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章 認識運動的循環性和上升性

17章 認識運動的循環性和上升性

【經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②。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④曰明,守柔⑤曰強。用其光⑥,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⑦。

注釋

①母:天地萬物之母即造化世界的本體,本體蘊含著世界的普遍本質和普遍法則。

②子:千差萬別、千姿百態的特殊事物,體現著事物的特殊現象和特殊法則。

③門:自我外在的感知門戶。

④小:本體、本質。

⑤柔:無身、朴的屬性,指代無身、朴。

⑥光:無身的目光。

⑦襲常:按照客觀法則辦事。襲:遵循、按照。常:永恆的客觀法則。

今譯

天下萬物有一共同的初始系統,可以稱為天下萬物的母體。既然能夠認識天下萬物的母體,也就能夠認識特殊的事物。既然認識了特殊的事物,還要返回頭來堅守萬物的母體,這樣才可以終身沒有危害。

舌頂上顎塞住嘴巴,關閉自我感知器官的門戶,既要終身堅持又不能按照自我的主觀意志辦事;開口宏道,成就拯救世人的事業,既要作為終身理想又不能違背歷史法則,把自我當做救世主。

能夠認識本質也就意味著明白了自身發展的法則,能夠守住無身才可以稱為強者。借用無身的目光,使自我認識復歸於無身的認識,從而明察人生法則和歷史法則,才不至於給自身以及靈魂留下災殃,這說明懂得了遵循客觀法則辦事。

原理心得

一、認識運動的循環性和上升性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這節經文說明了認識運動的循環性和上升性。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這句經文說明,天下萬物具有同源性和同構性。豐富多彩的世界具有共同的起源,本體系統的陰陽結構是宇宙萬物共同的結構形式。現代科學證明,小到光子、人體基因組,大到銀河系,都是以玄的運動狀態存在的。這說明,整個宇宙以及萬物,有著共同的本質和法則。所以,人們認識的任務在於認識世界的普遍本質,通過系統的普遍性把握具體事物的特殊性。母,蘊涵著世界的普遍本質和普遍法則。子,隱藏著具體事物的特殊性和特殊法則。母和子的關係是系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關係。系統的普遍性貫穿於系統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統攝著個性;特殊性作為個性包含著普遍性即共性,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既然通過修道實踐覺悟了自我的本質和法則,也就覺悟了世界的普遍本質和普遍法則。既然覺悟了世界的普遍本質和普遍法則,也就懂得了所有特殊事物的本質和法則。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這說明認識過程不是一個階段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並始終堅持普遍法則的主導,才能把握自身的發展過程和各個階段的特點。「知其子」是認識特殊事物即自我的過程,「復守其母」則是通過修道實踐再現元神、回歸元神的過程。「沒身不殆」是說無身得以修成,既可以確保自身的健康長壽,終身沒有危害,又可以使無身獲得無限自由,擺脫塵世間的生死輪迴之苦。

認識運動的這種反覆性和無限性,表現為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從形式上看,認識的發展是認識和實踐的不斷分離和重合的反覆循環;從內容上看,認識的每一次循環都進到了深一層的程度。也就是說,經過一次認識與實踐的循環,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上升了一個層次;通過認識與實踐的反覆循環,認識就像生命的螺旋曲線一樣無限地發展和上升。正是在這種認識運動的過程中,人們通過一般認識特殊,再通過特殊認識一般,並通過修道實踐使有限的生命回歸無限的、永恆的本體,從而實現認識的目的。

