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激活孩子的右腦

怎樣激活孩子的右腦

1.1喚醒「沉睡的」小巨人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莫過於人的大腦。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孩子奇妙的大腦。孩子擁有著一台功能強大的獨一無二的「電腦」。儘管它通常只有1千多克,可輕易放在手掌之上,但它比世界上最強大的電腦還要強幾萬倍。這就是屬於您孩子的神奇的大腦。見下圖: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巴贊曾說過:「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它是由上千億個腦細胞構成的。每個腦細胞的形狀就像最複雜的小章魚,它有中心,有許多分支,每一分支有許多連接點。

每個腦細胞都比今天地球上大多數的電腦強大和複雜許多倍,每個腦細胞又與幾萬至幾十萬個腦細胞發生聯繫,它們來回不斷地傳送著信息。這被稱為迷人的編織術,其複雜和美麗程度在世間萬物中無與倫比,而每個孩子都有一個。」

據科學家研究,孩子的大腦中大約有一千億個腦細胞,它們可儲存一千億條海量信息。大腦通過神經細胞向全身傳遞信息的速度可達每秒一百米,其帶寬超過一百兆赫的現代通信線路。這真是世界上最精密、最靈敏的生物器官!

研究還發現,大腦中蘊藏著無數待開發的資源。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話,那麼一般孩子所使用的資源還不到5%,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剩下95%的資源被白白閑置了,而這正是大腦的潛能所在。

1.2天才教育從右腦開始

那麼,怎樣開發孩子大腦的巨大潛能呢?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巴贊指出:「你首先要了解孩子大腦是怎樣構成的,才能幫助孩子開發大腦無盡的潛能。進而了解它是如何運作、如何記憶、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這樣,你確確實實地就開始對孩子的自身了解了。」

孩子的腦部包括大腦和小腦。大腦可獲取信息並進行存儲、記憶和再加工。小腦主要控制人的許多本能,例如呼吸、心跳和脈搏。

大腦由大腦皮層、腦幹、腦脊等部分所構成。人腦可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就是「左腦」,右半球就是「右腦」,如圖所示。

儘管左腦和右腦的形狀相同,二者的功能卻大相徑庭。

左腦主要負責語言,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信息,把我們通過五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感受到的信息傳入大腦中,再轉換成語言表達出來。因此,左腦主要起處理語言、邏輯思維和判斷的作用,也就是說它具有學習的本領。

右腦主要用來處理節奏、旋律、音樂、圖像和幻想。它能將接收到的信息以圖像方式進行處理,並且在瞬間即可處理完畢。一般大量的信息處理工作(例如心算、速讀等)是由右腦完成的。右腦具有創造性活動的本領。例如,我們僅憑熟悉的聲音或腳步聲,即可判斷來人是誰,甚至眼前還能浮現出他的形象來。但一般人的右腦都受到左腦的控制和壓抑,很難充分發揮潛能。

如果讓右腦大量記憶,右腦會對這些信息自動加工處理並衍生出創造性的信息。也就是說,右腦具有自主性,能發揮想像力。如果是左腦的話,無論孩子怎樣絞盡腦汁,都有它的極限。

英國研究員科林·羅斯在《快速學習》(Accelerated Learning)一書中,形象地區分了左、右腦的分工:「如果你聽一首歌,左腦會處理歌詞,右腦會處理旋律。因此,我們能輕而易舉學會流行歌曲,這並不是偶然的。你沒有必要花很大力氣去做。你之所以能很快地學會,是因為你的左、右腦都動員起來,就連處於大腦邊緣的情感中心也加入其中了。」

1981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羅傑·史貝尼教授歸納總結出左、右腦的功能差異見圖

1.3孩子大腦成長發育期才能遞減法則

1.3.1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有關鍵期的

關鍵期是指某種知識或行為經驗,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中最容易獲得和形成的時期,錯過這個時期,就不能達到最高水平。

