精當的註解,達既更有助於此書的廣泛傳習了。


推薦閱讀: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筆記-文明的衝突facts - 轉自豆瓣
書籍,推薦
拆解 《3G資本帝國》第二章
I can read 系列書籍大介紹
恐龍圖書哪家強?收集癖犯了整整一下午!

TAG: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