二、認識過程的主觀和客觀、理論和歷史的統一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這句經文是說,認識運動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歷史的陰陽運動過程,認識的任務就是求得它們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這是說認識過程中主觀要符合客觀。通過修道實踐獲取本質認識,既要堅持主觀努力,又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實際相符合。「塞其兌」即舌頂上顎,塞住嘴巴,用鼻呼吸。「閉其門」即關閉外在的感知門戶,免除一切外來因素的干擾,以清靜的方式修養元神、再現元神。「終身不勤」,則是強調在修道實踐過程中要把主觀願望和客觀實際統一起來,不顧客觀條件的主觀勤奮,不但達不到目的,而且會帶來危害。「終身」是終身堅持,強調的是主觀意志。修道實踐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修道者必須終身為之奮鬥。「不勤」則是強調主觀符合客觀。勤奮只是實現目的的主觀條件,為了實現目的不但要勤於實踐,而且要終身堅持。但是,在修道實踐中又要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不顧客觀條件、盲目蠻幹的主觀主義錯誤,例如,修道實踐強調「法、財、侶、地」,不具備這些客觀條件,僅憑主觀的勤奮是不會達到預期目的的。主觀的勤奮是有為,是強調要素功能,唯有「不勤」即主觀符合客觀,才能發揮系統功能。由此看來,「天道酬勤」的說法是主觀的、片面的,「天道酬善」才是主觀願望和客觀法則的統一。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這是說理論要和歷史法則相符合。「開其兌」即開口宏揚通過修道實踐所建構的大道科學理論。「濟其事」即完成用大道科學理論挽救世人的宏偉事業。既然認識了真理,自然要傳播真理,這是真理的特性所決定的。「終身不救」則強調即便是傳播真理也不能違背歷史法則,視自己為救世主。人類歷史有其一定的發展法則,當一定的社會實踐的歷史過程尚未結束,原有的社會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開,向另一歷史過程推移轉變的主觀與客觀條件都還不具備的時候,如果硬要強制推移,把將來才能做的事情勉強拿到現在來做,企圖超越歷史階段,就會犯主觀的冒險主義的錯誤。科學理論的推廣必須合乎歷史發展的客觀實際,過早地推廣不但起不到預想的效果,而且還會帶來危害。比如,在一個文化落後、科學不發達的歷史時期,推廣高深的大道科學理論是不會為社會所普遍接受、認同的。大道科學不僅是修道致聖的生命科學,而且是倡導人人平等、言論自由、集體主義和民主法治的社會科學,這在封建專制社會是不會有傳播市場的。如果不顧歷史現實,反而視自己為救世主,不但不能救世,還會招來殺身之禍。偉大的耶穌基督之所以被異教徒釘死在十字架上,正是因為他的學說和當時的歷史條件不能適應的必然結果。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白下面兩個問題:第一,偉大的聖人老子徹悟了宇宙真理以後,為什麼不傳道濟世,而是留下《道德經》這部天書以後,西出函谷關,選擇歸隱的道路?現在看來,就是因為大道科學和當時的歷史條件不相適應,「信不足,有不信」,就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而言的。第二,揭示宇宙真理的《道德經》為什麼要如此凝鍊,以至於兩千多年以來沒有人能夠真正讀懂。儘管大道學說否定封建專制,斥責作為獨裁統治者的「聖人」、「天子」是人世間最大的虛偽,倡導「絕聖棄智」,痛罵獨裁者為「強梁」、「盜賊」,可是,歷史上的封建帝王們不但不怪罪老子,反而正是他們把老子推上了最神聖的地位,甚至還有四位有為的獨裁者親自為《道德經》作注。倘若《道德經》不是如此的高度凝鍊、隱晦,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能讀到這部救世天書嗎?所以說,不論是多麼偉大的科學理論都必須和歷史法則相符合,否則,再美好的願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人類的認識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人們認識的任務,就在於不斷克服主觀和客觀、理論和歷史之間的矛盾,求得它們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三、認識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要遵循客觀法則性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這句經文說明,認識活動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法則性的統一。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通過修道實踐,認識了生命的本體系統也就意味著明白了自身發展的法則,從而以頑強的意志去創造柔弱的無身。這是強調認識和實踐活動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又稱自覺能動性,是指認識能動地反映真理和通過實踐創造價值的能力。人的認識是有目的性、能動性的積極的活動,人們要在認識真理和創造價值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為:第一,本質和法則隱藏於事物的內部,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悟性思維能力,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法則,從而正確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第二,事物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利用法則和條件,才能改造自我,創造價值。第三,人們在認識真理和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甚至暫時的失敗,這就需要堅強的意志和至誠的信念,需要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經文的意思是說,借用元神的目光,使自我認識符合元神的認識,從而明察自身和歷史發展的法則,不至於給自身以及元神留下災殃,這意味著懂得了遵循客觀法則辦事。這是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充分尊重客觀法則性。

客觀法則是事物發展中本身所具有的有無聯繫。這些有無聯繫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不論自身法則、社會法則還是思維法則,都是客觀的。所以,在認識活動中要始終按照客觀法則辦事。因為,尊重客觀法則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只有在尊重客觀法則的基礎上才是現實的、正確的,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倘若違背了客觀法則,自以為是,主觀妄為,任何主觀能動性都是虛妄無稽的。「終身不勤」、「終身不救」都是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要符合客觀法則性。因此,我們在實際的實踐活動中,必須處理好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法則性的關係。


推薦閱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新進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努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
說說民國文人那些任性的婚姻
男權社會的科學依據
研究隨筆

TAG:哲學 | 道德經 | 社會科學 |