這個概念最初是從動物試驗中得來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勞倫斯發現,小鵝在出生後一至兩天有追隨一個活動東西的行為,過了這個時刻,就很難再形成這種追隨行為了。勞倫斯把這種行為稱為印刻現象,即出生後一至兩天是小鵝形成追隨活動東西的關鍵期。

所有動物在出生後不久都會有一個高速成長發育的關鍵期,其發育速度令人驚奇。老鼠的高速發育關鍵期是在出生後的30天,老鼠在這一階段的變化非常顯著。人們發現,如果老鼠在這一階段得到良好的刺激,會變得非常聰明;反之,則會變得非常愚蠢。

小動物的成長發育關鍵期(臨界期)是相對較短暫的,但是人類的臨界期一般是在6歲之前。如果家長沒有能夠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右腦開發訓練、提高孩子情商、培養孩子強者心態、錯過孩子學習英語的黃金時期,任其發展的話,孩子這些能力就會永遠發揮不出來,就會受到窒息,長大後就會喪失與生俱來的強者素質。兒童之所以會在成長過程中喪失這些優秀的東西,僅僅是因為家長不了解兒童成長發育過程中的「才能遞減法則」。

若是隨著兒童的年齡增長,素質能越來越優異的話,我們盡可以對兒童採取放任態度,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玩耍。但事實是,這樣做會使兒童在升入小學後,大腦難以應付學校的學習。因為他們錯過了最佳的學習記憶期,所以跟不上學校的教學進度,在學習上陷入一種落後狀態中。

1.3.2將孩子的英語變成「嬰語」

有的人認為,自己小的時候也沒有進行右腦開發訓練,一樣能生活到現在,因此讓孩子盡情玩耍就好,怎麼忍心讓那麼小的孩子每天學習呢?

這種觀念顯然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對幼兒教育缺乏了解,對自己幼兒時期的記憶已消失殆盡,才會認為自己在幼兒期除了玩耍什麼也沒有做。

然而,最新腦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不在小時候培養學習能力(例如英語聽說能力),等他長大後再去培養,學習能力就不可能有更大的提高。在大腦的成長發育過程中有一個臨界期,如果在這一時期能及時地對大腦進行恰當的刺激,將會終生受益。

6歲前的兒童之所以容易學習母語甚至外語,就是因為其早期大腦記憶以右腦為主,而右腦有快速大量記憶和快速自動處理的功能。儘管兒童不懂語法,但他能從所聽到的語言中發現規律,從而輕易地說出來,這就是右腦學習的神奇所在。這時孩子所學的英語將成為真正的「嬰語」,即「第二母語」。成年人難以學好外語,就是因為右腦沒有處於優勢地位、而左腦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緣故。

1.4均衡使用左、右腦可增強記憶力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環境影響下,七至十五歲兒童的左腦逐漸取得優勢,使得青少年習慣於只用左腦的功能,長大後大多變成了「半腦人」。實踐證明,通過左、右腦功能融合的訓練,能迅速提升孩子們的心智,使他們具有更強的集中力、理解力和創造力。

左腦的工作方式是串聯式,認識事物是從局部貫穿到整體的累積過程;右腦的工作方式則是從整體到局部的並列式。左腦追求記憶和理解,它的學習方法是通過學習一個個的語法知識來學習語言;右腦則不追求記憶和理解,對它來說只要把知識和信息大量地、機械地裝入腦子裡就可以了。

右腦具有左腦所沒有的快速大量記憶、快速自動處理的功能,後一種功能使右腦能夠超快速地處理所獲得的信息。遺憾的是多數人只會用左腦記憶,右腦近似處於半休眠狀態!

左腦的記憶是低速記憶,而右腦的記憶則是高速記憶。左腦記憶是一種初級記憶,暫時記住的東西很快便忘掉了。右腦記憶則令人嘆為觀止,它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右腦具有想像功能,能對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快速轉換。右腦是通過圖像進行思考的,所以在聽到語言後能夠將它變成圖像,或者把圖像變成語言。但不限於此,右腦還具有如下功能:它能夠把圖像變成數字,或把數字變成圖像;它能夠瞬間把點的集合(點集)變成數字,或把數字變成點的集合;它能夠把聲音變成圖像或樂譜;甚至把聲音變成顏色,把氣味變成圖像。因此,左腦記憶根本無法與右腦相比。

人類大腦中有一部分組織能夠增強記憶,如果我們掌握增強記憶的方法,並應用到指導孩子學習的實踐中去,孩子的大腦將變得更加聰明,運轉得更為快捷。這樣,學習能力差的孩子就能提高記憶力並長期保持靈敏的頭腦。

是哪些組織能夠增強記憶力呢?人類的大腦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一部分由表層意識控制,下面一部分由深層意識控制。表層意識位於左半球,深層意識位於右半球。表層記憶發生在表層大腦中,很快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通過大量反覆地朗讀和背誦,可以幫助孩子打開大腦內部由表層到深層的記憶通道,一旦打開了這個迴路,它就會和右腦的記憶通道連接起來,使記憶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5開啟右腦智慧的大門

利用下述方法可幫助您的孩子迅速打開右腦的大門,進入最佳記憶狀態。

1.5.1音樂、朗讀和背誦法

利用音樂、朗讀和背誦,能刺激聽覺,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忘我的學習狀態,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識達到統一。聽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可以使腦子變得更加聰明。這是因為經常聆聽音樂,腦內神經會變得更加發達,頭腦更加清晰,並且對音階、和聲的分析判斷能力更強。利用振動音,可發揮耳朵的全部能力,讓大腦內充滿能量,打開封閉右腦的這扇大門。

1.5.2想像學習法

要進入右腦的意識狀態,想像是很必要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右腦意識狀態,這就是「想像、呼吸、想像」。首先閉上眼睛,平靜心情,然後做三次深呼吸,再進行必要的想像,即可進入右腦意識。

想像學習法的步驟如下:

(1)學習前閉上眼睛,平靜心情,然後做三次深呼吸。開始用八秒鐘時間緩緩呼氣,在呼氣的同時想像將心中不愉快事情也一同呼出去。

(2)然後用八秒鐘吸氣,邊吸氣邊放鬆,想像自己心情平靜,宇宙間清爽的能量充滿全身。

(3)接下來的八秒鐘屏住呼吸,想像自己在學習中最想達到的目的(例如外語已經講得很好,能夠自由地用外語交談了)。

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努力地去想像,讓它幫助孩子把希望變成現實。

經右腦想像過的事物能夠栩栩如生地記憶在腦海里,這是右腦的一種特殊功能。把這種功能運用到學習中去,將對孩子大有益處。

1.6神奇的腦動力波

1.6.1腦波的分類

人腦中大量的神經細胞在活動過程中會不斷地發出腦波,它就是由腦細胞所產生的生物能源,代表了腦細胞活動的節奏。

十九世紀末,德國生理學家漢斯·柏格從電鰻發出生物電的現象,聯想到人類身上必然有相同的現象,進而發現了腦波。

隨著電子測量技術的發展,腦波頻率也被人們用電子儀器測定出來。國際腦波學會對不同頻率的腦波,分別命名為α波、β波、θ波和δ波。

人腦產生β波時,學習能力差。相反地,δ波則是太放鬆的熟睡狀態,也不利學習。當孩子快睡著時,腦波則處於θ波,以上三種情況都不利於學習、創意與思考。但當孩子身體放鬆、心情平靜時,大腦就處於α波(讀作阿爾法波)的最佳狀態,而這種波就對應於最佳的創造力與學習能力,我們將它稱之為腦動力波。

1. 腦動力波

腦動力波的頻率為8~13Hz,波形如圖所示。

當人腦發出大量的腦動力波時,人的意識最清醒,而身體最放鬆。它是提供意識或潛意識的橋樑。在這種狀態下,身體其他部分所消耗的能量降至最低,而腦部所獲得的能量最高。此時人腦最活躍,思維最敏捷,也最有靈感。現代科學認為,腦動力波是人們進入學習與思考狀態的最佳腦波。

2. 緊張波

緊張波又叫β波,此時學習能力最差。緊張波的頻率在14 Hz以上,它的頻率在四種腦波中是最高的。緊張波的波形如圖所示。當β波在腦波中佔據優勢時,身體逐漸呈緊張狀態,隨時準備對外部環境作出反應。此時大腦能量除維持本身系統外,還要為應對外部的突發事件做好防禦準備,因而消耗了體內免疫系統能力,在此狀態下人的能量消耗較大,使人很快疲倦。如果沒有充分地休息,很容易引發疾病。不過,適量的緊張波也能提高注意力。

3. 入睡波

當孩子快睡著時,腦波就處於入睡波,也叫做θ波。入睡波的頻率為4~8 Hz,它的波形如圖1.9所示。當入睡波為優勢腦波時,身體不斷放鬆,開始進入一種似睡非睡的半睡眠狀態。此時孩子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性信息,利用這一點可對孩子進行催眠,從而通過潛意識的力量來影響和改變孩子的行為和習慣。

4. 熟睡波

熟睡波也叫δ波。熟睡波的頻率為0.4~4 Hz,它的頻率在腦波中是最低的,波形如圖所示。

當熟睡波為優勢腦波時,人就處於深度睡眠狀態。人睡眠質量的好壞,與熟睡波有著直接關係。熟睡眠是一種不做夢而且很深沉的睡眠狀態,通常在一夜正常的睡眠中會出現四至五次。假如失眠時能讓自己發出熟睡波(當然這要經過訓練),就可以很快進入夢鄉。

綜上所述,緊張波、入睡波和熟睡波都對學習、創意與思考不利。只有當孩子的身體放鬆,心情平靜,大腦發出大量的腦動力波時,才能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在腦動力波狀態下,您的孩子就能做到:

·發揮自己的潛能;

·提高記憶力及集中力;

·激發靈感,發揮自身的創造力;

·增強身心健康,提高免疫力及疾病自愈力。

1.6.2腦動力波頻率與人腦狀態的關係

根據頻率範圍的不同,腦動力波又可分成三種類型,它們的頻率範圍與人腦狀態的對應關係如下:

1. 慢速腦動力波(8~9 Hz)

使人進入臨睡前的狀態,頭腦意識開始模糊。

2. 中間腦動力波(9~12 Hz)

全身心放鬆而精力集中,最能發揮靈感的狀態。

3. 快速腦動力波(12~14 Hz)

人處於高度警覺、無暇他顧的狀態。

不難發現,慢速腦動力波已開始接近於入睡波,而快速腦動力波則接近於緊張波,只有中間腦動力波才是最適合學習和記憶的腦波。

1.7用音樂療法產生腦動力波

1.7.1聆聽古典音樂容易激發腦動力波

音樂的歷史可追溯到早期人類社會,音樂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音樂是人類的一大創造,它凈化著人類的心靈,對人類進步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十分有趣的是,愛因斯坦與開普勒都堅信宇宙是由幾何學所決定的,並且有著音樂般的和諧。開普勒三定律導致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誕生,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卻用彎曲空間的作用力來取代萬有引力。

在愛因斯坦的心目中,科學的美和音樂的美是相互溝通、互為補充的。他認為科學能揭示自然界未知的東西,而音樂能揭示人類精神中未知的東西,並且是用其他方式所無法揭示的東西。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音樂是一種有規律的聲波振動,能協調人體各器官的節奏,激發體內的能量。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對人體有良好的影響,可調節人的神經功能,產生鎮靜、安定、止痛、興奮、調節情緒及降低血壓等功能,並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例如,節奏明快的樂曲可增長肌肉的力量;節奏舒緩的音樂可使人呼吸平穩,脈搏有力;而優雅動聽的音樂可調節神經功能,有助於大腦休息,消除疲勞;清新活潑的音樂,則可促進人的食慾。

為什麼音樂對人類的智力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呢?這是因為音樂特別是優美的古典音樂(例如莫扎特的音樂),最容易與人腦中的腦動力波產生共鳴,使人的情緒很快平靜下來,回到腦動力波的狀態。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特別喜愛莫扎特的音樂,這絕非偶然。

1.7.2用音樂療法產生腦動力波

音樂療法有兩個作用:

第一,通過音樂的物理作用,直接對人體內部器官產生共鳴效果。因為聲音是一種振動波,而人體本身也是由許多振動系統所構成的,例如心臟的跳動、胃腸的蠕動、腦波的發射、脈搏的跳動等等。當體內器官與音樂產生共鳴時,會使人體分泌一種生理活性物質,調節血液流動和神經,使人富有活力、朝氣蓬勃。

第二,能引導出腦動力波,提高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某些特定的音樂旋律,能使孩子經常使用的主管語言、分析和推理的左腦得到休息;而對掌管情緒、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右腦起到刺激作用。

早在十九世紀初,音樂就被用來催眠。醫生指出,失眠患者聆聽適合的音樂,確實可減少安眠藥及鎮定劑的使用。音樂的節奏會影響人體的荷爾蒙,使老年人的腎上腺素明顯增加,改善睡眠質量。用音樂療法提高睡眠質量的科研成果,早已被科學家所證實。美國醫學審查委員會認為大多數安眠藥在病人服用兩周後便失去療效。基於上述原因,音樂治療漸受重視,並已開始被醫護人員採用。此外,在動植物生長的實驗上,輕鬆美妙的音樂可促進植物的生長,讓母雞多下蛋,提高乳牛的產奶量,還能減輕孕婦分娩時的痛苦。

研究表明,莫扎特創作的樂曲旋律,特別有助於激發腦動力波,幫助人們進入學習態。

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18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歌劇、交響樂、室內樂和鋼琴協奏曲方面有巨大的歷史功績。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莫扎特一生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 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數百部奏鳴曲等作品。

它從幼年就顯露才華而被譽為音樂「神童」。莫扎特的音樂常常被人們稱作「永恆的陽光」,因為他的音樂即使在表現痛苦和悲傷時,也包含著天真純潔的微笑。那優美、機智的旋律總是充滿明朗、淳樸的氣質;那典雅、熱情的旋律像甘澈的清泉一樣純潔透明、自然流暢而噴涌不息。

莫扎特的音樂給人們的是經過生活錘鍊後的純真,他那面對嚴峻生活而永不泯滅的童心格外使人動情。羅馬尼亞作曲家艾涅斯庫曾說過:「莫扎特的音樂如同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園,裡面火熱,充滿了翻騰的岩漿,外面卻是一片寧靜、清新、甜美的景象。」

莫扎特音樂獨特的旋律和變換的節拍,能刺激大腦神經通路更加通暢。例如,聆聽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交響樂第35、36樂章、豎琴協奏曲及五重奏,都能幫助人們對信息進行收集、分類和邏輯推理,幫助人們完成計算、寫作和設計工作。

適合音樂療法的音樂節拍,應接近於人的心跳速率。節奏太快會讓人緊張不安,節奏太慢則會令人產生懸疑感。這種樂曲能使孩子感到親切愉悅,起到放鬆神經、舒緩壓力的作用。這種樂曲還能加強腦動力波,使您的孩子身心鬆弛、心境平和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1.8腦動力訓練法

1.8.1腦動力訓練方法之一

(1)放鬆身體,做深呼吸;

(2)端坐在椅子上,背伸直,下顎縮進,閉上雙眼;

(3)全身肌肉放鬆,選擇一種舒適的坐姿;

(4)呼吸要細長穩靜;

(5)呼吸速度越慢越好,如每分鐘能達到五、六次,就能將身心安定下來。

1.8.2腦動力訓練方法之二

第一套動作

(1)將眼珠向上看;

(2)向下看;

(3)向左看;

(4)向右看;

(5)向左斜上方看;

(6)向右斜下方看;

(7)向右斜上方看;

(8)向左斜下方看。

注意事項:每天早、中、晚各練習一次;剛開始時動作慢一些,等習慣了再加快速度;

每天中午還可再加上一個動作,就是將眼睛向左繞圓圈轉3周,再向右轉3周,重複2~3次即可。

第二套動作

雙腳伸開,與肩同寬;手臂伸直自下而上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當手臂伸至頭頂時將腳尖踮起,頭部上仰,吸足氧氣,再漸漸低頭,緩慢吐氣。

第三套動作

在10個手指上分別貼上1~10號的小紙條,雙手握拳放在桌上。隨意念出一個號碼,立即伸出該號碼的手指,以此來訓練反應速度。為增加訓練難度,還可打亂順序號;或一次念出兩個號碼,要同時伸出兩個手指。

1.9用冥想法進入學習態

所謂冥想法,就是在意識十分清醒的狀態下停止意識對外的一切活動,達到「忘我境界」的一種心靈自律行為。冥想是探索自我的世界,冥想是自我的內省,是讓潛意識更加敏銳與活躍。

冥想可以讓孩子的左腦平靜下來,有意識地讓聲音傳到右腦,這樣他的腦波自然會轉成腦動力波。當腦波呈現為腦動力波(特別是中間腦動力波)時,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與靈感就會源源不斷地湧出,對事物的判斷力、理解力也會大幅度提升,並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科學實驗證明,當人進入冥想狀態時,大腦的活動會呈現出有規律的腦動力波,此時支配理性思考的大腦皮層的作用會受到抑制,而支配自我意志以及負責調節荷爾蒙的腦幹與腦丘體的作用,就會變得更加活躍。

為了進入冥想狀態,我們必須使全身的肌肉、細胞以及血液循環等作用都慢慢地減緩下來,使整個身心都感到舒適。

發源於印度的瑜珈術,現在已在世界各地流行。瑜珈訓練的最核心部分就是讓人調整身體的姿勢和呼吸,專註於某一點,從而摒棄雜念,進入「忘我」的狀態。曾經準確預測1990年亞洲股市大崩盤而一舉成名的美國經濟學家拉比·伯特拉教授,就是瑜珈冥想法的推崇者。

最近有人還提出了一種「冥想健身法」。這是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健身法。這可以在環境安靜幽雅的地方,如公園或舒適的室內進行。例如,對於手腳關節不利落的患者,經常冥想一位體操運動員或舞蹈家的精彩表演,可增加血液流通,使關節逐漸靈活起來。

1.10利用心理養生法激發腦動力

利用心理養生法,也可以激發腦動力波。1997年,日本學者春山茂雄所著《腦內革命》一書暢銷不衰,並被譯成多種文字(我國也有中譯本)。書中提到:當大腦出現腦動力波時,能分泌腦內嗎啡。腦內嗎啡又稱「愉快素」,對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他經過研究後計算出一個人每天處於腦動力波的時間大約為3小時,這是維持正常生活的「底線」和「本錢」,可定為0級。若明顯低於3小時,就會出現緊張、煩躁、焦慮不安和失眠現象,使人體處於亞健康狀態。若將每天出現腦動力波的時間增加50%(即每天4.5小時),則為I級,而採用心理養生法的人,都可將腦動力波的時間增加一倍(即每天6小時),達到II級。

心理養生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 學會引導思維

「凡事都要向好的方面想」。心想好事,才會產生腦動力波,而大腦處於腦動力波時,就能分泌腦內嗎啡。腦動力波愈多,腦內嗎啡的分泌也愈多。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養生。

2. 暢想

腦子自由想像,想令人高興的事、想美景、想動聽的音樂、想流水潺潺、鳥鳴婉轉、松濤聲聲等天籟之音,均可產生腦動力波。

3. 喜怒反應適度

遇喜不過喜,遇悲不過悲。凡事苛求完美,難免自生煩惱。

德國文學家、詩人、戲劇家、思想家,被譽為世界四大文豪之一的歌德曾說過,「人類經常迷失自己。在迷失的期間,經常是什麼都想要」,「人類最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人類最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4. 步行思考

步行能夠生愉增智。朱自清那篇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就是散步後的靈感之作。步行實為「運動之王」、「百練之祖」。

5. 保持好奇心和幽默感

善於發現並享受人生樂趣、樂觀向上,不斷進取。始終有一顆孩子般的好奇心,並富有幽默感,善待自己和他人。

6. 不斷地激勵自己

在學習的革命中,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要不斷地鼓勵您的孩子:「你的大腦天生就具有了不起的學習本領,你真棒,你就是最好的,你一定能成功!」

7. 不要怕挫折

不要怕孩子受到挫折,不要怕他犯錯誤,更不要一蹶不振。記住,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它是邁向成功的台階。

8. 激發學習興趣

有的課小孩子可能感到很枯燥,聽起來索然無味。這時你要教育他千萬不要放棄,要他經常對自己說:「這門課對我很重要,也很有用,我一定要學好它,也一定能學好它。」慢慢地就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1.11大腦營養保健法

1.11.1大腦需要不斷地補充營養

牛津大學教授科林·布萊克摩爾在《思想機器》一書中指出:「人類的大腦是宇宙間最複雜的機器。」

像任何機器一樣,你孩子的大腦也需要不斷地補充能量。大腦的能量基本上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大腦的重量大約只有體重的2%,但它所消耗的能量可超過人體總能量的20%。

為了保證大腦能高效率地工作,孩子需要經常補充氧氣和食物。

新鮮水果和蔬菜是孩子必不可少的食物,因為它們含有豐富的葡萄糖。

正如布萊恩·摩根在《大腦食物》(Brain Food)一書中所指出的:「任何營養不足都會降低某些神經信息傳遞因子的水平,並會影響到相應的多種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營養不良會損害大腦的功能。例如,缺乏多元不飽和脂肪油酸,會導致動作不協調、混亂、失去記憶、偏執、冷漠、發抖和幻覺。缺鐵會降低理解力和記憶力,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缺鈉會減少大腦周圍電流的運動,減少大腦的信息接收量。而缺鉀可使人厭食、噁心、嘔吐、昏昏欲睡,甚至有昏厥的危險。

然而,身體或精神上的毛病可通過調節飲食結構來解決。例如,每天食用一勺玉米油,即可滿足人體對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需要。經常食用含有豐富卵磷脂的食物,包括花生、蠶豆和麥芽,能增強記憶力。鉀在香蕉、橘子、梨、杏、西紅柿、土豆等水果蔬菜中都有豐富的含量。

1.11.2大腦的「食譜」

合理的飲食和運動能使大腦高效地運行。這裡向您和您的孩子推薦合理的「大腦食譜」:

(1)每天多呼吸新鮮空氣並多做深呼吸,長舒氣。深呼吸能增加吸氧量,有利於大腦健康。長舒氣可提高學習效率。

如果呼吸短促,肺里會留下大約一升的污濁空氣,只有把這些殘留的空氣呼出,下一次才能吸入更多的氧氣。具體方法是吸氣時心中默念「一、二、三、四」,一直數到四;呼氣時默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直數到八。呼氣時間應大於換氣時間,以防止換氣過度。

(2)通過放鬆來緩解大腦的緊張和疲勞。

(3)早飯要吃得精,最好有牛奶和新鮮水果。

(4)中飯要吃得好,晚飯要適量,一定要有新鮮蔬菜。

(5)盡量多吃魚和植物油。魚和植物油是亞油酸的主要來源,大腦需要亞油酸來修復「信息軌道」周圍的髓脂質絕緣體。

(6)少吃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7)多喝清水。大腦是最容易受缺水影響的器官,一個人在感到缺水之前,從大腦健康的標準來看,他的大腦就已經缺水了。

(8)定期運動,使血液供氧充足。

通過簡單的飲食調整,能幫助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使他學得更快、更好。

推薦閱讀:

善用親子衝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 原生課
孩子閱讀的關鍵期,先弄清這三個問題
培養卓越父母 造就優秀孩子
追一個女孩子時,聊什麼話題比較好
北大校長直言:孩子6-12歲,養成這些好習慣,將來肯定大有出息!

TAG:孩子 | 右腦 | 激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